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人性並行相關作文20篇

理性與人性並行 篇1

記敘文 ,978字

這是最好的時代,“資訊時代”,科技高速發展,高新技術的人才呈“井噴之勢”,不斷湧現;這是最壞的時代,隨著人們思考的深度與廣度擴大,憂慮也隨之而來,首當其衝的便是人工智慧。有無數科幻小說、電影講述人們對被支配的恐懼與被掌控的不安,然而,這真的是科技發展展現出的最嚴重的問題嗎?並非如此。

人類的進步推動科技發展,其巨集圖偉願則是:由人類使社會進步,主導社會走向,從而使科技為人類提供更好的服務。卻鮮有人察覺此過程中應運而生的“倒錯現象”,即,人類“機械化”,科技“人性化”。人們開始追求絕對理性,乃至於棄絕“軟弱”的人性,卻又要求科技逼似人類,從而為人類提供“貼心照料”。

究其原因,則是人類過度追求超前,一心要奔向更遠的未來,卻沒有停下看看,自己遺漏了什麼,是人性。人性在這不腳踏實地的“躍進”中一點點流失。人類進步了,卻沒能使“人性”與“神性”、情商與智商同時進步。

“神性”,即人們渴望掌控、渴望創造的情結。只是,當對“神性”與智商、理性的狂熱追求無限膨脹時,人就真的能達成那個美好的願望了嗎?不盡然。

人工智慧是人的產物,出於人之手。當人自身都面臨“人性缺失”,又怎能要求人的造物具備人性?因此,不僅僅是科技“人性化”的目標“路漫漫其修遠兮”,就連科技通過“成為人”來支配人的時日也尚不可待。

也有人認為,未來科技危機的根源也可能是科技具有“絕對理性”與強大能力從而危及人類,所以人也應追求不受干擾的“絕對理性”。那麼情感與人性呢?它們不必要嗎?恰恰相反,它們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進化,從而脫離野獸的行列,這是因為獸類完全受本能與情感支配,而人類具有理性和思考能力,但我們不能因為理性是進步的助力就滑向理性的極端。機器則完全由資料支配,它象徵了“絕對理性”,然而獸與機器都非人,真正的人,正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其體記憶體在“人性”與“神性”的碰撞,才可稱之為“人”。

若人類真的視資料高於實際,則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閡。當人們罔顧社會現實,喪失同情心與同理心,就會為達到目標不計後果,這將不再是一場“‘理’的勝利”,而是社會的倒退,人類不必擔心人工智慧的威脅,因為人將藉由“絕對的理性”毀滅自身。須知,真正的進步,不是耽於人性、停滯不前,也不是為了理性放棄人性,而是讓理性與人性並行。理性與人性本不該分庭抗禮,真正的進步,是在兩者之間前行。

人類=理智與情感並存 篇2

國三作文 ,1096字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產品和系統進入尋常百姓家。其高度智慧化作為一種未來趨勢,計算機思考能力趨向人類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但正如蘋果公司總裁庫克的想法,他並不擔心這一點的發生,而是擔憂人類的思考趨於計算機,拋棄了自身的情感。

由於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計算機的高度智慧化時目前人類研究的方向,實現這一目標之後,整個社會的生活節奏大大加快,人們會發現:用最少的時間解決工作之外的一切,那樣變回獲得更大的成功。正是在這個過程的進化中,人類將自己漸漸與計算機同化,成為只遵守機械制定的規則的另一機械。他們在感情上的交流越來越少,最顯著的特徵是文學作品將被人類拋棄在一旁—因為他們無暇,也根本不懂得如何用自身的感情來思考。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這是進化,因為人類實現了史無前例的高度智慧化時代,人類自身的計算思考能力也大大提升。從未來的角度來看,這是退化,因為這個世界人類已經消失,只有身披人類衣物的機器。情感作為人類的象徵,對人類的存在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失去了情感的人類僅僅擁有高度的“智力”,卻失去了“智慧”,與其他動物沒有區別。他們不再一起討論問題。一起結伴出遊,而是分散在全世界的各處,處在自己的那片區域為世界這個計算機中樞做著自己的計算、第三產業的作用漸漸減弱,人類的社會將發生巨大的改變。為了適應發展的速度,人類在做自己的進化,但無論何時,連情感都被棄之一旁,那相當於回到了原點,人類也不再是人類。

