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傳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211字

允我預支一段如蓮時光

幾場梅雨,幾卷荷風,江南已是煙雨迷離。院子裡溫潤的青苔在雨中純淨生長。這個季節,許多人都在打聽關於蓮荷的訊息,以及茉莉在黃昏浮動的神祕幽香。不知多少人會記得有個女子,曾經走過人間四月天,又與蓮開的夏季有過相濡以沫的約定。

她叫林徽因,是許多人夢中期待的白蓮。她在雨霧之都倫敦,有過一場空前絕後的愛戀。她愛過三個男子。愛得清醒,也愛得平靜。徐志摩為她徜徉在康橋,深情地等待一場舊夢可以歸來;樑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為完成使命相約白頭;金嶽霖為她終身不娶,痴心不悔守候一生。

想起林徽因,總在人間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種輕靈和鮮妍的美麗。明淨的眼眸、秀麗的面容、優雅的姿態、斐然的才情,使她眾人公認的美麗女神。有些人的美麗是與生俱來的,有些人則需要蛻變的過程。林徽因屬於前者,彷彿任何時候她帶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那麼清新如一,而她的詩,亦如此。

"這是秋天,秋天/風還該是溫軟/太陽仍笑著那微笑/閃著金銀,誇耀/他實在無多了的/最奢侈的早晚!/……/這葉落了的秋天/聽風扯緊了絃索自歌挽/這夜,這夜,這慘的變換!”

1933年的秋天,那個如白蓮般聖潔的女子寫了這首著名的長詩《秋天,這秋天》。多少人被這首詩深深感動,縱是這蕭瑟之季,亦沒有秋風秋雨煞人的悲傷。在林徽因的內心深處,哪怕是懷念一個逝去的故人也是溫軟而柔情的。在她眼裡,秋天是一場華麗的宴席,秋天有驕傲的果實,有走過莊周夢的蝴蝶。然而秋天也是一首輓歌,是一場離合夢幻的交變。對於季節交替,隨意更迭,林徽因始終懷著感恩之心。她不肯做那悲情女子,不願對過往低頭,所以她喜歡懷舊,卻不會沉迷。這樣一個美好的女子,也許我們應該留她更多的祝福。無論她飄至人世間的哪個角落,都希望她可以日日平安,歲歲逢春。

事業上的成就讓更多人對林徽因刮目相看。她不是一個只會風花雪月的嬌柔女子,她深諳民間百態,懂得人情冷暖。這位秀外慧中的民國才女,總是以她非凡的魅力讓人一見傾心—她是許多男子夢中的紅蓮,沒有讓自己活到雞皮鶴髮,更沒有讓自己被流光收拾得七零八落。彷彿在任何時候,她都擁有那份出塵的美,又安然在世俗深處,和我們一起共度流年。於是這個美好的女子被裝幀在人間四月,歲月早已泛黃,而她卻蒼翠依舊。

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相約同行的人,一起走過雨季,度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在某個渡口分離。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白雪打溼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願每個人在紛呈世相中不會迷失荒徑,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如果可以,請讓我預支一段如蓮的時光,哪怕將來某一天加倍償還。雨季,何時開始,何時停歇,無從知曉。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913字

你曾與蓮開的夏季有過相濡以沫的約定,你曾讓煙雨塵封在書卷的詞章裡,你曾笑看春風,走過了人間的四月天。

世間所有的相遇和回眸都是一種緣分,只是緣深緣淺,任由誰都

無從把握,聚散無由。“她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像林徽因這樣溫柔而又聰慧的女子,自然成了許多人夢中期待的白蓮。

十四歲那年的林徽因已然成了一位娉婷女子,樑思成初見她時,“雙眸清亮有神彩,五官精緻有雕琢之美,左頰有笑靨”。從此他一直立於原地相守,待她停下腳步。

而那場康橋絕戀,讓我在紫陌紅塵之中聽信緣分。那日她隨父親林長民去倫敦讀書,從此誤了她的一生。那個氣度不凡的男子徐志摩為她的綽約風姿深深傾倒,再難相忘。

還有那個為林徽因守候一生、寂寞一生、緘默一生的金嶽霖,即使是在徽因過世後,他還請老友吃飯,說“今天是徽因的生日”,無不讓人潸然淚下。

但那是林徽因,是那個可以用一種優雅平和的姿態端然於紅塵之上的林徽因。她只想在年華初好的時候夢一回,夢一回就好。

她終究是淡然的,她想要的僅僅是一份真實的情感,是可以一起牽手漫步的溫暖,是為她洗手做羹湯的幸福。所以此生註定與徐志摩擦肩。

林徽因與樑思成二人一同漂洋過海,比翼雙飛。他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林徽因就像謎一樣美麗,也許因了這句話,讓樑思成細細地守候呵護她一生了。

也許她依戀的是單純簡潔的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也許她依戀的是實實在在的樑思成,沒有驚濤駭浪的情感,卻安定美好。

沒關係,生命本就是一場輪迴,來來去去,何曾有過絲毫停歇。人生難得一從容,只願你我隨遇而安。

這世間沒有隻開不落的花,沒有隻起不落的人生。太多的遺憾,卻也由不得你我去放任快樂。

徐志摩的死剜去了她在世間最後一顆真心。那個煮茗需要的薪火,那盞夜歸照明的路燈,已然成為她生命的過客,連同自己,有一天也要將生命交還給歲月。

她依舊安然在世俗深處,和我們一起共度平淡流年。這個女子,被裝幀在人間四月,蒼翠如初。

人間四月豔陽天,人生有情月長圓,也許不必將世間冷暖嚐遍,也可視前世過往如雲煙。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980字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換。——林徽因

時光微涼,那一場遠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風吹拂,早已洗淨鉛華,清絕明淨。小院裡潤溼的青苔上,一柄泛黃的油紙傘,遮住了低過屋簷的光陰。誰還記得,曾有個女子,在這個季節,悠悠走過人間四月天。

