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碎片化閱讀相關作文20篇

淺析碎片化閱讀 篇1

淺析碎片化閱讀作文9 ,876字

擁擠的地鐵上,嘈雜的公交上,亦或是長長的隊伍中,人們捧著手機、電子書,聚精會神,目不轉睛。我們正處於一個生活極度碎化片的時代,於是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誕生了。那些在急促的生活節奏下缺乏時間閱讀的人們,彷彿如獲至寶,抓緊一切零碎時間解鎖手中的電子產品,撲向那一行行文字。他們中的許多人十分欣賞自己的閱讀方式,甚至被自己熱愛讀書、爭分奪秒的模樣所打動,殊不知碎片化的閱讀並非真正的學習。

閱讀的出發點是提升自我,獲取作者的思想並提出自己的見解,那種為了閱讀而閱讀的行為是可笑的。抓住每一份零碎的時間翻動書本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沉浸在虛假的獲得感中,是在無意識地欺騙自己。

為何說是虛假的獲得感呢?首先,碎片化的時間是很短的,當你攤開書本面對一行行文字時需要花時間讓自己沉靜下來,讓眼睛掃過的字經過大腦深思熟慮。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好不容易進入到閱讀模式後,這一段空暇時間已經結束了。當你擁有這種碎片時間時,大多是在餐廳車站等喧鬧的公共場所,因而所需排除干擾的時間會增加,使得真正能夠閱讀的時間減少。

過短的閱讀時間還會帶來的問題是,我們閱讀,卻好像盲人摸象。由於時間的限制,每次所吸收到的東西在頭腦中散成碎片,如同風中的飄揚的柳絮,我們不能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情節或是富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日後看到相關的話題,只記得似曾相識,想侃侃而談卻發現腦海中空空如也,只剩下東拼西湊的碎片與含糊不清的大意。

破碎化的閱讀使我們在知識的獲取上大打折扣,閱讀最重要的還不是獲取,而是帶給我們精神的觸動和心靈的昇華。轉瞬即逝的閱讀時間讓我們無暇思考仔細推敲,無法完整深入地深度閱讀,於是我們無意識地吞下了別人餵給我們的一切。這樣的後果就是永遠認為別人說的有道理,漸漸喪失了自己思考分析的能力。碎化片閱讀表面上提高了閱讀量,卻絲毫沒有前進。

我們碎片化的初衷是為了高效地利用時間,殊不知有多少人最終被時間碎片化了。如果想要改變提升,不要寄希望於碎片化的時間,而要平心靜氣地在安靜的氛圍中深入完整地閱讀。正如朱熹所說:“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

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2

淺談碎片化閱讀作文1 ,999字

有關“碎片化”,360百科給出的定義是,描述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的說法。所謂“碎片化”,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我們也可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

最早接觸到這個詞彙,可能是來自老師或者家長的教導,“要珍惜時間,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背誦古詩和英語單詞”。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碎片化”成為了許多名詞的定語,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逐漸構成了生活的主體。

我於碎片化的購物、社交併不熟悉,但是對於碎片化的閱讀,還是有一些可以談的東西。有人說資訊化程序中出現的智慧工具是碎片化產生的直接原因,我覺得這是不可否認的。工具的發明和創造,是生產力發展的標誌是,也是人類進步的一個特徵。人們因工具的誕生而得以擺脫一些繁重的勞務,而工具的應用和普及對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踏上一班地鐵,最先看到的是什麼?大部分時候,目光所及之處都是頭頂,無論男女老少都會低頭盯著一方散發著熒光的螢幕,有打遊戲看視訊的,而更多的則是閱讀書籍或者瀏覽新聞。對於碎片化閱讀,人們所持的態度總是褒貶不一的。

坦白的說,進入資訊時代之後,紙質閱讀的地位或多或少都有些下降,一是因為的確有它的不方便之處,二是因為時間的碎片化以及對於智慧工具的依賴感。智慧化的普及,使我們能立刻得到需要的資訊、書籍,也能共享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它方便了我們能夠輕鬆地獲取知識,也使閱讀成為了公眾都能享受的活動。但同時就像有句話所說“正因為來得容易,所以讓人變得無法珍惜。”很少會有人拿大片的時間來閱讀一篇好文章、一本好書。他們只是利用類似上下班途中這些碎片化的時間來讀一些“東西”,然而憑藉這一小段時間又能記得多少好的東西呢?我自認為是一個“大部分”的碎片化閱讀者,有時手機裡也會存著一些網路寫手創作的有意思的故事或是散文,在路上、等待的時間裡看看,權當娛樂。但我從來不會在下載一些經典名著,因為那些書才是真正值得一頁頁翻閱著細細品味的,觸及紙張上的油墨,會讓讀者更能體會到作者的那份心境。我不會指望著自己在一些嘈雜的環境下把它分成無數個小塊兒來閱讀,因為那就變成了看一遍就會別的東西衝淡的文字,自然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國民的閱讀習慣不斷髮生著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碎片化閱讀,如果這只是作為一種調劑,那並不失其優點,但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靜下心來深度閱讀,那樣才會使我們收益更多。

破碎的修行——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3

破碎的修行——淺談碎 ,949字

一個燈紅酒綠霓虹閃爍的時代,資訊化的洪流聒噪地奔騰著,身後是一群或清醒或迷惘或沉淪的人。我聽到無數的人譴責手機、電腦等資訊裝置的誕生,批判人們開啟了現代的“潘多拉魔盒”;我聽過許多的人諷刺如今碎片化的生活,諷刺當今碎片化的資訊獲取方式,諷刺所謂“碎片化閱讀”,諷刺如今的雜誌、短文不堪入目。可這些貌似清醒的人,是否還未曾領悟,他們所追尋的,所謂閱讀的真諦,究竟是什麼?究竟在何方?

