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民族文化相關作文20篇

體驗民族文化 篇1

國一作文 ,614字

人生,每時每刻都在體驗,但是是不是文化體驗,這需要有一雙文化的眼光。民族文化,是隱藏在中國古老的歷史中。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自然也有許多,但是否人人都能正確體驗文化,這不可得知。

暑假,我有幸來到蒙古族,而蒙古族的摔跤比賽,也讓我驚歎不已。比賽開始了,兩位長著膀子的重量級選手上場了,說這時遲那時快,這時,一位選手企圖將對手絆倒,但對手太重了,根本絆不倒,所以失敗了。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選手也企圖將對手推倒,但對手底盤很穩,所以沒有推倒。20分鐘後,這場比賽以平局收場,不過,比賽中兩位選手的勇士精神,還是讓我驚歎不已。不一會兒,我也與一位同位的小女孩比賽。在比賽中,我發現蒙古族的小姑娘雖然看著個子小,但力量可真大。開賽10分鐘後,我便被蒙古族姑娘給絆倒在地,躺在地上望著天空的我想:中華民族文化真深遠!

還有一次,我有幸來到了藏族,見到了當地非常有名的酥油茶。

酥油茶,以酥油與奶茶混合製成的茶,在藏族人生活的地區,這種溫暖驅寒的茶極其重要。而在這次旅行中,我幸運的品嚐到了這樣的酥油茶,酥油茶入口清滑和溫暖。在這個寒冷的世界,酥油茶使我感覺到家的溫暖。

最後一次的民族體驗,我來到了蒙古族,體驗了他們的騎馬文化。在廣闊的大草原中,蒙古族人盡情地騎馬。而我也由族人騎著馬,帶著我走在廣闊的大草原中,我心想:遠離城市的喧鬧,這兒的民族文化很美麗!

體驗文化,是個不簡單的事,需以平靜的心態,眼光去體驗,成長,就是一場體驗。

體驗民俗文化感受民俗魅力 篇2

國小四年級作文 ,749字

繼迎新年音樂會後,學校的活動又進入了另一個高潮。那就是在這喜氣洋洋的日子裡,學校一年一度的新年民俗活動開始了。下午,小廣場上已經是人山人海。

看,同學們幸福的笑臉。聽,那歡樂的笑聲。還有那麼多的美食在召喚我們。

活動專案可豐富多彩了。有做豆腐,炸麻花,拉白糖,爆米花……而最讓我難忘的就是手工石磨做豆腐了。

我和同學們來到做豆腐的地方,桌子上擺著古老的手工石磨,它的上盤是圓形的,還有一個酒杯大小的放料口,用來放豆,旁邊還有一個木頭手柄,可以轉動,下盤和上盤間有一個小口,隨著手柄轉起來,白白的豆漿就從這裡流出來了。

看著大人們輕鬆地轉著手柄,豆漿源源不斷地流出來,我也躍躍欲試。抓起手柄便轉起來,誰知那磨盤紋絲不動。我生氣極了。一鼓作氣使出全身吃奶的力氣,終於,白白的帶著豆香的豆漿流了出來,嘩嘩落入桶裡,那聲音彷彿在說:你真棒呀。接著工作人員把桶裡的豆漿倒入大鍋裡煮,邊煮邊加入石膏水,不一會兒,豆漿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變成了細嫩白滑的豆腐腦了,一股豆腐的清香也是撲鼻而來,讓人垂涎三尺。

我正陶醉著,想等做好了就能馬上嘗上一口那嫩嫩的豆腐。場地那邊突然傳過來一場巨響,我急忙跑去看,原來是在做爆米花。只見做爆米花的大叔往一個圓鼓鼓的鐵罐里加入米粒,放在火上旋轉著烤,熱氣夾帶著濃濃的米香味,不一會兒,烤好了。只見大叔熟練地將爆米花機套上袋子,隨著“轟”一聲巨響,好多的爆米花飛了出來,像是下了一場爆米花雨。

整個小操場上瀰漫著食物的芬芳,我和同學們品嚐著各色傳統手工美食,不禁為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心靈手巧豎起了大拇指。

一下午的活動結束了,同學們各自散去,可歡喜和激動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體驗民俗活動,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期待來年再會。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民族文化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800字

家是大樹,孩子是小樹苗,家風就如同水一般重要,浸潤著我們,讓我們健康快樂的茁壯成長。

我相信,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家的家訓、家規、家風,每一個家庭的家訓、家規、家風都對每一個人有著重要的影響。

去年暑假我去了秭歸奶奶家。一路上看見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從矮小的土牆屋變成了三屋小洋房,從鋪滿石頭的山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夏天的奶奶家可真熱呀,就像在溫棚下似的,在地裡幹活的農民也都累地汗流夾背。

我馬上跑到屋裡把電風扇開到了最大,飛速旋轉的扇葉發出一陣陣清涼的風使我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坐在沙發上的我心情急躁不安,十分無聊,就在這時姐姐跑過來對我說:“思思,我們到河邊去玩吧!”我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在那兒,綠樹成蔭,百花爭豔,河中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在水裡快樂的嬉戲……沉浸在想象中的我蹦蹦跳跳地跟著姐姐出了門,卻忘了關電風扇。等我和姐姐回來時已是夕陽西下,奶奶把我們叫到了她的身旁。奶奶平日慈祥的笑容消失了,表情變得嚴肅起來大聲囔著:“你們為什麼出門不關電扇?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電?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錢?你們知不知道浪費就是犯罪?你們知不知道……”我心中十分委屈我只是出門忘關電扇而已奶奶卻這麼凶我!我委屈地撲進了媽媽的懷抱,本想著媽媽會幫我說話誰知媽媽卻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知道嗎?電是生命的能源,工業的血液,城市的命脈。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愛惜電,電能是由一次能源發明出來的,發出一點電能需耗費成千上萬個能源,所以電來之不易,我們不僅要知道電的來之不易還要珍惜電以及我們所徉到的一切東西哦,要記住我們家的家風家訓是: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奶奶是在教育你要節約要做到遵守家風家訓!”