她就是林徽因,那個讓徐志摩愛了一輩子,讓樑思成寵了一輩子,讓金嶽霖記掛了一輩子,以及讓世界所有男子期盼一輩子的女子。

那年四月,林家大院的一聲啼哭,讓所有人綻開了笑臉,林徽因誕生。祖父欣喜的看著她,鄭重的為她取名: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從此以後這個詩意的名字被歷史永遠的記住。

林徽因六歲來到北京,進入京師學堂讀書,十二歲全家遷往天津,林徽因獨身一人留在北京讀書。十三歲,林徽因初見樑思成,十五歲,林徽因隨父親來到英國,在康橋見到了徐志摩,十六歲,她毅然回國,與樑思成成為當時的佳人才子。十八歲,她與樑思成在溫哥華完婚,從此開始了浪漫的人生之旅。

她跟隨樑思成,在加拿大讀完課程,兩人又雙雙回到北大任職,同時,她發現了自家對建築狂熱的喜愛。後來,她為雲南大學設計宿舍,再後來,還參與設計了國徽。

她一生經歷了戰火時代的洗禮,病痛的折磨。她在病榻上寫詩,帶著殘弱的身軀四處考察,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最後,她在同仁醫院安然病逝。

有人說,林徽因一直活在四月天,無論百花盛開,還是秋葉凋零,她始終有著不會老去的容顏。

是的,她經歷了所有女子夢寐以求,但求之不得的一生,她在波濤中安然前行,從山溫水暖的江南到氣勢磅礴的北京,從浪漫柔情的康橋到小橋流水的宋家莊,從溫婉的詩人到堅強的建築學家。

可是,人們只有看到了她光彩的一面,又有誰明白她的苦楚?她在康橋的猶豫不決,傷痛欲絕誰能看得到?她在病榻上臥聽風雨的孤獨寂寞誰能感受到?她拖著病軀奔走于山林之中誰又做得到?

她的光彩,是付出了一生髮出的光,是經營了半生的偶然。

人只有將寂寞坐斷,才可以重拾熱鬧,把悲傷過盡,才可以重見歡顏,把苦澀嚐遍,就會自讓回甘。

當我們回首歷史,並不只是看到一個絕世女子,一個建築學家,而是看到一種精神,一種永不磨滅的精神,熠熠閃光。

時光學會了沉默,因為它懂得,再完美的故事也要散場,但林徽因——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換。

走進她的四月天——讀《林徽因傳》有感 篇4

高二作文 ,1307字

她走過的地方,有一樹一樹的花開;她回首遙望的那一夜,湛藍藍的天上託著密密的星。

—題記

我喜歡林徽因,她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顏色,在眾人眼中她是世間罕見的奇女子,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更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當時的社會裡,她是特別的,有著尋常人沒有的獨特想法,一開始就表明心意,不做別人眼裡的傳奇,要踏踏實實的過一生。女孩在自己最漂亮、最巔峰、最受人崇拜的時候,放棄成為傳奇的誘惑和虛榮心的牽引,憑著本能選擇最踏實的生活狀態,在那個時候還是“第一人”。

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的學識世家,祖父林孝恂為光緒己丑科進士。父親林長民赴日留學,回國後在杭州東文學校畢業並創辦福州私立法政學堂;堂叔林覺民、林尹民均為黃花崗革命烈士。從小就在一個有革命、科技氣息的環境中長大的林徽因沒有一般富家小姐的嬌氣,她幼年先後就讀於愛國小學、培華女子中學。16歲時,跟隨父親到英國、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等地旅行。回倫敦後,以優異成績考入St.Mary′sCollege(聖瑪莉學院)學習。至此,林徽因已表現出她過人的學習天賦和才情。

1924年,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訪問,為慶祝泰戈爾先生六十四歲生辰,林徽因、徐志摩等演出泰翁詩劇《齊德拉》,林徽因飾公主齊德拉,表演精彩絕倫,成為一時佳話。後來又到康奈爾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此時的林徽因年僅20歲。結束學業後,她並不神往被人奉為傳奇的感情,放棄了才子徐志摩,選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樑思成,回國過起了安定的生活。

後來,先後於1949年和1952年抱病參加了國徽和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並改造了傳統的景泰藍工藝。翻譯《蘇聯衛國戰爭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鑑。又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介紹中國古建築的文章。1954年6月,時年50歲的林徽因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此時她的肺病已愈發嚴重。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於北京同仁醫院,終年51歲。《北京日報》發表訃告,4月3日在金魚衚衕賢良寺舉行追悼會,金嶽霖先生親筆題字,作下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字字泣血,令人唏噓。遺體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至此,民國第一才女,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林徽因,走完了她絢爛的一生。

她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給我們留下了斐然的成就,她擁有出眾的才華,傾城的容貌,情感生活也如同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令人豔羨。出身名門經歷繁華,被眾人稱羨的是她,遊歷英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讚歎的是她,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忍受住生活的艱辛和貧困的是她,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考察古建築的也是她,戰爭期間繁華落盡,親自提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的還是她;最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的還是她。她遺世獨立、溫婉清逸、猶如一顆珍貴的珠玉,暗自發出無人能及的光彩;她,林徽因。

走近林徽因,走進她的四月天,品讀她詩意絢爛的生命之旅,靜聽一代才女的靈魂獨唱,我在美麗背後觸控到一絲溫潤,在聰慧之中品味到一縷幽香。

《林肯傳》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238字

讀完了《阿伯拉罕林肯傳》,對林肯的一生的成長經歷有了一定的認識。偉人之所以為偉人有他的不同於凡人之處,但他首先是一個凡人。林肯是以凡人入場,以卑微之身份,從一片洪荒中走來,走過飄泊的年代,走過戰爭的年代,成長為一代傑出的總統,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人。