讀書就是修行。在這大資料的資訊時代裡,自身修養的完善才是真正心之所向,而碎片化不過是形式上的破碎,並不影響人精神素養的完整。

讀書,就應該摘掉長篇鉅製的有色眼鏡,轉而去追尋那思想中的成長與感情上的成熟。遨遊於書海間,孔夫子的《論語》、泰戈爾的《飛鳥集》、柏拉圖的《理想國》……這些流傳於世的經典,也不全是長篇鉅製,甚至也是“碎片化”的,但他們都是短於篇幅,深於內涵的。冰心的散文這般溫暖人心,樑文道的短小時評一語中的。我們不必為碎片化的結構篇幅而對其嗤之以鼻,因為如果那樣,我們該會遺漏多少經典,多少思想與心靈的昇華。

讀書,就應該聚沙成塔、細心拾起身邊每一塊小碎片,注意平日裡的點點滴滴的積累。清晨,休息了一夜後,精神煥發,讀讀推送的幾首唐詩宋詞,感受一下中華詩詞的聲韻之美和意境之雅;午間,信手取一份雜誌,隨意翻閱幾篇短小的小趣文,享受一下工作之餘後的清閒;夜晚,臨睡之前,讀覽一下孔老夫子的《論語》,咀嚼其中的幾個片段,讓傳統思想精華縈繞在腦海之間,滲入到我們的血液裡,直到不知不覺中進入夢鄉。這樣的修行是零碎的,但卻是永恆的,而且是愜意的。

讀書,本就是沙中拾貝,殘存在你記憶中的也不過是些零碎的片段罷了,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有的碎片結合在一起。無關乎飽受爭議的閱讀模式,而是迴歸到自我靈魂的修行中去。陶淵明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壯志;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真摯;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悵。我們終是要看遍人生百味,嚐盡酸甜苦辣。我們修行,需要沉澱,將一句句的微言精義,終化作胸藏文墨,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們不要誤會了碎片化,不要誤會了新興的閱讀方式,不要誤會了這個時代。讀書、修行,從來無關乎表面上的破碎,我們追尋的,是心靈上的完整與融合。

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4

淺談碎片化閱讀作文1 ,1100字

夕陽西下,珊珊端坐在圖書館靠窗的椅子上。手裡捧著一本厚厚的書,專注著讀著,隨著“沙沙”的翻頁聲,珊珊時不時凝神沉思,抑或拿起筆,在蘋果綠色的筆記本上記點什麼。黃昏的夕陽照著她的臉龐,將那本藍色的《哈利波特》籠上一層金色,將她和書的影子拉得好長好長。我微笑得託著腮,一本《城堡》剛看完,這樣的日子真好,真的很好。

這畫面曾一次次浮現在我的腦海,好懷念和珊珊一起讀書,一起泡圖書館的時光。可這一切都因為珊珊考進了一所離家遠的中學而改變了,她媽媽為了方便聯絡,給她買了部智慧手機。

記得以前珊珊一上地鐵就會看書,車廂裡到處是拿著手機看視訊、看微信的“低頭族”,她好似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的確,紙質書的真實,不是電子書能改變的。

可自從珊珊有了這智慧手機後,每次“叮”的一響,她就會迅速抽出手機來,看看是不是有人給她點贊,是不是有了新訊息,這一看就是在地鐵上的一段很長時間,臨下車了還捨不得把手機裝進書包裡。原來我們一起乘地鐵時,還會討論書中的情節,討論書裡面人物,現在什麼都被手機的鈴聲替代了,珊珊心裡只有那部手機,我和她說什麼,她也心不在焉,直到上課,估計她腦子裡想的還是之前發的照片會有幾個贊,留言是什麼?我好想回到以前,回到她沒有手機的時候。

隨著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進入到每個家庭,我們的閱讀愈發碎片化。說真的我不喜歡這樣的閱讀方式,因為書裡“完整”的美好被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碎片化閱讀打碎了,就像我不喜歡看珊珊拿著手機專注的樣子。雖然地鐵上隨處可見的是拿著手機瀏覽當天新聞,對網路小說如飢似渴的人。看似有著很大的閱讀量,實際呢?

多媒體時代確實為我們大家帶來了便利,可是人與人之間到底是近了還是遠了?曾經我們在喧鬧的街頭,聊著家常理短,三三二二的同學笑著鬧著一起去玩耍,現在,大家都用微信、QQ代替了,什麼都喜歡在群裡留言,吃飯時喜歡先拍照然後發朋友圈,最後才捨得吃,一邊吃還一邊看有多少人點評照片,根本不在意坐在他旁邊的人的感受。從這點來說,我不喜歡電子產品把人與人的距離隔開,我更喜歡時不時與朋友打個電話,見個面,敘敘舊的感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簡訊代替電話代替登門拜訪,習慣在朋友圈用簡短的文字表達思想,他們覺得這樣省時間,看書也喜歡在電子產品上看,覺得方便,覺得能夠不受時空的影響。試想,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在圖書館借書看,在新華書店買書看,我更欣賞捧著書本的真實感覺。如果可以,讓我們一起關掉手機,重新拾起帶著墨香的書本,體會泰戈爾寫的優美散文,體會金庸筆下的快意江湖;如果可以,讓我們一起關掉手機,體會與同學在公園奔跑的歡樂,體會與朋友一起“探險”的驚險,體會……

