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葉胡頹子
藥材名稱:地瓜藤
名稱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概況
異名:地石榴(《滇南本草》),霜坡虎(《廣西中草藥》),鋪地蜈蚣(《四川中藥志》),牛託鼻、地枇杷(《湖南藥物志》),野地瓜藤(《貴州中草藥》),遍地金(《雲南中草藥》)。
基源:為桑科榕屬植物地瓜的莖葉。
原植物:地瓜藤Ficus tikoua Bur.
形態:落葉匍匐木質藤木,有乳汁;莖棕褐色,節略膨大,觸地生細長的不定根。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托葉2,圓錐形;葉倒卵狀橢圓形,長2~7cm,寬1.5~4cm,頂端急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邊緣有疏淺波狀鋸齒,上面被短刺毛,下面延脈被短毛;基生脈3出。側脈3~6對。榕果具短梗,成對或簇生於無葉的老枝上,常埋於土內,球形至卵球形,直徑1~2cm,成熟時深紅色;基生苞片3;雄花和癭花同生於一榕果內,雄花生在榕果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枚;雌花生於另一榕果內。雌蕊由2個心皮結合而成,子房球形。花柱2枚。花期4~5月,果期7~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496頁.圖992)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600m左右的山坡、路邊、草坡或石縫中。分佈於中國西南及陝西、湖北、湖南、廣西。越南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9~10月採收,晒乾或鮮用。
貯藏:晒乾用者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苦,寒。 ①《貴州民間藥物》:“涼。” ②《四川中藥志》:“寒,苦。” ③《雲南中草藥》:“苦,澀、涼。”
功效:清熱,利溼,活血,解毒。
主治:風熱咳嗽,痢疾,水腫,黃疸,風溼疼痛,痔瘡出血,經閉,帶下,小兒消化不良,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①《分類草藥性》:“葉,包瘡毒。” ②《天寶本草》:“治紅白痢症。”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可去風溼麻木,治筋骨疼痛,活血生血,消腫去毒,利尿解熱,民間用為跌打損傷止痛藥。” ④《四川中藥志》:“利小便,消溼熱黃腫。通月閉,止白帶;治痔瘡出血及牙齦腫痛。” ⑤《湖南藥物志》:“清肺,解毒,利尿消腫。治水腫,腹水。” ⑥《貴州草藥》:“清熱解毒,祛風除溼,止咳。治地瓜瘡(多生於耳朵周圍,形似地瓜果)。 ⑦《廣西中草藥》:“健脾利溼,清肺止咳。治小兒消化不良,溼熱黃疸,風熱咳嗽,風溼骨痛。” ⑧《雲南中草藥》:“收斂止痢。治痢疾,腹痛,瘰癧,毒蛇咬傷,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24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湖北中草藥志》:“治痢疾,跌打損傷,水腫:地枇杷嫩葉尖30g,仙鶴草、蒲公英各15g。水煎服。” ②《重慶草藥》:“治痢疾:地瓜藤(鮮)120g,炒焦,黃糖炙,煎水服。” ③《湖南藥物志》:“治咳嗽吐血,陰虛發熱:地瓜莖15~24g,水煎服。” ④《湖南藥物志》:“治無名腫毒,湯火傷:地瓜藤搗爛,麻油調搽患處。” ⑤《貴州民間藥物》:“治地瓜瘡:地瓜藤,生用60g,搗爛,敷於瘡上,留頭,隨幹隨換。若已潰爛者,並以棉花樹根皮,焙乾為細末,撒於瘡口上。” ⑥《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地枇杷150g,水煎去渣,濃縮至300ml,每次10ml,每日3次。” ⑦《湖北中草藥志》:“治慢性支氣管炎:地枇杷、蜂蜜各30g,用煉蜜製成小蜜丸,日服3次,每次服6g。” ⑧《湖北中草藥志》:“治乳腺炎:地枇杷適量,搗爛,敷患處。” ⑨《湖北中草藥志》:“治風溼筋骨疼痛,瘰癧,便血:地枇杷15~30g,水煎服,或泡酒服。” ⑩《湖北中草藥志》:“治膿皰瘡:地枇杷60~90g,水煎服,連服3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