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利亞尼諾夫,Г.Т.

[拼音]:xishuai

[英文]:cricket

昆蟲綱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 (Gryllidae)。地下害蟲。常見的種類有大蟋蟀 (Brachytrupes potentosus)和油葫蘆(Gryllus testaceus)。大蟋蟀又名華南大蟋蟀,在中國分佈於華南各省(自治區);國外分佈於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為害花生、大豆、甘薯、麥類、高粱、玉米、甘蔗、芝麻、瓜類、蔬菜、棉花以及果木的幼苗,咬食切斷植物的幼莖,造成缺苗。油葫蘆在中國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和西南;國外分佈於蒙古、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被害植物有粟、黍稷、蕎麥、甘薯、棉、芝麻、花生、瓜類、豆類和蔬菜,食害葉、莖、種子和果實。

大蟋蟀體長約40毫米,棕褐色。頭部較前胸廣闊,兩複眼間有“Y”形淺溝,觸角較身體稍長,後足腿節強大,尾須長。雌成蟲腹末產卵管較尾須短。雄成蟲的兩前翅上具有發音器,翅振動時由粗糙的肘脈與後翅的括片相摩擦而發聲。若蟲與成蟲相似,體小,僅具翅芽。喜在砂質旱地營穴而居,是夜出性地下害蟲。華南一年發生1代,以若蟲在土穴內越冬。3月上旬開始大量出土活動為害,3~4月是一年中為害的主要時期。5~7月陸續羽化為成蟲,卵數十粒成堆產於分叉的洞穴底部,孵化為若蟲後分散挖穴居住。洞穴深度16~20釐米至130~160釐米,因時期和蟲齡不同而異。洞口常覆蓋有一堆鬆土,悶熱的夜晚活動最盛。

油葫蘆體長19~24毫米,黑褐色有光澤,頭部複眼的內緣和兩頰黃褐色。其餘特徵與大蟋蟀相似。華北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底至5月下旬陸續孵化,6~8月是為害盛期,並相繼羽化為成蟲。成、若蟲白天均潛伏於薄層積草或磚瓦土塊下,夜間外出覓食,行動敏捷。成蟲好鬥,蟲數多時常互相殘殺。若蟲常數頭或數十頭聚棲一處。雌蟲喜在多草的向陽田硬、河道和渠道附近產卵。至9~10月營穴產卵越冬。

防治蟋蟀常用糠麩或瓜菜拌藥製成毒餌,傍晚撒在田間誘殺,或田間噴撒藥粉。油葫蘆可堆草誘集捕殺。

參考文章

玉米花粒期蟋蟀來襲注意防範糧食作物玉米花粒期注意防範蟋蟀糧食作物蟋蟀―不可忽視的彌猴桃果實害蟲果樹園藝菠蘿大蟋蟀果樹園藝趣說鬥蟋蟀保健養生蟋蟀鷦鶯的地理分佈鳥類蟋蟀的作用和功效中醫帶“蟋蟀”的詩句大全(86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