倘若現在讓一臺用於全人類智力之上的計算機系統來運轉整個社會,那會如何?人類社會中的一切將被數值化,計算機給出的判定絕對客觀,無論是在工程建設、工作適應度判定、犯罪心理判定、甚至是配偶適應度判定上都能實現最大的準確度。它的存在無異於讓人類社會進入了最繁榮的時代。但同時,人類的進化趨向於“生活便捷”,無論在行為上,思想上,心理上都是如此。於是乎,人們自然地省去了費時費力費腦的情感活動,一切需要人類感情介入的工作全部消失。這樣一來,看似堅不可摧的系統就變得十分脆弱。最簡單的例子,假如出現極低概率的無法被系統制裁的人,一般人不會對他的行為做出任何情感上的主觀判定。大多數人可能只是在一旁看著他悄悄改變掉這個社會,直到他摧毀系統。若現在的社會穩定曲線是不斷上下但穩定在某一區域內的折線,那麼出現這個人之後,由系統執行的社會穩定曲線便由一條水平的直線突然跌入最底部且無法復原。

缺少了人類情感的人類社會無法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無論計算機的發展如何,也終究不能替代有情感的人類。若人類仍想繼續發展,那麼我們就要理智與情感並存,決不能拋棄人類的本源—情感。

人類與計算機———人性與理性 篇3

國三作文 ,1177字

“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這是蘋果公司總裁庫克對於人工智慧未來前景所說的話。很難想象,作為一個IT行業內最為成功企業之一的總裁,最為關心的並不是他的行業前景,而是手下與他相同的人。而為何人類的思考模式會向計算機發展,而這一發展走向又為何會引發蘋果總裁庫克的擔憂?以下幾點便可作出解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越來越需要一批又一批專攻理論知識與高精尖技術的人才。故而在我們的日常教育中,大量理論知識的灌輸則顯得愈發頻繁。久而久之,我們對於世界與問題的思考方式也就變得愈發理論化,計算機式了。

除此之外,當我們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後,我們中的一部分人會發現,社會上許多職業,諸如程式設計師,報關員,流水線工人等,皆需要工作者十分精準,有序與近乎計算機的工作方式來完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此等工作環境下,人會像計算機一樣思考便不足為奇了。

既然這樣計算機式的思維方式能使人類在工作中做到準確,一絲不苟,那為何庫克先生會如此憂慮呢?因為它會使人“失去了價值觀與同情心,罔顧後果。”

“紙上談兵”的故事幾乎無人不知,倘若只在乎紙面資料與理論,缺乏從實際出發與切合真實的價值觀,到頭來終將一敗塗地。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的諸多皇帝與領袖都希望自己在處事上能做到公平公正,而最後他們近乎計算機式的公正卻被臣民視作冷酷無情,報來殺生之禍,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的弊端便在於此。

就當東方大地的人民還在高呼“吾皇萬歲”,信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時,在歐洲,宗教改革激起人們對於理性思想崇拜。而其中,加爾文教曾一度在日內瓦向外輻射,影響了幾乎大半個歐洲。在加爾文教的核心,日內瓦自治城,其鼎盛之時的場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城內聽不見孩子玩耍的歡笑聲,街道上,所有人都身披黑袍,低著頭,面無表情地走著。加爾文將他的教條主義宗教約束在每個人的腦中,所有人都不得有其餘的想法,只能擁有加爾文教。就這樣,日內瓦成為了一座巨大的宗教計算機,日復一日,重複著相同的指令。也因如此,即使在加爾文死後的兩百年內,日內瓦及其輻射地區在文化,思想與藝術方面都沒有出現過一個傑出的人物。因為每一個人都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更失去了創造力。

