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飯花

藥材名稱:刺老包

名稱出處:《雲南文山中草藥》

概況

異名:鷹不撲、小郎傘、鳥不宿(《廣西中草藥》),百鳥不落、雷公木(《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小鳥不企(《常用中草藥手冊》),酒合木(廣西壯語)。

基源:為五加科楤木屬植物虎刺楤木的根、根皮、枝葉。

原植物:虎刺楤木Araha armata(Wall.)Seem.(Panax armata Wall.)

形態:多刺灌木,高達4m。刺短,長4mm以下,基部寬扁,先端通常彎曲。葉為三回羽狀複葉,長60~100cm;葉柄長25~50cm;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先端截形或斜形;葉軸和羽片軸疏生細刺;羽片有小葉5~9,基部有小葉1對;小葉片長圓狀卵形,長4~11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歪斜,兩面脈上疏生小刺,下面密生短柔毛,後毛脫落,邊緣有鋸齒、細鋸齒或不整齊鋸齒。圓錐花序大,長達50cm,主軸和分枝有短柔毛或無毛,疏生鉤曲短刺;傘形花序直徑2~4cm,有花多數;總花梗長1~5cm,有刺和短柔毛;花柄長1~1.5cm,有細刺和粗毛;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尖,長2~4mm,小苞片線形,長1.2~2.5mm,外面密生長毛,萼無毛,長約2mm,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瓣5,卵狀三角形,長約2mm;雄蕊5;子房5室;花柱5,離生。果實球形,直徑4mm,有5梭。花期8~10月,果期9~11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下冊.2708頁.5679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林中和林緣,垂直分佈海拔1400m。分佈於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斯里蘭卡、印度、緬甸、馬來西亞和越南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根全年可採,枝葉夏、秋採收。

藥性

性味:辛,溫。

功效:散瘀消腫,祛風利溼。

主治:跌打損傷,風溼痺痛,胃痛,腹瀉,痢疾,白帶,癰疽,疔腫。 ①《廣西中草藥》:“治跌打,風溼疼痛。” ②《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治跌打損傷,癰,癤,肝炎,腎炎,前列腺炎,急性關節炎,胃痛,腹痛,痢疾,白帶。”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使用注意:孕婦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