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觀潮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449字

我今天學習了語文書上的第一課《觀潮》,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去錢塘江旁的海寧市鹽官鎮觀潮的所見所聞,告訴我們要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上次考試作文是寫景物,我一下子難住了,因為我從來沒有觀察過周圍的花草樹木。那次的作文只是粗略寫了寫,沒有寫詳細,結果一下子扣了八分。從那之後,我開始認真觀察事物,看到花,我聞聞香不香;看到樹葉,我摸摸厚不厚;看到石頭,也摔摔硬不硬。在下次考試中,作文只扣了三分,老師表揚了我,說我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我十分開心。

還有一次老師問我們:“生活中什麼最美?”班裡鴉雀無聲。上次觀察事物有了經驗的我高高地舉起了雙手,我說:“生活中花草樹木是最美的,只要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就可以發現大自然的無數美景。”老師說:“你說的太好了,你是從哪裡受到的啟發?”我回答:“就在我們語文課文第一課《觀潮》。”

讀了觀潮,我明白了,只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就可以發現生活中的處處美景。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872字

從《左傳》到《後漢書》,從李斯到張溥,文中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題目中的“觀止”也看出了作者的用心。

韓愈的《原道》中說“《傳》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可見古人所謂正心和誠意,都是為了要有所作為。現在那些修心養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滅絕天性,做兒子的不把他的父親當做父親,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當做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們該做的事。”

韓愈看待事物,對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的批判角度和價值觀,他是一個很愛國,很有抱負的人。他對仁義、禮儀和倫理是很尊重的,他推崇《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他認為只有用這些來教育自己和別人才是合適的。轉身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很多人的內心都已將這些拋諸腦後了,忘記我們的本性。他們對道德、對倫理的認識,只是放在心裡,而並沒有將它作為我們做人做事的準則。我們對自己的祖國熱愛,也表現在了這些憂國憂民的人身上。自古總是有很多的文人,為國家的設計建言獻策。作為我們現在社會的人,也不能忘記這些被載入史冊的故事、人物和道理。每個人在社會中的分工有所不同,不可能讓每個人有理想,有抱負的人都能被重用,可是這不能成為你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的理由。哪怕你只是空氣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你也應該發揮好自己的作用。

再看韓愈的《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一句定義了老師的作用,那就是教會孩子做人,傳授知識,解答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在成為老師的過程中,我們要一直不斷的學習。老師不一定什麼知識都擁有,他也需要向有才能的人學習。這個有才能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和年齡是不確定的,只要這個人掌握了你不知道的知識就可以你的老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在生活中,最怕聽見別人說,你是老師都不知道。憑什麼做老師的就應該什麼都知道呢?作為小學老師,我們只是在小學語文教學和教育學生的領域有自己的知識和特長,並不是百科全書。師者,要知道活到老,學到老。

劉姥姥進大觀園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747字

《紅樓夢》已經翻閱數遍,每次品讀感覺都有不同。今日老師佈置寫讀後感,我腦子裡浮現出來的倒不是大觀園裡的那些林林總總的少男少女們,而是一個鄉野老太。這是紅樓夢裡唯一一個每次想起她,我都會嘴角上揚的人物。

當女婿狗兒因家境敗落無錢過冬煩悶不已只會瞎生氣時,這個老太太有膽有識,批評了一番女婿的無作為,又三言兩語給狗兒一家指明瞭一條活路。足見這個老太太的格局開闊,思路靈活,非尋常鄉下老太可比,其生活智慧實在了得。

對的,她就是傳說中的劉姥姥。劉姥姥帶著一縷清新的鄉野之風麻利登場,一掃大觀園的沉鬱陰森,她如同《秋興》中的那叢絢爛秋菊,瞬間點亮了森嚴壁壘的榮國府。

再來細味這個可親可愛的老太太。我發現她的逗笑湊趣本領也實在很高明,與大觀園裡最能用詼諧機巧取悅於賈母的鳳辣子,有的一拼。

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時,正值秋菊盛開。賈母遊園時,揀了一朵大紅菊花簪於鬢上,回頭看到劉姥姥,便忙請劉姥姥也來帶花。鳳姐何等機靈敏捷?賈母一語未完,她就一把拉過劉姥姥,將一盤子花橫三豎四的插了一頭。賈母和眾人笑的了不得。

但劉姥姥她竟毫不在意,頂著滿頭菊花,反而笑說道:“我這頭也不知修了什麼福,今兒這樣體面起來。”

古稀老太如此被鳳姐戲弄,她不以為窘,已屬難得。竟然還能順勢湊趣,“這樣體面起來”,反以為榮!這樣令人驚奇的反轉,既巧妙海涵了鳳姐的惡作劇,又讓大家的玩笑更舒坦自在,也為鳳姐更加肆意的捉弄完全卸下了心理負擔。

試想,此時的劉姥姥只要流露出一絲的尷尬,或者羞惱。恐怕今日這整個大觀園的氣象就要為之一變,這最能彰顯大觀園之烈火烹油盛況的章節只怕要重新改寫。曹公的慧心讓人歎服。

當眾人笑話劉姥姥成了個老妖精,劉姥姥又笑,今兒索性做個老風流!