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5

淺談“碎片化閱讀”作 ,1034字

無論是在公站點等車或是在食堂排隊取飯,碎片時間無可避免地填塞著生活的角角落落。手機,行動網路的應用,最初的用意是化零為整,為這些時間碎片的有效利用找一個方案,讓生活邊角增添一抹新色彩,不想技術流、資訊流來得如此迅猛,亂花漸欲迷人眼,於是人們想出了新的應對方法:化整為零,只擷取部分資訊,以免被海量的資訊洪流吞沒,碎片化閱讀自此成為大眾普遍的閱讀方式。

那麼,究竟是哪部分資訊,穿越了重重迷障,來到人們眼前呢?作為一種遺傳了千年的本能,人往往首先會被鮮豔或有趣的事物吸引,因此,資訊釋出者想要在匆匆一瞥的剎那吸引觀眾眼球,突出的自然得是那些或驚險刺激或匪夷所思的談資。在碎片化的閱讀模式下,五光十色的奇聞軼事粉墨登場,而深澀或莊重的思想往往因沒有時間被領悟,只能黯淡退出人們的生活。於是,浮誇的多了,精良的少了,形式重了,內容輕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期滿足於碎片化閱讀下的大腦皮層的微量興奮,讓我們的閱讀逐漸走向了泛與淺。

我們似乎永不知足地的獲取資訊碎片,時刻擔憂自己錯過了什麼重要的資訊,就像是金魚不停吞食餌料。一目十行地瀏覽著標題,以為這樣才能與世界保持同步,這讓我們逐步陷入到一種時時想著獲取更多的焦慮中,這種焦慮不斷地催促著我們,讓我們不敢停下腳步駐足思考,更無法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結果便是浮躁了內心,浮誇了文化。

碎片化的閱讀模式在無形中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萬事讀標題的習慣,使我們快捷地獲悉了事件的發生,卻容易讓思維停留在表層,不願追根溯源,弄楚它的始末。沒有被思考加工過的的資訊碎片,如同零散堆放著的瓦礫,裝飾不了現在,也無法構築未來。我們趁著空餘,閱讀著名著精華、濃縮、摘要,自以為讀完了古今文化集大成者。如果一本經典的思想是一汪清泉,那麼摘要無疑只是一杯泉水,而浮光掠影般的閱讀就好像拿這杯泉水漱了漱口,就這樣與深邃的思想失之交臂,豈不可惜?

碎片化的閱讀,使我們一切知曉,卻未必想得明透;使我們有了新知的喜悅,卻未必能有沉思的因緣;使我們像春草一般地向外發展,卻不能使我們像夜幕合攏般地向內收斂。我們與資訊密切地接觸,卻留不得一份想象的距離,一點思考的空間。而一切創造,絕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攏,而是事物經過思想的熔冶,澆鑄出來的作物。

快節奏的生活下,碎片閱讀因其簡單輕鬆,實用有趣,成為生活不錯的調味品。但過於頻繁地接觸碎片,有時也會凌亂了內心。有時不如暫緩腳步,遮蔽煩擾,一盞茶,一縷香,一捧古卷細思量,在沉醉的閱讀中收穫純淨如水的感動。

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6

淺談碎片化閱讀作文1 ,1142字

曾幾何時,越來越少的人會在閒暇時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讀一本書了。在這個浮躁的資訊化時代,更多人想要關注的,或許是娛樂圈的勁爆頭條,或許是感人肺腑的心靈雞湯,或許是“激勵人心”的成功學,也或許是流傳很廣的搞笑段子。不知不覺中,“碎片化閱讀”這個行為已經充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習慣:一放學,便拿出手機刷起名人的微博;一邊做作業一邊翻看朋友圈正在被瘋狂轉發的文章;茶餘飯後再讀讀網路小說。經歷了一整天的忙碌,人們已經不願花費精力去讀有深度的文學作品。取而代之的,還是碎片化—於是,人們開始普遍用看熱鬧的眼光去審視一篇碎片化的文章。

“碎片化閱讀”的確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卻也的的確確把文學所擁有的思想“碎片化”了。一本經過一代代人們審視過的著作,其必定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一副嚴謹的架構,一種成熟的思想。這樣的一本著作,傳達給讀者的思想一定有自己獨到且深刻的見解,也同樣留給了讀者思考的空間。但是如果換做“碎片化閱讀”,人們會把這種簡單不費力的閱讀當作消遣而非學習,更加不可能去思考更深層的內容,只停滯於文字表面的理解。換言之,“碎片化閱讀”已經泯滅了閱讀的意義。

“碎片化閱讀”是網際網路進步的一大產物,可同樣對真正的經典作品說了“再見”。以前的散文的美的底蘊,成為了今天的“美文美句”,被普遍用作朋友圈的配文;以前的議論著作的巨集大思想,成為了今天所謂的心靈雞湯、成功學說,被無數青年複製到個性簽名,但也未有起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因為你沒有親自斟酌;以前古人鬥詩會興致正好處博君一笑,現在一群人圍坐在桌前刷著手機互相講著低俗的段子,越是低俗越是能引人發笑。為何我們這個年代已經幾乎沒有魯迅這樣的文學家了?答案是:閱讀被碎片化了,寫作也要通過碎片化來迎合大眾的口味,久而久之,形成惡性迴圈。