是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這是我家的家風家訓!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樹立端正的家風,傳承優秀的家訓,弘揚民族文化,做優秀、健康、快樂的中國好少年!

參觀體驗龍獅文化 篇4

國小三年級作文 ,587字

我作為一名小記者有幸可以參加許多有意義的活動,這次我們去了美麗的雙鳳。雙鳳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龍獅之鄉,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國羊肉美食之鄉。這次我們坐上報社老師為我們準備的大巴,來到位於雙鎮文體中心的龍獅紀念館。

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秩序井然地進入了龍獅紀念館參觀。一進門就穿過一個紅黃相間的龍隧道,一隻只可愛的獅子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有的坐在那裡,好像在眨巴著一雙小眼睛望著你;有的趴在那裡,彷彿準備和你玩遊戲;有的站立著,像是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舞獅分好多種,如高臺舞獅,單人舞獅等等。舞獅隊有南、北獅子,最多可以出場十隻雙人大獅,組成一個喜慶、吉祥、雄偉的獅子群。工作人員把大家的目光帶到另一邊,那裡擺放著許多大頭娃娃,圓圓的頭,紅紅的臉,笑眯眯的,可愛極了!不知道誰發現了獅子木偶,大家蜂擁而上,爭先恐後的玩了個夠。當然,也別忘了第十屆中國雙鳳羊肉美食文化節的表演。

表演在露天廣場舉行,場地上搭起了一個鄉村大舞臺。太倉滬劇團的叔叔阿姨們正表演著精彩的節目。其中我最喜歡的節目是二胡演奏《節節高》。我身為一名小記者,就去採訪了演奏的阿姨,經過採訪,我知道了她在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學習二胡,所以才能表演的那麼好,那麼熟練。就像學習一樣,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會功夫不負有心人。

這次活動真讓我大開眼界,不僅瞭解了中國藝術文化,也學到了不少知識。

體驗錦陶文化 篇5

國小三年級作文 ,478字

雖然比較冷,但天氣萬里無雲,我們這一群在文思學習作文的小夥伴們高高興興去淮海工學院的錦陶文化館體驗拉胚和彩繪。

錦陶文化館前,只看見大門前寫著四個大字:錦陶文化。進了大門,看見有一道小門,我們進去了……哇!只見一個“文靜的書房”進入我的眼簾,三位溫文爾雅的老師把我們領入各自的座位上。我們又穿上圍裙,戴上套袖,你會不會以為我們是在當廚師?那就大錯特錯,因為這就是拉胚的衣著。

老師們給我們每人發了一塊陶泥,然後端來三盆水。我們把陶泥捏成羊頭和窩窩頭,因為要把裡面的氣泡給清除掉,這樣就可以做出既美麗又光滑的陶瓷了。捏好了陶泥,下面就開始做陶瓷了。

老師將大家安排好座位,給我們做了示範,讓我們自己做。你想知道我做的是什麼嗎?告訴你吧,我做了一個漂亮的花瓶。

做完這一切,一位老師給我們放了著名的瓷都——-景德鎮做陶瓷的視訊。看了之後,我終於徹底明白了陶泥是怎樣做成的。

通過這次錦陶文化館的親身體驗,我明白了製陶的辛苦和陶文化歷史的悠久,這可真是一個有意義而充滿樂趣的活動啊!

民族文化 篇6

高三作文 ,1562字

當韓國政府搶先為“端午節”申報了一項世界文化遺產的訊息傳出時,國人大為震驚。難道我們上千年的古書記載,民間傳說都是子虛烏有的嗎?悲哀的是,幾乎所有國民都以一種“韓國人,奪我中華文化瑰寶,卑鄙無恥”的激憤態度表示憤慨,卻只有屈指可數的人來追思根源。於是,在中國人對韓的一片謾罵,嗤之以鼻中,“漢字”被韓國申遺了,“中醫”被申遺了,“風水”被申遺了……好在長城、故宮是不動產,不然恐怕也早被申遺了。韓國人何以輕易奪取我民族文化,有人說是空穴來風,那也得先有“穴”啊,這個“穴”,就是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不重視,不發展。給民族文化套上了枷鎖,鎖上了桎梏。

我們的傳統民風民俗被套上了桎梏。自鴉片戰爭開啟中國大門後,國人開始看到異族文化的曙光,尤其是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呼聲,胡適之的“全盤西化”主張更為荒謬,恐怕老祖宗聽了也會跳起來戳著柺杖,大罵“不孝子孫”了。“老規矩”是傳統民俗民風中的重要元素,“笑不露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等規矩已被“讓人拘束,不個性”這樣高大上的理由掩飾得只剩一點點蒼白的光。這些規矩難道是憑空而來,胡亂編湊的嗎?絕非如此,這是老祖宗立下的傳統,是在生活中得出的教訓與總結,是我們中華兒女不可缺失的行為準則。將這些傳統文化搬出來晒晒絕不是封建思想在作祟,也絕非企圖復古,而是對民風民俗,對民族文化的解鎖和鬆綁。

在我們的國土上,到處充斥著外來文化,以至於封塵了本民族文化。小孩子才咿呀學語,已被父母送去學英語了;聖誕節,情人節每每張燈結綵,大肆慶祝,端午節卻鮮見賽龍舟,重陽佳節登高插茱萸更是無處可尋;青少年們熱捧《星你》,《太陽的後裔》,迷戀韓國長腿歐巴,大讚韓國文化……沉澱了數千年的民族文化,卻只需用幾十年來抹殺中國人民的血液似乎充斥了太多的雜質,不復澄澈,不復純粹。

