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瓶草

藥材名稱:藎草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菉草(《詩經》),王芻(《毛詩傳》),蓐、鴟腳莎(《綱目》),馬牙草(《吉林中草藥》)。

基源:為禾本科藎草屬植物藎草或中亞藎草的全草。藎草屬全世界有20種;中國有10種。其中有1種、2變種入藥。

原植物:正品藎草為藎草Arthraxon hispidus(Thunb.)Makino(Phalaris hispida Thunb.),又名細葉莠竹(廣州植物誌),馬耳朵草(河北)。還有中亞藎草Arthraxon hispidus(Thunb.)Makinovar centrasiaticum(Griseb.)Honda(Pleuroplitis centrasiatica Griseb.)也常入藥。

歷史:始載於《本經》:“生青衣川穀,九十月採,可以染作金色。”《唐本草》載:“青衣縣名,今處處平澤溪澗皆有,葉似竹而細薄,荊襄人煮以染黃,色極鮮好,俗名菉蓐草。”以上所述,符合本種形態。

形態:一年生匍匐草本植物。稈細弱,無毛,高30~60cm,具多節,常分枝,基部節著地易生根。葉鞘短於節間,具短硬疣毛;葉舌膜質,長0.6~1mm;葉片卵狀披針形,長2~4cm,寬0.8~1.5cm,基部心形抱莖。除下部邊緣生疣基毛外,餘均無毛。總狀花序細弱,長1.5~4cm,2~10枚呈指狀排列;無柄小穗卵狀披針形,但邊緣膜質,具7~9脈,脈上粗糙至生疣基硬毛;第二穎近膜質,與第一穎等長,先端尖,外稃透明膜質,第一外稃長圓形,長為第一穎的2/3,第二外稃等長於第一外稃,近基部伸出一膝曲的芒,芒長6~9mm,下部扭轉;雄蕊2.有柄小穗退化僅剩針狀刺,柄長0.2~1mm。花果期9~11月。(圖見《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814頁.圖765)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草地陰溼處。分佈中國各地。舊大陸的溫暖地區也有分佈。

中亞藎草與藎草的主要區別為葉片兩面有毛;小穗具芒較長。花果期6~9月。生長於山坡草地和蔭溼之處。分佈於內蒙古、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全草。

化學性質

全草含木犀草素單阿拉伯糖甙和藎草黃酮(Arthraxis)。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