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沙漠相關作文20篇

有感沙漠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564字

說起沙漠,人人皆知,但是每個人對於沙漠的看法都不一樣。以前,我聽有人說,在沙漠是件艱苦事,因為當年“絲綢之路”上,過沙漠是多麼艱難。也有人說,去沙漠是件快樂的事。但是,無論從環境,生活條件方面來說,沙漠完全比不過城市啊!那為什麼去沙漠還很快樂呢?

俗話說得好“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今年,我們一家去敦煌旅遊,看了鳴沙山與月牙泉,也親自體驗了去沙漠的感受。

一到景區,我就被沙漠那龐大的氣勢鎮住了。我想:上帝有這麼大一個地球,卻把所有的沙子聚集到了地球的這一個地方。進了沙漠,我先騎了駱駝。雖然我以前騎過馬,但我還是不免有些緊張,一開始,這駱駝搖來晃去的,好像怎麼晃一下就能把我晃下去似的,緊張極了。過了一會兒,伴隨著駱駝的腳步聲與鈴鐺聲,我的心情又舒展開來。又過了一會兒,2公里的路就結束了。距離雖短,但我很快樂。

下了駱駝,我們又前去滑沙。一開始,我無論怎麼使勁,滑板總是滑不下來。後來,我才發現我用的方法不對,放反了。我調過來以後,果然,這滑板輕盈的滑了下來,只見我從沙漠頂上快速地俯衝下來,那感覺真是爽!

滑沙完後,我們看了月牙泉,這趟鳴沙山的旅程便圓滿結束了。

所以,去沙漠是快樂的。雖然沙漠條件艱苦,但是沙漠的樂趣還是存在的,只要去抓,就可以得到快樂。如果一個人盲目的認為沙漠是艱苦的,而不去抓“快樂”,怎麼會快樂呢?

讀《在沙漠中心》有感 篇2

讀後感 ,562字

聖埃克絮佩裡的《在沙漠中心》講述了一個失事的飛行員在沙漠中心艱難求生的故事。

文中運用了大量獨白來表達“我”的內心世界。整篇文章的獨白寫得很精彩。讀者可以清清楚楚感覺到“我”的虛弱、寒冷、平靜……

首先,“我”是一個樂觀的人。在面對困難時,“我”很冷靜的思考和分析自己,這從“我”的獨白世界可以看出來。“我”並不因為自己陷入絕望的境地而慌亂崩潰。

“我”的思想境界很高,或者他很勇敢,他坦然面對死亡,並不因為將要死亡而恐懼慌亂,他反而感到一種“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靜”。他的希望已經超越了任何希望,或者說即使他沒有了希望的支撐,他也能保持平靜。這種思想境界很高,已經超越了很多人。

“我”為了活著,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會堅持活下去,他很熱愛生命,同時他說“我沒有一點遺憾”“我都是死得其所”“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熱愛工作、願意為事業犧牲奉獻的人。

“我”不同意那些為了工作像螻蟻一樣活著的人,他認為人應該過詩意的生活。

他熱愛他的工作,同時是因為他樂於造福人類,樂於為社會奉獻出生命。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在本文結尾,作者寫道“我們的喉嚨還沒有被噎住:我們應該繼續走下去”,意思是,只要我們還沒有死去,我們就應該站起來擔負我們的責任,為人類、為社會做貢獻。他是一個頑強而且責任心強的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讀《美麗的西沙群島》有感 篇3

讀後感 ,740字

美麗是西沙群島的名片。西沙群島擁有無與倫比的自然之美,還有一群當代最可愛的人守衛著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最可愛的人的點滴事情凝聚成另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心靈之美。月亮河、大海、漁村,魚群、海龜、水母,以及各種各樣美麗的自然景觀和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的精彩描寫,和與西沙群島融為一體的最美麗的人的各種故事,都深深的吸引著我,讓我一口氣讀完劉先平寫的《美麗的西沙群島》。

從月亮河出發,一路航行,我們跟著作者的足跡,踏遍西沙群島的各個角落。在航行中,我們經過了著名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也認識了美麗的水上殺手---水母,還有精靈似的飛魚與天敵的生死大博弈。歷史古蹟的存在,也驗證了美麗的西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島上從戰士到將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幾天幾夜講不完,它們樂觀向上的精神會感染每一個與他們接觸的人。西沙群島豐富的魚類資源,不可多得的可燃冰資源,還有島上各種野生動物,在作者的筆下都有詳細的描述。

這本書包含許多獨自成篇的文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珊瑚世界和五色土兩篇文章。珊瑚世界這篇文章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寫出了珊瑚蟲的五彩繽紛,表現出了西沙群島的生態美。五色土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中建島糧食缺,土又不適合種菜,戰士們從各自家鄉運來土種菜,表現出了戰士們的心靈美。

我很喜歡這本書,書上用很多比喻擬人等手法寫出了生態美和自然美,讀完使人回味無窮。

最可愛的還是西沙群島的戰士,他們不僅守衛著西沙群島,還保護著西沙生態。看,戰士們把擱淺的鯨魚搬到水裡,還幫助海龜媽媽保護小海龜,使大多數海龜順利到達海里。正是有了他們的存在,西沙群島的美麗才會更加突出。我們國家也正是有了像西沙群島戰士這樣許許多多心靈美的人,才能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

淌在沙丘邊上的人生——讀《沙原隱泉》有感 篇4

讀後感 ,1338字

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最富哲理的一篇遊記,也無非就是這篇《沙原隱泉》了。文章不長,但蘊含的思考足夠人們細細品上一陣子,像一杯清茶,散發著悠長悠長的餘香。

山,名為鳴沙山—全副行囊的智者,手持登山杖,佇立在沙丘前。這一刻,他是侏儒,也是巨人。黃沙漫漫,大漠之景在他面前鋪展,金蛇般的線條向前伸沿,像終點線,又預示了新開始—那是個制高點,佔領它,你也許會有新發現。

就這樣,看著前人留下的一串一直鋪到盡頭的腳印,他開始了。出奇的是—沙子意外的軟。一踏,一陷,一滑,耗去了他大半力氣—而踏別人走過的路,更是舉步維艱。你越發火,沙子越是死一般的溫柔,溫柔得令你打不出心中硬碰硬的烈火,想取個巧,卻發現更為困苦,就算苟且登上了所謂的終點,也心虛地懷疑到底是不是你走過的路,摸著那陌生的腳印驀然發現自己沒留下一絲痕跡。懷著這種虛浮,即便站在厚實的高崗上,也不比站在快開融的冰面上強,總怕著自己會狠狠地摔下去,萬劫不復。而自力更生卻更需要勇氣和毅力,細沙的圓滑總能把你的心搓圓,磨光。講不定哪一步之後你突然感到腳下的平實,怯怯地抬頭,山頂就被你爬到了。而且是踏踏實實地爬到了。