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這位總統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制度的偉大斗爭。馬克思曾這樣評價過他:“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罕有的人物。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以致只有在他成為殉道者倒下去之後,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他似乎習慣於一次次的失敗和一次次遭人恥笑的經歷,他似乎也從不忘自己應該持續的對莎士比亞的激情和充滿風趣卻又不失風度的幽默笑話,更有他那可以稱之為天生般的演講口才和優美地遣詞造句的手法。當小販,他可以為多收了別人5美分而走上幾十里路去還錢;當律師,他可以無償地無私地為正義的一方服務,無論他做什麼,從不忘職業道德的真理。在政治之路上,他從社會的最底層,直至權力的頂峰。在每一次升級的攀登當中,林肯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條荊棘密佈的道路。似乎,順利與他無緣,失利與他結緣。幸運的是,他最終還是迎來了人生的巔峰,成為了美立堅合眾國的總統。林肯,用他的人性光輝和智慧證明了自己就會是一個國家的偉大總統,一個最受人崇敬的總統。

如果要我總結一下我究竟從這本書中獲得了什麼,我只想說,人格是鍛煉出來的,偉大的胸懷是練就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只要做個真正的人,做對得起歷史對得起國家和人民的事,那麼就不枉此生不虛此行。偉人首先是普通人,因為他做了偉大的事才成其為偉人,而他能夠做成偉大的事,和他自己有關和他所處的時代有關和他所遇到的機遇有關。因為這樣,每個人都有了自己存在的理由。我們無法成為完人,但是我們能夠成為更加完善的人;我們無法都成為偉人,但是我們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反射一點人類智慧和心靈的光芒。

現代青少年心理極其脆弱,自殺、離家出走等事件時有發生,令人擔憂,人們不禁感嘆:難道祖國的花朵就這麼經不起風雨?當你迷惘時、痛苦時、失意時、—那麼就請你看看《林肯傳》吧。這個偉大的男人忍受過人類所能忍受的最多的創傷和煎熬,他的善良仁慈和正義的心,也未能給他帶來過一天的幸福或者快樂,他的艱苦奮鬥,他的隱忍,他的深深的哀傷,為美國人民帶來了和平和統一,卻也終結了自己的生命。林肯走了,他彷彿也帶走了人間所有的不幸和悲慘的故事,帶走了人間所有無奈和掙扎。

在自信力,堅毅,忠誠,把事情搞定的能力之外,我突然發現我忽略了一件東西,一件和自信力一樣,屬於人間偉大的領袖們的東西,那就是:寬容。林肯從不批評任何人,對於悲慘的生活他也從無怨言,儘管他時刻處於深深的悲哀之中,但他卻總是為別人帶來歡笑。對於林肯那因寬容而生的隱忍,任何悲傷的筆調都難以形容,但我從內心深處崇敬著這種隱忍的偉大。相信當你看過《林肯傳》之後,也會對林肯的寬容產生永生難忘的印象!

林肯傳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77字

微笑著面對世界

有人說:“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便對你笑;反之,你若對它哭泣抱怨,那麼它對你也只有哭泣抱怨。”當我讀完《林肯傳》後,想想確實如此。

《林肯傳》敘述的是這樣一個人:他21歲生意失敗,22歲參加議員競選失敗,24歲再次競選失敗,26歲心愛的人逝去,28歲精神崩潰……面對這一次次失敗,他沒有抱怨,沒有膽怯,更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微笑著面對,終於在一次競選中,年已52歲的他在眾多侯選人中脫穎而出,最後當上了總統,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林肯。

由此看來,面對失敗,逃避不是辦法。因此,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把品嚐失敗看作是吃苦瓜,味道雖苦,卻別有風味和藥效,能吃出健康來。失敗,也有積極的一面。試想,如果沒有那麼多的失敗,如果不把失敗看作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步驟,如果不能坦然地面對如此多的失敗,那麼林肯可能還是一個平民,亦或是一個普通的總統。是巨大的失敗造就了他巨大的成功。由此看來,難道失敗不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嗎?

我們為什麼不微笑著面對世界呢?失敗是促使人奮發的反動力。李時珍從小刻苦學醫,立志要編一部詳實可信的藥書,長大後他更是翻山越嶺,嚐了無數多的藥草,縱然面對很多困難,他也毫不氣餒,而是以失敗為反動力,繼續鑽研下去,終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鉅著—《本草綱目》。失敗是收穫智慧的源泉。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思想不切實際。”他也曾遭到退學的命運。或許正是平庸的資質讓他在生活中註定要遭到更多的失敗,但他在無數失敗中成長,在失敗中糾正錯誤,積累經驗,最後終於走向了成功……無數的事實證明:如果不能微笑著面對失敗,在失敗面前退縮不前,就很難有所作為。

是的,從《林肯傳》中我們不難知道:微笑是一種境界。微笑著面對失敗的人,失去的是自己的煩惱,贏得的則是整個世界!

富蘭克林自傳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033字

這本書講述了富蘭克林從一位貧困家庭的孩子在經歷種種磨難後成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通才的成長經歷。它是美國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而且還使自傳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學體裁。它是一部影響了幾代美國人、歷經兩百餘年經久不衰的勵志奇書,它包含了人生奮鬥與成功的真知灼見,以及諸種善與美的道德真諦,被公認為是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美國精神讀本。

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學家、實業家。出生在波士頓一個皁燭製造商家庭。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利用一切空閒時間刻苦自學,通曉了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拉丁語,還大量閱讀了歐洲各國的歷史、哲學、文學著作,對自然科學和政治經濟學也有很深的研究,最終成為他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並領導美國人民完成了獨立革命,成為和喬治·華盛頓同享盛譽的領袖人物。他是美國最偉大的先驅者和美國民主的締造者之一,是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人,曾參與起草並簽署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他不僅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之一,更因其光輝的人性而名垂史冊,受到各路大師的推崇。

