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黃藤
藥材名稱:茅慄
名稱出處:《蜀本草》
概況
異名:栵慄(《爾雅》),栵慄(《綱目》),野栗子(《中國樹木分類學》),毛慄、毛板慄(《雲南植物誌》)。
基源:為殼鬥科慄屬植物茅慄的總苞。
原植物:茅慄Castanea seguiniii Dode
歷史:最早記載茅慄名稱的是《爾雅》。茅慄原為栭慄,郭璞釋謂之:“樹似懈樕而痺小,子如細慄可食。今江東亦呼為栭慄。”其描述正同茅慄種仁相同。後《蜀本草》又云:“樹高二三丈,葉似櫟,花青黃色似胡桃花,實大者如拳小如桃李,又有板栗、佳慄二樹皆大,又有茅慄似板栗而細,其樹雖小,然葉與諸慄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實冬枯。今所在有之。”所云即是茅慄之名最早記載,雲其形態與其它慄類區分開來,確立了茅慄最早的本草學記載。到了清代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在果類中將茅慄分為二條,並繪有二幅圖,書中說:“茅慄野生山中。《爾雅》栵栭。注,樹似槲樕而卑小,子如細慄可食……詩,其灌其栵。陸璣疏,木理堅韌而赤,可為車轅,即此。”吳其浚的考訂把茅慄歷代本草的觀點統一了起來,經分類鑑定就是茅慄這個種。
形態:灌木或小喬木;幼枝被短柔毛;冬芽小,卵形,長2~3mm。葉片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6~14cm,寬4~6cm。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鋸齒,背面被腺鱗,或僅在幼時沿脈上有稀疏單毛,側脈12~17對,直達齒端;葉柄長6~10mm,有短毛。總苞近球形,連刺直徑3~5cm,苞片針刺形,密生。堅果常為3個,有時可達5~7個,扁球形,直徑1~1.5cm。花期5月,果熟期9~10月。(圖見《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168頁)
生境與分佈:生於平地或山坡灌叢中。分佈於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陝西、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性質
樹皮及殼鬥含鞣質。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