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東宮》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524字

忘川之水,在於忘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匪我思存的《東宮》讓我陷入沉思……

忘川的神水,讓你忘記三年,卻忘不了一輩子。這是多麼的痛苦。假如時光迴流,你會如何選擇?答案應該還是選擇忘川了吧。她是西涼國的九公主,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他是當今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儲君,但卻因政治聯姻要迎娶異域公主。如果給你一次選擇的機會,你會選擇天下還是自由?有人會說,贏得了天下便擁有了一切。但是倘若真是如此,又怎會有南唐後主的悲劇?輸了你贏了天下又如何?古往今來,多少人輸在了一個情字?在義與情之間徘徊,最終無奈遺憾終生,到底做錯了什麼?也許誰都沒有錯,只是因為用情太深。我以三年的遺忘來苟活,而他以三年的遺忘抹殺從前的一切。一開始的顧小五讓人覺得他是那麼的真誠,但是我們都錯了,我們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他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不擇手段,包括毀掉一個女子的愛情。冒死取狼王的前顱獻給她,只是為了讓她願意接受自己。為了進攻西涼國一舉殲滅他們,為了讓自己的計劃順利實施下去,他寧願娶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人為妻。但是我們一開始並不知道,剛開始看的時候真的覺得他很真誠。他做的一切都在證明他要娶她的決心,但是到故事的最後我們才知道,原來一切只是為了他的江山。可是最後的最後,我們似乎覺悟了。因為他在西涼的日子裡,他不會受到宮中各種條例的約束,不用違背自己的心意去做不喜歡做的事情,漸漸地他接受了小楓。時間會證明一切。時間是最能磨礪人的東西,它可以改變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一個國家。

愛上小楓的永遠只是顧小五,李承鄞喜歡的只是趙良娣。命運弄人,誰知他只是趙良娣手中的一枚棋子。單純的小楓並不知宮中的險惡。在萬惡的後宮之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伴君如伴虎”,你怎知身邊人的想法?本來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然而東宮之中權位的爭奪、無端的是非、暗藏的殺機,卻將她一步一步捲入其中。各自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本沒有錯,要怪就怪自己生不逢時,生錯了人家吧。像每一個後宮故事一樣,故事離奇曲折,很考驗讀者的腦力。但是這樣很好,巧妙地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在思考,思考完了就想馬上知道答案,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然而俏皮的作者卻一直在吊讀者的胃口,看到最後感覺這部小說真的很刺激。我覺得匪我思存寫的很好,雖然故事以悲劇結尾,但是卻生動感人。值得慶幸的是,他們都恢復了記憶,李承鄞喜歡小楓,小楓也喜歡李承鄞。說好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呢?他們都想起來了,曾經的一切不幸的事全都想起來了。也許這才是故事中最悲劇的部分吧。

如果你真的喜歡,那便一心一意。否則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良知。在權利的角鬥中只有利益,其他的都是浮雲,但是當你看透一切之後,便會醒悟:原來自己曾經為之奮鬥過一生的東西,活的時候得不到,死後亦帶不走。如此孤苦地或者,只是為了一個不可能的念想,那樣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這樣的人宛若像是走肉。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這樣即使沒有腰纏萬貫、富甲一方,只要有心心相印的人一起陪你度過艱難的歲月,那麼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到呢?

一隻狐狸它坐在沙丘上,坐在沙丘上,晒著太陽……噫……原來它不是在晒太陽,是在等騎馬路過的姑娘……”原來那隻狐狸,一直沒能等到它要等的那位姑娘。在故事的一開頭就給讀者埋下伏筆,暗示下面的悲傷情節。倘若阿渡會說話,她跟顧劍之間還會是這樣嗎?倘若沒有顧小五,李承鄞跟小楓之間又會如何?一切悲劇的製造者本無意如此,要怪只怪命運弄人……

忘川之水,在於忘情。

它終究不能阻止命運的捉弄。

西涼已經不復存在,親人已經埋身黃土,你是不是也想念阿孃的溫柔,才急迫的想與這黃沙融為一體,想隨這關外的風,嗅到家鄉熟悉的氣味。

《丟失的東西》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586字

《丟失的東西》這篇短文講述了:“我”從梨攤子中走過,腳一滑,趕緊扶住一個木箱,才沒摔倒,便順手從梨箱中拿了一個黃澄澄的,散發出香味的梨。回到家裡,爸爸嚴厲地教育了“我”,讓“我”明天把梨還給阿姨,把丟失的東西找回來的故事。

我深有感觸,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諸如此類的事情,我們需要做到的是:要誠實,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這樣才能得到同學、家長、老師的信任,才能在學習生活中發揮自己的長處,假如人的一生都能這樣,那麼你的一生都會很快樂。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我也曾經犯過這樣的事情。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六,我和媽媽一同到信用社去辦事,媽媽排隊等候時,我看到另一個櫃檯上放著一支白色的圓珠筆,上面畫著藍色的天空、綠綠的草地、雪白的雲朵和兩隻可愛的小白兔在玩耍,我便趁人不注意時,偷偷把它放進了我的口袋。當時我的心砰砰直跳,恨不得馬上回到家。好不容易才等到媽媽辦完事,走出信用社的大門,我終於鬆了一口氣,得意洋洋的拿出那支圓珠筆給媽媽看,本來以為媽媽也會說這支筆很漂亮,誰知媽媽問明筆的來歷後,叫我立即把圓珠筆還給信用社的阿姨,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把這支筆交給了阿姨。隨後,媽媽還給我講了許多有關誠實的故事,還跟我說了:“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的道理,這些我都深深的記在了心裡,從來沒拿過別人的東西。