站在沙丘頂,大自然作為犒賞,鋪開了一道無與倫比的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金黃和黛赭純淨得毫無斑駁。日夜的風,把山脊,山坡塑成波盪,大大方方,明明淨淨。色彩單純到了聖潔,氣韻柔和到了崇高。把自身的頂端和山的頂端合在一起,心中鳴起了天籟般的梵唄。踏實的成功就應名正言順地享有這樣的壯闊雄渾,伸出手指順著線條傾瀉下去,這,就是你的。

然而,當你細嚼慢嚥完“一覽眾山小”的瑰奇之後,細細地往山谷端詳,分明是一彎清泉,來得突然,來得冒失,甚至有些莽撞,安靜地躲在一個本不該有它的地方,有些無辜,有些害怕。要想弄清它的祕密,就要靠近觀察,可,問題來了—剛剛才爬上的丘頂,怎麼這麼顯得無助,化成了悲哀。嚮往巔峰,嚮往頂端,嚮往那傲視雄奇,風臨天下的霸氣,卻又怎麼知那迷人的峰頂只是一線鋒利的刀刃,容不得t望臺,卻被生靈們擱得老高。

無奈地滑下沙丘,看來老莊的預言實現了,站在丘底暇想頂峰的壯麗,身處頂峰又羨慕平原的溫暖,而所謂人生,也不過是在這矛盾中周而復始罷了。

急急向泉水奔去,卻發現這不僅是一灣小泉,中間寬處相當於中等河道,甚至還有幾隻水鴨在此輕浮游弋,岸邊盤虯臥龍的是幾棵百年古木,清泉靜地,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樹後有一陋室,遲疑間,步出一老尼。二十年前,這本有廟,毀了。為什麼在無垠大漠中會有如此的信仰者在此孤守?漠然沙丘不是答案,這源頭活水才是心靈的慰藉。壯麗之中寫一筆明麗,獷野之間抹一線溫柔,起伏之中鑲一份平實,浮囂之間躺一念寧靜。在浮誇裡給一份質樸,在居高裡給一份服帖,在狂野中給一份安靜,在厭俗中給一份清新。

生活需要調劑,只有這樣,生命才富有層次,才不會一味地大喜大悲。習慣了被各種單向誇張侵佔的思想才能在須臾之間醍醐灌頂,大徹大悟。這世間便有了歡騰與沉鬱,喜悅與憂傷,喧囂和平靜,膽怯和坦然—這個世界也會活出靈性,活出姿彩。

讀罷《沙原隱泉》,心中彷彿什麼充實著,有了厚度,也有了溫暖。

泉,你是淌在沙丘邊上的人生。

《撒哈拉沙漠求生記》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30字

暑假裡,我看了一本書—《撒哈拉沙漠求生記》。

本書主要講了:列奧一行人前往撒哈拉沙漠進行體驗,在途中遇到致命的沙塵暴,最終把他們困在了沙漠裡。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到處都藏著危險,但是列奧一行人靠自己的生存意識,最終走出了沙漠。

我最喜歡的片斷是列奧他們向飛機求救。列奧一行人找到了綠洲後,在原地過了兩天兩夜,第三天,他們繼續前進,走了一段路程後,他們看見了一架帶有“SAR”的搜尋救援機,就在原地做起了身體訊號,誰知道飛機快要降落時,列奧做了一個擺手的動作,這個擺手的動作讓救援機飛走了,因為它的意思是“我們沒事”。

這本書的主角列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性格:單純無知、膽小。特長:假裝睡覺去抱寶蘿。知識水平:經過幾次探險,生存知識有所長進。

我好羨慕列奧有一個對他這麼好的叔叔,能陪他去探險,而我只能陪爸爸媽媽逛街、逛超市;列奧可以在探險中瞭解更多的科學知識,而我只能浸泡在書海里;他可以與野獸拼搏,我只可以和貓貓狗狗玩耍;他可以……

其實我也想去探險,只是家裡人總怕我受到一絲絲的傷害,有些事我很想做,可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不讓我去做,都快把我教養成“小王子”了,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我可能將來一遇到什麼挫折就會大哭、大鬧,不敢去面對。

我覺得我們應該像列奧一樣掌握一些生存知識。他敢闖冰河、無人島、沙漠和亞馬遜,不是說我們要學他一樣去闖這些地方,而是要學他敢闖的精神和勇氣。現實生活中,不一定每一個孩子都經歷過絕境,但是他們可能都有渴望絕境逢生的夢想,可能有與生俱來的樂觀精神和實踐的勇氣。讀完這本書以後,我知道了:人,都要學會獨立,遇到挫折要敢於重新面對,這樣,才算是真真正正的人。

讓我們學會獨立,在能承受挫折的世界裡茁壯成長吧!

觀《沙拉和她的孩子們》有感 篇6

觀後感 ,5643字

【篇一:特別狠心特別愛】

從富有到貧窮,從貧窮到富有,正是這一切的一切,鑄就了一個個孩子的成功之路。

—題記

沙拉她放棄了在上海舒適的生活,帶著三個孩子走進了戰爭,她說:“戰爭會讓人成熟,會讓孩子們成長,會讓他們不怕風不怕浪,如果孩子們什麼都見過了,那麼他們還會怕在生活道路上的障礙麼?不會了。”

移民初期,全家異常艱苦,沙拉靠賣春捲為生,她始終保持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她繁忙的家務活從來不要求孩子們做,總是努力得為他們營造一個最好的學習環境,直到有一天,鄰居訓斥她:你怎麼不讓孩子們給你分擔一些家務呢?”原來在以色列,從小孩子就要為父母分擔家務活。於是,沙拉轉變思想,他決定讓孩子們一起跟她體驗生活的艱苦,全家一起動員會賣春捲,在學習之餘,還讓孩子去麵包店做零工,他支付孩子們報酬嗎,給他們灌輸“勞動就會有收穫”的思想。讓孩子學會忍耐,增強孩子被拒絕的心理承受力,培養孩子獲取成功必備的重要“逆商”。除此之外,“延遲滿足”還訓練孩子在延後享受中磨鍊意志,砥礪對人生的期許,變得更有彈性,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競爭。也讓他們懂得了愛母親。

他還給孩子們建立一個目標,並讓孩子們不懈努力,她認為一個人有了目標,那麼就有了理想,他們為了目標而讀書,而不是為了他們的媽媽,為了自己心中的目標。對比如今的中國父母,不斷的在旁邊說:“學習,學習!”這樣其實很空洞。以華通過不懈努力,作了政府官員;傑瑞做了資產千萬鑽石商人;沙拉也在上海做了中國銷售總代表。小女也立志當一名外交官,媛母親的夢。只要有了目標,又有什麼不能實現的呢?