鳳姐確實機靈,但劉姥姥的湊趣更挑戰智商,我個人認為劉姥姥在這裡比鳳姐更顯機敏,其高明處還在寬厚中顯豁達智慧。

如此一路隨著眾人走走停停,說說笑笑,頂著滿頭菊花的劉姥姥早就清醒地明白,她今日的使命就是讓大家笑,她確實出色又本色出演了一個插科打諢的丑角形象。

到午飯時分,劉姥姥的演技爆棚!成功地讓一園子人笑得天昏地暗。

飯席上,劉姥姥拿著比鐵杴還重的叉爬子,對著一碗鴿子蛋,站起身來,鄭重其事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說著,鼓著腮幫子,兩眼直視。眾人先是一怔,後來一聽,上上下下都一直哈哈的大笑起來……且不論曹公寫這眾人笑態如何聲色各異出神入化精彩絕倫。

思考一下劉姥姥這一番話的笑點在哪裡?一番無比粗俗鄙陋的笑話,被她很嚴肅地富有儀式感地演繹出來,就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劉姥姥為何如此出人意料?原是鳳姐和鴛鴦安排她如此說的,鴛鴦可是再三囑咐好的,“這是我們家的規矩,若錯了我們就笑話呢。”後又遞眼色給劉姥姥時,劉姥姥道:“姑娘放心。”

劉姥姥果然完美地接招,認真地表演無知和粗野,她假假真真,可以稱得上滴水不漏,冰雪聰明。

爾後表演夾鴿子蛋,表演狼吞虎嚥“老劉食量大如牛”,眾人已沒心吃飯,都看著她笑。

末了,鴛鴦來給劉姥姥賠不是。劉姥姥笑道:“姑娘說那裡話,咱們哄老太太開心,可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個笑兒。我要心裡惱,也就不說了。”

如此,我才明白,劉姥姥心裡可是什麼都懂的。有人評價,劉姥姥是“為了打秋風”而自我作賤。我是很反對的,第一,劉姥姥這二進大觀園,是帶了各色鄉下蔬果來回報恩情的,這大觀園發生的一切原不是她本意。第二,從她聽聞榮國府衰敗後,三進大觀園義救巧姐兒。可知道這姥姥才真是大觀園裡最知恩圖報的仁者。

劉姥姥插滿菊花的形象一再在我腦海中浮現,她在大觀園裡湊趣的各種醜態我不但不覺其醜,反倒覺得其可親可敬。她的各種湊趣,我只覺得她機智可愛。她是一個何等清明的老太太?賈府給她的滴水之恩,她銘記於心,於是她甘作大家的“女清客”,以取悅眾人,回報“20兩銀子”的大恩。如此而已,同時,她也確實滿載而歸,給一家子謀得了更好生存的資本。

這個為了生計,為了報恩,不計姿態不端架子的姥姥,在我心裡,她不是大觀園的丑角,相反,她是生活的智者,勇者。於此,我不合時宜地想起那兩句詩歌來:“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插滿菊花的劉姥姥在我心裡,何嘗不是一個深諳生活滋味又超然於世人嘲笑之外的詩人?

坐井觀天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449字

今天,我和同學們學習了《坐井觀天》這篇文章,裡面主要講了一個青蛙生活在一個井底裡,一隻鳥飛在井口準備喝水,看到了裡面的青蛙,青蛙問:“你來這幹嗎?”小鳥說:“我從幾千裡遠的地方飛過來你,口渴了,想到井裡喝口水。”青蛙有說:“不可能,井口只有那麼大,天就得比井口小。”

讀了這篇文章,我為青蛙固執己見、見識淺陋而覺得好笑,我知道了不能光聽自己的想法,有時也要聽聽別人的建議。

記得在一個星期一的下午,同學們都在操場上跑步,因為快要比賽了,一個同學跑過來對我說:“我們一起跑吧,如果不練,就拿不了第一名了”。我滿不在乎的說:“我現在已經跑得很快了,不需要練也能得第一名”。到了比賽的時候,我拼命地跑,頭上已經出了汗珠,但是還沒有拿第一名,因為其他同學一個個跑得像閃電一樣,我只拿了第五名,這就是我固執己見的結果。