同學們,讓我們都來做一個誠實的人,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這樣我們的校園將更加美好。

丟失的東西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796字

讀了《丟失的東西》這篇短文之後,我發覺我們失去的東西太多了,而不需要的東西又存在。

這篇短文寫的是一天晚上,“我”走在賣梨的攤子中,突然腳下一滑,眼看就要摔倒了,“我”扶住了一個木箱。當“我”發現木箱時,“我”看見了梨,於是“我”的手情不自禁地抓了一個梨。“我”邊走邊左思右想,這梨怎麼辦呢?想著想著,“我”到了家,爸爸看見“我”手中的梨,就問“我”梨從哪兒來的。“我”把事情吞吞吐吐地跟他說了。他聽了之後,讓“我”明天去把梨還了回去,並找回一個珍貴的東西。那天“我”還梨時,終於找回了這個珍貴的東西——誠實。

現代人失去的東西非常多,如:寬容、誠信、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樂善好施……就說說學校裡的某些同學吧。張三和李四在一起玩兒,張三一不小心碰了李四一下,李四的髒話便脫口而出,說不好還會拳腳相加。原本要好的兩個同學為了一點小事情而失去了珍貴的友誼。失去誠信的同學也不少。雙休日小明盡情地玩耍,把作業堆在一邊,到了星期一來學校時,老師問他作業為什麼不交。他找了一個藉口——忘帶了。如果小明如實地講出其中的原因,他也就不會失去了這麼寶貴的東西。

我認為同學們失去了這麼多珍貴的東西,非常不值,因為這些都是無價之寶啊。我希望丟失“珍貴的東西”的同學們儘快把它挽回,而把不需要的東西“扔掉”。

讀了《丟失的東西》這篇短文,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要做個誠實的孩子,要勇於改正錯誤。

蘇東坡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449字

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從小時候我便讀過蘇東坡的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曠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奔放,這些無一不透露著蘇東坡的豪邁。

可我對他了解甚少,直到上週學習了《記承天寺夜遊》,這才激起了我對蘇東坡此人的興趣,也正是因此才讓我有耐心地捧著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一頁一頁地翻著讀下去。

《蘇東坡傳》這本書主要就是描繪了蘇東坡的一生,它將蘇東坡的每一面毫無保留地展示於我的眼前——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月下的閒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蘇東坡是十分豁達開朗的,而這一點也最能夠直觀感受到的——蘇東坡一生坎坷,仕途崎嶇,可這並不能阻止他。王安石變法時,近乎全體賢良忠士棄官而去,而蘇東坡連上三書之後被貶謫,可他絕不放棄,仍將他對新政的不滿以及新政的缺陷提出來,而因此得罪了當時許多掌有實權的群小,被一貶再貶,到了最後竟到了蠻夷之地海南島。

但那些群小的陰謀詭計並沒有得逞。蘇東坡不管被貶到何處,都是政通人和,蘇東坡也深受人民們愛戴。蘇東坡也以人民為重,兩者相互關照,一片安居樂業的景象。蘇東坡被貶至杭州更是開始學起了瑜伽,修習佛道,與同在杭州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人君子結交朋友,探訪山水,絲毫沒有被貶謫應有的沮喪,而是好似一位來到杭州品味山水的觀光客。林語堂是這樣評價他的:“蘇東坡過的快樂,無所畏懼,像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

對於他的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我十分地欣賞。即便他做事有些衝動,有些莽撞,可這也讓他更加有魅力。在《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中有一段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說話,明天你——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這番話就映照著蘇東坡的性格。蘇東坡認為:不正確的東西不能讓他延續下去。若想阻止他們,就得有個人帶頭。可蘇東坡帶了這個頭之後,可就苦了她自己了——蘇東坡一生四次被貶謫,而他四次都是因為自己直來直往的性格被貶——第一次是因為蘇東坡在烏臺詩中譏諷朝政,被貶入獄,險些喪命,出獄後被貶黃州。第二次是在王安石變法中與舊黨發生分歧,被貶潁州。這一次被貶我認為並不正確,因為王安石在變法中注重的是“富國”而“貧民”,青苗法和免役法以及保甲制度讓人苦不堪言,而這時候的確是需要一個人站出來大膽地指出錯誤,批評錯誤。第三次是被宋哲宗以“譏諷先朝”的罪名被貶。第四次是直接被貶至儋州。可這四次貶謫並沒有改變他的性格,他仍然是直來直往。

蘇東坡他的性格貫穿了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和佛教。他的身上具備著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感,又同時具備著道家的豁達。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蘇東坡能夠在沉浮不定,變幻無常的苦樂人生前也能夠適應它的原因吧。

我與東北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430字

《我與東北》這篇文章十分有趣,你讀到這個題目,可能會想這篇文章是寫景的,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篇文章是呼籲人類大愛的。