當我們回顧歷史,不難發現,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或大或小的飛躍,絕不是因為一群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死板,不懂變通的人,而是一個又一個充滿想象,極富人情與創造力的人物。理論知識與理性思維固然重要,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而失去了人與計算機之間最大的區別——人性與創造力。

有一天,一個孩子犯下了滔天大錯,人工智慧立即選擇了消滅,而法官經過再三思考選擇了寬恕。數十年後,那個孩子成為“萬人之上”的偉人,曾經要消滅他的那臺人工智慧程式被全部刪除,而那位寬恕他的法官被視為再生父母,受之尊敬。

理性與人性的金色時代 篇4

國一作文 ,899字

如今越來越多如《超體》之類題材的科幻電影層出不窮,引發各界人士對人工智慧是否會使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的疑問。然而,在反觀世界之後,我認為正如蘋果公司庫克所言,人們真正應該擔憂的是,人類在潛移默化中會像計算機一樣思考。

如果人們像計算機通過資料公式思考問題、評判是非之後,最大的特點就是理性與人性的單一化,價值觀與同情心的弱化。

當可憐的孩子遭受車輛碾壓大哭而過路人無一援助之時,等過路老人摔倒需要人攙扶而大家都擔心敲詐、避之不及時,當校園霸凌層出不窮而周圍學生選擇隱瞞之時,我們等來的,是受害者的哭喊,淚水,也是這個世界的冷淡與漠視。不禁想問,大家都怎麼了?

是資料時代的到來沖刷了人們的大腦,是消極的評論麻痺了人們的感情,是置身事外的思想統治了人們的內心!隨著計算機及網路的普及,資訊交流的速度加快,各類平臺激增,人們對紛繁複雜的資訊議論弄得眼花繚亂。漸漸的,人的是非由社會議論的潮流主導,判斷單一化、片面化,價值觀只剩下是非對錯。外加消極的社會現象所帶來的不滿、評判等否定聲音的共享,人們很快對社會產生牴觸情緒。因為無法逃離,就選擇儘可能置身事外、冷漠應對。這樣一來,人類的天空逐漸被陰霾籠罩,未來一片黑暗。

但我總願相信,哪怕只有一縷陽光也能直射人心。資訊科技的發展還促進了公益事業。之前轟動一時的羅姓編輯為其女兒籌集醫藥費的事件中,僅僅一夜之間善款就數以萬計。我們依舊能感受到人們一顆炙熱的、跳動著的心。“小朋友畫廊”利用網路平臺展示自閉症患者的畫作之時,人們也願意花上一塊錢買下這些畫來幫助到這些孩子。因此我更願意相信,只要有正確積極的社會導向以及良好的動機,人們依舊能夠利用網路及計算機的發展,營造出一個有良性氣氛、正確價值觀的正能量社會,帶動積極的思潮。而現在的社會仍以理性和人性的豐富為主旋律!

課堂中《論語》的朗讀聲不絕於耳,幾千年前倡導理性和文藝復興的餘韻還未消散,民國時期那些悲天憫人的文人形象屹立於前,《羅生門》中對人性和死亡的問題依舊敲打人心。我閉眼,沉醉在這金色時代,人們因為自己是會思考的蘆葦而驕傲。這個時代不會過去,人們將永葆理性和人性,將永遠高歌理性與人性的富饒!