這一件事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大腦裡,再也不會讓這件事在我身上重演了。

做一個樂觀的人——《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023字

你是否讀過一本書,讓你愛不釋手?你是否在看書時,那一段段精美的話語,讓你百看不厭?你是否見過一個書中的人物,讓你敬仰萬分?如果要想起這樣一本書的話,對我而言,無疑是《魯濱遜漂流記》。

人生像一艘航船,在前行的過程中,也許會風平浪靜,一帆直濟滄海;也許會狂風大作,讓航船失去了方向。而魯濱遜,這個雄心勃勃的青年,在一船人中只有他倖免遇難,孤零零逃至一座荒島時,他並沒有氣餒。為了生存,魯濱遜造出木排,搶運失事船上的東西。自建居所,自制傢俱,種植糧食,蓄養家禽,縫製衣服,擺脫了重重困難,靠雙手贏得了生活。在這荒島上,還救了一名俘虜“星期五”成為他忠實的僕人和朋友。在這28年零79天中,他靠雙手贏得生存,成為自然的主人、荒島的征服者。

我們似乎永遠無法預料明天究竟會發生什麼?當所有你習以為常的生活全部被顛覆,所有那些明媚的快樂即將被灰暗的憂傷所取代時,你是否能堅持地繼續前行?

魯濱遜這個人物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歡的人物。他讓我敬佩,讓我羨慕。他的那種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讓人贊好。在我眼中,魯濱遜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未來充滿嚮往,不畏懼,不退縮,想方設法地應對與如其來的災難。孤獨在荒島的日子,他沒有用絕望的心態去面對,而是以樂觀的心態來改變自己的處境。為求得生活百折不撓、奮鬥不息。流落荒島後,沒有抱怨上帝對自己的不公平。反而心地善良,知恩圖報,慶幸自己是在船員當中唯一一個存活的人。他充滿感恩之心,還有很多很多點都可以表達我喜歡這個人物的原因。

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本名著,不僅讓我喜歡這個人物,還讓我學會了樂觀生活。在一次考試中,我的成績並沒有以前那麼好,後退了好多,同學的起鬨,父母的責怪,成績單上那紅紅的分數,讓我很沮喪,很悲觀。甚至,更加沒有心情學習,沒有學習的那股勁,我選擇了讀課外書,整個人沉醉在書中情節中,不受外界所擾。我看到了《魯濱遜漂流記》,我又把精彩的部分品味了一遍。魯濱遜那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讓我對生活、學習和未來重新充滿嚮往和熱愛……

有一種力量,叫堅強;有一種態度,叫樂觀。堅強樂觀地去面對生活的苦難,以正面的能量去擊敗人生每一次灰暗時刻的來臨,你就會收穫很多人沒有的精彩。

讀書,讀一本好書,讀一本名著,都應該有所領悟,有所收穫,從而悟到哲理,在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這才是最珍貴的!如果你覺得你的天空只有黑夜,或許“書”將帶你奔赴期待已久的陽光!陽光就會驅散一切黑暗!

讀一本名著,做一個樂觀的人!

觀書有感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559字

在一個天高雲淡、萬里無雲的晴天裡,原來在屋內讀書的朱熹也禁不住走出屋門。

屋外有一個將近半米高的池塘,很是秀麗。岸邊的怪石和花草更是令人心曠神怡、宛如仙境。陽光灑入池塘。照得水面泛著金光,看起來十分安詳。天邊飄來幾朵細雲,忽忽過場,但還是把自己的影子映入了池塘,朱熹放下書,抬頭深凝這池塘陷入了沉思。這池塘之水怎麼會如此清澈?自己也算見過世面,看到的水塘不計其數,但從未有一個池塘能夠如此明淨,以至震撼人心。

這池塘的確清的奇特。現在,朱熹全無讀書之心,注視著池塘。突然,池面上冒出一個水泡,如同鍍了金一樣,很快又破裂開來。這聲響在安靜的池塘上顯得格外嘹亮,引起朱熹的注意。朱熹收好書,繞了過去,往池下一看,原來有一個不起眼的空洞在源源不斷地向池內輸送活水。

朱熹又一次席地而坐,饒有興趣的看著不時湧出的水泡,竟不由地感慨。這世上,他也見過許多老頑固或書呆子,死守舊觀念,久而久之,心智就像死水塘一樣變臭了。而更多的人,努力接受新知識,創造新事物,與時俱進,心智變得明亮而清澈。朱熹不知這方水塘是不是或如何領悟了其中的道理,將源源不斷的活水輸送全身,只覺得對它有無限讚歎。