開頭一段寫了東北的美好風景,也寫出了作者程紹國老師對東北的嚮往感情,但繼續往下讀,又會有不同的景象。

我發現東北以前的侵略和濫殺無辜帶給我一種悲痛的感覺,就連那些皇族也不和善。讀到蕭紅的經歷時,我覺得她這三十一歲的人生有一些悽慘,蕭紅這一生不被人愛,最終得了肺病死去,一代英傑死的潦潦草草,真讓人感到悽慘。

我感到那時的人很自私,比如說漢武帝,把朝鮮的一些地方給佔領了,還把自己的親戚抬得很高很高,讓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還有,那時候的社會很亂,把一些青年知識分子都不當人看,把城裡的三分之一的人都進行了“上山下鄉”的運動,給人民帶來多少苦難。那些人說到了農村可以開闢自己的天地,因為農村的地方大嘛!結果到了農村後各個叫苦連天,病的病,死的死,讓人看了真心酸。

我覺得這篇文章主要是講呼籲人類大愛,一定要愛人愛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1034字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簡單的開頭,卻引導我進入魏蜀吳三國當時的百年糾紛。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關羽的大義,張飛的魯莽,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自我認為,在《三國演義》這部長篇歷史小說中,人物便是它的靈魂,故事便是它的肉體。靈魂與肉體相互交織,在故事中體現人物,在人物的基礎上講述故事,二者密不可分。

說起我最喜愛的人物,是被明間不斷神化的智者—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範,這也是我喜歡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為後人樹立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榜樣。以獨特的見解,和對時事的深刻認識,又為人謹慎,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綜觀歷史長河,君與臣之間似乎總是存在微妙的權力薄膜存在,多少忠臣將士,不得善終。君怕,功高蓋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超越君臣,肝膽相照。例如,當劉備病重時,喚諸葛亮到白帝城,曾對他說“你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一頂可以安定國家,成就北伐大業。如果我的兒子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他;若是他不爭氣,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又告談他的兒子“你與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就相如父親一樣。”保君一生,能得到君主如此信任的能有幾人?而他並沒有乘人之危,沒有枉費劉備對他的信任和重託,他權利輔佐劉禪,而劉禪也恪守父訓,視諸葛亮如父,蜀國軍政大小事務,鹹決於亮。諸葛亮對劉禪的全力輔佐,已經不僅僅是一般的君臣之間的任用諸葛亮對劉禪是對已故朋友的一分責任和報答,這分責任感和完全信任留為美談。

我從來都是喜歡重情重義之人,像張昭這種貪生怕死的臣子,雖不厭惡,但不經意間會有蔑視的態度。

說道重情重義,我不得不提的便是身為五虎大將之首的關羽。他雖大意失荊州,但對劉備是百分百的忠心。

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我對周瑜並不喜愛,認為它心胸狹窄,不可為大器。但之後才發現,他是一位智勇雙全的猛將。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其它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對周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我之後的瞭解中發現,赤壁之戰,指揮者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取西川的計劃,但卻被周瑜搶在了前面。按真實的歷史推斷,周瑜會有更大的作為。

《三國演義》中為我們展現出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淋漓盡致的為我們展現了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分分合合。它是我的摯愛,在閱讀的同時,我可以貪婪的查閱著每一名曠世英雄的雄偉形象。

《巴東三峽》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453字

我看過的遊記還真是不少,但最吸引我的是《巴東三峽》。作者劉大傑細緻地向我們介紹了他所遊覽的巴東三峽的壯麗景觀。作者筆下的三峽集聚了奇、險、美三大特徵,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開頭引用了詩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覺得引用這句詩作為開頭頗有趣味,讓讀者可以一目瞭然,一下子就知道文章要介紹的是巴東三峽:可是,我又覺得這句詩有著一些悲涼的氣氛,畢竟說是“淚沾裳”吧!接著,作者描繪了他所遊玩的三峽中的巫峽、瞿塘峽和西陵峽。在我看來,西陵峽中的崆嶺峽最為有趣:那裡有著刀劍削成的山,有像馬肺、牛肝的石頭,有倒注下來的石灘……這一切,該是多麼的引人注目啊!如果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好好地去觀賞觀賞!

其實,在我們的家鄉也有山。站在我家的陽臺上往遠處望去,就會看到一座連綿起伏的山峰,山上綠樹成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不過,那些山峰並不像三峽裡的山峰一樣陡峭,而是很平緩的,沒有那麼壯觀美麗。

讀了《巴東三峽》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巴東三峽的壯美,它讓我有了遊玩三峽的想法。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1101字

一代文宗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他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一格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之前,我對蘇東坡並不瞭解多少,在看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後,才對這位不朽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但連林老先生都說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

為官,一生只要安安穩穩,腳踏實地就可以了。例如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

而在於蘇軾面對生活,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蘇軾的一生,艱辛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與王安石鬥智鬥法。對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暫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快樂或是艱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裡,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這就是蘇軾為民著想的一生。

蘇東坡與王安石的鬥法決定了他的一生,也決定了宋朝的命運,王安石的變法本意是好的,可他過於自負,有許多新法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給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負擔。於是王安石把許多反對他的賢臣都貶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蘇東坡對新法極力反對,連續上奏,最終也被貶到杭州,可這只是剛剛開始。被貶後,蘇東坡仍然堅持對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於詩中。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一生飽經憂患,可他並沒有尖酸刻簿,沒有消沉。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他是一個樂天派的詩人。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處遊歷從出生到架鶴西去,他的足跡遍佈中國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處,都會給當地人帶去他所獨有的深遠影響。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裡,他既能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也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凜然正氣,必然永存。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099字

