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鼠腦
藥材名稱:鼻血草
名稱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概況
異名:土荊芥(《植物名實圖考》),滇荊芥,荊芥(雲南)。
基源:為脣形科蜜蜂花屬植物蜜蜂花的乾燥全草。蜜蜂花屬全世界約4種;中國有3種及栽培1種,2種入藥。
原植物:蜜蜂花Melissa axillaris(Benth.)Bakh.f.(M.hirsuta Bl.;M.parviflora Benth.;Calamintha cavaleriei Lévl.et Vaniot)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載:“土荊芥生昆明山中。綠莖有稜,葉似香薷,葉間開粉紅色花。花罷結筩子,三尖微紅,似紫蘇蒴子而稀疏。土人以代假蘇。”所述與附圖應為本種。
形態:具根狀莖的多年生草本。莖高60~100cm,被短柔毛。葉片卵形,長1.2~6cm,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靠中脈兩側帶紫色或全部紫色,近無毛或僅沿脈被短柔毛;葉柄長0.2~2.5cm。輪傘花序,少花或多花,在莖、枝葉腋內腋生,疏離;花萼鐘形,長6~8cm,外面沿脈肋上被具節長柔毛,13脈,二脣形,上脣3齒,急尖,下脣與上脣近等長,2齒,齒披針形;花冠白色或淡紅色,長約1cm,冠簷2脣形,上脣先端微缺,下脣3裂,中裂片較大。雄蕊4,花葯2室,室略叉開;花柱先端相等2裂,裂片外卷;花盤淺盤狀,4裂。小堅果卵圓形,腹面具稜。花果期6~11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6卷.215頁.圖50.1~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600~2800m路旁,山地,山坡、谷地。分佈於中國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江西南部、廣東北部、廣西北部、貴州、四川、雲南、西藏。印度東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越南北部至印度尼西亞也有。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全草,晒乾。
藥性
性味:①《四川常用中草藥》:“性微溫,味澀、苦。”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澀,平。”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①《四川常用中草藥》:“風溼麻木,大麻風,吐血,鼻出血,面板瘙癢,瘡疹,癩症,崩帶。”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吐血,鼻出血,麻風,面板瘙癢,疥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四川藥物志》:“治蛇咬傷:鼻血草、馬牙半枝蓮、半邊蓮各等份,搗絨敷患處。” ②《四川藥物志》:“治鼻衄、吐血:鼻血草15g,刺黃柏15g,白茅根15g,土茯苓15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四川藥物志》:“治鼻衄、吐血:鼻血草鮮葉,搗絨塞鼻。” ②《四川藥物志》:“治面板瘡疹:鼻血草50g,煎水洗患處。” ③《福建藥物志》:“治麻風、面板瘙癢:鼻血草30~6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