文學上的桎梏更為沉重,我們的文化瑰寶??詩詞,將所有愛恨,悲喜濃縮為寥寥數語。卻能對映作者的情感,歷史的程序。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只能卻步我們的現代生活。《三字經》、《春秋》被購回,包裝精美,卻只是擺上書架,冠冕堂皇;“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語無所實踐,說出“身無彩蝶雙飛翼”,能夠對出“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少之又少;諺語,詩句一問三不知卻能侃侃而談rap、搖滾……一個民族倘若推崇異族文化,而給本民族文化以桎梏,就是遺失了文化自信,從而導致整個民族自信的缺失。

誰給民族文化以桎梏?是我們國人,是我們的“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是我們對民族文化的“集體健忘”!

若不開啟桎梏,國人再無勇氣喊出“我是炎黃子孫!”的豪邁宣言。

若不開啟桎梏,我們的子孫將會寫出《韓國的端午節》這樣荒誕無稽,讓人心酸的文章。

若不開啟桎梏,我們免不了“文化自卑”、民族自卑……

給民族文化鬆鬆綁,讓“西化”、“歐化”降降溫,破開民族文化的桎梏,文化終會還原純淨本色。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 篇7

高二作文 ,1448字

有些人說:“這是民族文化最壞的時代。”

不可否認,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接受資訊的渠道愈發廣泛,因而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外來文化。自然有人喜歡,於是推崇,興起一陣又一陣“外來熱”,卻涼透了那些鍾情於本土文化的心,於是他們便本能性地進行抵抗,認定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

可事實真如他們所想的這般消極嗎?我想,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人,不應抱有這般悲觀牴觸的想法。我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應是利大於弊的。

首先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究竟什麼才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本身就十分多元化的國家來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非也。將其絲毫不損、一成不變地、像封存藝術品般冰封永存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亦非也。民族文化不是亙古不變的雕塑畫作,它可以是混亂割據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可以是安穩祥和時期的“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它可以是國家在危急存亡關頭時悲慨的“我以我血薦軒轅”,也可以是民族興盛之時簡潔明瞭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份民族文化是隨著時代的更迭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是擁有生命的靈魂,因此將它放置屬於它的天地中,通過積極正確的引導,讓它蓬勃發展才是對它最有利的。

當明確了這一想法後,我們看看外來文化是否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再清澈的潭水,如果沒有任何波瀾,不流動,很快會變得汙濁不堪。而對於民族文化這潭水,外來文化就是使它流動起來的一大動力源。外來文化的出現,一定會刺激本土民族文化,不論是以怎樣的形式。晚清時期為抵抗列強的全方位入侵,國內各行各業也努力發展與提升自我: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而後為突破美蘇在重工業方面的壟斷趨勢,更多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投身於強自我反壟斷的鬥爭中。巴爾扎克說:“苦難對於強者只是一塊墊腳石。”儘管有些時候,我們所經歷的苦難或者刺激會使我們流血、受傷,但我們不能否認,往往是這些殘酷的刺激,一次又一次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以涅??重生。

一定有人會想:隨著國家的發展,民族文化也會發展的。為什麼不抵制外來文化,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在純淨的環境中自然發展,何必要承擔這份還可能遭到損害的風險?

自麥哲倫先生成功完成環球航行後,世界已然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注定自此,“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造車以圖屹立於世界巔峰的觀念落伍了。各國文化隨著政治、經濟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產生了緊密的聯絡,甚至或多或少有融合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欲“獨善其身”,往往需要“自斷雙臂”式的斬草除根,而以這樣的快刀斬去所謂的“亂麻”的結果,卻往往是“獨其身”了卻“不得善”。

我想,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該懷有敢於挑戰,不懼失敗的勇氣,周國平先生有一句話:“人應該至少擁有兩樣東西,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和重頭再來的勇氣。”我想,在面對這件事上也該如此,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們也許會迷路,會摔跤,但絕不應該懼怕這些而駐足不前。

因此,不要再讓外來文化作為盲目跟風的擋箭牌,讓其背上那莫須有的罪名。相信吧,只要我們持以正確客觀的態度面對外來文化,這一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時代。

感受春節民俗文化 篇8

國二作文 ,611字

春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新的一年的生活的開始。在這期間裡,全家老少都一起“迎新春,除舊歲”,我們家也不例外。

除夕那天,是我最開心的一天。我早早地把寫好的春聯準備好,就等著爺爺的膠水了。對於貼春聯,我可是個行家,家裡春聯每年都是我貼的。而且不只是春聯,還有那個大大的“福”

字。這“福”字必須要倒貼,寓意是“福”到了的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福氣滿滿。

接下來的一下午,可都是大人們的活兒啦,那就是包餃子。這個活兒看起來容易,學起來可就難多了。這不,這次我也想試試。

首先,把餡鋪在麵皮兒上,再把麵皮兒捏起來,這樣一個餃子就完成了。我照著“口訣”捏了幾個餃子,造型上都挺美觀的,可實際上卻不怎麼樣。可能是沒捏緊的緣故吧,我包的那幾個餃子一到鍋裡就全露餡了,無奈的我啊,只能吃著麵皮喝湯了。

其實除夕的高潮啊是在晚上。我們早早地吃完餃子便下樓放鞭炮了。膽大點兒的毛頭小子就放“炮仗”,女孩子則放煙花之類的。當鞭炮聲響起來時,才發覺有了濃濃的年味,這才是春節的開始。

除夕後一天就是大年初一,是晚輩給老輩拜年的時候,這一天必須說吉祥的話,寓示著這一年吉祥如意。雖然年輕人不計較什麼,但是還是要給爺爺奶奶拜年。穿上新衣服,腦袋裡蒐羅著各種吉祥話,可無非就是那套“萬事如意,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的,只是老人們聽著高興,做晚輩的也跟著高興。就這一句話,結束了大年初一,跑斷了腳後跟,也磨破了嘴皮子。

正在消逝的漢族文化 篇9

國小六年級作文 ,1231字

眾所周知,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漢族的生活區域。大家也知道,每個民族都有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什麼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得以流傳,而現在漢族的傳統文化卻正在逐漸消逝呢?

