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孔夫子相關作文20篇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1

國三作文 ,876字

時間的長河流淌在歲月中每一個角落。在這條不可知其源又無可望盡終頭的河流中,中華民族的文明,如同一朵朵雪白的浪花,在激流中濺起珍珠。一本本思想鉅著,是那河流匯聚成的汪汪碧潭。一句句格言警句,是那河流從斷崖飛瀉的九天瀑布。在這歷史的流裡,有一股洶湧的浪濤,流至千年卻仍未平息;有一種思想,泛起最純潔的海花,時至今日依舊在放射著萬丈光芒。這股正向未來奔赴的浪濤,正是儒家思想—東方偉大的聖賢,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在春秋這個時代交替,風湧雲動極為強烈的時期。孔子卻以他理智的頭腦和高尚的精神,在疾苦的下層百姓社會中,綻放出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動人白蓮。

我最早接觸孔子及其言論是在童年時期,那時的我還不懂得那些繁雜的古言。只是聽老師說,"這句是說要你們堅持不懈的。""那句是要你們認真鑽研的。"。在我整個童年中,對於孔子的那套思想,我只是懵懂,且生硬的記住了。老師說"孔子的思想都是聖人之言,民族之經典,我們必須遵守。"當時的我對這句話,並沒有太多的理解,但我對孔子這個人都有豐富的想象,和好奇。

隨著知識的增加,孔子的思想對我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加強。我很想知道,一位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聖賢。是怎樣在諸侯之爭不斷持續,戰火銷煙瀰漫在整個華夏民族的春秋時期,創立出一個讓民族,千年不朽的精神信仰。一個使金龍騰飛的新鮮血液。

每當我想到孔夫子時,浮現在我眼前的不是一個,早已看破世俗,避居山村的學識老者。而是一位為改變社會,和民族精神的戰士。他雖厭惡官場,辭官歸隱。但卻首開私塾,為百姓尋求精神濟糧。他開朗的性情,彷彿讓我隱約看到了一位老者,在風塵僕僕的世界中談笑風生,用一雙充滿希望與自信的眼神盯住未來,微笑點頭後,大笑歸去。

雖孔子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它卻留下了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偉大思想,他教我們做人,教我們求知教我們高尚。他以戰火和腐朽為沃土,種下一朵聖潔之花。不論世事滄桑怎般變化。這朵唯美的花兒定將恆綻於世人心中。

現在回想起曾經童年時老師的話。發現曾經那番生硬的話語,早已變成一道耀眼的金光,閃爍在我的心中。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2

國三作文 ,960字

秋風吹過,枯葉落下,他默默無言地走出了戒備森嚴,冠冕堂皇的王宮。他回頭再看了一眼聖地,苦澀一笑,這樣的情景,他已不知遇到多少次了,君王的不屑,大臣的嘲笑,讓他心中的那一絲傷感與孤獨漫爛,他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方法真的不對,但是當他走出那所謂的聖地,來到了民間,他眼神裡閃過一絲堅定,閃過一絲悲憫,路邊那衣衫襤褸的乞討的小孩讓他心痛,他走上前,摸著孩子的頭握緊了拳頭,對著天空發誓:我孔夫子一定要讓天下平民百姓過上好日子!

多少年前,隨著一聲啼哭,他出世了,一個新時代由此開始了。他非凡的相貌—脣露齒,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窟,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墩,身長九尺六寸,腰六十圍,預兆了他未來的不俗。他那坎坷的經歷—幼年喪父,中年喪母,老年喪子,磨練了他的意志和性情。

當他信心滿滿,豪氣萬丈地要以"周禮""仁禮"來造福百姓,參加政事,改變時局時,他發現他錯了,魯王對此好不感興趣,他周遊列國,發現各國君主已不會為那所謂的"下層百姓"而放棄他們那所謂的地位,權力,金錢與領土。他為此更是幾度差點獻出自己的生命。他被冷漠,被迫害,更被追殺,一代聖賢卻落到如此地步,但他沒有放棄,他不願放棄,不願放棄那普天之下的百姓,不願放棄自己追求多年的信念,自己的追求。

他想到了另外一種方法,他要讓所有百姓懂得、明白"仁禮",他開創了私塾,那一年他已沒有曾經的活力。但他為"仁"開創了另一種方式,才有了後來的"七十二聖賢"。又是一年初春,聽著弟子們的朗朗書聲,他因改革失敗而多年未曾笑過的臉上浮現出了欣慰的笑,他看著自己的學生,眼眶裡泛出了淚花,他知道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努力,自己夢想將由自己的學生們延續!