他在20多歲的時候,就提出以十三項美德來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使自己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臻於完美。分別是:節制、沉默寡言、生活有序、決心、儉樸、勤勉、誠懇、公正、中庸、清潔、平靜、貞潔和謙遜。他一直在盡力地做到這些,儘管他也很難完全滿足要求,但他還是堅持不懈。這一舉動改變了富蘭克林的人生軌跡,使他後來成為世人仰慕的精神楷模,就連世界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對他也推崇備至,將他列為成功人生的導師。世界各國青年深受其影響,許多人因為這本書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在那些平淡的語句裡,我明白了人不能被惰性所征服。人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有的人一生過得很偉大,有的人一生過得很瑣碎。如果每天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的一輩子都將是一堆瑣碎。我們要擁有自己偉大的理想,經過不懈努力把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偉大的人生。

俗話說得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看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智慧。提升我們的品德修養,提升自己的內涵和素質。而不是成為一個繡花枕頭,空有其外表,無真才實學。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正如一句話所說: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待每本書的態度和理解都不同。那些文字樸實無華卻別有一種吸引力,使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每個人對這本書的理解都不同,但我們都被他所深深震撼,明白他為何能名垂青史。

我們都應該用自己的努力去實現人生理想,克服內心的惰性,向偉人致敬!

《愛因斯坦傳》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91字

歷史上有一位偉大的、充滿幻想、充滿智慧、在科學上不斷追求完美的科學家。在26歲時便發明了著名的相對論,揭示了空間與時間辯證關係,加速了人們對物理學的認識。他雖然出生於猶太家庭,受過無數人的歧視,但仍不屈不撓地為科學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生命。他就是愛因斯坦,一位在學術上不拘一格的人。

愛因斯坦於1879年出生在德國,他從小就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有一次愛因斯坦生病了,他爸爸為了使他開心買了一個指南針。他覺得一定有什麼神祕未知的力量在操縱著指南針,由於他的好奇心和不斷探索的精神影響著他的終身。以至於他後來取得的科學成就:如廣義相對論、統一場論,就是對場的思考,他思考的不止有磁場,而是包括電磁場、引力場在內的統一場論。

愛因斯坦也十分喜歡讀書,無論是書上的什麼知識,他都要經過自己的反思,並且提出新的問題。他不僅不迷信書本,也討厭任何權威和約束,他喜歡自由的思考和平等的討論。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特點,愛因斯坦絕不會去挑戰牛頓的經典物理學,也就不可能做出劃時代的發現。當然,他也沒有為了標新立異,彰顯自己的獨立而刻意去反抗權威,他只是一心去探索自然本身的奧祕,發現人們所不知的新鮮事物。

愛因斯坦具有強大的自學能力和持續不斷的探索、鑽研精神,即使在條件和環境不具備的情況下,於1905年創立了狹義相對論,1916年愛因斯坦又經過十年探索,進一步完成了廣義相對論創立工作。他在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

讀了《愛因斯坦傳》這本書後。我深受感動和啟發,從愛因斯坦身上我看到了難能可貴的精神,如果愛因斯坦只是一點好奇心,可能也就是想想表面問題而已,也不會深入到科學的最深層,當然也就沒有了相對論。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但偉大也是從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雖然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偉大的人物,但也不應該停止追求進步,同時我也認為困難並不是阻擋我邁開腳步的理由。

《水滸傳》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652字

暑假裡所有作業完成以後,我迫不及待捧起老媽送給我的《水滸傳》,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這是一本描寫北宋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裡面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使我感嘆不已。

小說描寫的是北宋末年,宋江和他的兄弟們奮起反抗黑暗的封建統治,並取得一系列勝利的故事。小說塑造了宋江、吳用、林沖、魯智深、武松等一大批性格鮮明的梁山英雄。這本書很多故事情節我們都耳熟能詳,如:拳打鎮吳西、倒拔垂楊柳、智取生成綱、武松打虎、大鬧清風寨等。

看了《水滸傳》這本書之後,在它的字裡行間,我們總能找到一個“義”字。梁山伯的英雄好漢們,個個深情重義。生活中,當朋友有難時,他們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為朋友赴湯蹈火,兩面插刀。這是一梁山好漢們的“兄弟之義”。黑暗的封建統治下,民不聊生,梁山伯的英雄好漢們就扯起造反的大旗,為民眾打抱不平、出生入死、向天請命、替天行道,這是梁山好漢的為民的“國家大義”。正是因為秉持著這一腔大義熱血,梁山的英雄好漢們才剷除地痞惡霸,貪官汙史,反抗封建的黑暗統治,誓將“打抱不平、出生入死、向天請命、替天行道”進行到底。當然,後來梁山的招安也多多少少受了這種“大義”的影響。

梁山英雄好漢們的“義”教會我在生活中不僅要對自己的朋友講義氣,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一定要主動相助,而且對於社會上的那些不良惡習和和風氣,要勇敢的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才是真正的“義”。

所以,我非常喜歡讀《水滸傳》,那些緊張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氣息的故事,那些帶有傳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會永遠停駐在我的心中,永不磨滅!

《皮皮魯傳》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415字

《皮皮魯傳》這本書的作者是鄭淵潔,書的情節和內容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只要有時間就看,下課看,閱讀課看,睡前也看。看完這本書這麼多天了,我清晰地記得那些故事:《皮皮魯外傳》、《皮皮魯和童話節》、《紅塔樂園》、《皮皮魯日記》、《名畫風波》、《夢中人》、《幻影號》、《閃電!閃電!》、《Z星球日記》。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幻影號。我對皮皮魯很崇拜,因為我也有這樣的性格,也是很喜歡冒險的。他講了皮皮魯得到小神馬—幻影號後,在馬路上飛奔,一直被警察抓。可是幻影號太厲害了,警察不但抓不到幻影號,還經常被耍。後來,他和他的同學一起去幹世界大事……

我們應該學習這種冒險、勇於嘗試的精神,並且運用到學習中。比如做數學題的時候,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這樣會使我們的思維更活躍,大腦更聰明。