你會悄悄發現,圖書館裡的網路小說、言情小說更多了,取代了真正的文學;作者欄裡,漸漸出現了演員、歌星的名字,還有那些網路寫手的筆名,取代了我們熟悉的文學家。如今,想要找到一本名著來讀,還得在各種花花綠綠的浮誇封面裡翻找,因為它們一般都被安置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裡無人問津。清代詩人王豫有云:“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確實如此。文字越碎片化,到頭來就成了娛樂。不再讀書,而是“玩物”,必會“喪志”。

時代碎片化,生活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導致的是把無知當學識,低俗當高尚。即使是在發展節奏極快的今天,我們也應該把浪費在“碎片化閱讀”上的時間還給一本好書。碎片化日益嚴重的今天,所有人都值得反思自己還興致勃勃地盯著手機螢幕的原因。

放下手機,坐下來讀一本書吧,即使是一章。碎片化閱讀可以當作消遣,但不要把你的閒暇時間僅僅浪費於此。

別讓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了你的思想和心智。

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7

淺談“碎片化閱讀”作 ,1031字

隨著時代不斷地發展,科學為生活帶了便捷,可人們卻失去從前那份從容,快節奏的生活下,閒暇時間愈加被“碎片化”。於我而言,閒暇時間最多的是用來閱讀,所以今天想淺談一下“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閱讀指的是以手機、電子書、網路等電子終端為主要載體的閱讀方式。我認為其主要弊端在於閱讀質量無法保障,閱讀體驗不佳以及由閱讀引發的思考不足。

首先,我認為閱讀的質量首先取決於內容,電子終端上的閱讀內容良莠不齊,雖然有不少新鮮潮流的新資訊,但是也不乏一些低俗,無營養的內容。現在不少孩子詩詞歌賦知曉不多,網路用語倒是句句精通。即使閱讀內容是向好的,但是內容的真實性,權威性也比較低。微信朋友圈中流傳勝廣的“養生大法”、“偏方”等真的有人去考證過嗎?答案是否定的。畢竟網路上造謠的成本太低。

我簡單地舉個例子,想必大家一定聽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吧。最廣為流傳的意思大概是,人如果不為自己謀利,就要招到天地誅殺。聽起來像是自私自利者的開脫之言。這時候又會有人冷笑,立即站起來反駁說,大家都錯了,這句話的本意是人如果不修煉自己,上天會譴責他,人的心地也會無路可通,恰恰與大家熟知的意思相反。至此,無論是前者聽之任之,還是後者的拍案反駁,其實都是沒有真正立足的證據,不過都是來自碎片化閱讀,只有真正閱讀了書籍,查閱了這句話的來龍去脈,出自何處,才能理解。所以碎片化閱讀給我們帶來的實質性內容其實很少,真實性也要打上個大大的問好。

閱讀的內容得到保障的同時,閱讀的體驗也非常重要。安靜舒適的圖書館與嘈雜喧鬧的飯館,哪個環境更適合閱讀是不言而喻的。其實在電子裝置上閱讀等同於在後者環境中閱讀了。網路是多元的,你在網路上閱讀的同時會有很多東西介入,而且大多數人是利用碎片化的時候在網路上閱讀,那麼閱讀的時間是無法得到保障的,及時是一篇好文章,被分作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下零散地閱讀,它本身的可讀性也會降低。

由於閱讀質量的參差不齊,閱讀體驗不佳,最後所帶來的就是閱讀所引發是思考會不足。畢竟閱讀本身所利用的就是瑣碎的時間,那麼還有什麼空餘用來思考呢?如果閱讀完不思考,那麼閱讀的意義何在呢?就如鄭板橋所說:“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

以上所談,都是我個人見解,“碎片化閱讀”並非一點益處都沒有,但是我認為至少是弊大於利的,我希望所有人可以體驗真正的閱讀帶來的快樂,真正的捧一本書,聞一聞它的紙墨香,選一個閒適的午後,靜靜地品味它。

碎片化閱讀利弊之簡析 篇8

碎片化閱讀利弊之簡析 ,1112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科技迅速發展,紙質的閱讀,變成了如今手機、電子書等文字閱讀的形式,“碎片化的閱讀”引發了社會關注與討論。

偶爾瞥一眼新聞或百度,幾乎清一色對碎片化閱讀的批判,更有甚者,義憤填膺地將碎片化的閱讀指控為“博人眼球故意誇大其詞,甚至傳播虛假新聞的所謂內部新聞”……然而,碎片化閱讀真的有那麼不堪嗎?要我說,就是“有利有弊”。

首先我們來談談有利的一方面。現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很多都市“上班族”和“學生黨”都整天忙於工作、學習……要想靜下來完完整整地讀完一本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這樣,他們怎麼接受來源於外界的資訊呢?當然,多虧了“碎片化閱讀”。我們只要隨時隨地拿出手機看一看,就能瞭解到最新熱門的訊息,獲得許多有用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況且,又不是單純的刷手機才是“碎片化閱讀”。有一些愛好看書的人,身上隨時隨地地帶著一本書,他們有空的時候,比如在公交車站等車、在銀行排隊……都會抽出一本書看看,等到需要辦事的時候再合上。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更高階的“碎片化閱讀”?有人認為碎片化閱讀嚴重干擾了人們的生活,古代人們“攜一卷好書,溫一壺陽光下酒;如今帶一個平板,蹭WiFi瀏覽”……但這在現代幾乎是不可能的,古人的這種閒情雅緻我們只有度假的時候能偶爾體會一下,但在平日裡,我們要工作,要學習,要升學考……根本沒有時間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書。況且,此段對於古代文人的描述也不是完全正確:寫“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看似過著“悠然見南山”神仙般地生活,實則因為沒有生活來源而窮困潦倒,最後差點餓死。