朱熹在那個儒道盛行,思想觀念陳舊的時代說出這樣的話實屬不易。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更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汲取新知識,使心智更加開闊,更加敏銳。

核心價值觀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489字

做大事者必須要有誠懇的心和信用。從古至今,誠信都是是成功最終要的源泉,早在古代,孔子就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誠信是世界上最為寶貴的東西,雖然它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它總藏在人們心中的最深處。當自己忘記作業時,老師開始收了,可自己又沒寫完時,只好口出謊言,說自己忘在家了。雖然是很小的一件事,但是卻給自己的人格打了一個大大問號。

“做一個文明講禮貌的人”這句話我們經常掛在嘴邊,可每當講起這句話時,我就心有慚愧。

小學生要想文明禮貌看似簡單卻不是這樣的。要想做到不罵人,不打人……這樣的小學生已經很少了。惡魔將許多人的“天使文明”給消滅了,當人們再想找回它時已經為時已晚了。

良好的教育是成功的一半,大人們務必將孩子們的“天使文明”保護好,在他們面前說文明話做文明事,要在孩子面前做出大人的好榜樣,給孩子們播撒文明的種子。

另外我們應該愛我們的國家,祖國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的環境,讓我們有了幸福的生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祖國的紅軍戰士們英勇的馳騁沙場,為的就是讓我們後代不再有戰爭。他們抱著愛國,愛人民的熱血來頑強拼搏!所以我們也必須愛國。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570字

上個星期,藉著晚自習的時間,看完了餘華寫的一本小說《許三觀賣血記》。看完後,餘華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往上高了一層,餘華對小人物的描寫真的很寫實。

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賣血渡過了一次次的難關的故事,特別是小說最後部分時,當他每賣一次血時我都擔心他會在某一次賣完之後會死去。小說裡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許三觀本來在三個兒子裡最喜歡的就是大兒子一樂,後來得知一樂不是自己親生兒子時,他卻覺得養著一樂是浪費自己的糧食,從而想把一樂歸還給他的親生父親。小說裡有一段,許三觀帶著全家人去吃麵條卻唯一叫一樂去買個番薯自己吃,一樂在得到不公平對待是委屈的離家出走想去找自己的親生父親,後來許三觀在外面找到他時,揹著他一邊罵著一邊往飯店走去,當一樂問他是不是要去飯店的時候他溫和的說是的,讀到這裡時突然有股暖意湧上了心頭,一起生活了這麼多年的人怎麼能說放下就放下呢?

前半部分的許三觀和後半部分的許三觀給我不一樣的感覺,後面的他真正的讓我看到了他作為一個父親的偉大,為了湊錢給一樂看病,許三觀一路賣血,賣到自己昏厥過去。從一開始不願花錢給他買麵條到最後為了他讓自己差點死去,讓人心痛不已。

其實父愛的嚴厲中帶著看不見的溫柔,不管他們曾經以什麼樣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都要記住,他們並不是我們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他會比任何人都喜歡我們過的更好,只是不善於表達而已。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085字

一首歲月的歌,一杯濃濃的酒,一幅優美的畫卷,一個平淡無奇的人生,餘華追求的,只不過是一個長度。在他的筆下,許三觀的世界很簡單,沒有那麼多的名利,沒有那麼多的糾紛,一個人,一輩子。

許三觀賣血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偶遇他人賣血後能夠神氣地點炒豬肝和熱黃酒覺得很體面,加之二叔的封建思想,使他走上了這條路,他沒有想到,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一生。

許三觀與許玉蘭的結合完全來自於許三觀第一次賣血的錢被許玉蘭的父親盡數收下,他的父親認為許三觀相比何小勇來說身體更硬朗,因為在許三觀當時的世界裡,所有人都認為,如果不能賣血,那麼身體就是有問題的,在這種環境下,許三觀自然而然就是許玉蘭父親眼中女婿的最佳人選。在第一次的賣血故事中,其實包含了作者餘華對當時社會的封建以及人們愚昧無知的諷刺與批判。

在讀《許三觀賣血記》的過程中,我一直認為許三觀是善良的。在全書中,許三觀有三個兒子,但是直到一樂九歲時許三觀才發現一樂不是他的兒子,一樂的出生完全是由於婚前何小勇與許玉蘭的一次意外。許三觀很生氣,可他從未遷怒於一樂,甚至對一樂比其他兩個孩子都要好,因為他懂得孩子是無辜的。何小勇的死是全書中的一個亮點,在當時,死後必須由兒子“叫魂”,但何小勇的妻子只和他有兩個女兒,當何小勇的妻子跪在地上求一樂時,年僅十三歲一樂的態度讓我非常詫異:“我不去,我只有許三觀一個爹,你們這些年來不讓我喊何小勇一句爹,何小勇也不認我,現在他死了,和我也沒啥關係。”看到這裡時我潸然淚下,人人都說血濃於水,可是真心才能換真情啊,有很多人說一樂冷漠,我卻為他和許三觀的父子情所折服。許三觀同樣也沒有落井下石,他勸服了一樂,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善良是一種本能。