這個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下面我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聞和思考。

首先讓我們來對比兩幅圖畫,這是前些天我親眼目睹的圖畫。第一幅畫中,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處屋舍、小橋、流水、老樹、扁舟,柳樹的枝頭剛剛泛出嫩綠,畫上一群身著漢服的人神態各異,有的人正悠然的在地裡勞作,有的人正聚在一起對弈,有的人正在寫字畫畫,有的人邊走邊欣賞著身邊的風景,有人的三五成群的喝茶吟詩,有的人在互相行禮;而第二幅畫中,高樓大廈矗立在現代都市的每個地方,街上的人們行色匆匆,城市被緊張與匆忙籠罩著。

我們現在人們的處境就如第二幅圖畫,悠然自得的神態去哪兒了?飄香的茶哪兒去了?我們的漢服哪兒去了?不得不說,漢族的文化正從我們的視野與現實生活中漸漸淡去,彷彿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它硬生生拽下來。但是,那股力量是什麼呢?是西方文化的侵入?還是人們對自身傳統文化漠視?

我想問的是:如果身為一個漢族人,我們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不甚瞭解,就算了解了,也羞於去實踐、傳播,而是崇洋媚外,去追求西方潮流氣派的洋文化,那麼我的傳統文化考誰來傳播呢?這種現狀不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注意嗎?

身為漢族人的我們,是有責任重新振興漢族文化的,但是現代人太習慣西方的生活方式、快節奏的工作和學習,忙的忘記了漢族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我想,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它原有的歷史文化,就像一頂皇冠,失去了炫彩奪目的珠寶一樣,就不可能再閃光。

舉一個例子,就如我們漢族最基本的禮儀文化現在也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就像尊祖敬老是我們漢族人最基本的禮儀,可是我們在家裡卻像個小皇帝一樣,讓家裡的長輩們伺服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漢族古俗,有尊師之禮、成人之禮、婚嫁之禮、揖讓之禮、迎客之禮、但現在這些禮儀都簡化甚至消逝了。而另一個漢族人的代表,漢族的特有服飾文化—漢服,在都市裡已經很難找到了,大家都穿著西裝和休閒的衣服穿梭於都市裡,偶爾在街頭零星的看到一個穿漢族衣服的女子和男子,大家都會用異樣的眼光盯著他,要不就會覺得那人在拍戲或用英語問你是來自己日本還是韓國,這真是我們漢族人的悲哀啊。

再看看鄰國的日本和韓國,他們穿著和服和韓服走在街頭巷尾,或正式的場合下,沒有誰投以異樣的目光。要知道,他們現在穿的服裝正是我們漢族人在盛唐和明朝的衣服。我們的國家有56個民族,當55個民族穿上節日盛裝的時候,我們漢民族穿上的卻是西方人的衣服,穿的是西裝,請問,代表我們漢民族的衣服哪裡去?是不是已經消逝了呢?

面對正在消逝的漢族傳統文化,我在這裡這並不是想批評誰,我只想說,請保持我們漢族人良好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不要讓我們漢族先輩智慧的結晶在現代繁華的都市中逐漸沉沒和消逝。我們要一起努力,將漢民族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在21世紀裡綻放奪目的光芒。

民俗文化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657字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個個民族都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不僅僅是民族,就連每個地區的習俗都是與眾不同的,傣族熱鬧非凡的潑水節,東北的民間藝術-大秧歌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風俗。每個風俗都代表著每個地區的民俗特色,所以我們也應該尊重這些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我美麗的家鄉,也流傳著這樣的一個習俗:每當辦喜事時,都要放最響亮的鞭炮。喜家會誠心誠意地給村民們遞上請帖,收到請帖的村民便會準備好彩禮上門祝福。喜家還會請來許多親朋好友共同來喝喜酒。大夥兒歡聚一堂,人們坐在結實的長板凳上,聽著屋子裡延續不斷的笑聲,心裡也跟著樂開了花。人們面前放著一袋喜糖和一杯熱乎的香茶。據說,這是喜家為了感謝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特意精心準備的,希望來喝喜酒的人家也沾沾喜氣。到了最重要的環節:放鞭炮!喜家的男人提著一大摞鞭炮大步走向前,到了大門中間後,從褲袋裡掏出一把打火機,將鞭炮小心翼翼地輕放在平坦的地面上。隨後,男人輕鬆地按動著手中的打火機,火苗便快速地豎立在火機上,隨著微風輕輕搖曳著,好像隨時有可能熄滅。男人將躍躍欲墜的火苗逐漸對準大紅色的鞭炮。頓時!“噼哩啪啦”的炮聲響徹雲霄,驚動了在大樹上棲息著小鳥,它驚恐地飛走了。正在嬉戲的孩童們紛紛被可怖的炮聲嚇得魂飛魄散,個個像老鼠見了貓似的拼命衝進裡屋。炮聲的威力太大,地面上有時會輕輕震動,令人毛骨悚然。但是炮聲越大,代表以後的日子會更加紅火幸福,所以這也是一個好兆頭。

各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體驗一下這些頗有趣味的民族呢!