終於有一天,他永遠地閉上了自己的眼睛,他的嘴角還在微微上揚,他的眼角還有微微的笑意;他的學生們也沒有哭,眼中只有鬥志"七十二賢""三千弟子"將成就一代神話。一代聖人,從此於世長眠,他留下了什麼?他留下了思想,留下了精神,留下了人才。他的一生始終在為普天百姓而奮鬥,為"仁禮"而拼搏。為國為民,提出了"仁",更是不辭辛苦,周遊列國,他至死也沒有放棄。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一個頂天立地,愛國愛民的孔夫子,一個誨人不倦,孜孜不倦的孔夫子,一個不輕易放棄,以天下為己任的孔夫子!其非聖人,何為?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3

國二作文 ,740字

一身布衣,成就人生傳奇;七十二賢,演繹千古佳話;儒家經典,芳名流傳千年。他就是歷來被人們追奉的聖人—孔子。

人們都說時間會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學說卻可以突破時間的捆鎖而獨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恆"的東西存在,這永恆歸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棄的精神。

No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正是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深刻表現。

No2:直道而行的精神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No3:與人為善的精神

孔子先生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體現出他的做人的準則。

孔子帶給我的思想的感悟和道德的準則還有很多,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孔子這一偉大的形象都會永恆不變的烙印在我的心中!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4

國二作文 ,511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生活距離我們的幾千年前以前,離我們很遙遠。沒有人瞭解他的外貌、性格,都只是在書頁上看到了他,所以,每個人都對孔子有著不同的想像,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孔夫子。

那麼,我心中的孔夫子又是怎樣的呢?

在我的心中,孔夫子是一個不是很高大、雄壯的人,他瘦瘦小小,留著長長的白花花的鬍子,手拿一本書,然後教導著他的學生。認認真真、一絲不苟的嚴肅的樣子,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在我的心中,孔夫子是一個令人仰慕的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有七十二人,他被尊為聖人。我一直很喜歡孔子,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通過《史記》、《論語》等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可以看到一個豁達、風趣、率性、無私的孔子。他出身於宋國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身份卑微低賤,相當於當時社會最底層。但他性格開朗,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人。他值得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銘記在心。

孔聖人雖然已經下在了,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孔子這個名字,不僅僅是指孔聖人,它還暗含了一種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是它時時刻刻教育著我們,是它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是它使中國文化十分燦爛。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5

高一作文 ,1479字

在我的心中孔子是一個崇高仁愛,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在以往我接觸到的有關於孔子的言論裡,表現出的都是他理智的那面,他的話言簡意賅,發人深省。隨著我對他更多的瞭解之後,突然發現我和許多人都進入了一個對孔子認識的誤區。孔子他也是人,也是一個平凡人,他甚至比我們現在所經歷的都要悲慘,他三歲失去了父親,只有一個二十歲的母親帶著他,他們漂泊在曲阜的巷子裡,因為人生艱辛,七,八歲的孔丘便已懂得了許多事情,就像他後來說的話,(現在看來,其實是特別的幸酸)"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在他十八歲時,又失去了母親,他想把母親和他父親安葬在一塊,可是因為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才三歲,就算帶著他去過幾次,可又能如何找到他父親的墓?他站在十字路口旁,希望有人能同情他告訴他他父親的墓在哪,後來打動了一位老奶奶才找到了墓並安葬下來。

在他二十歲時,參加季氏擺的宴席,卻被季氏家奴—陽貨(又稱楊虎)擋在了外面,"我家主人請的是士,你來幹嘛"這句話孔丘明顯聽出來,是在侮辱他,但是誰又能在這時抹去他的眼淚,給予他安慰呢。他只能默默地離開。那時的孔子是無助的。

後來他決定通過學習改變他的一生,他決定去宋國學習殷商之禮,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他終於學有所成,並且在宋國成了家室,當他準備再次返身回到魯國時,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名男嬰,魯國國君魯昭公送了他一條鯉魚,孔丘為了感謝這份恩情,便把他兒子取名為孔鯉,字伯魚,名鯉字魚。這說明什麼?說明了孔丘已經不是當初被人看不起的孔丘了,已經受到當時一位國君的重視了。那時他二十歲,他精通六藝被稱六藝專家,在一個國家危難時向他這樣有才幹的人是及其稀缺的,這也為孔子以後成功的道路做了鋪墊。更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推行仁義的道路便展開了。

在孔子游歷六國的時候他曾經極力向各位君王推行他的"仁制"思想,但是經歷了很多波折,他發現要想真正推行仁制,必須要讓廣大民眾從思想上先接受。因此當他再次回到魯國後,他決定只教書,不參與政事,孔子被後世奉為"萬世師表",在於其思想體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適用性的長遠。時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內容仍然適用於現代社會。他主張"有教無類",打破教育的貴族化;他重視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教學內容上,他強調社會的需要和人格的形成,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學方法上,他提倡啟發式教學,強調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同時,他又"誨人不倦",以身作則。

