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蟲

藥材名稱:蜣螂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蛣蜣(《爾雅》),天社(《廣雅》),轉丸、弄丸(崔豹《古今注》),推丸(陶弘景),胡蜣螂(《蜀本草》),推車客(《本事方》),推屎蟲(《孫天仁集效方》),黑牛兒、鐵甲將軍(李延壽),大烏殼硬蟲(《普濟方》),夜遊將軍(《綱目》),屎蜣螂(《本草原始》),滾屎蟲、車屎客(《醫林纂要》),牛屎蟲(《蘇州本產藥材》),推車蟲(《藥材資料彙編》),大將軍、觸角牛(《河北藥材》),鐵角牛(《山西中藥志》),糞球蟲(《中藥志》)。

基源:為金龜子科潔蜣螂屬動物蜣螂;糞金龜科糞金龜屬動物糞金龜;犀金黽科叉犀金龜屬動物獨角仙的乾燥全蟲。

原動物: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 Linnaeus,又名屎蛒螂、推糞蟲(《中國中藥資源志要》)。糞金龜Geotrupes laevistriatus Motschulsky。獨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Linnaeus)。

歷史:本品始載於《本經》。《本草衍義》:“蜣螂,大小二種:一種大者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黃,子隨母而飛行。晝不出,夜方飛出,至人家庭戶中,見燈光則來。一種小者,身黑暗,晝方飛出,夜不出,今當用胡蜣螂。”綜上所述,胡蜣螂與今蜣螂相符合。

形態:屎殼郎全體寬卵圓形,黑色,略有光澤,胸下密被纖長絨毛。雄蟲頭部前方呈扇面形,表面密被魚鱗狀皺紋,頭上有一基部粗大向上收尖的角突。觸角4節,前胸背板表面均勻分佈細圓疣狀刻紋,在中部稍後高高突出成銳形橫脊。鞘翅密佈細皺紋,各有7條易辨之縱線。足短壯。雌蟲頭頂無角突,而呈橫脊狀突起。(圖見《中國動物藥》.154頁.圖167)

生境與分佈:棲息於牛糞堆、人屎堆中,或在糞堆下掘土穴居。產卵後雌雄共同推曳糞土將卵包裹而成丸。廣泛的分佈於中國各地。

糞金龜 體短寬,橢圓形,很光亮。體上方常有紫銅、紫藍、銅綠至墨藍等金屬光澤。額大,被細刻點,前頭呈半球形,中央有“V”字形的凹陷,後頭平滑。複眼褐色,觸角赤褐色。前胸背圓而隆起,中央有短的直線凹陷,兩旁略有刻點,前緣略凹,兩側緣膨出。鞘翅上有13~14條由刻點列成之直溝。下體及腳紫褐色,疏生褐色毛。(圖見《中國動物藥》.155頁.圖168) 多棲息於牲畜糞堆下的小洞中,每堆屎下少則幾個,多則達十數個。廣泛的分佈於中國各地。

獨角仙 體型甚大。雄蟲頭部有強大雙分叉角突。全體紅棕色、深褐色至深黑褐色,全體光亮。頭較小,前胸背板闊大,中央有一強大而前彎的單叉角突。鞘翅長大。腹面有光澤,被黃褐色纖毛。足發達。(圖見《中國動物藥》.155頁.圖169)成蟲常夜出活動,趨光性強,多以樹葉為食。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生藥

採集:一般於6~8月間晚上利用燈光誘捕,沸水燙死,再用炭火烘乾。蜣螂主產於江蘇、浙江、河北、湖北。此外,福建、廣東、廣西亦產。獨角蜣螂產於江蘇、安徽、山東、山西等地。

鑑別:蜣螂乾燥蟲體呈黑褐色,長3~4cm,寬1.8~3cm,雄蟲較雌蟲稍大。雌蟲頭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脫落,中央具角突1支,長約6mm。前胸背板呈寬半月形,頂部有橫形隆脊,兩側各有角突1枚。後胸約佔體長1/2,為翅覆蓋。雄者頭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橫形隆脊的兩側無角狀突。前翅革質,黑褐色,有7條縱向平行的紋理;後翅膜質,黃色或黃棕色。足3對。體質堅硬,有臭氣。以體黑、乾燥、完整者為佳。獨角蜣螂乾燥雄蟲蟲體呈棕色或棕褐色。頭頂有崛起的角狀突,長約1.7~3cm,角上端2回分叉。前胸背板中央亦有一發達的二叉棘狀突,長約1cm,尖端略彎向前下方。質較鬆脆。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防蛀。

化學性質

含有毒成分約1%。有效物質能溶於水、乙醇及氯仿,不溶於乙醚。

參考文獻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