作為母親,一路走來,背後數不盡的辛酸,折磨。她認為,如果驕縱慣養,時時滿足,那麼社會,這個世界會給他所有他想要的東西嗎?不會的。她只能狠下心,苛刻的對待她的孩子們。可現在的母親呢?事事滿足,當孩子真正遇到問題時,內心脆弱的如玻璃,一碰就碎。日久天長,孩子習慣於依賴家長,做家長鋪好的,平穩的路。漸漸都如溫室裡的花朵,盡力不了風霜。她在書中這樣寫道:心軟是害,心狠是愛。誰溺愛孩子,終有一天會孩子療傷。她把孩子比喻做一張白紙,對的時候,畫一筆;錯的時候也畫一筆,等白紙滿了,也就成功了!

不經歷風霜的梅花,不會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不劃破長空的雛鷹,不會留下矯健的身姿;不頂翻石塊的幼芽,不會萌發生機的綠芽。讓孩子們經歷坎坷,走向未來,“中國式母愛”真的不應該再繼續了。

【篇二:學會生存】

生存,看似兩個普通的字眼,卻蘊含了無數的哲理。看了《沙拉和她的孩子們》,讓我意識到生存的重要性。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沙拉作為一個母親以獨特的方式把孩子培養成富豪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還教會我們學會生存。

學會生存,需要堅強。儘管沙拉和孩子們日子艱苦,但他們仍然堅強地度過。生活中少不了坎坷,但是我們不能迷失光明的道路。無論人生的道路多麼艱難,我們一定要堅強。

學會生存,需要目標。傑瑞的成功就是來源於小時候“我必須讀書的”這個目標。有了目標才會有奮鬥的力量,朝著目標去努力,最終走向成功。

學會生存,需要自立。

沙拉的孩子們上學從來都不需要母親給他們付學費,而是他們獨立掙錢。在現實生活中,父母都溺愛孩子,是否想過以後走向社會怎麼辦?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逐漸擺脫依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雄鷹只有學會飛行的本領,才能直擊廣袤無垠的蒼穹;

野百合只有忍受孤獨的寂寞,才能盛開漫山遍野的蓓蕾;

游魚只有掌握生存的法則,才能徜徉無邊無際的大海。

所以,我們要學會生存。

【篇三:學會自立自強作文】

你見過一位母親帶著自己的孩子去一個戰火硝煙,戰爭不斷的國家生活嗎?你見過一位母親讓自己的孩子自理生活費嗎?你見過一位母親帶著他的孩子們去拾放在垃圾桶旁邊被人遺棄的食物和衣服嗎?如果你沒見過,今天我就帶你去認識這位特別狠心特別愛的一位母親。

“沙拉”就是位普通而又狠心的母親的名字,她出生於以色列,生活在上海,在1992年的時候,她帶著自己的三個孩子去到了以色列,那個戰火連綿的國家為什麼要帶她的孩子們去那?包括我和很多人都不明白。但是沙拉的回答讓卻我很感動,她說:“我可以呆在上海享受我的美好生活,但我想讓我的孩子們知道,戰爭會讓人成熟,讓孩子們學會生存;學會堅強的生活。”想想我們現在的日子,幾乎生活在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裡,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就找救兵,就退縮,要是讓我們去了那你該怎麼生活?我心裡不由的打了個問號?“那個時候我們走到哪就學到哪,因為語言是可以幫我們生存在一個新環境裡的一條活路,到了最後,我們賣春捲,一開始很少人來買,但是我們都知道只要勞動就會有收穫,只要手中有了糧食,心裡就不慌……。”看到這裡我十分崇拜這位母親,她告訴孩子們要有責任感,自己學會養活自己,自己賺錢,堅強的成長著。

現在的我目標很短淺,沒有任何實際行動。過得大多數人一樣平凡的生活。而那些成功的人都很會規劃自己的人生,他們都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心裡常存著動力,機會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這個故事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不是需要我們現在更應該保持一份樸實與真誠,並有為他人服務的心態。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反思,想想今天都做了些什麼,甚至做錯了些什麼,只有在經常的自我反省中才能得以成長。

這個故事雖然很短,但是卻讓人受益匪淺,相信沙拉和他的孩子們會給我和我的同齡人們帶來更多的記憶。

【篇四:為理想而讀書】

“為了目標而讀書”在節目最後我一直在品味這句話,目標?我想我讀了七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我只是知道聽媽媽的話去盡力罷了,但是誰沒有過目標?當年沙拉的目標是讓孩子成長,獨立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從而放棄上海優越的工作去以色列闖蕩,最終以付出努力獲得了累累碩果,把孩子培養成富翁,自己也過上幸福的生活;可目標似乎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說的美好點就是夢想或者理想,不過對於我來說那只是僅存在我那時稚嫩的童心裡,已被歲月和所積累的知識吞噬得所剩無幾了。

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幹的。沙拉帶著她的孩子們去以色列闖蕩受到了生活的打擊:帶來的錢快要用完了,她將要何去何從,是去躲避戰亂乞討為生?還是去回到中國上海去舒適的窩?不,她是“倔強”的,她不服氣向命運低頭,憑著從中國看到的春捲,她試著去嘗試做春捲去維持生活,一步步地琢磨,一步步地把生意擴大……

夢想的道路是坎坷的,隨著閱歷的豐富和世界的現實驀然發覺自己的夢想簡直是誇誇奇談,而更可笑的是我最近說了一句:“我的目標是搞好學習。”回想起來我真真是可笑至極,我是不是把書讀呆了。

