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城工事

[拼音]:Kuiyin

[英文]:Willard Van Orman Quine (1908~)

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邏輯實用主義”或“實用主義分析哲學”的重要代表。

生平和著作

1908年6月25日奎因生於美國俄亥俄州。1926年入奧柏林學院,攻讀數學和數理哲學。1930年畢業後入哈佛大學當研究生,受教於A.N.懷特海、C.I.劉易斯等人門下,1931年獲碩士學位,1932年獲博士學位,後赴歐洲留學,結識維也納學派和華沙學派的重要代表。1933年回哈佛大學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美國海軍中服役,退伍前軍銜為海軍少校。1948年重返哈佛任教,後任皮爾士講座哲學教授,1979年退休。他的邏輯著作有:《數理邏輯》(1940)、《邏輯方法》(1950)、《集合論及其邏輯》(1963)、《邏輯論文選》(1966)、《邏輯哲學》(1970)等。哲學著作有:《語詞和物件》(1960)、《指稱的根源》(1974)等。論文集有:《從邏輯的觀點看來》(1953)、《悖論的習性》(1966)、《本體論的相對性》(1969)等。

對邏輯經驗主義的挑戰奎因在30年代深受B.A.W.羅素和R.卡爾納普的影響,基本上接受邏輯經驗主義的觀點。40~50年代,他的觀點有顯著轉變。他在1951年發表的《經驗主義的兩個教條》一文中,針對邏輯經驗主義的下述兩個基本觀點提出挑戰:一是關於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分,二是關於證實理論和還原主義。一般公認的分析命題可分為兩類:

(1)表示邏輯真理的命題。奎因認為邏輯真理嚴格說來並非分析命題,因為邏輯真理並不具有為任何經驗所不能推翻的分析的正確性;

(2)以描述詞的同義性為基礎的命題。他認為不可能給“同義性”這個概念下準確的定義,以同義性為基礎的分析性概念也是不清楚的。因此,他認為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分是沒有根據的。他也不贊同邏輯經驗主義關於任何一個單獨的敘述物質世界的命題都能加以證實或者證偽的觀點,認為關於物質世界的命題,在接受感覺經驗法庭的審判時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一個組合起來的整體。在他看來,經驗的檢驗始終只是針對語句的整個體系,而不是針對某個孤立的語句,所以具有經驗意義的單位也應當是語句的整個體系,而不是個別的語句。他的這種“整體論”觀點,是從法國科學史家P.M.M.杜恆那裡繼承和發展而成的,因此被稱為“杜恆-奎因原則”。

奎因的這種整體論觀點與他對整個科學的看法有關。他形象地把整個科學比作一個力場,它的邊界是經驗,離經驗最近的是關於感覺經驗的命題和物理物件的命題,其次是普遍的和最普遍的自然規律,最後是邏輯規律和本體論命題。這幾類命題是按不同的普遍性來劃分的,靠近邊界的命題是普遍性最弱的命題,靠近中心的命題是普遍性最強的命題。他指出,在力場的周圍同經驗衝突會引起力場內部各部分的重新調整。離經驗最近的關於感覺經驗和物理物件的命題,最容易與經驗相沖突,因而經常需要調整;相反,離經驗最遠的邏輯規律和本體論命題,則很少需要調整。不過,整個力場並沒有完全地被它的邊界所決定。因此他認為,當理論與經驗發生衝突時究竟需要調整哪些命題,人們具有很多的選擇自由,不僅可以調整關於感覺經驗的命題和物理物件的命題,甚至可以調整邏輯規律和本體論命題。

意義理論

意義理論也是奎因注意的中心問題之一。他贊同G.弗雷格和羅素把名詞的指稱和意義區別開的觀點,認為無論單稱名詞或普通名詞,在意義和指稱之間都有很大區別。如果把意義和指稱區別開,就可把語義學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即意義理論和指稱理論。意義理論的概念,除意義之外,主要是同義性、含義、分析性等,指稱理論的主要概念則為命名、直理、指稱、外延以及變項的值。他指出,如果把意義和指稱混為一談,就會把意義概念看作一種實體。他反對經驗論哲學家J.洛克等人把詞的意義看作詞所表示的觀念,並指出這是把意義看成一種特殊的實體。他還強調在理解意義和指稱概念時,必須認識到我們用以表述這些概念的手段,是相對於某個任意地或習慣地選出的語言參考框架而言的,正如我們利用座標系規定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那樣。他把這種觀點稱為“概念的相對性”或“本體論的相對性”。

本體論的承諾

奎因認為,接受一種理論,就是作出一種本體論的承諾,承認這種理論中的概念所指事物的存在,也就是接受一個最簡單的、可以把原始經驗的零亂材料置於其中並加以整理的概念框架。他把整個科學都看作人工的構造物,認為物理物件和抽象物件都是根據常識和科學所作出的理論假定。在他看來,當我們構造一種理論的時候,我們在一定限度內可以自由地決定在這種理論中採用什麼樣的概念,而當我們作出決定後,我們就有義務承認這些概念所指事物的存在。他認為,本體論問題與任何科學理論一樣,也是為科學選擇一種方便的語言形式和方便的概念框架的問題,因此,它不應當以是否與客觀實在相符合作為取捨的標準,而應以是否方便有用作為取捨的標準。奎因的這種以相對主義、約定論為基礎的本體論,是他把邏輯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結合起來的一種產物。

奎因對20世紀50年代後美國分析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他對邏輯經驗主義的挑戰,在英美哲學界引起了一場持續十多年的論戰,使邏輯經驗主義的某些傳統觀點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