許三觀最後一次賣血不再是因為家裡沒有米沒有錢,也不再是因為為了證明自己的身體沒有病,他只是想吃豬肝,想喝黃酒,但是他的血醫院不要了,他太年邁了。許三觀一邊走一邊哭,其實我認為,許三觀是過窮日子過慣了,他下意識地感覺如果想吃豬肝喝黃酒,必須要在賣血之後,因為這樣他才不會太心疼他的錢,所以,當許玉蘭看到痛哭流涕的許三觀時,她輕聲撫慰許三觀,像安慰孩子那樣,攙扶著許三觀走向酒店。年輕時的轟轟烈烈分分合合,讓他們在老了以後珍惜彼此,不離不棄,生死相依。

是啊,這就是許三觀的一生,他沒有對未來有任何企盼與奢求,他也不曾對自己當下的生活有任何不滿和抗爭,他只是從生活的泥沼中撲騰。他是一個丈夫,他是一個女婿,他也是一個父親,他是一家人的支柱,生活早已剝奪了他思考的權利,歲月也已經把他的情感和心酸灌在江河之中。但,這就是生活,無奈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生活。

微觀盡頭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828字

曾經開爾文勳爵說過:“未來物理學的真理將不得不在小數點後六位去尋找。”物理學家就如同花園裡的騎士,在盡頭苦苦探尋,讀過劉慈欣的《微觀盡頭》彷彿親身經歷了末日邊緣,讓我又有了新的解讀。

《微觀盡頭》講述了兩位代表兩個派別的世界頂尖物理學家去誇誇克,尋找宇宙終極的故事,在醉人的星下,我被劉慈欣筆下的乳白色的世界所吸引,好奇那一個個黑色斑點的背後是否是浩瀚的、觸手可及的星海、宇宙,但相比之下,與之俱來的更是這綺麗景觀後可怕的真理:沒有終結,也沒有回到起點,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迴圈,此刻那黑白顛倒的夜空就好似一張明暗反轉的底片,這也正是英國科幻作家同瑟克拉克曾在小說裡提出的“宇宙負片”,這是一個深奧的、又矛盾的說法:“人類戰勝了神,但人類將永遠找不到出路。”就像文中的放牧老人所說的:“你們在做神的事……宇宙之深奧遠遠超過了凡人的想象……”

或許是“瘋”了,才會滿紙荒誕言?

不,其實並不是,我漸漸越發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不禁讓我回想起《蘇菲的世界》中那恰切的比喻—宇宙就是魔術師的一頂帽子,地球就是一隻兔子,人類此刻正從皮毛走向肺腑……我們無法理解,只是因為這超出了現代人的認知範圍,就好比孩子有一個父親,他是宇航員,於是自孩子出生便認為自己的父親會“飛”,以後再看到父親失重時是樣子便覺得習以為常,可對於外人,則要驚得掉下巴。

繼續深入思考,我聯想到了薛定諤的貓的定理,就是打破常人思維,認為一些“不確定”事件在微觀物理學中是確定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讓一個戴著防毒面具的人進入盒子呢?如果他看得見貓的生死,而外人不知罷了,那麼這豈不是又成為了“確定性”事件?這麼說,人類的意識豈不直接改變了物理學的性質?結論就是:人的意識控制了微觀世界中的物質,人,就是神。聯絡巨集觀的世界,正應證了《未來簡史》中尤瓦爾赫拉的想法:人類從智人走向“神人”,追求無限的生命。

我陷入了沉思: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1270字

勞動日那天,幹完了分配的活之後,我就無所事事了,所幸書包裡裝了本書,名字叫《許三觀賣血記》。因為實在過於好看,它沒在我手中撐過一個上午。前幾周我們公眾號有發關於閱讀這本書的推文,今天我也來聊聊別的感覺吧。

這本書不像作者餘華的另兩本書《活著》與《兄弟》那麼令人揪心,而是透著詼諧與幽默講著令人心酸的人世間的故事。男主人公許三觀從年輕到老的故事,本書描寫了很多,其中最打動我的,就是許三觀與兒子許一樂的親情。