好吧,讓我談談理想。理想與夢想其實是不同的概念,理想是指實際的,可能實現的,適合自己的遠大目標。而沙拉所說的目標就是理想,是嗎?自己的所長就是理想的一部分,在大千世界中,作為學生的我們以後除了都會讀三本“語數外”之外,又不能幹體力活,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生存?那麼我敬佩沙拉帶孩子去闖蕩以色列—去學會更多的東西,但對於中國孩子來說,去學會更多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去體驗戰火,去吃垃圾桶別人放上的東西,而是去學會突破困境,不要一直走舒適的路,而是去學會別人所不知道的東西。學會自立,從小自強是通向成功的階梯。

當外面小雨,髒兮兮地回家而又沒一個人時,你可曾想過自己去學會刷鞋子,那麼你還算學會了自立。

當作文寫得較好時,你可曾試著鍛鍊文筆,或許你又會一個特長,也許你會成為一個作家。

當你擅長畫畫時,你可曾試著繼續培養,說不定你會成為一名出色的美術老師……

其實理想為你伸出了千萬條道路,只是你沒有一雙善於發現理想的眼睛。

為了目標而讀書,我想我明白了許多……

【篇五:苦的經歷】

經歷如一杯茶,需用一輩子來品;經歷如一本書,需慢慢悟;經歷有苦有甜,你願意選擇哪一種?看了這個故事後,我心中便有了答案。

沙拉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原本可以在上海定居且過一份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她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

不到的決定离開生活了四十年的中國,回到她的祖國以色列。當她們到以色列後,因為不會當地語言等各種困難而找不到工作,而且她們的錢就要用完了,於是沙拉自己學會做春捲,開始了她們艱難的生活。孩子們看到母親如此勞累就幫母親賣春捲,沙拉也逐漸體會到,要讓孩子們從小學會掙錢來獨立生存,她安排孩子們做事情,並按勞務給予報酬。從那以後,她們就開始自己販賣東西到工廠打工來掙得自己的學費。就這樣沙拉的孩子們逐漸獨立起來,長子和次子先後掙夠了自己的學費,完成了大學的學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

沙拉說過一句話:“每每回想起那種為生存而到處撿垃圾的生活就會深思一會。”我認為人的一生需要99%的苦,苦後需要1%的甜,只有苦了後才能更加體會到甜,才會更加珍惜甜,然而那99%的苦也會成為一種財富,一種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經歷。

陽光透了進來,灑在這張紙上,於是我停了筆,捧起一本書來讀,因為我選擇了苦,我知道了現在該努力學習了,現在的苦會成為我將來的財富,也會成為助我成長的經歷。

【篇六:經歷苦難是成長中寶貴的財富】

今天的政治課,我們看了《沙拉和她的孩子》,我最大的感觸是沙拉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苦難。

莎拉,是一個猶太母親,她放棄了上海舒適的生活,帶著三個孩子去往硝煙瀰漫的以色列。有人問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她的回答讓我們震驚:“戰爭使人成長,孩子們經歷了戰爭,以後不管再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怕了。”

他們一家人在以色列的日子並不好過,要為生計而奔波,過著靠撿垃圾桶裡的麵包和衣服來維持生活。沙拉對此都微笑面對,她要求孩子們要靠自己的勞動來掙錢,要求孩子自己交水電費。她說:“你既然是家裡的一份子,就要承擔這個家庭的責任。這是你們從小就要具備的責任感。”

可是,在中國,大部分家長卻只看重分數,以分數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我認為是不全面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與特長,這是他們與眾不同的閃光點,我們不能僅僅用分數來否定他們。而且,中國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掌上明珠,長輩盡其可能為其創造優越的環境,生怕吃一點苦、受一點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何曾想到過為家庭分擔一份責任,更不用說為社會承擔責任。

試想,一個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即使他有滿腹的才學,但他如果連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勇氣都沒有,他如何立足於社會呢?

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篇七:觀《沙拉和她的孩子們》有感】

今天,我觀看了沙拉和她的孩子們的故事,不禁為沙拉和他的孩子們的倔強與堅強而喝彩,也為中西方教育的差異化有了更強的感知。在採訪中沙拉所帶給我們的世界觀,重重的抨擊了我所原有的世界觀。

沙拉說:“勞動就應該有收穫”。這是當地以色列居民教給她的他一生都會銘記的一堂課。古人云:“不勞則無獲。”沙拉將中國的古精神:“樂於助人“一廂情願的強加給別人,求其無償勞動,這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別人又不是你的誰,有什麼義務要幫你呢?就算二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別人也沒有義務幫裡你做生活中常常有人將別人的善意當做理所應當,別人不做還強求,這對嗎?

沙拉說:“要改變命運,就要學知識”。這是沙拉教給她的孩子的,沙拉通過讓孩子自己攢錢學習,瞭解知識的重要性,有了自主的動力,而不是向中國父母那樣用打、用罵、用求、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讓孩子學習卻收效甚微,甚至有孩子認為是父母幫助他學習是害他,自己是為了父母而學習的觀念的存在。從未讓孩子認為讀書是一件幸福的充實自己的過程。而孩子也未以知識是十分重要的態度來對待學習。只是我感受到了父母是孩子自主學習的引路人。

人們常說“機遇垂青有準備的人”而只有有準備的人才能抓住機遇,將機遇變成成功的跳板。人的一生從來不缺少機遇,只是機遇在你手中嬉戲,有的抓住了他,他成了成功的人,有的人沒抓住他,鬢角斑白,半截身子已經邁入黃土卻仍被烙上失敗者的烙印,機遇使人的一生充滿不確定性,也是機遇能讓人一步天堂一步地獄。我們要學會抓住機遇,讓機遇變成現實。

人總是要自己面對一切的,哪怕生離死別,哪怕命途坎坷,我們都只能靠自己,我們也只有自己。

【篇八:別樣的母愛】

沙拉一個偉大而又狠心的母親,在她的三個孩子還不到十歲時,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安定的上海來到了戰火不斷的以色列。在戰亂中她和孩子撿過垃圾桶上別人施捨的麵包,穿過破爛不堪的衣服。但他們並沒有感到絕望,而是做起了賣春捲的小買賣,三個孩子也漸漸學會了幫助家人承擔家務。因為戰爭的原因讓孩子們更快的成長變得更堅強,同時當地的教育方式,也使孩子們學會了自立、學會了生存、懂得了自強,最終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看了這個故事我多少有些感動。現在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多半是圈養,孩子從小就被視為珍寶,摸不得碰不得,缺少自立,不懂自強,以後都不知怎麼在社會上立足,更別說到戰火不斷的地方去了。而其實我們更多的應該學習猶太人的教育方式放養,讓孩子自己學會跌倒後站起來,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坎坷哪來成功?

