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結婚

[拼音]:Sanminzhuyi Qingniantuan

系國民黨控制下的青年組織,簡稱“三青團”。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下,各地愛國青年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建立起許多團體。蔣介石為把全國的青年組織“統一”控制在自己手中,“使人人信仰三民主義”,並且給已經衰老腐敗的國民黨增添“復興力量”,1938年4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設立三青團。蔣介石派遣“復興社”和“CC系”的骨幹分子在武漢等地組建三青團,大量吸收公職人員、軍警特務、政工人員入團,並且將“復興社”完全併入三青團充作骨幹力量。同年7月9日,三青團在武昌正式成立。蔣介石自任團長。由陳誠、陳立夫、康澤等三十一人組成中央幹事會,陳誠、張治中先後任書記長。

三青團的性質和作用,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成立之初,正值抗日戰爭激烈進行之際,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許多知識青年在抗日愛國的激情鼓舞下,參加了三青團。三青團為籠絡青年,在抗日救國的名義下,開展了一些活動,如在各地建立青年館、招侍所,安置流亡青年和學生;舉辦夏令營、運動會和文娛康樂活動;建立戰地服務隊、宣傳隊慰問前方將士、傷病員和軍人家屬,開設青年服務社,舉辦一些生活福利事業等,通過多種活動控制青年運動。在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逐漸奉行限共、防共、反共的政策,三青團的許多組織在特務分子控制下,成了國民黨反共的工具。他們著力擴大組織,在學校、機關、團體,到處出現了“集體入團”、“舉手入團”等拉伕現象。在國民黨的嚴密控制下,三青團向青年灌輸封建思想和反共思想,宣揚“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和對蔣介石的愚忠,進行“精神訓練”、“生活訓練”等。有些地方的三青團,被複興社分子操縱,墮落成了特務組織,與軍統、中統沆瀣一氣,設立青年勞動營,關押、迫害愛國進步青年。三青團內有些人曾要求改組政府、澄清吏治,但受到蔣介石的壓制。1947年9月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暨中央黨團聯席會議決定實行“黨團合併統一”,將三青團併入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