而有弊的一點也非常明顯了:現在人們越來越少地為讀一篇文章去買一本雜誌,為看一條新聞去買一份報紙,為獲得相關知識去認真閱讀一本專業書籍。想查什麼資訊只要者上網百度一下,刷的就會有成千上萬的網頁蹦出來,尤其在資訊科技高度發達下,網際網路上的資訊同步率更高、更新速度更快、傳播範圍更廣。人們想看什麼,都能找到一語中的的答案。在這個意義上說,網路世界的資訊碎片化了。這使得人們多少喪失了思考的能力,動動手指就可以得出結論,不需要大量閱讀或者深入思考就知道答案。結果就是,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沉下心來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甚至放空心來什麼都不想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人也就變得越來越淺薄,越來越浮躁。

所以我認為:傳統閱讀不可廢,享受碎片化閱讀的便捷的同時可以多進行經典閱讀;對待滿天飛的碎片化資訊,要更清醒,能辨識,不盲從。歷史永遠不會倒退,我們面對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應該破除封建思想,才能促成飛躍。歷史永遠不會倒退,面對變化發展著的實際,破除舊有觀念,抓住時機,促成飛躍。讓其從映像成為真實,更富內容,推動人類認識的進步。

碎片化閱讀 篇9

話題作文 ,887字

文字是思想的對映,中國語言更是深藏奧妙。我們總是能夠找到一片書海來安放和重啟疲憊的心靈。然而,當我們無暇捧著茶杯欣賞冗長的文章時,碎片化閱讀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車水馬龍,紛紛擾擾。每個人都加快著腳步穿梭在街頭。如果每個人的目的地都和他連著一條絲線,那各處就都會交織著千絲萬縷的網。在越來越繁忙的生活中,還有幾個人能坐下來,就著剛好的陽光讀一天書?想必是微乎其微了。那麼碎片化閱讀,不就是用來洗淨蒙塵的心的甘露?在這個時代,碎片化閱讀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然而,如果拋開時代的繁亂,單就碎片化閱讀本身而言呢?

我想人們依然不會放棄碎片化閱讀。如果不是為了彌補缺乏書籍的空洞而進行碎片化閱讀,那麼不難發現,閱讀的碎片化,本身就是一種絕美的境界。

讀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知乘月幾人回,落月搖情滿江樹”這般從月出到月落的佳作,會像是感受了一段清幽美好的故事,冗長而清雅。而不可否認,“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是另一種簡短而含蓄的絕妙佳作。短小而不枯乏,似是言猶未盡,無限美好。

某天某時,街上的霓虹伴雨初亮,某天某時,靜靜地看著行人匆忙的背影交織成風景,一時湧上心頭的悽美,便不是娓娓道來的長篇大論能說得清的,唯有一句“萬丈迷津,遙亙千里”才能與之相配呼應。後來,也不記得哪一段話出自何處,只記得這句話的含蓄有力,那句話的悽美清麗,它們不知不覺走進了靈魂,帶著人們體會更孤獨,更清晰也更唯美的境界。如果說長篇是清口的白粥,那麼碎片化閱讀便是陳年的老酒,總是在一瞬間觸及人的靈魂,讓人更快的領悟,更快的成長。

開卷有益,碎片化閱讀也是大有所長。當有人沉迷於一本小說無法自拔,碎片化閱讀卻能實現很廣的涉獵。周國平說,與其花費精力沉溺於書,倒不如寫自己的書,來抒發屬於自己的體會。這樣看來,涉獵別人的看法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認同,讓自己有理性思考的空間,形成自己的觀念,便是碎片化閱讀的又一精華。

碎片化閱讀同整體化閱讀一樣是應當提倡的,也是一樣需要深入體會的,所長補所短。如果因為不能體會其中之奧妙而妄加褒貶,便是大愚之論了。

碎片化閱讀 篇10

國三作文 ,824字

如今資訊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我們僅有的時間,壓縮著我們僅有的空間,在忙碌中能放下紛擾專心地去做一件事是多麼的難。很少看到有人拿起一本書專心的閱讀,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在手機上刷著他們的app,看著大部分的圖片與視訊,僅夾雜著些許文字,因而我們的閱讀越來越碎片化,碎片化的閱讀也在這樣的時代下興起。

人們對碎片式閱讀越來越飽含爭議,到底碎片式閱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些什麼?我們的閱讀方式到底被哪些事物碎片化?