一個人不僅要懂得自強,自立,還要學會規劃人生。所謂的規劃人生,當然也不全是把自己的一生像一張清單一樣列出來。是要有自己的目標,而說到目標也就會聯想到夢想,許多人都有夢想,但能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堅持到底的人真是寥寥無幾。那為什麼沙拉的孩子們最終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因為他們有著明確的目標,還有為夢想不懈努力的精神。大家可能會笑,我怎麼就能確定自己的目標是明確的,是啊,人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而我們一定要找到一個最適合我們去努力的、去堅持的目標。

毛主席曾經說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學習的意義在於什麼?難道真的是在於考出好分數?這件事讓我深思了很久,直到看見沙拉的孩子幸運的被選中軍官,我恍然大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今的學習不正是為給以後的人生做鋪墊嗎?所以反過來說不要被應試教育所壓垮,未來的人生才能證明你現在的努力!

特別狠心,特別愛,讓我們一起去理解這位偉大的母親吧!

《沙漠中的飯店》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06字

總是有人把平淡的生活過成詩意的棲息,總是有人在物質匱乏的世界裡安貧樂業,總是有人可以將最普通的食材變成舌尖上的美味。三毛就是這個神奇的人,他總是將生活裡的簡單事物,變成最最有價值的東西,甚至金錢也買不到的東西。

《沙漠中的飯店》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三毛平日在家做飯的日子,因為荷西要工作,所以三毛只能在家親自下廚做飯。三毛的媽媽給她寄了一些中國傳統食材,這讓三毛非常開心,變著花樣給荷西做飯吃。因為荷西是一個外國人,不經常吃中國飯菜,就問三毛粉絲是什麼,三毛說是冬天下在雪山上被凍住的雨,三毛將麵條比作是釣魚線加工過的食品。三毛總是這麼幽默,將很平常的東西比作成另一種與它毫不相關的意向。從她的文字裡可以看出三毛對生活的熱愛,在她的眼裡,做飯菜並不是一件很麻煩很無聊的事情,而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說生活是一首詩,那三毛可能就是那寫詩的人,物資匱乏的撒哈拉大沙漠,三毛還是喜歡請朋友吃中國菜,喜歡聽到朋友誇讚自己做出來的美味。她總是在生活裡擁有很強的想象力,瑣碎的生活在她的眼裡總是詩一般的美好,所以她才能寫下這麼詼諧的文字。倘若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像三毛,只留意生活本身的樂趣,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那麼這個世界一定會出現很多心存感激的人,這個世界上抱怨的人會越來越少,生活也會慢慢地迴歸自然,變得充實有趣。

《沙漠中的飯店》其實描寫的不只是一個“中國飯店”,更是描繪了一種歲月靜好的生活,這篇文章意義深遠。

沙漠裡的兩粒種子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661字

堅持,這一個簡單的詞語,中間卻蘊含著重要能量,一個人要堅持做到一件事,說明這件事對他非常重要。今天我讀了一本《沙漠裡的兩粒種子》,它教會我在困境中怎樣去堅持,從而獲得成功。

書中開頭說,沙漠中颳起了大風,從遠方吹來兩粒種子,一粒是柳樹的種子,另一粒是松樹的種子,它們都落戶在沙漠中。

松樹一天在那裡吸取了地下的水分,生下了一個非常小的芽。就這樣,松樹開始不斷的吸收地下的水分,而柳樹卻在一旁說:“這怎麼活啊,每天只喝水,不吸收營養,哪吃得消啊?”柳樹種子在一旁沒安好心的對松樹的種子說。

“兄弟,不管怎樣,只要有一點點好處,我們都要去奮鬥,這樣總比沒有東西生存好吧。我們只要堅持吸收水分,身體不就有營養嗎?只要我們再堅持幾年,也許還能把沙漠變成綠洲呢!”松樹的種子說完,又開始工作,而柳樹的種子呢,卻不聽松樹種子的話,在一旁睡大覺。

半個月後,柳樹的種子越來越枯萎,最後被風化成沙幹,隨風而去。松樹的種子,由於不斷的堅持,養成了一片參天大樹,最後,松樹的種子成功的把沙漠變成了一片綠洲。

我現在正在學習游泳,學習游泳可是一件難事。我們雙臂大腿都要用力,可能,一不注意就被抽筋了,累的我渾身痠疼。在我想放棄了游泳的時候,我想到了松樹和柳樹的故事,我還想到了堅持。

在我不斷努力下,我成功學會了游泳,並學會了在艱難的情況之下要學會堅持,這樣,幸福往往會來到你的身邊。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人,比如運動員,他們由於不斷堅持,體能和技術不斷的提高,到最後超越凡人,拿到金牌,為國爭光,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不正象徵著松樹的精神嗎?

《沙漠旅行奇遇》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430字

寒假裡,媽媽給我買了不少書,每一本書我都看得很認真,學到了不少知識,其中我覺得《沙漠旅行奇遇》很有趣。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毓佩,裡面講的是暑假,小派和小眼鏡來埃及旅遊,碰到了阿里巴巴正在找數學好的人,阿里巴巴告訴小派和小眼鏡說:“外星人在埃及大金字塔留下了十道數學題,誰找到並全部正確的解答出來,外星人就會帶他們到火星上去玩。”小派和小眼鏡非常的感興趣,在解答了阿里巴巴出的兩道數學題後,阿里巴巴決定帶他們前往。在去的途中,因阿里巴巴殺了小四十大盜的父親被小四十大盜追殺,在小眼鏡的幫助下襬脫掉了小40大盜。於是,開始了他們的解題之旅,題從簡單到複雜,一定要解答出才能去下一個地方並且才能夠逃避小四十大盜的追殺,也碰到了不少因解答不了金字塔裡的奇特現象而精神錯亂的學問人。就這樣,當他們解答完外星人留下來的十道題,他們如願地去火星上玩了。

這本書把故事和數學結合在一起,讓人不覺得枯燥無味,許多的題型,我都沒有見過,以後我會好好學習。

讀《綠色沙灘》有感 篇10

讀後感 ,1195字

我像往常一樣坐在書桌前準備學習,一本新書映入我的眼簾,蔚藍色的封面,讓我想到了寬闊無垠的大海,一本好書我怎麼能錯過。於是我迫不及待地開啟書品味起來。

其中《綠色的沙灘》最讓我感慨。書中是以第一人稱我講述了在海龜的天堂庫羅島上,主人翁麥吉和他的研究員爸爸在一次考察中,在海邊救下了一隻被賊鷗攻擊的小海龜,第二年在海龜返鄉時,他們把“小玳瑁”放回了大海。8年後,原本熠熠生輝的海面由於人類的汙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墳墓……