另外,皮皮魯還有勇敢、調皮、見義勇為的性格,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我也幻想成為像皮皮魯這樣的人,成為正義的化身,在同學們之間傳播正能量。

《岳飛傳》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907字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我們要經常讀書。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岳飛傳》。這個故事令我讀了就有愛不釋手的感覺,這個故事也是在告訴我們“愛國高於一切”的道理。本篇故事以主人公岳飛來說明熱愛祖國的道理。讀後讓我印象最深,忘不了那位精忠報國的岳飛,也忘不了那奸詐貪婪的奸臣秦檜。

岳飛小的時候,就天資聰穎,文武雙全,可是他的家裡遭到了洪水,家破人亡,他和媽媽一起到了一個人的家裡,從小一起和幾位富孩子一起學習知識,練習武術,他們的師傅周侗把自己所有的武功傳授給了岳飛等人,岳飛的武功在其他三位少年之上,於是,周侗便十分欣賞岳飛的才能。便叫岳飛參加選拔為報效國家的人才。主考官被小樑王的三錠銀子迷住了,便打算讓小樑王勝利。從這裡可以看出主考官是多麼的貪婪。最後,小樑王不但沒有勝利,反而讓岳飛贏得了勝利,這也給了貪官一個狠狠地教訓。

岳飛和兄弟們被選上以後,皇帝便讓岳飛當一個小官,等立了功便把他升官。當時的女真族反動起義,在他們的地方建立了一個小國—大金國。從那時候起,岳飛便成立了抗金兵的偉大英雄。

在青龍山帶領幾百官兵設下埋伏,擊退了金兵的十萬大兵,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皇帝便升了岳飛的官,更加信任岳飛,而岳飛也不驕傲自大,多次立下戰功。後來,金國皇帝的四兒子金兀朮以萬夫不當之勇殺到了長安城,金兀朮的軍師哈迷蚩差點被岳飛活捉,金兀朮率領金兵多次被戰敗。

岳飛也是一個治軍嚴謹的人。一次岳飛在牛頭山保駕,他的大兒子岳雲,看到城牆上掛著免戰牌,便一下把免戰牌打碎了,岳飛十分生氣,便下令把岳雲殺掉。從這裡可以看出岳飛是多麼的治軍嚴謹,對兒子也一視同仁。從此,金國便傳開了一句名言“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由此可見,岳飛帶領的軍隊是多麼英勇,有著萬夫不當之勇。後來岳飛被秦檜設了個莫須有的罪名殘忍的殺害了,令人惋惜。

岳飛還說:“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這是岳飛真實的寫照。

在我們中國像岳飛一樣的英雄,有邱少雲和王小二。他們的愛國精神永遠留在人世間!我非常敬佩岳飛,我要學習岳飛的精神,在學習中堅持不懈,刻苦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也要懷有愛國的心,將來長大成為一個成功人士。

水泊幾許英雄志,梁山曾憶好漢歌——《水滸傳》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545字

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梁山泊好漢劫法場、朱仝義釋宋江……此番種種,皆為義也。更有宋江於國之義,親遞毒酒與李逵;李逵亦有義,毫不眨眼服下。只一《水滸》,全繫於義。

第三眼著眼於社會風氣與民主。

琵琶鐵板,高唱大江東去;尋常巷陌,追效金戈鐵馬。本以華夏族人總溫婉和順、文質彬彬、老實如黃牛,忽聞《水滸》方知,咱華夏男兒也有眾多英雄好漢,提槍舞棍樣樣在行,更有綠林好漢如雲,英雄如雨,實是志與日月齊明,意共天塹長流。風氣不再是忍氣吞聲,而是敢作敢為、敢作敢當。

皇權社會,常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百姓常是被百般壓榨奴役,大氣也不敢喘一聲。水滸中更是宋朝,重文抑武,百姓也多是文弱秀才,只知百般求得君主賞識。水泊漢子,多蔑視官府,從不買賬。這一百單八好漢一出,即有民主先聲之意,梁啟超曾這樣評價本書:“《水滸》一書,為中國小說中錚錚者,道武俠之模範,使社會受其餘賜,實施耐庵之功也。”

誠然殺人放火、擾亂法度的行為是略有矯枉過正之意,但是仍有其進步意義。它使悶聲勞作的清朝百姓得以知道還可有這一種活法。

對水滸也只是粗讀,細節也未曾細細體會。但也有好處,便是全域性觀強。文尾,略寫幾字以記心得

舉薄酒而寄狂,吟短句而感慨。鵬飛樑山泊,冰心鐵骨伴取山間磐石;雲凌蓼兒窪,青山綠水留的風中豪氣!

《名人傳之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614字

讀完《名人傳》一書,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書中的人物無一不是與命運抗爭的偉大英雄,他們經歷重重挫折,堅持著心中所想,擊碎了命運掀起的滔天巨浪,最終成就了他們的偉大。其中貝多芬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貝多芬出身貧寒,一生經歷無數坎坷,命運的“打壓”、親情的辜負、愛情的背叛、病痛的折磨,無一不重重地打擊著他。他孤獨地活著,堅強地活著,彷彿與世隔絕,也許可以用這麼一句話來詮釋他寂寞的心境:“烏雲敞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但他沒有就此被擊倒,他在黑暗中活著,在無聲中抗爭著,在與命運搏鬥著。最後隨著《第九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作品的相繼問世,象徵著他的勝利,他戰勝了厄運,他戰勝了疾病,戰勝了困難與障礙,更戰勝了命運!他的精神攀上了生命的巔峰,他的心靈空前強大。

