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貝母
藥材名稱:黿甲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基源:為鱉科黿屬動物黿的甲殼。
原動物:黿Pelochelys bibroni(Owen),又名綠團魚、癩頭黿(廣西)、沙鱉、藍團魚(通稱)。
歷史:本品首載於《本草拾遺》。蘇頌曰:“黿生南方江湖中。大者圍一二丈。”李時珍曰:“黿如鱉而大,背有
,青黃色,大頭黃頸……。”按其記述,古今用藥基本一致。
形態:體形大,一般體長30~60cm,重約10kg左右,最大者可達50kg左右。形體與鱉近似。體近圓形,較平扁,背面光滑,背後部有細小瘤狀突起。頭鈍圓,似蛙頭,吻短。體背部褐黃色或褐綠色,有黑色斑點和細紋,腹面灰白色或灰黃色。(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300頁.圖318)
生境與分佈:多棲息於大江河深水中。分佈於中印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伊裡安島;在中國僅有1種,分佈於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
生藥
採集:全年捕捉,以夏季為多,捕後用刀割頸放血處死,剔淨肉,取其背甲,晒乾即成。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蟲蛀。
鑑別:呈卵圓形,上大下小,距上2/3處呈腰狀,背面隆起較高,長和寬均可達22cm,背面呈灰褐色,具緻密的顆粒狀突起,腹面中央脊椎骨突起較高,肋骨較薄較窄,寬可達0.6cm,中部有一稜脊,裙邊較窄,可達1.5cm。
藥性
性味:《綱目》:“甘,平。”
功效:滋陰潛陽,除熱散結,益腎健骨。
主治:①《本草拾遺》:“炙,浸酒,主瘰癧,殺蟲,逐風,惡瘡,痔瘻,風頑疥瘙。” ②《本草圖經》:“主婦人血熱。” ③《日華子本草》:“五臟邪氣,殺百蟲毒,百藥毒,續筋骨。” ④《中國藥用動物志》:“主治陰虛陽亢,目眩,頭暈,腰膝痿軟,瘰癧惡瘡,痔漏頑癬等症。”
用法用量:內服:10~20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廣西動物藥》:“治病後熱虛:黿甲60g,敲碎先煎,麻黃根10g,同煎,1日分2次服。” ②《廣西動物藥》:“治低熱盜汗:黿甲(炙酥)12g,生地、浮小麥各15g,知母、銀柴胡各10g,青蒿12g。日1次,水煎服。” ③《廣西動物藥》:“治心腹癥瘕血積:黿甲(醋淬酥)20g,大黃15g(酒拌炒),琥珀10g,分別研細末和勻為散。每日早晨6g,開水調送。”
醫藥家論述
張璐《本經逢原》:“黿甲功同鱉甲,但鱉走肝而黿走脾,故其主治稍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