民俗文化節 篇11

國小五年級作文 ,715字

12月4日,學校隆重地舉行以“弘揚民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節。當天,活動豐富多彩,有挑扁擔的趣味運動會;有寫對聯活動;有民俗特色小吃;有曲藝匯演……

首先,開幕式時,老師讓我們看了婺劇。那些婺劇的叔叔阿姨們,各個各顯神通,有扮演孫悟空的,有扮演變臉大師的,有扮演娘子的,有表演噴火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讓同學們看得讚不絕口。

開幕式後,我們班參加了挑扁擔比賽。我是十個男生中的一個。在比賽中,歡呼聲、加油聲響徹雲霄,最終,我們拿了小組第二名的好成績。

懷著迷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做燈籠、寫書籤等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麻餈了。阿姨說:“做麻餈要用糯米,這樣吃起來才有嚼勁。”只見她把和好的麵糰放入蒸籠蒸熟,再把麵糰放在石臼上,把木槌高高舉起,將木槌重複用力地打在麵糰上,打一次揉一次,“砰,砰,砰”堅定有力的打米聲傳入了耳略,不一會兒,麵糰揉成了軟軟的狀態,再放入米篩,把麵糰在米篩上平整鋪起,接著用紅糖和芝麻灑在柔軟的麵糰上,反覆和麵,直到均勻了再停下,這樣,香噴噴的麻餈就做好了!剛出爐的麻餈,色、香、味俱全,金黃金黃的顏色,像一塊塊金條;香噴噴的氣味,簡直可以讓人陶醉;入口即化的味道,三者融為一體,簡直只有一個字來形容它——“絕”!那味道令人流連忘返,每次想到都會流口水。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一天的時間過去了,但這次民俗文化節始終讓我回味無窮。

義烏市福田小學508班 樓子祺

指導老師:龔姝明

苗族文化 篇12

國小六年級作文 ,609字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奇特的民族,但很多人對它都不太瞭解,現在就讓我帶你們走進這個民族吧!

苗族大約有900多萬人口,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河南、廣西等地。他們大都生活在大山裡,生活並不富裕,但在幾千年的演繹中,卻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

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所以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的宗教信仰。

苗族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苗語。它又分三大方言,分別是湘西、黔東、川黔滇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最為複雜,可以分成19種不同的方言。

苗族人不僅有著聰明才智,而且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其中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喜慶的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個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臥、倒立等高難度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苗族的飯食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裡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非常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我們典型的食物有血灌腸、辣椒骨、苗鄉龜鳳湯、棉菜粑、蟲茶、搗魚、酸湯魚等。

這就是苗族,聽了我的介紹以後,你熟悉它了吧!

民俗文化 篇13

中考作文 ,708字

每逢過端午,一定是家家戶戶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農村的端午,熱鬧,在端午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將淹了許久的鴨蛋拿出來,上鍋蒸煮,過了一夜鴨蛋出鍋,孩子們早早起床,爭著搶著到廚房裡挑閤眼緣的鴨蛋,鴨蛋有白殼的,有蛋青殼的,也有淡黃色的,五六個擺一盤倒也是可愛,拿起一個放在耳邊輕敲一下還會發出清脆的響聲,孩子們將鴨蛋裝進專門做的鴨蛋笸籮裡,這便是孩子們趕集時的零嘴。

在老家端午節的集市是僅次於過年時的最大也是最熱鬧的一場集會,雖說是比過年時的規模小了一些,但在端午節的集市上上到八九十歲的老叟,下到剛滿月的孩童都可以來的,卻是沒有了過年趕集那麼多規矩。端午節的集會可是孩子們的天堂,倒不是說能吃到什麼玩到什麼,而是指在集會盡頭的那一家飯館,那家飯館原是一家茶館,後被拆遷改建,什麼舊社會的那些東西都被清了出去,唯獨就留下了那個唱戲的戲臺子,現在也不唱戲了,只在趕集會的時候,請兩位師傅來說說相聲,我是最好聽相聲的,每天都會在老收音機前聽上兩段,但也都十分簡短,因此年年我總是一馬當先,衝在前面搶個好位子,坐下來聽相聲。

相聲是我國傳統的一種民間說唱的曲藝,他一說、學、逗、唱為主體形式,每每臺下再說到精彩處的時候都會有人喊好,更有甚者激動地笑翻過去,那時人人都會露出一抹會心的笑,沒有一點假感情,有些時候他說錯的時候,到也會鬨堂大笑,不過那是喝倒好,臺上的演員倒也不驚訝,似是見慣了這種場面,亦似是知道人們那不是真笑話他,在席間,還有可能會與我們來一下小互動,那時候我會站到椅子上揮舞著雙手,臉頰通紅,希望他叫我,可倒也不是沒一回都能如願。

長大了以後想學說相聲,可奈何嘴笨,學不起那相聲,想來也算是我這人生的一大憾事。

我與民俗文化零距離 篇14

國二作文 ,920字

行走在古樸的大道上,抬頭仰望那結群的飛鳥,湛藍的天,潔白的雲,領略那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欣賞那勻稱美觀的建築。民俗文化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

“能雕石獅子,會刻美人像,雕藝之鄉美名揚,惠安是我可愛的家鄉。”這麼一曲悠揚動聽的歌唱出了我們心中最美麗、最真實的家鄉,也是這座多元文化並存的小城的真實寫照。

民俗文化在惠安這座獨具魅力的閩南小城幾乎無處不在。你看,那可愛的掌上木偶戲,你聽,那源遠流長的南音,欣賞那壯麗雄偉的孔廟,你會發現,處處浸透著多彩的民俗文化。車行駛在路上,你可以見到許多古樸的建築,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兒,似乎新時代的喧囂從不曾打擾到它們的寧靜。寺廟裡時而傳出鐘磬聲和唸經誦詠聲,虔誠的香客接沓焚香而來。

