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體系

[拼音]:wushi

[英文]:Bushi, or samurai

武士是日本以武藝為專業的社會階層,日本封建社會平安時代中期以後統治階級的忠實僕從。又名武者、侍(見彩圖)。曾先後建立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等武家政權(見幕府政治)。武士道是武士的道德規範的行動準則。明治維新後作為階層不復存在,但其思想體系仍有很大影響。武士最初是一群以射藝為專業的騎兵,被選拔到國衙之中,從事國司之館和政廳的宿直警衛。後來貴族也有自己的護衛家院的武士。隨著日本封建莊園制的進一步發展,新興的有勢力名主為保護自己利益,開始蓄養武裝與中央朝廷和地方國司相對抗。名主武裝初以血緣同族為核心,按主從關係將家僕、下人編成戰鬥集團,而小名主與農民為請求大名主的保護,也自願加入這個集團,主從關係因之逐步擴充套件,形成勢力強大的武士團。莊園以外的國司領地內也有武士團,甚至有解任國司另組武士團者。10~12世紀,全國有許多政治影響頗大的武士團,突出者有清和源氏、桓武平氏。由於中央兵制解體,地方混亂,地方貴族和天皇朝廷都要借武士團之力保衛自己。在外戚集團與皇室的權力鬥爭中,武士乘機排斥攝關(見攝關政治)、院廳(見院政)勢力,控制了中央政權。

平清盛藉助保元和平治之亂(1156、1159),以武功參與朝政,任太政大臣,在住所六波羅施政,開日本武士執政的先例。不久源賴朝滅平氏,任徵夷大將軍,創鎌倉幕府,武家政權誕生。經室町時代、織豐時代和江戶時代,武家政權存在近 700年。在江戶時代,武士階層形成嚴格的身分等級制度,武家權力達於頂點。明治維新後廢除了封建的身分等級制度,1872年否定武士身份,此後,武士階層日漸消失。

以主從關係為紐帶的武士團為加強戰鬥力,以忠節、武勇、孝行、廉恥、無慾等要求武士,使之養成絕對服從主君、重言諾、輕生命、勇於戰鬥的性格,對武士的這些要求稱作“弓馬之道”或“生死之道”。自鎌倉幕府起,這些要求以法規形式成為封建武士必須遵守的封建倫理。江戶幕府成立後,武士受儒學影響,對五倫、五常非常信仰。山鹿素行將這一時期的武士言行與信仰理論化、系統化,定名為“武士道”,武士階級的思想體系全面形成。明治維新後,日本軍國主義者以效忠天皇的形式體現武士道精神,在軍內外大力宣揚武士道,使之成為整個社會的倫理觀念。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軍國主義者又將武士道與法西斯相結合,形成現代的法西斯武士道精神。

參考文章

大帝傳說之十二聖堂武士素材全面解析日本武士道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