國際海洋考察十年

[拼音]:suocao ke

[外文]:Cyperaceae

單子葉植物綱的1科。

特徵與分佈

多年生草本,少數1年生;多數具根狀莖,少數兼具塊莖。稈通常三稜形。葉基生或兼稈生,一般具閉合的葉鞘和狹長的葉片,有的僅有鞘而無葉片。苞片有禾葉狀、稈狀、剛毛狀、鱗片狀或佛焰苞狀,基部具鞘或無。花序有穗狀花序、總狀花序、圓錐花序、頭狀花序或長側枝聚傘花序;小穗單生,簇生或排列成穗狀或頭狀,具2至多數花,有時退化僅具1花;花小,兩性或單性,雌雄同株,少數雌雄異株,著生於鱗片腋內,鱗片復瓦狀螺旋排列或二列,無花被或花被退化成下位鱗片或下位剛毛,有的雌花為先出葉所形成的果囊所包裹;雄蕊3,少數1~2枚,風媒傳粉;子房1室。具直立胚珠1枚;柱頭 2~3。果實為小堅果或由果囊裹住的囊果,三稜形,平凸狀,雙凸狀或球形。莎草科含皁苷類(saponins)、丹寧(tannins)、酚酸(phenolicacids)、黃酮(flavonoida)、生物鹼 (alkaloids)和萜類(terpenoids)等。約90屬4000餘種,廣佈全世界。中國約有28屬 800餘種。南北均產。大多生長在潮溼處或沼澤中,也生長在山坡草地或林下。

經濟價值

有的可供編席或造紙,如席草、藨草、短葉茳芷、細輻射枝藨草、扁稈藨草、水毛花等。有些種類的塊莖可供食用,如荸薺、油莎草等。有的為優良牧草,如高山嵩草(見嵩草屬)、腳苔草(Carex pediformis)、低苔草(見苔草屬)。有些可入藥,如荊三稜、香附子、短葉水蜈蚣等。還有的如白穎苔草、異穗苔草等,可作草坪,美化環境。

分類

以往分類學家均認為莎草科和禾本科關係密切。1934年J.哈欽森將莎草科與禾本科分開,莎草目僅包括莎草科,以後形態學、細胞學的資料也支援這個觀點。但禾本科的小穗和莎草科的小穗僅在外形上相似。禾本科的花頂生,子房為側膜胎座,由古老型別所衍生,胚偏生胚乳的一側。莎草科的花側生,胚珠為基生胎座,源自古老的特立中央胎座,胚位於胚乳的中央。此外,在種子植物中,染色體極大部分具一個著絲點,只有在莎草科和燈心草科的種類中,其染色體具有分散的著絲點。莎草科和燈心草科的花粉粒為單粒花粉樣的四合體,在4個成員之間沒有分開的壁。1個核正常發育,其餘3個通常在花粉的“底部”找到。從形態發生和細胞學上看,莎草科的花粉粒應稱為四合體;從外壁的形態上看,則應稱為單花粉(或假單花粉)。染色體和花粉形態都表明莎草科與燈心草科關係密切。

本科分為2個亞科。

藨草亞科

小穗通常多花;鱗片螺旋狀或成二列排列;花兩性或單性,無先出葉所形成的果囊。本亞科分5族:

(1)藨草族(Scirpeae),中國有7屬。

(2)刺子莞族(Rhynchosporeae),中國有 6屬。

(3)莎草族(Cypereae),中國有7屬。

(4)割雞芒族(Hypolytreae),本族有5屬。

(5)珍珠茅族(Sclerieae),本族只有2屬。

苔草亞科

花單性,雌花有先出葉,大多先出葉在邊緣合生而成果囊,很少完全離生。本亞科有1族2屬。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第11卷,科學出版社,北京,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