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資產投資統計
[拼音]:yishu jiepouxue
[英文]:art anatomy
從造型藝術角度研究生物結構的科學。又稱藝用解剖學、造型解剖學。研究動物的分支稱動物解剖學;研究人物的分支稱人體解剖學。在人體解剖學中又分骨骼學和肌肉學。藝術解剖學主要研究人體解剖;著重外部結構以及內部結構顯露在外部的部分(如在血液迴圈系統中,只關注顯露在體表的靜脈);並且研究人體根據姿態、情感、運動而形成的變化。
藝術解剖學與體質解剖學(又稱醫用解剖學)有 3個方面的不同:
(1)研究的物件不同。體質解剖學注重特殊個體的全部結構;藝術解剖學注重正常人體的比例、體積和外部結構。
(2)研究方法不同。體質解剖學主要進行屍體解剖和生理分析;而藝術解剖學除了屍體解剖之外還注意活體觀察。
(3)研究目的不同。體質解剖學最終要解釋各種結構的生理功能;而藝術解剖學最終要揭示人體的外形變化規律。更為重要的是藝術解剖學不僅說明人體物質結構對外形的影響,而且說明人的情緒、情感、心理境況、修養和靈魂等在人體上的反映。藝術解剖學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而是一種體質社會學。所以藝術解剖學不可能完全用解剖學辭典來描述,它要求直接研究和感受真實的生命變動和特殊情境(喜、怒、哀、樂、愛、憎等)。
古代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呈示了傑出的藝術解剖學知識,尤其是希臘藝術家,極可能直接從事過解剖工作。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自覺地應用解剖知識,其中L.達·芬奇是個典範。他研究解剖達40年,親手解剖了30餘具不同年齡的男女屍體,繪製了精確的解剖圖。他一方面研究人體器官構造和年齡特徵、性別和比例差異,為體質解剖學的發展作出貢獻;另一方面詳細研究了人體內部結構在外形上的表現、表情、動態的變化規律。其他著名畫家如米開朗琪羅也從事過多年的解剖實習,對人在強烈情感衝突和劇烈運動中的人體外形變化規律有透徹的把握。拉斐爾、A.丟勒以及稍後的P.P.魯本斯、W.荷加斯等都對解剖學作過深入的研究,由他們開創的解剖學傳統為後世許多傑出藝術家繼承發展,逐步形成專門的藝術技法學科:藝術解剖學。
中國近代自有了正規美術院校以來,課程中也開始注重傳授人體結構知識,開設藝術解剖學作為美術專業的必修科目。畫家姜丹書著《藝用解剖學》(1930)、《藝用解剖三十八講》(1958)。他曾從事藝術解剖學研究和教學30多年,對此學科在中國的發展卓有貢獻。此外,張宗禹譯繪《藝用人體解剖圖》(1934),介紹了法國波利奢博士所著的《藝術人體解剖學》一書。陳之佛《藝用人體解剖學》(開明書店,1935)、黃覺寺《素描述要》(1935),為藝術解剖學教學提供了必要的教材。其他還有李景凱編譯《藝術解剖學》(1953)、文金揚《藝用人體解剖學》(1956)和陳聿強編著《藝用人體結構運動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等。文金揚從事人體解剖學研究和教學也歷30多年,他根據多年畫人體和研究人體的解剖心得,總結出一套藝術解剖學的教學方法,在提高中國美術技法教學和普及藝術解剖學方法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中國的藝術解剖學在研究人的精神活動與人體外形的關係方面尚未展開。中國傳統的“相面”、“骨法”等對於人的精神活動和生理活動的總結也待揚棄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