成長的財富

說起蘇東坡,大家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豪放”二字。這從他的詞中不難發現。但讀過林語堂老先生的《蘇東坡傳》後,我對蘇東坡又有了新的認識。

林語堂老先生用了極為簡潔的語言概括了蘇東坡的一生。從童年的書海生活到青年出入仕途,到中年的宦海沉浮,再到晚年的遷謫,讓我們看到不同時期的東坡的傳奇經歷。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在他的一生裡,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生過,他所關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的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說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的,那麼,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著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於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裡,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雲這樣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遊松風亭》裡寫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為什麼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裡去呢?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為貶謫為憂。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的嶺南,依舊可以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氣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的註解。

他可以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面對政治上的打壓迫害,他一笑而過。

他可以是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甚至於不小心諷刺到他人,自己卻依然樂在其中。

他可以是個看清世間的哲學家,月光下的的漫步亦可以啟迪他的哲理。

他是偉大的書法家,是正義凜然的法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他不得不被世人所敬佩。宋朝皇帝雖有愛才之心,就連後宮皇太后都欣賞東坡的為人和文彩,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蘇東坡還是屢遭貶官。不過他的一句話說得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好一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敢問當今這世間有誰能如蘇東坡一般無所畏懼,如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佛教的否定人生能讓你堅持本心,不為他人所動搖。

儒家的正視人生能給你面對苦難的勇氣,敢於一搏。

道家的簡化人生能讓你看淡一切,逍遙自在,無為而治。

這些不正是蘇東坡為世人所留的巨大財富嗎?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1526字

本書所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蹟。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並不精於自謀,但卻富有赤心為民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於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於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於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為父兄、為丈夫,以儒學為準繩,而骨子裡則是一純然道家,但憤世嫉俗,是非過於分明。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侷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而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蘇東坡竟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在北宋那個言論並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憑藉著冷靜、沉著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災難。而我們的主人公蘇東坡先生,卻大擺言論自由,殊不知別有心思的人,早己視他如肉中刺,拔而後快。第一次得意過後的失意來了。第一次的失意主要與王安石集團的碰撞中產生的。結果很明確:蘇東坡要被流放至惠州。這一部分讓我最為感動。這位舉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從朝廷大員變身成普通農夫。“他脫去衣袍、帽子、靴子,頭髮用最廉價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澤。”那一刻我認為他是個孩子。“他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暢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給他些酒”。那時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搖頭的模樣,這個小丈夫。“他會努力地學習種糧食、向有經驗的農民討教,認真地種地。”讓我覺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農夫。集各種情境與一身的蘇東坡,更愛研究東西,他研製過墨,後來聽大兒子邁說,他差點把房子點著了。最讓蘇東坡著迷的還是煉丹術。在流放的這段日子,蘇東坡還結識了很多道士和和尚,這段廣納友誼、閒雲野鶴的日子讓蘇東坡產生了放棄官場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權後又有了變化。他脫去農夫的外衣,繼續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臺為蘇東坡贏得了歸京的機會。據皇太后說“皇帝是悔恨中駕崩的”。深諳蘇東坡治國之才的皇太后,一紙聖旨將蘇東坡召回京都,並升至翰林學士。這讓另一拔,對蘇東坡有莫大敵意的幫派深感不安。新一輪陰暗的較量出現了。章淳,一個曾被蘇東坡稱為“以後將殺人不眨眼的人”,就是這個人使蘇東坡體會到了身心疲憊。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為自己備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還要無止盡的解釋,還自己清白,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這事每天都會依據不同程度出現,還有一個智囊團為了扳倒你而絞盡腦汁,你會做何感想。沒錯,逃離。一代文豪也是人,雖然他不忍心辜負皇太后對於他的信任,同時不捨子由,在猶猶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時生活的愜意簡單與舒心,讓蘇東坡下定決心,離開是非之地,迴歸自然。與他的偶像陶潛一樣,做一介普通的農夫。然而命運弄人。護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當政了。這個脾氣暴燥、急功近利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懷有居心的人利用,頒佈了一系列的罷黜流放聖旨。一批三十多個朝廷曾經的重臣無一倖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蠻荒之地。

這次的流放條件非常艱苦,蘇東坡當起了蠻荒之地的閒雲野鶴。心靈得以寬慰的他並不埋怨國家。據說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幾首千古經典就是出自這個時期。讓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為殺害蘇東坡的罪魁禍首。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送東陽馬生序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644字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至今我都沒有真正讀懂“勤”、“苦”的真正含義。我自詡聰明絕頂,任何老師講的東西,只需稍稍意會就能學透,於是乎,對學習很不用心,幸遇幾位良師,成績才沒有下滑。但當我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了。

宋濂,明朝著名詩文家、政治家,官至宰相。年幼時家境貧寒,但勤勉苦學,終成一代文豪。是勤奮、是信念、是執著成就了他。

宋濂“幼時即嗜學,”但“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只得“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且“計日以還”。當讀到“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依舊“弗之怠”時,我被他的勤奮和執著而震撼了。想想自己的境況,較之宋公好上不止百倍,可面對學習,就是惰性十足,怕苦,下不了決心。因而學業平平,所得知識就十分有限。

成年後的宋濂外出求學,那求學的艱苦,更是不可想象—老師態度的嚴厲,路途遙遠,環境惡劣,在校生活的粗劣,都沒有讓他放棄刻苦求學的念頭。即使在與同舍生天壤之別的條件對比中,他“略無慕豔意”,依然執著於自己的信念,以“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聊以自我安慰。他憑藉著自己的勤苦專一,百折不撓,開創了自己的美好未來,實現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轉折。這不正應驗了“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嗎?