我從貝多芬身上感悟到堅忍不屈,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精神。同時他的不屈於命運的精神也讓我陷入沉思。如果肉體的創傷會很痛,那麼精神上的痛苦更甚,與貝多芬受到的重創相比,我們碰到的困難只能算毛毛細雨,但是我卻不能展現如貝多芬一般的頑強、堅忍,因為一點點小挫折放棄了勇敢,放棄了拼搏,更放棄了機會。如今長大了,面對的越來越多,如因為挫折和困難而退縮、逃避,我們就會失去很多。人生就是要奮鬥,要勇於與命運鬥爭,不屈服於命運,總有一天你一定會成功,只要頑強拼搏,努力抗爭,最壞的結果不過大器晚成。

《貝多芬傳》讓我感悟到堅強的重要,讓我求學的步伐更為堅定了,真的受益匪淺。

最純潔的夢想——《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962字

“暮色悄悄地降臨了墓地,婆娑樹影漸漸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滿目雄渾的黛色,滿園溫馨的清香”琴聲縹緲,尋尋覓覓,一心只想著自己的親人。天地之久間,久久地迴盪著這一琴聲……

外面天色已經大亮,金黃色的晨曦透過窗戶灑進來,在木質地板上灑了一層朦朧的光暈,難得清閒的雙休,我手捧《穆斯林的葬禮》,去追尋那一方淨土。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年代,卻有著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又何嘗不牽動著你我的心?一個玉器世家,他們幾代人對玉的痴迷、對玉的執著。這是玉的長河,亦是人生的長河、命運的長河、悲劇的長河。

懷著對回回民族的自豪感,樑亦清決定要用三年的時間來雕刻這一象徵著回回民族最高榮譽的寶船。三年,一次多麼艱苦卓絕的航行,這期間,他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的懈怠。眼看就要完工,突然,這一切都在霎那間停住了,滾熱的鮮血把琢玉人與碎玉連成了一體。他,僵臥在耗盡了生命的水凳兒前,無聲無息地告別了他為之奮鬥的事業。三年,廢寢忘食的三年,到頭來還搭上了自己的生命!真主啊!一股錐心的疼痛從內心深處傳來。

從小,她缺少了夢寐以求的母愛,每次只能看著那張親生母親的照片在獨自落淚。她幼小的心,載著這些超重的負荷,卻無法找到傾訴的物件。知道遇到了他,她的生命為之改變。她幻想著畢業以後所有美好的事情,她沉醉在與楚雁潮的愛戀之中。卻不知,這一切的幻想,都像陽光下的泡沫,一觸就破。“心臟病”,這個簡單又不簡單的詞,正在一步步吞噬著這妙齡少女的生命。直到,最親的姑媽在她身邊倒下,這一切也到了尾聲。她一直等到天明,盼望著太陽快點出來,只為了和楚雁潮的約定,可終究沒等到他。帶著遺憾、帶著痛苦,永遠地離開了這繁華的人世間。一滴液體滑落到書上,很輕,很輕……

穆斯林的葬禮是聖潔的、隆重、莊嚴而簡樸,沒有絲毫的浮華。楚雁潮站在新月的墓前。他的瞳孔是渙散的。眸子是沒有焦距的。他毅然地跳下墓穴,為新月試坑,這個被痛苦粉碎了的少年,仔細地撫摩地面,把所有的土塊和石子都撿走,不留一絲的坎坷給新月。所有的思戀都融入了這黃土之中,所有的回憶都埋在了這墓穴之中……

午後沒有一絲風,唯有鳴蟬不遺餘力地鳴叫著,合上這本厚重的書,心中的堅冰一寸一寸地融化成淚水。彷彿在一個清冷的冬夜,仰望天空飄下的雪花,站在新月的墓碑前,眼淚蓄滿了眼眶。

命不由天——《名人傳》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855字

讀了《名人傳》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看完這本著作後,文中體現了我國先哲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從這個意義上說,《名人傳》不僅是一部文學著作,而且在提高人們對歷史偉人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音樂巨人貝多芬。令我感觸最深,貝多芬人生坎坷,但他卻能擺脫這一切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建立至偉而不朽的作品—《命運交響曲》。他令人相信命運是把握在自己手上的。

作者羅曼罗蘭指出人生是艱苦的,生命充滿了貧困、憂慮、孤獨和辛勞,人們彼此隔膜,不懂的互相安慰,所以他要寫作《名人傳》要把為人的心靈獻給受苦受難的人們,使他們得以安慰和鼓舞。

讀後這位偉人的著作後,使我更對“命不由天”這個詞的堅定。

從小我就懷著自卑的心理。總是覺得不如別人。無論在家庭、學校、生活等都是一路坎坷。在學校我嘗試參加不少課外或年級裡的各項比賽。但總是高興地進入考場,愁眉苦臉地出來。當我經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後,是我性格更加自卑,無法與別人溝通,心理壓力便更加大了。總是埋怨,為什麼我的人生一直都是坎坷的呢,別人的卻這麼一帆風順?老天呀!你太不公平了吧?

直至,同學介紹我看了《名人傳》這本名著後,我才知道沒原來世界還有許多比自己坎坷的人。就像文中的音樂巨人貝多芬。

原來,他經歷過耳聾、失明等不同程度的疾病。尤其是當一名音樂家失去聽覺後,怎麼去創作音樂呢?但,這一切困難難不倒貝多芬,最終他建立了不朽的《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正因為它具有不屈不饒,意志堅強的精神,才成為了世界名人。如果我與他相比,豈不是小菜一碟嗎?是他,他告訴我,做人不要相信命運,無論你家境多麼貧窮,只要懷著一顆意志堅定的心,什麼事情便迎刃而解,人生有了坎坷才有成長的經驗。所以我不要在挫折面前低頭。

同學們,當“千里馬”沒遇到“伯樂”,它是否要自暴自棄呢?