資訊時代給我們帶來的高產產品就是手機。手機當中最吸引我們的也是那一個個app,我們難以放下,也難以割捨。現在,在微博微信到處都能看見雞湯文,當我們渴求著心靈的安慰,卻只尋找到那些沒有什麼含金量,沒有值得思考的文章時,我們閱讀的思維也被簡化,失去了我們閱讀當中思考的能力。

閱讀本是我們的一種本能,在閱讀時,我們會產生聯想,在腦海中會形成一個個畫面。可如今圖片加文字的興起,正在慢慢奪取我們的聯想能力。當我們抱怨我們已經沒有創造力,沒有想象力時,我們是否想過,這正是我們平常的一些小習慣而造成的。

有時當我閱讀厚厚的書籍,卻被手機電腦,平板,一系列能奪取我們好奇心和專注力的電子產品碎片化。低頭族越來越常見,走路時也看見有人在用大拇指滑動著手機螢幕,大量的資訊量從眼睛裡湧入大腦,是我們的思維越來越跳躍式,碎片化的思考正奪去我們的耐心與思維能力。

所以對閱讀我們要有選擇性。不要完全沉迷於那些圖片加文字,缺少思維發展性的文章。

閱讀本是件有內涵的事,碎片是的閱讀本不是錯,錯的是碎片式的思考。閱讀時要投入到一段連續的思維中去,去前後聯想,廣泛地思索,對於那些有文藝性的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碎片化的生活就這樣,使我們被身邊的一切吸引過去,慢慢養成的惰性會漸漸抹去我們的意志和目標意識。只顧眼前一時的快樂,而忘卻了長遠的目標,並與它越行越遠。如今我們應該告別碎片式的閱讀,不要停下腳步,去關心關注那些能紛擾我們的事物。應時刻保持一顆專注之心面對書籍。

碎片化閱讀 篇11

記敘文 ,845字

在如今高速發展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恨不得把24小時變為了48小時。與此同時也有了碎片化這一說法。

隨著世界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碎片化出現了,碎片化閱讀,碎片化社交,碎片化時間……,彷彿什麼都可以碎片化,無法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碎片化的閱讀使我們失去了很多。開啟手機隨處可見的新聞僅僅兩三百字,一個開頭,一個結尾便成為了一條新聞,如此簡潔,是了是表明我們的人生也同它們一樣簡潔,毫無波折呢?記得一位大學教授說過:“若朱自清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面對荷塘,面對明月,拿出手機拍了張照說了句‘今晚月色真美’,發到了微博、朋友圈,於是散文沒了,《荷塘月色》沒了。”對於這幽默風趣的一番話我們不得不加以思考,現在的我們丟了什麼?

我認為是丟了靈魂。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精神世界。在如今碎片化閱讀的引導之下,人們閱讀的書是越來越少,讀的都是一些無營養的文、微博文,閱讀的字數看似很多卻大都一笑而過,靈魂是對於抽象的精神世界的具體化。長期進行碎片化閱讀使精神世界變為了零,這便是失去了靈魂。

曾有人計算過一個人的靈魂是39克,這彷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重量。但對於一個求學之人若失去了這樣39克,便失去了對於學問的推敲;對於一個工人若失去了這樣39克,便失去了一門精巧的手藝成為了只會工作的機器。而碎片化閱讀會讓我們逐漸失去我們的靈魂,成為一具僅憑本能而無思考的軀體。我們應重拾完整的閱讀,在讀他人的思想亦有自己的思想,在閱讀中不斷充實自己的靈魂。讓身存於世,魂亦存於世。

一個沒有完整閱讀的民族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從而他們很容易就被別的民族洗腦,進而毀滅。美國為何強大,因為他們民族愛書。就說二戰德國在毀書時美國在大力印刷書籍給人們閱讀,兩者高低十分明朗所以結局也在意料之中。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想要富強就要擁有眾多的閱讀量,也只有這樣才能誕生出更多的思考,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便是思考。

經典閱讀能讓你知曉世間冷暖;經典閱讀能讓你開拓眼界;經典閱讀能發展你的思維。在生活中切不可遺漏經典閱讀。

碎片化閱讀 篇12

碎片化閱讀作文400 ,422字

悄然無息之間,手機、電腦、電子書進入了生活,這無疑使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改變,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閱讀自己所喜歡的書籍,這一現象的出現表明了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碎片化閱讀是科技進步的產物,當然它也有兩面性。

碎片化閱讀無疑是最符合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每天上班族們擠著地鐵,看著手機,這時候有些人會選擇讀讀小說打發時間,這就是碎片化閱讀,或者有些有情趣者拿出書,也在擁擠的車廂中尋找到一片安逸的淨土,這也是碎片化閱讀,可見這些”抓緊時間”利用時間碎片來或多或少,潛移漠化地讀完了一本書,這也就其的好處。

當然,壞處也隨處可見,那擁擠的車廂裡,誰能保證能全心全意地去閱讀,再說了不全心全意就不能全力記住,那麼這個閱讀又有何意義?不就是打著高尚情趣做著無用之功。

這種閱讀方式,有人支援,也有人反對,畢竟這也應人而異,應人而宜。

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無論怎樣的閱讀方法,多讀點書總是沒錯的,至少在塵世中,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淨土就行了。

碎片化閱讀 篇13

碎片化閱讀作文100 ,975字

暑期外出多是乘坐公交地鐵,便看到大多數人都在低頭看手機,瀏覽網頁新聞,看電子書,或和朋友QQ微信網聊。等紅燈的路口,等車的站臺,行駛的車廂……處處可見利用著這些間隙時間的低頭族們。

某個週末下午,和媽媽開車回家的路上,正好從廣播裡聽到兩位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關於“網際網路閱讀”的讀書會分享,聽得津津有味,進了小區還是坐在車中,直到聽完兩位教授的發言,覺得這不正是我在路上所見的情景麼!