捧讀在手,反覆品味,書中的字字句句,每個細節,無不撞擊著我的心扉,使我倍感羞愧,無地自容。宋濂能在物質條件極度困窘,無師諮詢的艱苦條件下頑強成才,身處條件優越的今天的我們,是不是該考慮考慮自己的未來呢?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953字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蘇東坡

我曾聽過“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品過“一蓑煙雨任平生”,讀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東坡的畢生,縱使命途多舛,也無法阻擋他憂國憂民的腳步。

居廟堂之高

為官,他心繫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內,蘇東坡用太后的恩寵,請求大量的撥款,實現了針對於全城的公共衛生方案,修整出了一個全新的杭州。

淡水資源在當時是極其重要的,它主要源於西湖,而西湖起著可以為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後來,西湖就開始日漸縮小,湖面蔓草叢生,六井年久失修,蘇東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後,親自去拜謁當年參與過這項工程的和尚,聽取了他的意見,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圍,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壞。一切都計劃好後,蘇東坡利用自己的權力派遣了一千個兵,結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結束後,蘇東坡立即著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請求撥一萬七千貫,又向朝廷上書。隨後,他將堆積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築湖上的長堤,這就是後來的“蘇堤”。

處江湖之遠

為民,他憂國憂君。縱使蘇東坡經歷過多次沉重的政治打擊,但他並沒有產生絲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憂君。

紹聖三年,博羅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濟無家可歸的百姓,臨時搭棚供他們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燬,全需重建。蘇東坡擔憂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議程之才公正處理這件事。

蘇東坡站在惠州街上,看著百姓們一個個排著隊向當地政府繳納捐稅,心中不覺嚮往平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政府自私自利,再加上為了自己的利益所著想,只收老百姓們的現金。

在豐收時節,谷價下跌,有許多農民拉著滿車的穀子,卻因政府需繳納的捐稅按糧價高時計算和谷價的下跌,只能在低價市場出售。

蘇東坡憑藉與程之才的交情寫了一封長信,信中揭發衙署積弊,向農民純然勒索。他又請程之才和稅吏、運輸官舉行會議,將他們說服並建議以當前谷價徵稅。數月後,他在聽說三位官員已決定向朝廷呈請後欣喜至極。

蘇東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於發表自己的政見,因指出王安石變法對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貶再貶,仍通過自身的影響力為老百姓謀福利,為自己謀求詩意的生活,被貶廣州。

無論在朝還是在野,蘇東坡都隨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詮釋了所謂的“至情至性”。

無問西東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1061字

“如果提前瞭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100年清華史,四代清華學子,四種不同的熱血青春,《無問西東》講述了不同時代的四代青年的故事。

無問,不要問。西東,方向。

主角之一吳嶺瀾是一名文科成績極佳而理科成績卻總是不及格的理科生,他之所以選擇理科是因為優秀的學生都選擇理科,他陷入了迷茫,每天遊離於同學之外,一人思考著,是要遵循自己的內心,還是,跟隨主流?沈光耀出身富裕家庭,是家中獨子,不愁吃穿,但卻有著一個做飛行員的夢想,奈何其母親不辭跋山涉水帶著家規勸他,不要去。是該遵從家規,還是,堅定自己報國的信念?陳鵬是清華大學高材生,王敏佳陳鵬和他是高中同學,王敏佳被誣陷為與其恩師偷情,作為“同謀”的李想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沒有站出來澄清,導致王敏佳被活活打的沒氣。李想面對的,是誠實、友情與夢想的鬥爭。所幸陳鵬趕來,不知是感動了天還是一個悲傷的靈魂喚醒了一個絕望的靈魂,王敏佳奇蹟般的活過來了。而他們之後面對的,是如洶湧浪潮瘋狂襲來的惡意,這份愛情是否還能在晃動中堅定。張果果是公司的上層,為了一個奶粉專案,與一家剛生了四胞胎姐妹的家庭產生聯絡,而他卻被上司算計,自己被捲入了商場的爾虞我詐,四胞胎家庭在北京的生活,也似乎,全由他負責了。他被陰謀算計,過來人教他,還擊回去。他似乎被四胞胎家庭賴上,過來人教他,儘早擺脫。他該做社會渾水中那個遊刃有餘的“成功者”,還是堅定內心的善良?