透過窗戶向外望去,窗戶就是一臺照相機,美好的景色猶如按下了快門,讓人應接不暇。你看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石雕,有慈祥的菩薩,溫順的鹿,勤勤懇懇的黃牛,憨態可掬的漁夫……而最讓我欣賞的還是那些威嚴的石獅子,它們永遠橫著一雙怒目,四肢強有力地壓在石頭上,利爪似乎要將堅石粉碎。尾巴似鞭,似乎要蕩平一切障礙,凜然的王者風範。它們一直目視遠方,似乎期盼著惠安石雕的新時代,又似乎守護著獨具特色的惠安雕藝。它們一直閃爍著惠安石雕不朽的藝術光輝。惠安雕藝,源遠流長,一代代大師的獨特技藝,兼收幷蓄的藝術特點,使惠安獲得了“中國雕藝之鄉”等美譽,現在,惠安正以嶄新的面貌向“世界雕藝之鄉”邁進。

“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女文化是家鄉民俗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歷經變遷,她們穿著習俗成了如今這般模樣。比衣著更為美麗的是她們那吃苦耐勞、勤勞質樸的精神,一直是惠安的精神象徵。

領略了技藝精湛的惠安石雕,認識了遠近聞名的惠安女。我明白了:民俗文化光聞名遐邇是不夠的,而是要作為我們的寶貴財富永遠珍藏下去。開發並創新,讓民俗文化真正與我們“零距離”。細品一番,民俗文化這麼些質樸,精華的東西,一直未遠去,如果我們能夠去掉些喧囂與浮華,一直將這些精髓傳承下去,家鄉的明天一定會更美!

民俗文化作文 篇15

國小六年級作文 ,4374字

【篇一:民俗文化】

王麗娜

春節,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這一天,可中國的春節準備慶祝活動早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而且有很多年俗,過年從臘八開始,一直到正月15元宵節結束才得以告終,歷時一個多月,辛苦奮鬥勞作一年的人們在過年前後的這些日子裡闔家團圓,訪親探友,以各種方式來企盼來年的好運。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吃臘肉,二十七,燉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備壇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童謠早在清朝就廣為流傳,他讓我們知道了,老祖宗過年的風俗習慣。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著把一切邪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一年吉祥如意,共同辭舊歲迎新年。

過年包餃子是年俗重要文化之一,除夕夜,各家各戶的剁餡聲此起彼伏,主婦們在廚房裡忙著和麵,和餡兒,包餃子。年夜飯各家有各家的拿手菜,但有一樣東西不能少,便是魚,象徵著年年有魚,這一好彩頭。

想必大家對“年獸”的故事,耳熟能詳吧。每到年三十,人們就在門上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家家燭火通明守歲待歲。正月初一大清早,躲避了年獸的人們,走親訪友,道喜問好,流傳至今。

紅彤彤的對聯,喜豔豔的門神,熱騰騰的團圓飯,春節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還蘊含著許多中華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提前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篇二:民俗文化】

葛曉波

四溢飄香的年的味道,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在匆忙趕回家的腳步聲裡,在和親人急於團聚的迫切期盼裡,年終歲尾,年,追趕的時間,踏著腳步,伴隨著冬梅俏來的喜慶,攜著喜的喜悅,撲面而來。

鄉村四野,農家小院,已經聞到了年的味道。

印象中,到了臘月,人們置辦年貨的腳步也是匆匆忙忙,去往縣裡的車擁擠緩慢的前行著,人們大包小包往回拎,不管條件好壞,都憋足了勁兒,要犒勞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

年貨算是辦好了,又得忙活著清理、打掃屋裡屋外的衛生,犄角旮旯,房前屋後,裡裡外外,蜘蛛網,都得精心去清理,也許就是想掃去一年的晦氣,過一個好年,期盼來年的順順利利吧!

伴隨著曠野鄉村零星的鞭炮聲,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臘月二十三,小年來到了,人們早早起床吃麻糖,粘住灶神的嘴,晚上放鞭炮送走灶神,預示著來年的乾乾淨淨,甜甜蜜蜜。

接下來就是煮肉,炸年糕,包餃子,準備過年的食材。農家小院,村裡四處飄逸著肉的香味,年的味道,幸福的年味。

一切都準備就緒,等待著年三十的到來,人們開始放鞭炮,請門神,貼對聯,準備年夜飯,全家其樂融融,圍坐在一起,品著年夜飯,拉著家常,說著家裡一年的事情和變化,計劃著來年的一切,還要一起守歲到天明。穿新衣,相互拜年,彼此問候,交換紅包,互換祝福。村子裡,院子裡處處是滿地的鞭炮碎屑,年的味道隨著碎屑的四處飄逸,年,來到了鄉村院落,田間四野,迎春納福,新的一年來到了。

年的味道,不止是熱鬧和團圓,地域不同,年俗民風各有差異,但傳統的中國年,有民俗鄉情文化的精髓,他承載著千年的人們的情感,是特有的中國味,有著濃濃的鄉音,是家的味道,情感的延續。

【篇三:民俗文化】

張佩瑤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次過春節,人們總要貼春聯、貼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戶戶都一派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景象。

春節開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家家戶戶紛紛上街購買窗簾,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著,將在宅子裡裡裡外外人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俗稱“對子”“春貼”“對聯”“門對”雅稱“楹聯”。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辟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在化簡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窗簾的另一種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勞動人民一種驅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倒貼“福”的習俗來源於清代恭親王府。一到春節前夕,大管家為了陶恭親王的歡心,就寫了許多“福”字叫人貼在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一個人因為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倒貼了,為此恭親王很惱火,大管家解釋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現在到福的到(倒)了。表示吉祥之兆。恭親王聽了之後十分高興,就重賞了管家和其他人。事後,倒“福”字的習俗就從達官府地進入各家的老百姓。所以,倒貼福字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啦!