文學與人性之美 篇5

高三作文 ,740字

文學,是一個萬花筒,我從其中看到的便是美,那即使被存放了多少年,即使被流傳了多少代,仍毫不褪色的人性之美。

文學,讓我看到了勇氣。無論從卷帙浩繁的荷馬史詩中還是從托爾金所著的《魔戒》中,無論在亞瑟王的圓桌武士身上,還是在綠林好漢羅賓漢的身上,都能發現你的存在,你便是勇氣—鼓勵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一路前行的勇氣。你在文學之中綻放著自己的美麗,企盼著更多的人得到你,帶著你披荊斬棘,勇敢前行。流落荒島的魯濱遜正是有了你,才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並把荒島改造成了適於生存的家園。勇敢的人是美麗的,因而讚頌勇敢的文學,也閃耀著人性的光芒。

文學讓我看到了善良。文學中蘊含著一顆顆善良而純潔的心靈,不論是《簡。愛》還是《威尼斯商人》中,都有著善良心靈的存在。厚重的扉頁掩不住書中的善良,善良的光輝在文學中閃爍著,驅走惡念,驅走黑暗,淨化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文學傳承著這種美德,不折不扣地完成它淨化靈魂的使命。

文學讓我看到了堅貞。不論是最後雙雙服毒殉情而死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是最終雙雙化蝶,翩翩飛舞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抑或是金庸筆下十六年苦苦候妻的楊過,無不昭示著愛情的偉大,一種至死不渝發自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愛情,永遠是文學中美麗的主角,儘管它或許悽慘,或許轟烈,然而卻總是文學中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愛情是美麗的,對愛的堅貞,蘊含著人性中最深最奪目的美麗,因此也成了文學作品中美麗而閃亮的一道風景。

勇氣、善良、堅貞……。

文學中有數不盡的美麗,無論萬花筒如何旋轉,我們總能從其中看到這些美好的品格散發的光輝,這些人性之美便是通過文學一代代地傳承了下來,陶冶著我們的情操,鼓舞著我們不斷地前進。

從文學中,我看到了美,人性之美。閃耀著的光芒從厚重的扉頁中透了出來……

理性看待排行榜 篇6

高二作文 ,713字

近年來,各種型別的排行榜層出不窮,似乎在每個領域,都應該分個高下來。

我想,我們應該理性地分析這種現象,既不能過分誇大其好處,也不應該過分貶低它,以偏概全。

首先,排行榜的出現也是能對人起勉勵作用的。人看到比自己厲害的人,總會升起一種動力,使他不斷奮發向上。如果馬雲看到“胡潤百富榜”,他肯定生出超越之心,又帶領阿里巴巴不斷創造佳績,從而帶動了整個中國的經濟增長。看吧,在一定程度上,排行榜也是有用的。

但我想,排行榜也能起到消極影響。

從某種程度上說,排行榜可能不是催人向上的,有可能它將導致在某些領域的惡性競爭,商人本就是為自己的商業利益著想,被這麼一激,難保他不會做出什麼出格的舉動。

況且,我認為有些排行榜根本是不需要的。它們的出現本就是為了博眼球,無聊至極。如幸福排行榜,難道一個人是不是幸福要靠排行榜來體現?幸不幸福,只有自己才知道,何須外人評論,去衡量自己是否幸福,簡直可笑!還有些娛樂方面的排行榜巴,很多都不是權威的。每個粉絲當然都認為自己的偶像最好,經各大網站評選出來的排行榜,恐怕缺乏公正性。既然不公正,那一開始就沒有評選的必要了。那些所謂的排行榜也只能滿足一部分人的意淫罷了。

像我說的,不是每個領域都該分個高下。這又不是個勝者為王的時代,排行第幾根本無關緊要。有些排行一出,反而傷透人心。

依我看來,在有些必要的領域可以適當的保留排行榜,也算是給大家做為一個參考和風向標。但有些領域的排行榜真的得撤了,既沒營養又無價值的東西放著幹什麼,只能來證明自己的無聊罷了。

是的,我們要用辯證的角度看問題,理性分析排行榜的泛濫到底是好是壞,過度與缺乏都是不好的現象。這應該就是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吧。做人也是這樣。