而他們四個,都做到了,無問西東。吳嶺瀾最終堅定了自己的方向,成為一名老師。沈光耀在矛盾中毅然決然的成為了飛行員,儘管最終沒能回來,可也是帶著信念,犧牲在了奉獻中。陳鵬沒有放棄王敏佳,雖然陳鵬在遠方做研究,但也會給王敏佳寄來一盒一盒的雪花膏,而王敏佳,在失去了自己擁有的一切後,也堅定了要永遠和陳鵬並肩同行的信念。張果果在憤怒與無奈中,仍然決定,承擔撫養四胞胎家庭的重責。在面對難以抉擇的矛盾時,我們該怎麼做?如果讓你瞭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吳嶺瀾告訴我們,瞭解真實的自我。

沈光耀告訴我們,堅定自己的初心。

王敏佳陳鵬告訴我們,即使眼前萬般刁難,也不要放棄,握緊身邊人的手,走下去。

張果果告訴我們,舉世皆濁,我仍要,堅定本真的內心。

這世界太繁雜,這人生的路,太漫長,對於那些未知,對於那些難以抉擇,我們只需要進入自己的內心,不要問那些方向,讓內心告訴自己,我該怎樣,堅定自己的本心,守護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只有做真實的我,才會是無悔的我,才算得上,認真的活了。所以放手去做吧,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蘇東坡傳第七章王安石變法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694字

天才與瘋子

在蘇東坡一生中有個十分重要的人,叫王安石。可以說,講不清王安石就講不清蘇東坡。

王安石與他的變法運動是分不開的。人們談論王安石,主要也不過是因為他的變法。“王安石變法”從結果上講,失敗得很徹底。幾乎沒有任何優點,可以說由於王安石的變法,北宋少苟延殘喘了不下於五十年,也正因為此,對於王安石,歷史上幾乎是一邊倒的罵聲,到了民國,梁啟超先生也比不過為王安石開脫,在勇於革命。

然而,我認為王安石是個天才,不應當叫瘋子。首先,王安石對於經濟學,確實有一定研究,否則,他也無法讓皇帝動心,排除萬難,也要變法到底。其次,王安石罵名很多,卻仍然被後人列入“唐宋八大家”,雖說王安石的得寵同神宗老師韓維脫不了干係,但是其文采讓富弼和文彥博贊評,甚至歐陽修也對他頗有好感。王安石的文才雖不敵蘇東坡、范仲淹等名士,但也是佼佼者中的一員。最後,王安石的創新與嘗試,這一點,雖前有古人,但後來者已進入了近代史,確實王安石的變法是錯的,確實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很爛,確實王安石的變法不算頂尖,但是那些史學家,那些對王安石嗤之以鼻的文人,在批評的同時,為什麼沒有人試著以另一種方式變法?偏偏要等到上百年以後,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了,才試著變法圖存?這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另外,我認為,儘管許多文人、史學家否認王安石,但許多時候,後人的評價帶有成王敗寇的嫌疑,成功者的成功被誇大,失敗者的失敗被辱罵,對於勇於創新者,成功了是天才,失敗了是瘋子。

即便,王安石有極大可能是神經病,即便,王安石,固執一端不聽勸告,即便,王安石瘋狂,即便,王安石失敗了,是時代的罪人,但我仍想衷心地叫一聲,“王安石,你是天才!”

蘇東坡傳第八章拗相公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885字

當天平開始一邊倒

昨天讀了《蘇東坡傳》第七章王安石傳,今天再讀拗相公,覺得對王安石的看法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對於王安石,林語堂先生對他的評價,甚至有點過分差了。王安石為了他的變法開始集權。對林先生說王安石是極權主義,我是贊同的。任何一個國家,一旦極權,如法西斯般,必然要出大問題。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在王安石的初次集權,利用皇帝排除異己之時就已然註定,權力的天平開始倒向一個人。

當王朝權利落到任何一個人,包括皇帝手中,王朝便即將走下坡路,但任何一個皇帝或多或少會分權,這也避免了極權的誕生,然而,當權力的天平一邊倒地向著一個人,如王安石,而王安石即手握皇帝這個名義上的極權這,手中再握著皇帝的分權,極權便誕生了。當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氣氛中挑選出來的英才和老臣們發現時已經晚了,他們紛紛上書,結果不過要麼被貶,要麼被置之不理,御史臺的人們開始彈劾,結果全被換成王安石的人,朝堂上幾乎所有人,要麼支援王安石,要麼退隱或沉默,少數的反對也無人理睬。這時,無論變法成功與否,也無人能阻止了。這就是極權的可怕與害處。

為什麼會出現極權,任何朝代都不會缺少說真話的人,但總缺少制衡。說真話,是給清醒的,且有能力(權力)阻止的人聽得,而不是同王安石一樣失去理智,一心變法的人聽得。在當時,清醒且有權停止變法的,是皇帝。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鄭俠說服皇帝,停止變法的原因。可實際上,皇帝是相信王安石的,如果沒有一翻天象異變,泰山崩塌,新法的停止與否,還是未知數,因為鄭俠也被貶到了遠方。可是,如果當時出現一位讓皇帝信任,且頭腦清醒的人,那麼或許變法根本不會實行或很快停止。因為有這個人,王安石便無法做到極權。天平最多不過左右搖動。這也是為什麼明代朱元璋廢相後,他的兒子朱棣會成立內閣,因為內閣雖有首府,但仍需多次討論,這便是一種制衡,雖仍有極權,但不過是天子過度放權導致,極權時間也不長,因為另一方總會制衡,以致天平不會一邊倒。