上海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經濟商業資訊的繁榮發達,也使得人們的生活工作處於快節奏中,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忙著工作,忙著學習,忙著討生活,每天的時間被分割成了一段段,充滿了各種事務,揹負著各種壓力的人們,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很難有一整段的悠閒時光可以品著香茗聽著音樂攤開一本好書,讓心沉靜其中……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讓手機成了一個超級的隨身移動終端,海量的資訊,便捷的獲取,隨時隨地自由自主的使用,使得手機閱讀,準確地說,是通過手機實現的網際網路閱讀,順理成章地佔據了忙碌中的每個碎片時間。和紙製的書本相比,網際網路閱讀的確具有很大的優勢,攜帶方便,查閱方便,不僅有原文,還可以看到各種介紹,各種評論,甚至看到衍伸出去的前世今生……

那些車廂中低頭的身影,眼睛快速地瀏覽著一條又一條的新聞,掠過那些雞湯美文,到站了,手機一關,迅速又融入洶湧的人流,碎片化的時間,使得閱讀的內容也傾向於快消化和碎片化,快速地獲取,快速地放下,不要求經典永恆,只要求片刻的休息和滿足,所以吸人眼球的娛樂八卦,標題式的主流新聞,小品文式的微博,不費腦子的流行小說,構成了閱讀的主體內容。

此時此刻,閱讀究竟是為了什麼?

青青書院,琅琅書聲,白紙黑字,墨香薰染,古人讀書讀進了心裡,沉澱為一生的氣質底蘊。而現在這種碎片化閱讀,終究像過眼的流水浮雲。兩位復旦教授說,網際網路閱讀雖然給予了人們便利,但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習慣了現成的獲得,人們不願意再深入地思考,用心地體會,甚至連看書也被聽書和講壇取代,看似在抓緊碎片時間,實則在浪費,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成了一種消遣。

凡事有利亦有弊,碎片化閱讀,在資訊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在奔波忙碌的城市人群中,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和可取性,但是如果想真正讀些有益身心底蘊深厚的書籍,那麼還是留出時間吧!精心寧神,手握書卷,細細品讀。

碎片化閱讀VS經典閱讀 篇14

碎片化閱讀VS經典閱 ,890字

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碎片資訊闖入了人們的生活,公眾號,雞湯文,鋪天蓋地,散佈在各個角落。

人們也琢漸對這些“碎片”資訊產生了興趣,時不時地刷一刷朋友圈,逛一逛貼吧,開始了碎片化的閱讀。有人說:“我讀公眾號裡的內容不也在閱讀嗎?何必捧著本厚重的書在那看呢?”那麼,這樣的碎片化的閱讀真的能取代經典閱讀嗎?

的確,網路上的資訊可以開拓知識面,可以瞭解離自己千里之外的地方發生的事。但是,開拓視野,書本也同樣可以做到,而且。書本能做到“碎片”資訊無法做到之處。

碎片化的閱讀,本質上就是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很多時候,人們看公眾號,只是帶著一點興致,隨便看看,打發時間。其實,他們到底看了些什麼,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而讀書就不同。書本是有情書,有中心,有起承轉和的,想要看懂一本書,就不得不融入書中去。有時,在你讀一本書時,你會發現,自己好像就變成了主人公,而周圍也變成了書中的情景一般。這種深刻的感覺,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才是在閱讀過程中應有的。

網路上的資訊,有好有壞。因為網路是有千千萬萬個使用者組成的,監管自然存在問題。因此,網路上存在許多糟粕,許多虛假資訊。如果一個人吸收了過多糟粕,就如鄭燮所說的:“如破爛廚房,臭灑壞醬悉貯其中,其齷蹉亦耐不得”我相信,不會有人願意是自己變“齷齪”吧,書本,乃是作家思想的精華,人們可以從中感到喜樂,為人處事的道理,以及愛國情懷。字裡行間,就有作者思想的傾注。

閱讀書本還能開拓我們的思維,發現生活中美麗。讀了書。我們會驚覺,世間萬物都有靈性的。在靜止的剎那,在一生一會,玄思生起,妙想湧現,星辰,月光,清風,流雲,都在談美麗的心事;春風,秋月,夏荷,冬雪,都有深深地情誼……

我們無法改變人生的長度,卻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深度,而這,又是碎片化閱讀無法做到的。蘇軾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書本,可以提升自身修養。內練素養,外顯才華。從書中淨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境界……

可見,碎片化閱讀無法取代經典閱讀,在繁雜的生活中,我希望大家都能抽出些時間,交給紙質閱讀。畢竟,紙質閱讀,對一個人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

由“碎片化時間”淺析“碎片化生活” 篇15

由“碎片化時間”淺析 ,1306字

總說要利用好所謂“碎片化的時間”,在等地鐵的時候,在排隊的時候,在兩節補課班中間的零零碎碎的幾分鐘,家長總是在督促著我們“還有幾分鐘,快背背單詞”“別再傻呆著了,現在還能做幾道數學題”之類的。甚至有好多的APP推出了“碎片化健身”“碎片化閱讀”等活動。

但,如此利用碎片化時間一定是好的嗎?誠然,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急促的步伐證明了閒暇的時間越來越少,一天24小時完全不夠用,事情根本做不完。正值初三的我也是深有體會,模擬卷,週末卷,複習卷,月考卷等等,複習與新課兩管齊下,舊的知識還未掌握好,新的內容又來了。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兩半,一半學語文英語,一半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也許這也是為什麼父母,老師等一直強調利用好“碎片化時間”的原因吧。