理性與感性 篇7

國二作文 ,1333字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總是有新鮮血液源源不斷地灌入那個既光鮮靚麗又深不可測的圈子,而吸引著他們的應該是那個人的虛榮心。

娛樂,娛樂,就是娛樂大眾。那些明星在熒幕上的表演娛樂了大眾,也成功圈了不少粉絲。什麼是‘粉絲’?粉絲是英文“fans”的趣譯。但同時,粉絲還是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對偶像的“一往情深”和不計成本的付出。總有一些粉絲被衝動迷昏了頭腦,感性地愛著偶像,但也還是有一些粉絲保持著清醒,理性的愛著自己的偶像。

如今,總有些粉絲為自己所愛的明星而瘋狂,甚至做出很多過分的事情,這些粉絲俗稱“腦殘粉”。他們是世界上的一群平凡人,他們愛偶像勝過愛親人、愛自己,他們為心中喜愛的明星而瘋狂,花費金錢、精力,甚至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近年來,粉絲的不少行為過於瘋狂,導致不少悲慘事故的發生。2005年,17歲的偏袒少年周楓,因周杰倫宣佈在兩年之內取消演唱會,而在看臺上一口氣服下30粒安眠藥自殺;2007年的“楊麗娟事件”,16歲的楊麗娟因為瘋狂迷上劉德華而導致父親跳海自殺;2009年6月,音樂之王邁克爾?傑克遜的去世,讓全世界支援他的歌迷都非常悲痛,有12名粉絲聽到這個悲慘訊息後,受不了打擊而選擇了自殺;2013年雅安地震當日,正值EXO成員鹿晗生日,粉絲們為他慶生,引來網友語言性攻擊“EXO全死,粉絲陪葬”,不料有EXO粉絲將此話當真,竟去割腕自殺,稱要替鹿晗謝罪;2016年TFBOYS王俊凱粉絲與易烊千璽粉絲在三週年紀念會上因搶位置而打了起來……

然而,粉絲的偏激行為還不僅僅是這些。某些粉絲為滿足自己偷窺欲而去窺視偶像私生活,甚至去打擾偶像,插足他們生活。他們運用一些手段,得到偶像的電話號碼,時常打電話去騷擾,甚至複製他們的電話卡,影響到了偶像周圍的人。而對於現在正在讀書的明星來說,也很煩惱,有的粉絲偷作業本、賄賂周圍的同學、堵在學校門口、放學被尾隨、上課下課被偷拍……時時刻刻被盯著的,監視著。有些粉絲因為別的明星一句開玩笑的話,而對他進行語言攻擊,造謠,汙衊,甚至人身攻擊。

而有的粉絲,他們理智地愛著自己的偶像。不會像那些腦殘粉那樣感性,他們給予偶像默默的關懷與愛護。他們也會在自己的偶像被汙衊時站出來幫自家偶像說話,但不會一昧地護著偶像,會以一種公平的眼光看待整件事情,保持著清醒。他們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幾句惡意話語就對他大打出手。不會因為別的明星幾句玩笑話就去黑,去辱罵他,因為他們知道,要做一名有素質的粉絲,他們知道,粉絲行為,偶像買單。

他們設身處地地為偶像著想,為的只是讓偶像感到幸福,知道再大的困難都不用怕,因為有他們,他們就是偶像最堅強的後盾。

他們對偶像的喜愛不是用金錢堆積起來的,而是用那一顆真誠的心與永久不變的喜愛。然而金錢堆積起來的喜愛是過幾天就會換一個偶像與跟隨時代的潮流。這就是建立在精神的基礎上與物質的基礎上最大的不同。