麥吉的爸爸曾經說過:“大自然是有規律的,每種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們不能干涉。”我對這句話感觸頗深。是呀,確實每種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可是面對同為大自然孩子的這些小生命,人類現在是不是已經在干預了,而且還是以一種隨意卻殘忍的可怕方式。讓我來告訴你們一組觸目驚心的資料:全世界將近800多種野生動物因為環境被破壞而瀕臨滅絕,76科300多種植物滅絕;人為造成的滅絕是自然滅絕的100倍,其中有中國的揚子鱷、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狐猴和美麗的象牙喙啄木鳥……如果我們再不施以援手,我們將徹底和這些動物說再見。

麥吉說的對,“海龜就是個漂亮的孩子,和我一樣,只不過它的家是大海,而我的家則是海灘。”8年後,麥吉踏上了保護動物的漫漫長路。在一次出海中,他發現了被油汙覆蓋的大海龜,解剖後,大海龜的肚子裡全是塑料泡沫。魚類全部死亡,海面濃稠的油汙將曾經美麗的庫羅島染成了絕望的黑色……人類隨意的破壞,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多少看似天災的背後其實是人禍。不要小看你平時不經意間隨手一扔的垃圾,全世界那麼多人口,每人向海裡扔一個方便袋,每個人砍一棵樹,每個人隨意向馬路吐一口痰……想一想那些死去的海龜、海豚、各種魚類……是不是有你的一份“功勞”?

有人會慶幸死去的是動物,那麼我再來告訴你們一組資料:1930年,比利時瑪斯河谷事件你們聽說過嗎?當時因為工業排出的有害氣體,一週內,造成60人死亡,還有美國洛杉磯的化學煙霧事件,造成百餘人死亡,類似的事件還有好多好多,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哪一個不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大自然已經警鐘長鳴。

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就像文中的麥吉海上迷路了,是那隻曾被他救起的“小玳瑁”引他走出茫茫大海。不要讓地球上最後只剩下人類。那麼人類還能支撐多久?要知道地球上的生物依照自然形成食物鏈而互相依存。保護環境一個麥吉遠遠不夠,讓我們和麥吉一起,像他所說的:“為了小玳瑁,為了死去的海龜,為了所有遇難的海洋生物,也為了我們自己”,讓我們一起來個約定,一起保護環境,見證生活的美好。

讀《沙鄉年鑑》有感 篇11

讀後感 ,617字

在一望無際,死氣沉沉的沼澤之上,一枝樹枝倒伏在上面,陰鬱的天空倒映在沼澤之中,使生機顯得更加渺茫。忽然,一束陽光射穿雲層,在陽光之下,一群大雁好像從遠方歸來,喚醒了一絲生機。大雁從何而來?我們無從知曉,一種神祕感油然而生。

一座小木屋,一座莊園,一個叫沙鄉的地方。神祕的自然。鼬鼠的足跡環繞左右,大雁的身姿從陰鬱的天空灑下大地,河灘上大自然優美的畫作,記錄了百年的年輪……這一切的一切無不使人感到自然的偉大寫神祕。

與魔術不同,魔術一旦看破便會覺得毫無趣味。自然擁有無與倫比的神祕感。在探索自然的路上,你對自然瞭解越多,自然就越神奇,對於你更是一個更加神祕的地方。

上個世紀初期,由牛頓力學為根基的經曲物理已經將整個自然的變化幾乎分析透徹了,除了“兩片烏雲”外,自然被侷限在經典力學的框架中。然而,如同晴天霹靂一般,相對論與星子力學橫空出世,經典力學轟然倒塌。自然的變化已經被更加神祕的量子力學與相對論所取代。

自然正因為它的神祕才令人感到美麗,那些定理與定律為何存在?彷彿就像有一位上帝創造了這個有規律卻又這神祕的世界,引起人們探索的慾望。

在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行為都要遵守大自然的規矩,那股神祕的力量操控著美的、善的、醜的、惡的等等事物。人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每個生靈都會成為一位摯友。

去探索這個神祕卻又很平常的自然吧!這種神祕感與大自然的規矩更能激發人們對真理的渴望。

看《最美古詩詞》後有感 篇12

讀後感 ,533字

今天看了最美古詩詞的比賽,我有許多的感受,我體會到古詩詞的美,也對文學多了一份崇敬。

節日是以比賽的方式進行的,每個學校的同學一登場,首先都會以說、唱、舞的方式展現一段古詩詞,每當看到小演員穿著古代服裝,站在臺上說唱時,我都不禁連聲叫好。看,那位說《江南荷採蓮》的小選手,他生動的表情加上甜美的聲音真的是讓裁判都歎為觀止。聽,有人在唱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詞在經過現人的改變後,唱出來可真是無比的動聽,一旁伴舞的小學生個個動作也十分有趣,突然,“主角”有力的聲音一輛,我們不禁逗眼前一怔,當“主角”說到高潮部分時,我們所有觀眾都不禁為之感動,真是說得太好了。

節目的第二個部分是考驗選手的知識掌握程度,由裁判提問,選手來回答,有很多問題我都沒有聽說過,看來,我還需要繼續拓寬我的知識才行。每當一個個正確的牌子從裁判手裡舉出來時,我們這些觀眾真為某些學校的小選手捏一把汗。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一個提示性的問答題,簡單說就是給你三個提示,讓你來答一個問題,有的選手回答問題的過程可謂是跌宕起伏,本來答對的改成錯的,而有的將錯的改成對的,有時真的是讓我們這些觀眾都大吃一驚,心情跌宕起伏。

其實,最後的第一、第二的名次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從這次活動中收穫到了什麼。

觀《草原英雄小姐妹》有感 篇13

觀後感 ,562字

暑假我看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這部電影,影片中兩姐妹誓死保護公社羊群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