做人嘛,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伯樂”不賞識我,自有人會賞識自我的。所以我會很理直氣壯地對你說:“我們的命運絕對不是由您這老天決定。”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623字

《阿q正傳》,魯迅代表作之一。寫於1921~1922年,文章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人民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著特定的政治和經濟。而《阿q正傳》也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採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

文章主角,阿q的性格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末代‘農民’的形象,他有農民種地就是種地,鋤地就是鋤地的優點,也有當時人們所具有的缺點,自私、保守、愚蠢的缺點。

而文章最主觀的還是啊q的那種‘精神安慰’的做法,他的想法可笑又可贊。在文中阿q以一種即使現實中以失敗者的身份存在,然而在精神世界中仍然要以‘最高者’自居。從文中;結果往往是輸。輸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心裡充滿了優越感,如果優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個“能夠自輕自賤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滿意足了;這時,小尼姑走了過來,這下好了,阿q對她又是罵髒話又是掐臉蛋,終於覺得剛才的憋氣都散了,又充滿了自豪感。

在文中的這兩小節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阿q那種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畏強凌弱、忌諱缺點、以醜為榮等種種手法來自欺自慰的行為。

我們常說一個國家的形象是由人民決定的,而文中阿q表達的是什麼!懦弱、自私、保守、自給自足?而在那長達8年的戰爭,我們取得的不僅是勝利,還有一次偉大的蛻變。我們變了變得自立、堅強、強大。

戰爭是的確是令人憎惡的存在,但你不能否認我們在戰爭的見證下,成長了。

森林飲用水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907字

我讀了《森林飲用水》這篇文章後,我對那些喝了汙水的人們和小鹿感到難過,也從大自然的身上獲得了許多不可或缺的關於保護環境的知識。

《森林飲用水》是岡特鲍爾的幾十篇著作中的一篇,如果把他的所有著作比作一片汪洋,那麼《森林飲用水》這篇文章就是汪洋中的一艘帆船。文章雖然不長,只有三四百字,但卻飽含著深刻的體會和無限的知識。今天,我讀完這篇文章之後,就領悟到了它深刻的體會和無限的知識。

《森林飲用水》這篇文章故事跌宕起伏,劇情一波三折。主要講了小鹿停在森林的小溪旁,準備喝點新鮮的水,卻發行他多年前曾經來這裡喝過水卻拉肚子,而當時沒有任何植物的地方卻變成森林,且有著清澈的溪水可以喝。松鼠解釋著因為開始種樹,有越來越多多樣化的物種使這裡復甦。功勞全都在於這些正在默默無聞貢獻著的樹,是它們把渾濁的汙水魔術般的變成了清澈的純淨水。而此前,不少人就像小鹿一樣誤飲了這些不乾不淨的水而生了病,輕則高燒不退,呼吸不暢;重則苟延殘喘,病入膏肓;如果再嚴重些……我不敢再往下想了。而使人們受到重重摺磨和痛苦的,全都是那些故意砍伐那些無辜的樹木的罪惡的人們。所以,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些罪惡的人的所作所為,永遠記住他們的仇恨。

但是,如果在那些地方種種樹,還會有好處。在文章的後面,還有幾行字,幫助我們瞭解外面的大千世界。我還把這段摘抄了下來。這裡又講了再造森林對生態環境的好處:再造森林就是讓森林再生長起來,在森林裡被砍伐的地方重新種上新的樹和植物。這篇文章不僅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而且還告訴了我們許多有用的知識。看來,森林的作用可真大啊!

在我們生活中,有成千上萬個,甚至上億個、上十億個不愛護環境的、甚至有伐木經驗的人。隨著一棵棵樹的消失,一片片森林的消失,我們的地球媽媽也在漸漸的變老。每天,他總是用灰暗的眼睛望著遠方,彷彿在呼籲伐木的人們:“別再伐木了,行嗎?”我彷彿看到了那悽慘的畫面,聽到了木頭墜落的聲音,但願那些伐木的人們以後能不要這樣做。

岡特鲍爾的著作,除了《森林飲用水》,還有《紅色稻米》、《種一棟房子》、《動物的藥》等等,希望你也有機會能夠看這些文章,能領悟到它深刻的體會和無限的知識!

水滸傳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658字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電視又傳出這首令人熟悉的主題曲,聽著聽著,思緒也不覺跟著動了起來。

《水滸傳》裡的人物個性鮮明:李逵率直魯莽,魯智深粗中有細,晃蓋仗義疏財,宋江忠義兩全……我最欽佩和最厭惡的都是同一個人—宋江。

宋江原只是鄆城縣的一個押司,因私放晃蓋,晃蓋感其恩,便修書贈金,但因閻婆惜的不曉理,宋江一怒之下殺了閻婆惜,然後就開始了逃亡……在最後,他成為梁山泊之主後,他令我討厭的一面便展現了出來。

宋江是作者全力塑造的一個忠義兩全的人物。宋江的忠義有些殘忍,於兄弟,他曾使人殺了他們中好些人的家人、親人,逼他們入夥;於皇帝,他曾怕死後李逵會造反,便毒死了這個於他為親兄弟的人,他的忠義令我有些厭惡。

宋江的忠義也著實讓我欽佩不已。他曾幾度為了他的兄弟差點死去,也為了宋徽宗掃平了對宋朝不利的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為宋朝換回了領土的完整和人民的和平。

宋江是有諸多非議的人物,但他對老父的孝義是絕對真的。他雖遠在他方,但收到親弟來信說老父病亡之時,他慟聲大哭,不遠千里回家探望。由此可見他對老父的感情,街坊鄰里也都稱他為“孝義黑三郎”。

在我看來,宋江是多面性格的人。他膽小,諱忌太多,顧慮太多,總擔心這擔心那的。他膽大,敢潯陽樓題下反詩“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這一句是多麼的傲。他重情重義是我最為欣賞的,他能為一個小卒哭泣,兄弟逝世,他也不避諱地在人前放聲大哭……

宋江一直是忠義的模範,他梁山泊能打到東京,卻不自號稱王,心心念念都是招安,為國效力。

貝多芬傳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860字

暑假的時候,我有幸拜讀了法國小說家羅曼罗蘭寫的《名人傳》一書。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篇是《貝多芬傳》,第二篇是《米開朗基羅傳》,第三篇是《列夫托爾斯泰傳》。在這三篇傳記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貝多芬傳》。

