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子
藥材名稱:貓尾草
名稱出處:《拉漢藥用植物名稱和檢索手冊》
概況
異名:狐狸尾(《生草藥性備要》)。
基源:為豆科狸尾豆屬植物狸尾豆全草。
原植物:狸尾豆(《廣州植物誌》)。Uraria lagopodioides(L.)Desv.,又名狸尾草(《海南植物誌》),兔尾草(《中藥大辭典》)。
歷史:本品曾以大本山菁、古錢窗草,鐵金鐗載於《泉州本草》。為廣西、福建民間草藥,其驗方,食療配方甚多。
餘項參見“狐狸尾”條。
藥性
性味:甘、淡,平。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主治:①《新華本草綱要》:“頸淋巴結核,癰瘡腫毒,毒蛇咬傷。”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頸淋巴結結核,毒蛇咬傷,癰瘡腫痛。” ③《生草藥性備要》:“治小兒五疳,洗痔瘡。” ④《嶺南採藥錄》:“凡出癍痧及夾色,取莖葉服食。”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全草:60g,毒蛇咬傷:鮮嫩枝、葉:15~30g。嚼爛用開水或酒送服。外用:鮮葉搗爛外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頸淋巴結結核癰瘡腫痛:貓尾草60g,水煎服;或鮮貓尾草搗爛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