放爆竹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沖天興隆繁盛。

對於我們而言,最開心的莫過於拜年時收到壓歲錢。壓歲錢在民族文化中寓意驅邪除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是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除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兒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祥,平平安安。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兩種的,其中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因為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當…當…”。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到處都是歡樂祥和的景象,我們送走送走了舊的一年也將迎來新的一年。

新的一年,祝大家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篇四:民俗文化】

李旭

所謂過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

在中國,春節是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被稱為“大年三十”,也叫“除夕”。除夕晚上的最後一頓飯,也是一年中的最後一頓飯,被稱為年夜飯。年夜飯過後,會有熬年夜的習俗。這時候,一家人會坐在一起看春晚,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到了凌晨,家人會一起點篝火,新的一年便在那絢爛耀眼的篝火中降臨,無聲無息。

在民間,有著過小年的習俗。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將灶王畫燒掉,送灶王爺上天,向玉帝報告他所在一家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上天言好事。我們會在這一天,供奉糖瓜。送行時將糖糊在灶王嘴上。待到除夕再買一張新的灶王畫,將灶王迎回來。

年,要到二月二龍抬頭才結束。在大年三十之前,家家戶戶都會籌備過年所需要的年貨,有春聯、煙花爆竹,還有各種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大掃除,把家裡家外打掃的乾乾淨淨。掃除所有的晦氣,迎接新春佳節。表達了一種除舊迎新的思想,將過去一年中,所有的不如意全部拋掉,準備迎接全新的開始。隨後,人們會去購置年貨。每到這個時候,超市裡都是人山人海,充滿了年味,在收銀臺前,一家人大包小包的拎著,身邊是自己最愛的人。遠遠望著,多麼溫馨的畫面。

除夕夜過後,大年初一的早上,待洗漱好之後,穿好新衣,這時候,到了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拜年。重點不在拜年,而是拜過年後的紅包,壓歲錢,新的一年第一筆收入,承載了孩子們的歡樂與期待。早茶之前,當然少不了鞭炮,雖然在除夕夜已經放了整整一晚的煙花,但到了大年初一,人們依舊樂此不疲,爆竹的聲音隨處都有。

靜靜聆聽,爆竹聲中承載的是對新年的期待和新春的祝願。

今年,我也有一個美好的新年願望,她會一直陪伴我,直到她實現。

最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都會有所收穫,年年有餘。

【篇五:民俗文化】

焦維維

春節是中國人中最重要,最隆重,同時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春節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性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2016年將要過去,2017年即將過去。濃濃的年味兒洋溢在我們的周圍。自古以來的習語,“小兒小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臘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過年嘛,春聯是免不了的特色。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貼春聯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貼窗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它將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的手法將吉事想物、美好願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將節日的裝點的紅火富麗,喜氣洋洋。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來到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

除夕守歲是為了迎接新年的來到,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之意。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曆除夕的最後一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在年夜飯飯桌上,餃子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一是因,餃子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二是因,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進餡兒裡,以及託人們對新一年的祈望,年夜飯後,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歲,也象徵著一年到頭都有錢。放鞭炮是漢族傳統的民俗,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為了驅趕叫年的怪獸,在當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中壘起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春節到了,祝福新的一年開開心心,平平安安,圓圓滿滿。

體驗一次中國傳統文化 篇16

國二作文 ,600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農曆四月初四,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

清明這天,大人們帶著紙錢,帶著自己的兄弟姐妹去祭拜祖先。

清明為什麼要上香祭祖呢?今天,我就來解釋一下。清明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清明前一天是古代的“寒食節”,春秋時期,介子推為晉文公“割骨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休綿山。晉文公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建立寺廟祭拜,由此產生了“寒食節”。舊時民間每逢寒食節,都不舉火做飯,只吃冷食。第二天清明,人們上墳燒紙錢,修墓添土,以表示對亡者的懷念,古人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至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古代,人們除了掃墓,還時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陣陣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是這麼來的。清明節還有許許多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帶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記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極盛。

今天,我隨著大人們一起掃墓。我們攜帶著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的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柳插在墳上,行禮祭拜。除了這些,家裡人也做一桌子豐盛的飯菜款待親朋。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做青團,將青艾和糯米調和成綠色糕團。它也屬於寒食的一種。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不僅要知曉中華民族的傳統,更要去體驗、去實踐、去傳承。

體驗文化 篇17

國二作文 ,239字

我們趕緊把耳朵捂上,又接著一束束禮花在夜空中綻放,好似一朵朵五顏六色的鮮花,有的如彩條飄灑,有的如銀屑紛揚,把夜空裝點得格外美麗。當午夜的鐘聲悠然響起,新年到了!興奮了一天的小孩子安然入睡,而大人們還有做一件重要的事—守歲,這天夜裡,家家戶戶燈火通明。

中國的歷史文化多姿多彩,對我們影響深遠,這些深厚的歷史文化薰陶著每一箇中華兒女,傳承著一代又一代,我堅信,中國文化一定會流傳千古,永垂不朽,在歷史上煥發燦爛的光輝!