貝多芬是一位音樂大師,他身材短小,長得結結實實,略顯臃腫,但他穿著講究,目光犀利,有著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大家都能知道,要成為一個音樂家,首先要具備的一條就是要有敏銳的聽覺,但不幸的是,貝多芬不到三十歲耳朵就開始變聾,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不光如此,他的內臟也時不時地疼痛,越來越劇烈。他還渴望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結局是一次次地失敗,備受情感的煎熬。一連串的打擊,一次次的挫折,並沒有讓他頹廢、消沉,反而鑄就了他激昂的性格,他憑著一種對音樂的狂熱,憑著滿腔的熱愛,用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馳騁起無垠的想像,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創作中,終於寫出了一部又一部氣勢恢弘、震撼人心的偉大樂章。《英雄交響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交響曲》……一部部輝煌的鉅作,滿載著彩虹的憧憬,奔跑著天馬行空的想像,綻放著綿綿的情絲和璀璨的光芒。他不是用耳朵去感受音樂,他是用心靈去感知、去觸控。那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動。

在以後的日子裡,貝多芬一點點地戰勝了情感的煎熬和病痛的折磨,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創作中去,掌聲、鮮花、成功、榮譽沒有讓他驕傲,迷失了自我;經濟極端窘迫、體質日益衰弱沒有讓他退步,停止了追求;他只是一路前行,一直保持著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維持著旺盛的創造力,墨守著高尚的道德標準,任何時候他都沒有向命運屈服。

在我的心目中,貝多芬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英雄,他的忍耐和堅強,他的執著和勇氣,他的想像和創造,他那用心靈觸控音樂的偉大創舉,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想,如果我們能用貝多芬的這些精神來對待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那麼,我們還能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還能有什麼堡壘不能攻破?如果我們能用貝多芬的這些精神來對待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那麼,我們的學習將會一日千里,我們的生活將會天天向上。

名人傳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1736字

為藝術做傳

音樂,雕塑繪畫、寫作這三樣毫無疑問可以說是藝術的代名詞。而羅曼罗蘭為沉醉與藝術的三人而寫的傳記,便可以說是為藝術做傳。

羅曼罗蘭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和音樂史學家。20世紀初,羅蘭有感於世風日趨頹糜,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為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他把變革現實的希望寄託於“英雄人物”的力量,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在這些傳記裡,作者極力頌揚他們渴望自由、主持正義的精神,讚美他們以造福人類為己任,為堅持真理和信仰而受苦受難的鋼鐵般意志。

《名人傳》是由《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組成。傳記裡的三個人物,一個是音樂殿堂的璀璨明星,一個是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大師,一個是文學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作家。相對於他們不同的職業,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追求和表達藝術的完美和真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羅曼罗蘭把這三位偉大的天才稱為英雄。他所謂的英雄,不是那些靠自己的武力征服世界的人而是用行動和思想影響和改變世界的人。

“通過痛苦,得到歡樂”。路德維希冯贝多芬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個不聰明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用暴力迫使貝多芬學習鋼琴,母親在貝多芬17歲時就去世了,使得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擔。他憑著自己超乎尋常的毅力完成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月光奏鳴曲》、《第九交響樂》。等他把自由、平等、博愛看做是自己的人生信條和奮鬥目標。

“就像熱離不開火一樣,美也無法離開永恆;我讚頌一切來源於它或是與之相似的東西”。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他出身於一個貴族家庭,但6歲時喪母,被寄養在一個石匠家裡,與雕刻結下了不解之緣。1501年,他在佛羅倫薩雕刻了《大衛》,是他無數心血的結晶。1508年為西斯廷教堂創作了壁畫《創世紀》,歷盡四年的時光。米開朗琪羅一生創作了很多出色的雕塑和繪畫作品,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經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藝術。他每一件作品的誕生過程都是相當漫長的,他不在意自己作品的完成速度,而是精益求精的對每一件作品傾盡心血。

“美與愛是生存的兩大意義”。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學史上奪目的里程碑。1828年出生在一個有名望的貴族世家,後來繼承了爵位。他兩歲喪母,九歲喪父,由姑母監護長大,童年和少年時代受過嚴格的貴族家庭教育。早期他以自己為原型創作了自傳體三部曲。60年代初,他的創作進入高潮,完成了史詩性長篇鉅著《戰爭與和平》,70年代撰寫了《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寫成了長篇小說《復活》,可以說是作者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高爾基曾說,托爾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這世界的財富。

羅蘭在《名人傳》中,再現了一個地域一個時期的社會風貌,透過種種渾濁的人生圖景,褒貶人性的善惡,並揭示出蘊涵其中的人類永恆的本質心理、生活哲理和價值觀念。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缺憾的藝術。書中的英雄人物身上有著一種淳樸的毅力和堅強,或許也夾雜著一絲無奈與隱忍,但卻有一股力量—一股鬥爭與征服的力量。他們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和挫折,仍然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他們為了追求一種更大的快樂,滿足一種強烈的願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生命的缺憾在於太過短暫,但英雄的人物即使死了,也會像流星一樣,用自己的光劃破沉沉的夜空,在善良、仁慈、堅持、美麗、不朽的追求中獲得永生。

用生命凝練而成的藝術,滲透了飛蛾撲火般的生之激情,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在有限的時間中追尋無限生存價值和意義的信念。這種精神是一種悲壯的激情,是一首以熱血和生命高唱著的撼人心絃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的聆聽,歷史也在無盡蒼穹中微笑。

我想,藝術品之所以從歷史長河中踏浪而來,跨時間跨地點點燃無數充滿激情的熱血之心,是因為它們蘊含了作者的靈魂。為藝術而生的靈魂,將隨著這些藝術品用行動和思想影響和改變世界,繼續為這世界歌唱。餘音繞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