事情越來越多,時間的可貴也就越發的體現出來了。古往今來,多少名人偉人正是因為對時間良好的利用而成功的。舉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充分利用自己生活中的“碎片化時間”,在等理髮的時候,一個人安靜地揹著外文單詞。即使是在等公車,走在路上的時候也在讀讀背背。也就是這樣,陳景潤在“碎片化時間”中學會了多門外語。

宋朝的大文學家司馬光也是如此,他在閒暇時間從不放鬆自己,時常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讀書,也正是這樣對於“碎片化時間”的應用,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且生平著作甚多。

毛澤東毛主席也是如此,為了讀書,他把一切可以用來讀書的時間都用上了。甚至在游泳前做熱身活動的時候,他也要拿起書,看上幾句名人名言或是詩詞。遊好泳之後,他也是隨手就捧起書本,又看了起來。毛主席這一世的豐功偉業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功於他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時間”。這也是一個說明利用“碎片化時間”好處的例子。

再來談談“碎片化時間”的弊端。它容易將人們的思路打斷,比如你在上廁所的時候看了一本書,有一段你覺得十分有道理,可若你過了一個小時半個小時再次利用“碎片化時間”欣賞這本書時,你可能就找不到那時令你感到有理的點了。再說利用補課班之間的時間差再做幾道題。本來上課就需要全神貫注,認真地吸收老師上課時講的知識點,而在兩節上課之間還在動腦子,做題目,可能會得不償失。橡皮筋一直拉的很緊也會斷。人需要適當的休息,以保證下一堂課的聽課效率。且現代的人們“過勞死”的概率越來越高,也正是他們沒有給自己適當的休息時間,得不到喘息,才導致的。

依我看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應適當。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做好時間規劃,提高效率,但又不至於太過,把自己繃得太緊,沒有休息的時間。

“碎片化”可以說是當代社會的代表詞。隨著網路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提及到這個詞,可這個詞現在也有被過度消費的徵兆,似乎所有人都逃不了“碎片化”的“魔爪”。不僅是時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距離,注意力,關注點也在“碎片化”。似乎好久沒有抽出一個下午的時間一氣呵成的看一本好書了,似乎好久沒有放下手中的事情好好的感受自然了,似乎好久沒有與家人坐下來談談生活了,似乎好久沒有靜下心來“讀”自己了。

“碎片化”並不是一個貶義詞,也不是一個褒義詞,它的褒貶取決於你的態度,你的行為,你的決心。

震驚!原來碎片化閱讀是這樣的 篇16

震驚!原來碎片化閱讀 ,1011字

這個標題是否讓你感到似曾相識?你是否在各大新聞平臺、或是長輩間瘋狂轉發的微信推送中粗略一眼瞥到過與其類似的文字?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它們往往抓人眼球讓人忍不住動動手指點進去閱讀,實際內容卻毫無營養,頗有幾分“金玉在外,敗絮其中”的味道。

這在本質上和我們對碎片化閱讀的評價相差無幾:表面上便捷充實,實則沒有深度。縱觀我們“波橘雲詭”的網際網路,各式各樣的碎片化閱讀層出不窮:不論是瀏覽微博上噱頭十足的時事新聞,微信公眾號裡的冷知識科普,抑或是斷斷續續地看完一本電子書……相較這些雜亂無章不夠全神貫注的閱讀方式,似乎只有在雲捲雲舒風輕雲淡的午後,邊啜飲清茶手捧書卷,邊跟隨作者的思路遨遊在書本這方寸之間的小小天地內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然而先彆著急贊同,在這之前請捫心自問:“你做得到遠離碎片化閱讀嗎?”

閱讀的最大功能雖然是增加知識深化思想,但誰規定閱讀就不能是單純地在短暫的閒暇之餘得到些樂趣,或是找些茶餘飯後和友人一起時的談資?碎片化閱讀是現今社會科技發展與生活節奏加快的必然產物,被拆分的時間導致我們在很多時候無法像以前那樣永遠都有足夠多的時間去進行完整的紙質閱讀。我們無法也毫無必要去杜絕碎片化閱讀的發生。

不僅如此,碎片化閱讀同樣可以變得有意義有深度,重點在於如何去進行碎片化閱讀。打個比方,如果說普通的閱讀有如現成的一幅名畫,需要我們花費很長一段時間去細細地琢磨、品味,那麼碎片化閱讀就是一塊塊散落的拼圖,初時乍看得到的只能是雜亂而零碎的資訊,但經過系統的拼湊與梳理後便能夠成為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貯存於腦海中。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僅僅用“好”與“壞”的隻言片語去評判這兩種閱讀方式,它們的優劣轉化只在於你是否掌握了閱讀的主動權。如果你是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長期地在碎片化閱讀中去有意識的積累,那麼久而久之自然會受益匪淺。詳細的方法我就不再贅述,網上隨便輸入個關鍵字都會有大把大把的教程。

從閱讀這一小小的角度來看,沒有人能夠否定傳統閱讀對陶冶情操與培養習慣等的作用,也沒有人能夠肯定碎片化閱讀就是淺陋無意義的:它們二者相輔相成,不要拘泥於閱讀的形式,唯有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恰當的方式才是正道;發散開來想,碎片化閱讀映射了我們的時代,在變化的洪流面前,有人隨波逐流,有人一味抗拒。前者早已在起伏中失去自我,後者永遠無法體驗到順流而上的惠處。

寫下這篇文章,我渴望成為第三種人:我們順應海浪,我們親自掌舵。

碎片化閱讀 篇17

碎片化閱讀作文900 ,31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