故事是這樣的,許三觀有一個兒子叫許一樂,這是他最寵愛的兒子,因為一樂最像他。然而,一樂哪都像許三觀,就是樣子不像,反而像許三觀老婆以前的老相好徐小勇,於是,鎮子裡就傳開了流言,傳著傳著,許三觀一家也信了,於是這個曾經最被寵愛的大兒子遭到一家子的排斥。

最典型的例子在全書中部,鬧饑荒時期,許三觀一家喝了57天玉米粥,終於,許三觀又去賣血了。他要用賣血的錢帶一家人去勝利飯店吃麵條,解解嘴饞。一家人像過節一樣,打扮得漂漂亮亮,但是沒有一樂。許三觀讓一樂去買個紅薯吃,因為如果用賣血的錢讓他吃麵,就“太便宜那個王八蛋何小勇了。”

一樂問許三觀:“爹,如果我是你的親生兒子,你就會帶我去吃麵條,是不是?”

許三觀說:“如果你是我的親生兒子,我最喜歡的就是你。”一樂咧嘴笑了。

於是,一家人在燈火通明的飯店吃麵,一樂獨自去路邊買了個比手還小的紅薯吃,吃了紅薯肉還不夠,把皮也吃了,還是不夠,一樂哭了。他走出家門,不敢跑步,因為跑步就會更餓。

他走到河邊的勝利飯店,飯店已經關門。他回到家,大家都睡了,他對著打呼嚕的許三觀說:“我不是你的親生兒子,你也不是我親爹。”

第二天一樂去找徐小勇,徐小勇才是他的親爹。他要徐小勇給他買麵條,徐小勇把他扔出了家門。一樂哭了。他一路走,遇到人就要麵條吃,誰給他買麵條,他就是誰的兒子。

這事傳到許三觀耳朵裡,許三觀只是躺在藤椅上,“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是怎麼養都養不親。”天黑了,一直像個旁觀者似的許三觀站到了門外,他走出了家門。

一出家門,他就看到了正在哭泣的一樂蹲在鄰居家門口。

一樂對許三觀說:”爹,我餓了,我餓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許三觀罵他,罵他小兔崽子,罵他沒良心。他讓一樂爬到他背上,繼續罵著。他穿過一條條巷子,走到河邊,說下輩子再也不做一樂的爹了。

一樂小心翼翼地問許三觀:“爹,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麵條?”

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了,他突然溫和地說:“是的。”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對許三觀對待一樂的態度耿耿於懷,但是讀完之後再想想,從許三觀的角度看,他認為自己當了這麼久的烏龜,早已仁至義盡了。他什麼都讓一樂和另外兩個兒子拿一樣的,但是賣血得來的錢,就像是條底線,不能再用在一樂身上了。

許三觀不知道一樂在吃完紅薯,再到後來的心理變化,他知道的,只是這個“假”兒子四處認爹。所以他躺在藤椅上,所以他不管不問。歲月滾滾,命運弄人,幸好,經過一些事,經過心理掙扎,許三觀終於說服自己,許一樂就是他的兒子。

最後爺倆還是在一起,一起來到飯店的燈光下,溫情而期待。我想,他們要吃的面一定很香,很解饞。

《觀墓園》讀後感 篇12

國小四年級作文 ,602字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騰衝國殤墓園—中國九千多烈士的埋骨之地,也是一幅書寫“碧血千秋”的壯麗畫卷。站在頭盔牆下,一種無邊的氣勢撲面而來,好像面對千軍萬馬。剎那間,彷彿夢迴當年,炮火連天,無數英烈倒在敵人的槍炮下。山河破碎,帶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不甘和遺憾,他們怕嗎?當然怕,可是依然義無反顧,不懼生死只為身後的家園和親人,用血肉之軀來換取他們的平安。

國有殤,匹夫有責,看著孩子的雕像,我心好痛,為國,為家,用他們瘦弱的身體衝鋒於沙場,他們震撼了我的心靈,傳承了民族大義。巨集揚了人間正氣。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立於山頂,青松,古柏,還有這三千多個排列的石碑。每一座都銘刻著難忘的歷史,也訴說著一種悲壯,你們倒下的是軀體,樹立的卻是永恆的豐碑。是你們用生命詮釋了什麼是“民族英雄”,是你們用鮮血裝飾瞭如今的錦繡河山,是你們用事實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無私奉獻。

中國夢,上下五千年,你們的夢裡是烽火連霄漢,悲傷,無助,夢難圓。多希望你們能看看如今的中國,是你們的積澱成就瞭如今的輝煌絢爛。

歷史雖然遠去,可我們永不會忘記,你們用生命吹響了號角,我們用誓言接下旗幟,因為我們是祖國的希望,因為我們是民族的脊樑。富家,強國,是我們應擔的責任。

安息吧!英烈們,我們會邁著堅定的步伐,帶著你們的夢想,懷揣著未來的希望,讓“中國”二字光耀於世界之巔,方不愧於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1074字