孔子的一生不平坦,但是他卻沒後悔用其一生去力推禮樂仁義,雖說他所遵從的道是大象天形,超然物外,不限於世間,但是孔子卻把這種道家學派的思想發展為儒家思想,存在與世間。

孔子不是一個神,他只是一個凡人,他也有犯錯誤的時候他也有茫然的時候,就像一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所以我們應該以兩顆心去看他,一,是尊敬;二,是平常。以這兩顆心去看待他的可敬和可愛。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6

國二作文 ,711字

從古至今,在蒼茫大陸上湧現出不少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們都有專屬於自己的閃光點。但是我最敬佩的還是"東方聖人"孔夫子。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志。那是在一個亂世,民不聊生,戰爭頻繁,諸侯爭霸的時代,當所有知識分子都在找一個救國復興的方法,就在這時孔子出生了。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是啊,孔子就是這麼一個有志向的人。他認為一個真正有志向的人,就必須堅強的意志,因為他揹負的責任重大,所以成為現實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最大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孔子的偉大志向,令人敬佩。孔子為自己立下一個偉大的志向,自己也跟著它越走越遠。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智。孔子因同情貧困人民沒錢上學,便開私塾,開始收徒講學。相傳孔子共有3000餘人,其中著名的有70餘人。孔子獨特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是他教出眾多優秀人才的原因之一。孔子主張"因材施教"的方法,以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能理解學習的知識。孔子還主張"辦私學",因為在他們的時代"學校"這一名詞只能出現在貴族的字典上,當時大多數都是窮苦人。孔子見此形勢便創立了私塾。這也同樣是他"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

我心中的孔夫子,有才。他傳授的知識都是簡單的,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絢麗的裝飾。他的語句雖短小,但蘊含著極其深厚的哲理。他將一個個難理解的人生哲理,凝鍊成一句句精幹的語言,這難道不是才嗎?

雖然孔夫子離我們已經有兩千多年了,雖然我們當中可能有人不識字,也可能他們一生都沒讀過孔夫子的道德觀念,人生禮教,處世方法,就不可能或多或少得烙上孔子思想的烙印,孔子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是全中國人民的老師!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7

國二作文 ,624字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些我們從小勞記的名言,出自一位和藹可親,學識淵博的老人口中,他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時期。讓我們穿越時空,追溯歷史,看看中國的第一聖人—我心中的孔夫子。

孔子,一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名字。小時候,他只作為一個模糊而又幹癟的形象留在我心中。"3000弟子""72賢人"為他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的神祕面紗。長大後,當我親手揭開這些面紗時,才發現他的"聖"果然名副其實。

孔子主張"仁",就是將人民放在第一位。無論什麼制度,對人民有益的,就是好的;對人體有害的,就是不好的。要想統治好一個國家,就要取得民心。所以子貢問政時,他不選擇充足的糧食和強大的武裝力量。仁,還可以理解為仁愛,就是要有善心,以慈悲為懷。所以馬廄中失火,孔子只問人的傷亡情況,不問馬。

孔子主張"禮",子曰:"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成。"可見孔子對禮的重視。禮,有禮貌,尊重的意思。故有"曾子避席"的故事。曾子得知孔子要教他知識後,主動站在席外請教老師。

孔子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只要是自己的弟子,都會盡力的去教導,沒有偏愛誰。所以有"陳亢問伯魚",陳亢起初以為老師會更注重他自己的兒子阿鯉,沒想到阿鯉說孔子只讓他讀《詩》和《禮》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關心百姓,同情他人,禮貌待人,一視同仁。你的思想文化,影響中國一代又一代人。沒有你,我們也不會這麼精彩。你就是中國思想的奠基者—孔子。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8

國一作文 ,690字

古今中外,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層出不窮,但在眾多的聖傑之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我們的東方聖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關於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了,所以我今天就來談一談:我心中的孔子。

我認為他是一個不恥下問,終身求索的人,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成為我國第一個以私人身份公開教學的人。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十五歲到七十歲,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歲,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在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思想的光輝,更重要的是他對於自己的思想的執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當黑暗的社會拋棄他時,他沒有選擇放棄,也沒有選擇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他有仁人的胸懷,有智者的風範。

縱觀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領悟的格言中,他的一句名言讓我感悟極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光思考不讀書,也是不行的。他告誡我們讀書不能讀死要善於去靈活運用開動腦筋,在讀的同時要反覆思考,思考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它的好處在哪裡?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當然只思考也不行,也要將思考融入課文當中,反覆推敲後才會有所收穫。