理性的粉絲看的是偶像身上的精神,並學習這種良好的精神,將偶像當成榜樣;而感性的粉絲看的是偶像的臉、衣著……他們將偶像當做一種消費,瘋狂的採購一切關於偶像的東西。

時代在進步,粉絲團體也在不斷壯大,偶像應該是一種良好信仰,身為一名粉絲,需要理性的去愛著偶像,成為他們在脆弱時最好的心靈慰藉。

理性與意志猶在,談何失敗? 篇8

議論文 ,751字

有不屈的生命意志在,人生沒有失敗。

看到同學寫自己的“失敗”大學生活,說自己考研差6分,社團職位進展不理想,戀愛糾結,因此他總結說自己當時是一個“失敗者”。而我以為,只要在不屈奮鬥,鬥志昂揚,不為困難所阻擋,不為挫折所黯然,這樣的生活,便談不上“失敗”二字。所謂的“失敗者”的定義,是由社會特定的價值導向所建構的,而要命的是,這樣的價值觀,是混合了功利、拜金主義的不純粹考量。是否為“失敗者”,在於心氣是否被消磨殆盡。

叔本華說,生命如同鐘擺,在無聊和意志中游蕩。

當你陷入了“無聊”,方為“失敗”,當然,這種“失敗”,是暫時的,是不徹底的,是可逆的,是無可厚非的,這是自然規律,是生命的節律。

逃離這種“失敗”的詛咒,倒是有一種方法,那就是不斷給自己設立新的目標、注入新的動力、進行更加艱苦卓絕的奮鬥。唯有如此,以意志主義,對抗生命的“荒誕”,才不至於陷入生命自身的限制。

不經歷挫折的磨礪,何來最後的歡顏。無論是電燈的發明,兩彈一星的沖天,還是最平常地完成一份論文,需要的都是如是的不畏艱險,勇於上路的精神。上路了,就開始成熟了。

康德說過,所謂啟蒙,就是“敢於運用自己的理性,脫離自己加諸自身的不成熟狀態。”

理性與意志雙管齊下,乃是賦予生命新的意義的不二法門。

相比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學習態度。學習態度,來自於求知慾是否旺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是師生共同的目標,自我激勵產生的動力,遠勝於外界的任何獎勵。身後功名,若無十年板凳冷,何來文章不寫半句空。

人生贏家,或許並不贏在財富、地位,甚至不在於才學是否高人一籌,而更是贏在一種面對困境的不屈與毅然。面對每一次的困境,都能觸底反彈,這樣的人生,才是有韌勁的。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天地精神,相續相貫。

吶喊一聲,戮力前行。

人工智慧與人性失能 篇9

國一作文 ,1018字

近年來,人工智慧在多個領域嶄露頭角,引發轟動,顯示出其不可估量的迅猛發展。學者們甚至提出了“智慧鴻溝”這一新名詞,這也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可能因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而出現深度變革。在許多領域,它的能力都將令人類望塵莫及,但讓大眾更為擔心的似乎並不是這一點。受如今現象與眾多科幻片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部分人由此生髮開去,提出未來人工智慧會像人類一樣自主思考的大膽猜測,面對這般令人不寒而慄的猜想,社會開始對人工智慧的發展產生憂慮甚至懼怕。

而蘋果公司總裁庫克擔心的卻不是這一點。對他來說,更值得擔心的是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與同情心,造成可怖的後果。當人性無法再發揮作用,人類社會是否還能維持現狀,或是就此沉淪?

由計算機大師艾倫圖靈提出的著名的“圖靈測試”,旨在檢驗機器是否表現出與人等價或無法區分的智慧;而近年的電影《機械姬》中,更是對圖靈測試進行了更深一步的詮釋。人工智慧是否真的有思想,計算機展現出來的智慧是否真的代表它具有自我意識?人們迫切地探尋著這一點,正是因為我們知道,人類與人工智慧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是有血有肉的生靈,在於其自身的價值觀與同情心。然而,似乎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漸漸忘卻這一點,淡忘人性的根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他們都像計算機一樣思考著,謀算著如何將利益最大化,只願意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凡事錙銖必較、不為他人著想的功利心態像霧霾般向社會席捲而來。

