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託佐夫,М.К.

[拼音]:Beijing Ziran Bowuguan

[英文]:Beijing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最早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天橋南大街。1950年籌建,1958年建成陳列大樓,陳列面積3600平方米,楊鍾健、裴文中等著名專家先後擔任館長。

該館共有古生物、動物、植物、人類等方面的藏品近 8萬件。古生物方面有一些標本是模式標本,也有一些是稀世之寶,如恐龍中的上游永川龍、棘鼻青島龍、楊氏鸚鵡嘴龍以及儲存十分完好的恐龍蛋與恐龍足跡。其中晚侏羅世肉食性的上游永川龍,體長約8米,體高4米;晚白堊世以植物為食的棘鼻青島龍,體長6.62米,身高4.9米;早白堊世以植物昆蟲為食的楊氏鸚鵡嘴龍,只有70釐米大小。由國外交換來的珍貴藏品有:紐西蘭的大恐鳥化石、澳大利亞的懶樹獺、針鼴、琴鳥以及非洲的拉蒂曼魚。這些標本有的是化石,有的是活化石,在闡明生物進化中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該館有古生物、動物、植物、人類四個基本陳列,按照系統分類,用生態法、幻燈、錄相等說明生物是怎樣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進化來的。古生物陳列室陳列著距今 1.4億年、22米長的合川馬門溪龍,生活在1.8億年以前長6米、高 2米的許氏祿豐龍。陳列品中還有會飛的爬行動物──翼龍以及生活在海中的爬行動物──魚龍。它們與恐龍同時絕滅。動物、植物陳列室是用現代生物的系統進化來說明生物經過了漫長的演化過程才有今天的形形色色的種屬。瀕危的珍貴動植物的陳列,喚起人們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人類陳列則用古人類學、人類學、解剖學、考古學等方面的材料,說明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該館辦有科普刊物 《大自然》 雜誌和學術性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