本片講訴了兩姐妹為了讓公社羊群吃得飽,趕羊群去了黑山上殊不知風暴就要來臨,中午一過就下起了大雪,羊群四處逃散,兩姐妹原有機會可以回去再找別人來救羊群可她們沒有,她們齊心協力趕著羊群,玉榮的右腿膝關節以下和左腿踝關節以下做了截肢手術,造成終生殘疾,羊群卻安全返回。龍梅和玉榮的事蹟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很多人知道了她們的英雄事蹟後,感動得流下了眼淚。40多年了,兩姐妹的故事至今還感染著我們,她們倆的獻身及為集體利益著想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想想我們現在,有的同學連學校裡的公物都要搞破壞,實在過分。學校裡有許許多多損壞的桌椅,門,門鎖和欄杆。桌椅上到處是劃痕,門經常被踢壞,欄杆經常被撞壞,學校成了學生髮洩憤怒的場所。我曾經看見有一個同學被老師責罵之後,用小刀在桌子上劃來劃去,漆掉了一大塊呢。我真後悔當時沒有制止他這麼做。可玉榮和龍梅能為了集體利益放棄生命看看我們是多麼的過分。我們現在的生活富裕起來了,從來不曾挨餓受凍,相比之下,龍梅和玉榮在那樣惡劣的天氣卻不畏嚴寒,面對困難,永不放棄,最終冒著生命的危險保住了公社羊群,完成了阿爸的囑託,這種熱愛集體的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要向兩姐妹學習,不能破壞公物,面對困難永不放棄。

傳承——觀《中國最美古詩詞大賽》有感 篇14

觀後感 ,547字

古詩,古詩,顧名思義,古代詩歌。

古詩最鼎盛的時期在唐朝,所以也叫唐詩。古詩的每一句都是詩人們經過反覆琢磨出的,講究“對應”,字字對照,朗朗上口,極具韻味。

雖說古詩具有獨特的韻味,但在大多數人看來,並非如此,看前人的詩,反倒有些枯燥了,但這次的《中國最美古詩詞大賽》卻是令人們對古詩的映像有所改觀。

往年的古詩都是要求“記”,而這次則要求人們會“用”。雖說是比賽,卻也增加了一絲娛樂性,讓古詩不再枯燥,讓人們願意親近詩文。古詩是華夏民族百年的文化,是一種值得傳承的文化,這次大賽倒是讓人們對古詩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和傳承,這是對華夏文化的弘揚,也是對它的記憶,以致使它不會在時光的消逝下丟失。創新而不能忘本是本次大賽的中心。

古詩美,“美”在何處,是它獨有的韻味。“詩歌”是什麼,它不是說“詩”和“歌”,而是“詩歌”這是一個整體。在早期,人們創作的詩歌是可以唱出來的,有名的有“漢樂府”,所以早期是也叫“詩歌”,是非常具有音樂美的。詩不像詞,詩的字字照應,而詞卻是段段照應,詩也不似曲,詩雖可唱,卻簡短且有韻味,但曲卻是可唱的詞,自然不同。可以說,詩歌是獨有自己的韻味的,且它的流傳廣、簡單卻又有強烈的感情的獨特性讓它一躍成為人們最喜愛的表達方式。

喜愛詩,是對詩的傳承,更是對華夏文化的傳承。

讀《依法治國》有感 篇15

讀後感 ,596字

法制是祖國鮮花燦爛的春天,滋潤萬物的雨絲,陽光明媚的未來,我們健康成長的保障!讀了《依法治國》這本書,我有了很多感想。

法律,聽起來冷酷而神聖,容不得半點褻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似乎已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意識。身為二十一世紀青年的我們,更是要知法學法懂法用法護法。法律與自由似乎是對立的,其實不然,自由是靠法律來保障的,沒有法律何來的自由?沒有法律,每個人的權益必將危害他人的權益,那麼自由不就成了一紙空談了嗎!那麼社會還會有序運轉嗎?不,不會的。因此,法律就像是一圈圈的圍欄,保護著每個人,讓你免受他人的傷害,同時也是限制你去傷害他人。任何觸犯法律的人,終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知識是智慧的結晶,是辛勤腦力勞動的成果。古往今來,無數科學家夜以繼日的不停思考探索只為成功時的那份漫天喜悅,感受那似潮水般淹沒的快感。但是,若是這份喜悅還來不及由他本人親自與世人分享,便已被他人捷足先登,盜竊抄襲,對他本人來說又是何等的打擊!萬千心血毀於一夕之間,多少女裡付之東流,最後竟全是為他人做了嫁衣鋪了路,換得了他人的風光無限,自己的哀怨嘆息,這怎能甘心!於是,智慧財產權順勢而生,智慧財產權法出世了,保護著萬千人民的智慧結晶,讓他們的知識成果不再受到侵害,這部法,猶如點點春雨,滋潤乾涸萬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就是生活的紅綠燈,指導人們有序前進;更像是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人們的心田。

讀《老人與海》有感 篇16

讀後感 ,1010字

浩瀚的海洋,暴虐的狂風、暴雨、巨浪,凶猛的馬林魚,凶惡的鯊魚,一隻漁船,一個老人,一場人與自然的較量。

這是一部寓意深遠的古典悲劇式的小說,也一部英雄主義的交響曲。海明威說:“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故事描寫的老人聖地亞哥是個倒黴的人,84天沒捕到魚,而別的漁夫都把他看做失敗者。但這似乎預示著一場戰鬥的開始,果然,就在第85天,他真的發現了一條1500磅大馬林魚,明知對方力量比他強,還是決心戰鬥到底。他對大魚說:“我跟你奉陪到底!”,最後終獲勝利。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魚之後,考驗卻並沒有結束。魚因為又大又長,他只好將魚綁在船的一邊。回航時,大魚的血腥味引來了鯊魚一次又一次的襲擊。於是,他用盡一切手段來反擊。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了,他又用舵把來打。儘管結果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麼也無法摧殘他的意志。上天似乎憐惜過這樣一位偉大的老人,但它也將厄運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最終他的頑強意志並沒能得到好的結果,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為什麼海明威不讓老人最後獲得勝利呢?這樣不是更加能體現英雄的偉大嗎?老人的故事不僅象徵著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象徵著整個人類堅不可摧的精神。在現實中,他雖然失敗了,但在精神上,他卻是勝利者,他那頑強搏擊的精神,展示了人的尊嚴和勇氣。看遍所有人的人生,誰沒有經歷過失敗呢?哪怕再成功的人,都經歷過失敗。失敗的原因可以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失敗總是一個讓你難以承受的打擊。再出海,你就會有勝利的希望。我想,這種險惡的人生環境和這種堅韌的人生態度,正是這部作品越來越吸引人的原因。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故事中老人曾說:“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老人與海》給予我很多人生啟示。什麼是失敗,失敗就是要跌倒了重新鼓起勇氣爬起來,再一次跌倒再一次爬起,永遠不要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不要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夢想。什麼是英雄,英雄就是敢於面對挫折,挑戰挫折,戰勝自己,戰勝挫折的人,他們有勇氣完成自己也許失敗了很多次的夢想,這才算得上是英雄。