反觀布魯塞爾的一名罪犯,在搶劫財物後,不忍看著被害者病發身亡,撥打了急救電話,挽救了一個可貴生命,完成了自我救贖。犯人在面對人性掙扎時所做出的選擇令法官為之動容,判其無罪。面對社會的質疑,他義正言辭地說道:“我情願看到下一個搶劫犯挽救他人生命,也不願看到奉公守法的普通人對他人的苦難視而不見!”連誤入歧途的犯人在生死攸關之時都會選擇堅守內心的同情心,可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用冷眼看待他人遭遇,以漠視拒絕他人求助?這不正是需要我們深思的一點嗎?

“我們最怕的不是身處環境怎樣,遇見的人多麼可恥,而是久而久之,我們已經無法將自己與他們界定開了。”從張愛玲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出她對人性泯滅的深深憂慮。在任何一個民族乃至國家,人性的墮落與斷根都是難以想象的。失去自身價值觀與對他人的同情心,亦有讓全民失魂落魄之虞,與其為了人工智慧會思考這件尚未發生且毫無依據的事惴惴不安,不如將目光轉向人類真正需要沉思的事上,阻止人性失能這一悲劇的發生。

程式與人性 篇10

國一作文 ,983字

湛藍的天空失了色彩將會變得灰暗,著令人哀傷;叢林中的花木失了雨水的灌溉將會面臨枯萎,這令人惋惜;而情感豐富的人類倘若失了價值觀,甚至是同情心,又將面臨什麼呢?這令人深思。

在如今,人工智慧技能日益強大。機器人能協助甚至是替代人們完成許多工作,例如需要超高精度的手術,醫生哪怕出現一絲緊張手抖,就會斷送病人的性命,而精準的機器人則能很好地完成。其原因則是:機器人的所有行動皆聽從於程式,沒有任何情感附加,不必擔心出現“緊張”的情況。

隨著技術的發展,機器人也被賦予許多人類的情緒與反應。模擬人形機器人擁有著“喜、怒、哀、樂”,以及回答各種問題的能力,這無疑是新奇有趣的。機器人更像是真人了,可它們還沒有自主思想、價值觀與同情心,而人之所以有別也是因為這些。那如果人類失去了這三項,是不是就和機器人無區別了呢?

人類因有自主思想而能創新發展,因有價值觀而能辨清是非,選擇人生的走向。假如人類也和機器人一樣,聽從“程式”的指揮,不再會思考;假如和機器人一樣,做事的對錯全靠“程式”來評定,再無價值觀。可想而知,人們的未來將是灰暗的。機器人的思維,是一種定式,而今人們的思維也日漸僵化。學生服從於書本,認為書中的一切皆是正確的,沒有任何疑問。大家照背公式,沒有人會求根問底。辦公室的員工聽命於領導,每天過著重複單調的生活,做著相同的事,早已習以為常。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被編上了“程式”,在規定的情景裡,照著約定俗成的規矩來思考、成長與發展。這樣來看,我已分不清究竟是人工智慧更像人了,還是人更像人工智慧了。

同情心是作為人來說不可或缺的。見到他人摔倒,會急忙上前扶起;見到老人上車,會主動起立讓座;見到孩子迷路,會熱心幫他找到家人,這些都因為人具有同情心。可當有人利用他人同情心來謀利,越來越多的人漸漸失去了同情心。我認為這雖是不可避免的常態,卻是不應該的。我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善良是自己的。”是啊,無論世界是否有黑暗的一面,我們都應保持住自己的初心,自己的善良。舉手之勞在他人眼裡可能就是足以照亮整個世界的光亮,如果人們連同情心也沒有了,這世界該有多冷。那時,不僅機器人沒有同情心,人也沒有。

不希望看到在將來,機器人作為永不逝去的人類標本留在博物館中,周圍人指著說:“你看,以前的人們也像我們一樣,沒有思想,沒有價值觀也沒有同情心。”

程式是達不到真正的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