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分化
[拼音]:baguan
[英文]:cupping
運用杯、筒或罐,排除內部空氣,產生負壓,使其吸附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獸角或竹筒為工具的,所以又稱為“角法”或“火罐氣”,也稱為“吸筒”療法和“拔筒”療法。罐,一般多用竹筒、陶瓷、玻璃等製成。拔罐是通過區域性的溫熱和負壓作用,引起區域性組織充血和皮內輕微的瘀血,促使該部位的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同時驅邪外出,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拔毒散結、退熱散寒、祛風除溼等作用。適用於治療感冒、咳嗽、哮喘、頭痛、胸脅痛、風寒溼痺、扭傷、腰腿痛、胃脘痛、消化不良、瘡癤癰腫、毒蛇咬傷等多種內外科疾患。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火罐法、水罐法、抽氣罐法、閃罐法、走罐法、留罐法、刺絡拔罐法等。
火罐法
操作方法有下列幾種:
(1)閃火法。用鑷子夾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或以粗鋼絲一端裹以紗布蘸取酒精),點燃後,伸入罐內緩動片刻,隨即退出,迅速將罐口覆罩在應拔罐的部位上,讓罐吸緊後鬆手。用此法時,蘸取的酒精不宜太多,以免燃燒時滴下;也不要使蘸有酒精的棉球碰觸罐口,以免罐口燙傷面板。
(2)投火法。用小紙片(最好用帶蠟的紙片)點燃後投入罐內,待火旺而紙片尚未燃盡時,迅速將罐口罩合在擬拔罐的穴位或部位上,讓罐吸緊後鬆手。用此法時,注意不要將火罐燒得過燙,且動作要快,防止燙傷面板。
(3)架火法。取一直徑約2~3釐米不易燃燒或不傳熱的塊狀物,作為點火架墊在穴位上,上面平放一個小酒精棉球,燃著後,隨即將罐罩上,火自動熄滅後,火罐就吸住了。應用時扣罩要準確,不要將燃燒的點火架碰翻。
(4)滴酒法。將酒精滴1~2滴在罐內中段,再將罐轉動幾下,使酒精均勻地附著在罐壁上,但不要沾染在靠近罐口的罐壁上,然後用火柴點燃,迅速扣在應拔的部位上。
(5)貼棉法。用一小塊薄薄的藥棉,沾以酒精(不要太溼,以免燃燒時酒精滴下,燙傷面板),貼在罐內壁中上段,點燃後,迅速扣下。
水罐法
罐多用竹筒製成,因此又稱竹罐療法。其操作方法:將竹罐放在清水(或配入藥物)中煮沸3~5分鐘,然後用鑷子將罐從鍋中取出,倒淨罐內的水,並迅速用乾毛巾擦去罐口餘水,立即罩在治療的部位上,每次留罐時間,以不超過20分鐘為度。倘在留罐時發生疼痛或有灼熱感,應立即起罐檢查,以免燙傷。
抽氣罐法
先將罐口扣在拔罐的部位,然後利用注射器等工具,抽去罐內空氣,形成負壓後,使其吸著在面板上。此法操作簡便,沒有燙傷的危險,現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閃罐法
火罐吸著體表後,立刻除去,又吸上。如此隨拔隨除,反覆多次,直至面板潮紅為止(一般約需反覆十餘次)。如操作時發現罐體太熱,必須另換火罐,以免燙傷。此法多用於肌肉麻木等症。
走罐法
又稱推罐法或拉罐法。拔罐時把火罐推拉移動,以擴大作用面的方法。此法宜選用罐口光滑的大罐,使用時在罐口和治療部位分別塗上一層凡士林或油膏之類潤滑劑。火罐吸著後,用手捏住罐體慢慢分段來回拉若干次,待區域性出現紅暈為止。此法多用於腰背部及四肢肌肉豐滿處,適用於風溼痛、失眠、胸悶等症。
留罐法
又稱坐罐法。把火罐吸著面板後,不馬上取去,一般留置10~15分鐘。此法鎮痛效果好,惟在夏季或面板較嫩的部位,留罐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面板上會起水泡。
刺絡拔罐法
又稱刺血拔罐法。在刺絡(刺血)之後再進行拔罐的方法。此法於面板消毒後,先用面板針叩打,或用三稜針或平口小刀淺刺,中刺以微出血為度,重刺以點狀出血為度,然後再拔火罐,每次留罐時間約在10~15分鐘,起罐後,用消毒棉球擦淨血跡。每次出血的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毫升為宜。一般每隔3~7天治療一次,4~6次為一療程。此法主治肌肉勞損、扭傷、腰腿風溼痛、神經性皮炎、面板瘙癢、丹毒、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疾病。但急性傳染病、癌症及有出血傾向的病症和孕婦均不宜使用。在大血管部位須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