當我一口氣讀完這本佳作時,心中感慨萬千。受《活著》影響,讀這本書之前,我便想到許三觀最終一定是賣血身亡。但作者餘華這次卻為他安排了一個很好的結局。這本書有對於生命的思考,有時代的印記。歷經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三個階段,是舊時代的縮影。我認為《許三觀賣血記》雖無《兄弟》般驚濤駭浪,也不如《活著》般深沉,但它卻給人不一般的會心一笑。

他是那個年代的背景裡最平常的小人物,沒有太多文化卻無私善良。在窮困的舊中國,大部分的人只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家中遇難時,他們只能想到賣血,也只能賣血,因為他們什麼都沒有。故事中許三觀賣了八次血,為妻子,為三個兒子,從未想到過自己,精神的折磨,身體的摧殘,一次又一次,許三觀都將困難解決。

許三觀是個真男人,是個好父親。談起一樂,人們都說他長得像妻子許玉蘭的情人何小勇。因為這事,許三觀覺得自己當了“烏龜”,他恨,他惱,他不再喜歡一樂,他也愁,為什麼他最喜歡的一樂是別人的兒子。饑荒時,許三觀賣血帶妻子、二樂、三樂去吃麵條,卻唯獨不帶一樂去,這是他賣血的錢啊!他怎麼捨得讓別人家的兒子共享呢?在知道一樂無比委屈後,他心軟了,帶著一樂去吃麵條,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裡,對待一樂如親生兒子。最動人的是一樂患病時,他去籌集醫藥費,一路靠賣血艱難來到一樂治病的上海,而這其中的艱辛又有誰知道。他身子發虛暈倒醒來再賣,終於在上海見到思念至深的兒子,許三觀就是這樣散發父愛的光輝。

故事的最後,許三觀想為自己賣一回血,他懷念以往賣完血後在勝利飯店吃炒豬肝,喝黃酒的時光,卻發現自己的血不再有人收了,妻子許玉蘭對他說:“我們現在不用賣血了,現在家裡不缺錢了,你想吃什麼,我就給你要什麼!”

沒有華麗情節,《許三觀賣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聽餘華講述一個小人物的悲歡。感嘆許三觀這一生坎坷的命運,面對不同逆境,他選擇樂觀。全書以賣血為主線,將許三觀的一生勾勒出來,也讓這個男人有血有肉,他隱忍善良,他人性的光芒體現出對四叔、對妻子劉玉蘭、對情敵何小勇和出軌的林芬芳身上。

哭著,笑著,看完這本書,心中早已悲喜交織,這樣的愛也很珍貴。世上像許三觀這樣的父親真的很偉大,儘管他們平凡或卑微,但是他們也很崇高,值得我們用一整顆心去愛戴。

法國的《讀書》雜誌介紹說:這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是外表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

特殊的年代,人們就有特殊的活法,那個時代困難無法想象,可許三觀並不遺憾而是滿足與幸福;處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感到滿足呢?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想,我們也該去尋找我們心底那個許三觀了。

問道中學生心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895字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這本書—《問道中學生心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書本的內容使我知道了許多。

“富強、民主、文明”是國家層面。提到的富國,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子,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實踐上都是“聖人之師”。管子在輔佐齊桓公時幫助了他不少。管子認為治理國家首先要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後就好治國。以百姓為根本,百姓得到治理則國家穩定。

現在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逐步走到了國際舞臺的中央,很多國家都對中國懷有敵意,例如美國。美國想使國家變得更富有,在世界上稱霸,因此常常挑唆別的國家打仗,來買美國的武器。中國對外援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和小國關打不好,大國又虎視眈眈地看著你,這個國家就成了一個“孤家寡人”。但是中國對這個外援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有針對性地改善。

“民主”我認為對一個國家至關重要。民主並不是“多人數暴政”,處罰一個人不是因為百姓說他該死他就該死,這是需要調查。有人會疑惑“文明”到底是怎麼理解呢。

梁啟超認為:文明是人類創造的積極成果的總和,標誌著社會進步的程度,而達到越來越文明的狀態是我們努力追求的方向。我認為理解文明可以多維度來理解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我們的社會正在像文明邁進,我們個人也是需要努力的。我們應該完善個人修養,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

有人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把標尺,規範著每一個公民的一言一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說說而已,我們要用行動證明,我們少年需要一起努力,弘揚民族精神。