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當然這也就是孔子愛人,愛己。孔子不愧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義、禮、智、信傳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東方聖賢!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9

國一作文 ,725字

孔子,是我國的聖人。無數西方人都前來感受聖人的氣息。他實在是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他是我們全中國的老師。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人,儒家學?檀詞既耍?笏枷爰遙?蠼逃?搖T諍芏噯誦鬧校?鬃泳拖襠褚話憒嬖謐牛?誒?飛嫌凶挪豢贍ッ鸕牡匚唬??竊諼業男鬧校??皇且桓銎脹ǖ睦先耍?桓瞿芄瘓簿柴鎏??說幕壩鐗鬧腔劾先耍?桓齪桶?汕椎睦先恕?/p>

普通的老人

在那時,孔子就像一個普通的人,他自己只是教教書,遊遊學。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現在他是多麼的偉大,我想,在當時他只想做一個普通的人,去宣傳自己主張的思想,孔子在很多的時候,也會失意,但是他仍然認認真真的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最後在不斷努力中獲得成功,這不正是一個普通的人所做出的事情嗎?

懂得聆聽的智慧老人

孔子在當老師的期間,很會聆聽學生們的話語,為學生們解答他們的問題,他很聰明,還懂得很多治學方面的道理,他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使接受教育的物件不再僅限於統治階級,為平民開闢了接受教育的道路,他把他的知識傳授給他的學生,教導他的學生,讓他們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不斷地傳承下去,這不正是他智慧的體現嗎?

和藹可親的老人

孔子對自己的學生很有禮,所以他的學生對他是如此的尊敬,他可以屈身向路邊的孩童請教問題,卻絲毫沒有失去學者的風度,他也沒有以自己這樣的行為為恥,他已經把自己看做是一個過路的老人,他對人很有禮,而且他也很重視禮,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裡,他用禮來維持自己的名譽,這不正是他和藹可親和對人有禮的表現嗎?

孔子,他不只是一個人,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他的思想和言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直到現在還影響著我們,如果沒有他,我們的生活就會缺少禮道,世界也會因此而變得黯淡無光。

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10

國一作文 ,1040字

街頭、巷尾、文廟、學校,孔子像無處不在。我們看到的孔子,身姿高大,氣派威嚴,有聖人的氣質。他是仁人、智者、勇者、聖人。這樣的孔子離我們太遠,我們與孔子的距離不僅存在於時空上,而且,在精神領域中,孔子達到我們無法企及的高度,而我們所做的,僅是仰視。

但是,人們不併不知道,一個真實的孔子,是飽經世間滄桑的普通人。

寂寞的生活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孔子沒有朋友,世人也並不認同孔子。孔子終其一生弘揚自己的思想,但在他的時代,卻少有人理解他。

孔子認為"如己者"只有顏回。但顏回的早逝,僅能帶給孔子寂寞。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論語》之中,"子曰"之後講的多是仁義理智信,卻少有對友誼的論述。我們看到《論語》中頻頻出現的是孔子的弟子而不是孔子的朋友。我們看到孔子周遊列國時,帶的是弟子而非朋友。為什麼?因為孔子是寂寞的,孔子少有朋友。

悲劇的一生

孔子是最悲劇的英雄。那個知其不可而偏偏不捨晝夜而為之的倔強的人,明知道等待自己的只會是失敗,但他仍然懷揣著那麼一丁點的希望遊走於各國之間。驅逐也收,收容也罷,他無時無刻不在奔走,他無時無刻不在為之。子不語,怪力,亂、神、他決不偏信這些,人無信不立,為了心中的信念,為了那光輝燦爛的"東周"他傲然挺立著。最後,蒼顏白髮的孔子孤身一人於古屋長嘆。但他還是成功的。

艱苦生活的經驗

孔子一生有很多傳世名言,這都是他飽經滄桑後的經驗。如"不學禮,無以立。"、"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等等等等。他的這些言行不僅教導我們學習文化知識,還教了我們很多做人、做事得道理,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無數瑰寶,為我們中華民族禮儀之邦做出了不可磨滅得貢獻。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統治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得時間裡曾經多次有打倒儒家的運動,然而儒學至今仍然存在。一個存在了幾千年得東西必然有其存在得意義。雖然儒學得許多思想並不適合當今社會,但孔子得許多傳世名言在現今仍然有重要的意義。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甚至是外國人都已經從新開始重視起了他的思想,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國家有這樣的偉人而感到驕傲,而不是讓他及他的思想、言行等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