其實啊,我們都應該永不言敗,或許可以失敗,但不可以一敗就沒有了再戰的勇氣。成功或許說是無愧於心大概就是你再回想起所有的一切,你不會後悔吧!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7

國三作文 ,664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對早年生活的一種追憶,裡面有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也有他對老師和朋友的記憶。很早以前我就讀過裡面的《藤野先生》一文,對他描寫的那個又黑又瘦,教學嚴謹的老師印象深刻。

讀書的時候就學過魯訊先生的文章,這篇文章裡“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對這一段我印象深刻,當時語文老師是要求我們背誦,到現在還能背出來,當時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是節選的。

從這篇文章裡學習魯訊先生的寫作方法,他先以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尊為“膠菜”;福建的野生蘆薈運往北京,美其名曰為“龍舌蘭”作鋪墊,再寫他在仙台所受到的優待,就水到渠成,從中也可以看出魯訊先生的謙遜情懷。

這一篇是敘事散文,從文中充分表現出魯訊先生的愛國精神,因為無法苟同於當時中國人的態度,為了喚醒、拯救當時已經麻木的中國人,他也在此時改變了學醫救國的初衷,雖然從此與藤野先生分別,但藤野先生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和真摯無私的愛給了魯訊先生極大的鼓舞。“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於是點上一支菸,又繼續寫此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魯訊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奠基人。從他的文章中不但可以學到高超的文學寫作技巧,還可以從中學習,他的高風亮節情操和那無畏的革命精神。

讀《魯賓遜漂流記》有感 篇18

國三作文 ,637字

文中的主人公魯賓遜不甘於像父輩那樣平庸的過一輩子,一心向往充滿著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毅然捨棄安逸舒適的生活,出海闖天下,他肯於勞動也善於勞動,即使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也不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把荒島成欣欣向榮的生命家園。

除了精彩離奇的故事外,小說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魯賓遜的性格。他敢於冒險,即使流落荒島也絕不氣餒,在荒無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的小島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許多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生存了下來。沒有房屋,自己建造房屋;沒有果實,自己尋找果實。在島上生活的第24年,魯賓遜還搭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在魯賓遜的教育下,“星期五”成為一個忠實的奴僕,為魯賓遜料理生活,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助手。為了能夠控制自己的絕望心情,魯賓遜把當前的好處和壞處加以比較,並且堅持天天寫日記,使自己能夠知足安命。

人生,並非每一次災患都是禍,早臨的逆境常常是福,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逆境的毅力和信心。魯賓遜就是在逆境中磨練了他的意志,培養了他堅強的性格,顯示出了他英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種種逆境,但只要我們是人生的強者,就應該把應該把每次逆境當做人生的學校和,磨練的課堂,把我們的潛能挖掘出來,戰勝逆境。

人生之中,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可能面臨各種逆境,厄運,磨難……但我們要做一顆頑強不息的種子,做一個人生的強者。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落在肥田沃土之地,而生長在瓦礫之中,勇敢的與命運抗爭把!

童年——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9

讀後感 ,728字

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生活裡有哭有笑,但都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魯迅先生的童年卻和我們不一樣。

魯迅先生的童年最美好的時光是在百草園中度過的。那裡可以看見低唱的油蛉,彈琴的蟋蟀,還有蜈蚣、斑蝥。他常常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草,還與同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子急,卻又總是捕不到鳥。他還能聽長媽媽講故事,因此很害怕那條赤煉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不能消除孩子們心中的孩子氣。當先生讀書讀得正專注時,卻沒發現學生正在幹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遊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畫畫……

那裡的一切感受都是那麼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魯迅先生用一個孩子的眼光來看世界,來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感到很親切。

魯迅先生在文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不希望整日被父母管束著,這正是兒童所特有的天性。

曾和幾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擾擾的生活之中。但我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的孩子,還在做著只屬於我那童年甜美的夢。回憶起我的那些童年瑣事,還記憶猶新,讓我時常冷峻不禁。小時候,每天都去鄰居家串門子,回來的時候,都會滿載而歸。小時候,每天中午我都會乖乖地躺在床上,聽奶奶講故事,聽著那外面的敲盆子的聲音,叫賣聲進入甜甜的夢鄉……小時候,我很少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所以我比別人更加渴望大自然。這也是我這麼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我希望我有一天能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無論將來能否實現,我都一直會熱愛著自然和自由。

童年已漸漸離我而去,留下的只有一些零散的記憶,我會好好珍惜這些記憶的,它能夠讓我體會那個不同時代的童年之夢。

理解多好——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篇20

讀後感 ,598字

“那該多麼好呀,多麼好,能夠得到理解多麼好……”這首《理解多好》唱出了我的心聲,《窗邊的小豆豆》更是寫出了我的心聲。

書中,小豆豆被要求退學了,一個全新的學校“巴學園”接受了她,“巴學園”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兩株矮樹組成的校門、一節節的電車教室、善解人意的小林校長、獨特的教學方式……在這裡,小豆豆與那些和自己一樣在別人眼中特別的孩子們一起玩耍、學習,十分快活。

這是作者黑柳徹子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經歷,看完後卻使我十分羨慕。就像歌中所唱的“……我們都有一些小毛病,你們可別天天氣得鬍子翹……”小豆豆和同學們都各有一些小毛病,但小林先生卻沒有氣得鬍子翹,因為他理解這些孩子,理解他們心中不願被掀開的傷疤。在運動會上,小林先生特地為不能長高的“小孩子”設計了比賽規則,使他拾起了自信;小豆豆剛入學時,小林先生整整聽她講了四個多小時,沒有一次不耐煩的打斷;面對一不小心傷害了孩子自尊心的老師,小林先生第一次開口批評……在這個美好的“巴學園”裡,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應有的尊重,所有的缺點都被忽視,在他們身上的只有優點。

這是一份在大戰中的溫暖。可是在生活中,現在還會遇到像小林先生這樣的人嗎?長得胖了一些,有人說是“肥豬”;戴了一副眼鏡,有人說是“四眼田雞”;做事慢了一些,又有人說是“蝸牛”……其實誰有沒有錯,大家只是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理解的心。

“……理解多好—理解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