但事實上,歷史從來,也不可能初心絕地極權,也沒有一個朝代會絕對分權,極權在天平的一端,分權在另一端,當天平倒向哪方,便在提醒著人們,是時候在另一端加上重量了。

《只有主動追求的東西才可能到手》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540字

一個人的人生就是他思維的產物。從我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心想“才能"事成”。畢業後,我在機關工作,當時滿腦子都是想創業的想法。因為想,會覺察到身邊的各種資訊和各類資源。因為想,會不停過濾所有的資訊。“心不 喚物,物不至”,因為不斷的想,想法越來越清晰,找到合適的機會,就開始創業了。

首先要思考“要這樣,必須這樣”,這種願望比誰都強烈,熱情達到燃燒的程度,這比什麼都重要。通過“水庫式經營”-企業要在景氣時為蕭條期做好儲備,留有餘裕。再一次感受到“必須得這麼想”的分量。凡事“一定要”的決心,就成了一半。即使要做到的方法還不明朗或者沒答案,你真心想了,答案就近了。

2017年,我們從外貿想要轉型做配套主機。因為沒有渠道和經驗,我當時也判斷不好做,但當前的形勢和盈利迫使我們必須做這個決定,並且無論如何要做到。是的,必須要做到。我開始檢視身邊所有可能的資源,主動開發一些這類的展會渠道,到更多已經做配套的朋友圈子裡去談合作。一年下來,已經開始運行了。 再次驗證了那句話,資源其實一直都在那裡,只是沒有必須要的心態。答案有千萬種,重要的是,決心是否足夠。

一個人的人生就是他思維的產物。任何事和心願,沒有達成之前,先來問問自己,檢視下自己:我是必須要幸福嗎?必須要瘦身嗎?必須要嗎?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504字

他是一個政績卓著、愛民如子、文韜武略兼備的人,他是一個雖屢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的人,他就是豁達樂觀的蘇東坡。

林語堂先生用英文寫下了中外聞名的《蘇東坡傳》。在林語堂筆下,千年前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蘇東坡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一位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精彩筆觸,一位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出現在我們面前!

所有的困難挫折在蘇東坡眼裡都是雲淡風輕,一飄而過。在蘇東坡晚年,他不幸被人控告,後受到牽連苦難,被貶謫不毛之地—黃州。當地氣候變化無常,環境十分惡劣。但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蘇東坡仍興致極高地給老朋友章諄寫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寫了黃州的環境氣候很差,供餐簡便,衣物樸素等。而幾天後,蘇東坡又興致勃勃地寫信給章諄表達自己對黃州的喜愛之情以及風景之美。

如此惡劣的生活環境下,蘇東坡仍保持著樂觀的性格,這豁達樂觀的天性真值得發揚光大!

當我們學習時遇到挫折;當我們生活中遇到不順的事情時;當我們被人譏笑時,我們都要學習蘇東坡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難而上,笑對人生!

歲月失於道路,命運困於黨爭,生活寄於風雨,襟懷奉於蒼生,這就是蘇東坡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795字

他的文采飛揚,堪比西方文壇巨匠莎士比亞;他的口才咄咄逼人,如同法國政壇上叱吒風雲的雨果;他的動人情感,又如英國作家約翰生。他的人性與人生讓人捉摸不透,他就是北宋一代奇才蘇東坡。

但是,蘇東坡一生風雨坎坷,飽受磨難,從密州一直被貶謫流放到詹州,他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最終被貶到北宋的蠻夷之地—詹州。

當我讀到這時,靜靜地合上書本,掩卷沉思:蘇東坡的人生為什麼是如此悲慘,他被貶到詹州時,會抑鬱,甚至想不開自盡嗎?心中種種疑問使我又翻開書本,繼續往下讀。

蘇東坡的做法卻出乎我的意料,他豁達樂觀,關心百姓,在蠻夷之地時也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處處為百姓著想,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租稅,平反冤情……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作文化傳播的場所,他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

蘇東坡的故事,讓我意味深長,他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才華橫溢,我不禁想到他—霍金。霍金是現在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又是“宇宙之父”。他二十一歲時患上肌肉委縮性側索硬化症,全身癱瘓,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他的人生坎坷曲折,可與蘇東坡相比。但他笑看人生,笑看風雲,取得了偉大的成就,證明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律與黑洞面積定理。他要是沒有那頑強的毅力,豁達樂觀的心,怎會取得巨大的成就,受到世人的讚譽。

笑看風雲,不是項羽揮淚別虞姬、烏江自刎的自尊;笑看風雲,是司馬遷被處以宮刑的堅貞不屈,努力譜寫“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笑看風雲,是貝多芬雙耳失聰後,依然努力演奏譜寫一首首著名的歌曲;笑看風雲是……

蘇東坡的肉體雖然會死,但他的精神在歷史中則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耀照明,可以滋潤營養,維持眾生萬物。這一生,他只是永恆在剎那間的一顆微粒,生命卻可以不朽。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1181字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題記

林語堂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我讀《蘇東坡傳》,是因為我想了解蘇東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為我喜歡他。

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蘇東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隨後的人生卻是在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

烏臺詩案入獄後被貶黃州,後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個中國的窮山惡水,都有他的足跡。他身處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鬥角所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歷經的種種委屈、落寞、孤獨、清貧、艱險……但他總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樸的童心,面對憂患一笑置之,不為利益而動搖,也不為俗見而改變自己的信念。