體驗茶文化 篇18

國三作文 ,722字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曾滿樹繁花,經年月鏤刻磨畫,如今卻是枯藤枝椏。可那鮮花靈動的心卻始終如一地跳動著,催促著人返璞歸真,憶起那茶在水中婀娜曼妙的舞姿,體驗茶文化……

靜謐的午後,在池塘邊的桌椅上眯縫著眼,狀若小憩,時而握起畫筆在紙上勾勒皴擦,亦不知所云。年歲尚小的我,似乎庸碌至極無事可做,直到瞥見漁歸的祖父。他是一個漁者,心思卻極其細膩,時常擺弄出一副陳年的茶具,蘊著神祕的文化氣息,興致勃勃地與我交談,時而迸出幾句意味深長的文言語調,圓著腔嗓,讓人摸不著頭腦。可我依稀記得,他緩緩地放茶,沏茶,濾茶,聞茶,品茶,令我十分憧憬。他又道:“孩子,你要做個如茶般自由卻執著美麗的人。”

這話令我如今都記憶深刻,而那時,我靈機一動,想要切身體驗“茶文化”。看著那茶在水中溫婉盛放的模樣,也依葫蘆畫瓢,也羞澀地扭捏出似印度姑娘的那般姿態,眼神直勾勾地向上,笑頰粲然,踮著腳尖,舒展著腰肢,嫵媚極了。祖父瞧了大笑一通:“孩子,我是指從心靈上體驗。”臉頰微微泛紅,我竟如此滑稽膚淺地趣舞。

百思不得其解,那話仍在耳畔,甚至使我執著,使我魂牽夢縈,久而久之,它成為我一個執著的夢,體驗茶文化,成為一個如茶般的人,而不只是僵硬的肢體,引人發笑的舞姿……

隨著歲月的沉澱,終於學習到,我那隱祕的想望,是能讓我如茶般,在光輝歲月中靜如止水,在黑暗壓抑時破繭重生,像那茶般不急不躁,崇尚自由。

其實,當祖父第一次教我茶道時,便殷殷盼望著,想體驗茶文化,只是不成熟,還很膚淺,而我“東施效顰”般的體驗雖引人嗤笑,卻永遠引領我向著夢最光亮的遠方前行。

感謝祖父的引領,讓我隱祕美好的夢潛伏在心底,經歲月洗禮仍不褪痕跡。雖滑稽無比,卻引我在茶文化之途上一騎絕塵而去……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風氣 篇19

高二作文 ,953字

楊絳說:“我們不斷地發明,不斷地實驗,我們由原始人的烹調漸漸開化,走入文明時代。”沒錯,科技發展,時代變遷,人類的文明愈來愈昌盛,但精神的文明愈來愈萎縮,究其根本,還是文化的缺失。

央視名嘴白巖鬆曾經有這麼一段評價:“中國很難出一個牛頓,因為即使蘋果砸到了我們頭上,也不會有人停下腳步去思考。”是啊,當今社會人們沉醉於紙醉金迷的喧囂,而拋棄了文化的修養與沉澱,他們的靈魂正是因為缺少文化的滋潤而變得乾澀、浮躁,自然也就不會有去思考的時間和想法。所以傳承中華文化,至關重要。

中華上下五千年,花鳥魚蟲、節日歡樂都凝聚在一件件古物上。你是否記得那天青色的煙雨,那江南秀麗的水天一色,那色白花青的錦鯉,唯有那青花瓷能承擔起這一切。於靈氣中出生,在烈火中鍛造,吟誦著歲月的詩歌,它是中華文化的凝結與見證。

王朝、傳奇將相終究逃不了一?g黃土的歸宿,唯有名篇不朽。翻開厚重的古典書籍,我們看到的是老子用了五千個字寫出的《道德經》,句句短小,卻又飽含真理,孔子與弟子言行在《論語》的二十篇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短短八個字,體現出的卻是何等的重要。開啟《三國演義》,是劉,關,張三人"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義氣;翻開《紅樓夢》,是林黛玉“紅藕香斷有誰憐"的惆悵;翻開《西遊記》是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唐僧的執著;"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司馬遷用《史記》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翻開唐詩,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懷念,是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放,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字字珠璣,文化之風躍然紙上。

還記得《舌尖上的中國》上那些動人味蕾的美食,但我更欣賞其中一群平凡的人—麥客。這個職業就是割麥子,但他們也是不平凡的。因為他們是文化的傳承人。他們傳承的是一種精神,正如他們自己所說:“這個工作,累,效率也不高,畢竟是人收割,相比之下。機器的確快很多。但是我們熱愛這個工作,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種文化。它已經難捨難分。我們所期待的的不是收入有多高,而是能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僅此而已。”簡單的話,樸實的語言,卻凝結了文化的精神。

我們頭頂著中華的天空,腳踩著中原的大地,呼吸著華夏森林的空氣,我們就應該傳承這一份文化,這一份輝煌的燦爛。

傳統文化體驗活動 篇20

國小五年級作文 ,342字

今天,我們“閱讀達人”社團要去桐廬體驗傳統文化,坐了約半個小時的汽車,我們終於美麗的桐廬。

我在一旁的小廣場上看見了一位穿漢服的叔叔。他讓我們穿上漢服,我穿上漢服彷彿穿越了一樣,變成漢人。他帶我們來到一個戲臺下,他站在戲臺上教我們漢人是如何行禮的,先把左手掌扣在右手背上,兩根大拇指藏在手心裡,把雙臂伸直對著對方,然後把頭低下去,並喊:“小生有禮了!”我恍然大悟,原來漢人是這麼行禮的!

然後我們還體驗了漢人考上官名的點茱桑、稱體重、打麻餈。其中稱體重特別有趣,就是一個人坐在一個籮筐被一個稱抬起來稱。有許多同學稱好以後,就很難站起來,覺得就像活生生地被卡住裡面似的,真的很新鮮很太好玩。

最後我們開開心心地踏上回家的旅途。空氣多麼清新沁人心脾,陽光多麼明媚,路邊鳥兒唱著動聽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