友善,我覺得應該有一個度。一家店鋪賣的是盜版書,一位學生髮現了,想要商家退貨,並給差評,他的一位同學說如果態度好就給好評吧。那位學生說賣盜版書本身就是違法行為還給好評?就應該曝光他!我覺得友善是應該有的,但友善需要一個度,一個底線。

社會需要很多正能量,在學校中也有很多正能量:優秀的三好學生,優秀幹部,文明班級等。這些都是學校的正能量,學校需要這些正能量。

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只有凝聚正能量。我們的社會需要凝聚正能量才能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一個人要變得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需要正能量樹立榜樣。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959字

餘華是我喜歡的為數不多作者之一,他的每一本書都體現著時代的烙印和動盪年歲的影響,他的小說無論是《活著》還是《兄弟》都無一例外地描寫了文革,凸顯出那個時代的殘忍無情,他的筆觸既有溫情,也有冷漠,我最害怕的就是就是他文中描寫的那種人物的悲慘境遇,每次我喜歡的人物會被餘華先生無情鐵手給寫死,讓我唏噓不已,但這本書出我意料地給了主角一個好的結局。

過於震驚的我以至於在此書完結過後都還沒有反應過來,甚至於以為自己閱覽了盜版書籍,還去網上搜索了好幾次。

餘華擅長描寫小人物和底層社會的現實,看著他們拼盡全力去生存與生活,這本書沒有一個人物招人討厭的,許三觀的父愛和偉大,脈脈溫情,就算知道了許玉蘭出軌,在後期她被批鬥時還是每天風雨無阻地給她送飯,偷偷把五花肉藏在大米飯下面,在外面腳站腫了給她倒開水燙腳,把飯菜捂被窩裡保溫;就算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兒子也仍然為他出頭,把自己的命賣了也要為他治病,當我讀到一樂因為區別對待離家出走被許三觀找到,並且帶他去吃麵時,我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一個男人生活在妻子為他戴綠帽的陰影下,被街坊鄰里嘲笑了那麼多年,仍然能那麼溫柔地對待那個本不該出生的生命,這多麼難得,造化弄人,這個他最喜歡的孩子偏偏不是他的孩子,多麼令人唏噓。

按照餘華先生的路數,一樂生病時我心裡一跳,以為這是這個家庭命運的轉折點,我甚至腦子裡已經構思好許三觀在去上海的路上身亡,一樂病不治身亡,二樂感冒加重也死了,三樂是個有智力障礙的孩子,許玉蘭艱難地活著,或者是許玉蘭被批鬥死,一樂,二樂上山下鄉的時候也死了。所以當我看到所有人都完好無缺的時候我才會那麼震驚。

當然,雖然結尾路數稍微有些改變,但餘華先生的文筆還是沒得說的,一如既往地優秀,文字樸實無華卻能給心靈極大的震撼,使人久久地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文章裡面最廣為人知的估計就是荒年歲月裡許三多給家人們口述的紅燒肉,清蒸鯽魚和他的炒豬肝,在我還沒接觸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早有耳聞,那栩栩如生的描寫和細緻入微的刻畫,體現了作者極高的功力。

許三多一生中賣了許多次血,最後他想為自己賣一次,卻被告知因為年老他的血液已經失去了使用價值,被人所嘲笑卻只是害怕自己再也無法在家有危險時拯救於水深火熱之中,儘管兒子們已經長大,再也不需要他做些什麼。

這對他來說,不知道算不算幸運。

《觀滄海》讀後感 篇16

國一作文 ,602字

一首寥寥幾句的詩歌,卻表達了作者的巨集偉壯志。而對於我一個剛剛學過這首詩不久的初中生,對此也有很深的感受。

曹操,字孟德。當曹操登上碣石山上時,心中的志向一一湧現出來。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一路以來萬千景象,油感而發,寫下了豪言壯志的《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在曹操是筆下,在曹操的心裡,對自然界的萬千景象有了新的詮釋。曹操登上碣石山上的時候,看見那寬闊的大海,在高山的映襯之下如此的美輪美奐,美不勝收。看到碣石山上的樹木如此豐茂,不禁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站在碣石山上時,秋天的晚風在悄悄然的刮過,也許曹操這時不禁會有一絲絲涼意,但是看到在秋風刮過的同時,海面上也有了波濤,看到這樣的場景。曹操不禁想起了自己遠大的抱負,於是又接著寫下了千古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句詩表達了作者自己的遠大抱負,從日、月、星、辰,銀河等方面寫出來了作者的巨集偉壯志。在日月星辰之間卻顯得如此渺小。詩人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氣概。這就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觀滄海》——展現了一個雄心勃勃、大有作為、叱吒風雲的傳奇人物,真是見詩如見人。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