謫居黃州的蘇東坡,落魄得讓人心疼。擔著可有可無的閒職,領著微薄的俸祿只能舉家食粥度日,還有惡疾纏身的痛楚……他並沒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遊赤壁之時,面對“江上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發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感嘆,面對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風輕雲淡地說出“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份灑脫和坦然讓“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逐漸消失,代之出現的是光輝溫暖和親切寬容的成熟。當他發現當地百姓有棄養女嬰的惡習時,於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憐的薪資,到處寫信籌措資金,舉辦育嬰堂,救活了無數嬰童。蘇東坡在自己寒冷徹骨的人生低谷裡,依然不曾忘卻要去溫暖別人。

在新舊當權派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卻從不捨棄自己兼濟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摯友,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極有“民主精神”的鬥士。他與社會上各行各業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詩人隱士、藥師、酒館主人、道士僧人、貧窮百姓、甚至不識字的農婦等。在杭州廣州地區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院,創辦監獄醫師制度,頒佈嚴禁殺害嬰兒的律令。在處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遺患時,他全力從事救濟饑荒,為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不懼與朝廷抗爭。為減免貧民百姓欠稅而向朝廷懇求。這才是真正能做到關心大眾疾苦的高士該有的濟世情懷。

蘇東波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這份豁達樂觀也激勵著我。

上個學期,我經歷了人生中比較黯淡的一段時光,參加嘉禾中學自主招生考試,差十幾分沒有考上,而整個競賽1班只有幾個同學沒有被錄取,這對於成績處於中上游的我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雖然有老師和父母極力安慰,難免還是會耿耿於懷,曾經有過退出競賽班的念頭。不經意間又看到了書房的《蘇東坡傳》,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蘇東坡高大的形象。相較之下,想想自己這一點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麼。只有現在不怕挫折,積極向上,學好知識和本領,才能將來有能力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有希望成為像東波居士肯為百姓謀利益的人。於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希望,咬牙堅持。

讀了《蘇東坡傳》,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歡他。從此,我願懷揣這顆初心,同他一起繼續向前。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1059字

這本書剛開始讀覺得晦澀難懂,但是讀了之後就像品一杯咖啡,第一口的苦,回味卻是無窮的。

本書按照蘇東坡的人生軌跡的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歲月四個部分來寫蘇東坡的傳記。因為林語堂對蘇東坡的喜愛,他對蘇東坡十分了解,也在他收集的資料與他的想象中,創造出狀元一本好書。

誰說蘇東坡本就在東坡流放,誰說蘇東坡整天就在那裡耕田寫詩不管國家,而這些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蘇東坡又開始綻放了自己的光彩,變得那麼平易近人。

少年天才蘇東坡在考試時被誤認為了曾鞏,歐陽修為了避嫌,所以他成為第二名。在京師之中“三蘇”的名聲早已經傳遍。可是原本是要殿試的三人,卻因為蘇東坡的母親的死亡,所以三蘇趕緊回家,三年的守孝。三年以後,“三蘇”再次來到京城,但是兄弟兩人只有一個人可以在待在京都與父親在一起當官,於是蘇東坡被派到鄭州。休閒的生活開始了,蘇東坡偶爾做做公事,經常遊山玩水,好不自在逍遙,可是小人佞臣在歷史中總是不會缺少,在烏臺詩案中蘇東坡被新黨眾人列入了死亡名單,不殺了蘇東坡,不能安心,但是在朝廷上下也都在上書勸神宗不要殺蘇東坡,就連是新黨的前領導者王安石也上書,所以蘇東坡開回歸人們的記憶中—蘇東坡被貶黃州,那個東坡來了。

在經歷了艱難的生存危機之後,“東坡”上的一塊田,一家人的勞作。自從神宗駕崩之後,舊黨的勢力開始恢復,但是在東坡待的幾年也讓他見識到舊黨的不好,這讓蘇東坡現在既不能容於舊黨,也不能體諒於新黨,所以對於朝廷的黑暗,蘇東坡自請外調。

在一端政治交替候,徽宗繼位,朝廷又讓蘇東坡復任朝官職,但是在又一次次的交換之中,蘇東坡也經歷的海南島的窮困潦倒,所以在北歸的途中也逝世了。

蘇東坡經歷了人世間的心酸和苦楚,身心懷有著志氣,卻只有鬱鬱寡歡而到達生命終點,但是在他留下的一篇篇的詩詞和記錄他的言行中,我們也可以窺見一個活躍在我們心頭的蘇軾。正如林語堂所說的:“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軾付鴻博

歸去來兮,心中依記東坡之田;

北風蕭蕭,口中不停東坡之肉;

柳樹迎風,我不向,唯我心中不停筆;

牡丹盛開,世人愛,唯我靜於竹林間;

愛恨別離,誰不經,唯我愛人敬杯酒;

自在半輩子,誰不曾有過少年時,意氣風發於世間;

惆悵半輩子,誰不曾有過心中事,一生為誰心自憐;

到來便是黑髮人,歸來已是白髮人,

世態炎涼誰不經,歲月安好人已老,

只是不復當年時,人去樓空心安好。

—敬一個經歷世態炎涼之後的天才少年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