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文化之甘醇相關作文20篇

還文化之甘醇 篇1

國一作文 ,829字

1998年,全體諾貝爾獲獎者,共作宣言:如果人類在21世紀還想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段回到2500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裡吸取智慧!聞之欣然。中華的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向世人散發出它們的睿智之光和甘醇之香,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承認和尊重。

中國的文化歷史演變早已融入浩浩蕩蕩的黃河之中,化為了我們民族的血脈。我們的血液中,由先民們流傳至今的那一道文化清流,汩汩流淌,滋養著千秋萬代。

曾有諸葛亮為我們醞釀出一杯杯忠義美酒,他向我們展現了忠義詩篇: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義之心,日月可鑑。

曾有蘇軾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風雨侵擾卻“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畫面,向我們展現“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人生。

曾有魯迅為我們演繹出一場場無煙的戰爭,他用那帶刺的筆喚醒了沉睡中的國民,振臂吶喊,譜寫出一幅“寄語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篇章……

我們的傳統文化,歷經千百年的滄桑,魅力永存。然而,今天,卻是知道“周迅”的人越來越多,而知道魯迅的人越來越少了……更有甚者,趙薇身穿日本軍旗裝不以為恥,楊丞琳感慨南京大 屠殺日軍戮人太少,對歷史的無知,對文化的盲目,令人心痛。種種的跡象表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正瀕臨滅絕的邊緣,如果再不引起我們的重視,總有一天,我們的傳統文明,會遠離我們而去,遺棄了我們。君不見,當我們痴迷法國大餐和巴黎時裝時,法國人卻穿起了我們的旗袍,對中國豎起了大拇指;君不見,當韓流來襲,讓我們崇拜得五體投地的時候,韓國人卻小心翼翼地拾起我們遺棄的四書五經,古典文化……或許有一天,我們要屈辱地從外國尋找我們的文化遺蹟,何其哀也!,

還我文化之甘醇,是時候了!“儒家學之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國的傳統文化,正處窘境中,當“獨善其身”也。我們向世界吶喊,還我文化之甘醇!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之根,是復興中華傳承文化之本,維護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行動起來,讓這壇文化之酒起釀越香冽!

傳承中華之美,飽含文化之韻 篇2

國二作文 ,975字

春節是中國人眼中最重要的節日,它在人們的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春節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存在既代表了人民美好的社會願望,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折射出中華文化的魅影。

最具文化底蘊的,當然要數“對聯”和“福”字。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通俗性和高雅性相容,雅俗共賞。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深深地吸引著我。“福”字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也有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同時,“對聯”和“福”字也展示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一橫一瞥,一點一捺,寥寥幾筆卻有無限氣概和感慨,讓我讚歎不已。

接下來,就是我們盼望已久的除夕,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大年三十”,是一家人相聚日子。這一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格外高興。當然,這一天也有三個最為重要的習俗,便是“祭祖”、“吃年夜飯”、“守歲”。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餚,非“魚”莫屬,它取“年年有餘”的吉慶寓意。其次,加上春節聯歡晚會這一盛大節目的襯托,顯得更加吉慶歡樂。最後,人們還要守歲。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佈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收穫頗豐。煙花滿天飛,點綴的夜幕絢爛多姿,每個人都靜靜欣賞煙花上升的精彩和綻放的美麗,隨著煙花的升空,默默祝願……

年初一,一定是春節中最溫馨的一天。這一天,每個人都要走街串巷,給親朋好友帶去問候和祝福,也就是俗稱的“拜年”。“拜年”是春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想,這一天也是小孩子們的最愛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小孩子們可以收到大人的“紅包”,即“壓歲錢”。這裡面不僅有錢,更有大人們對孩子們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願。時間帶走的是嬌豔的外表,留下的卻是經久瀰漫的醇香!春節正是如此,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它的輝煌,造就了它無法撼動的地位。我們愛春節,更愛創造它的傳統和文化!

中華文化之基石——漢字 篇3

高一作文 ,409字 篇美文,一卷卷古文,一本本著作。

小時候,我對漢字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每次媽媽買練字本回來給我練字時,我便歡天喜地地捧著練字本到書房專心地寫起字來,我寫著寫著,常常為我面前的這一個個方塊字而動情。它們像一群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耍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

中華兒女對漢字的感情是無法形容的,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親切,一種由衷的崇敬。漢字是最優秀的藝術,唯有它能發展成為一門“書法藝術”,在各位書法家的筆下,神奇漢字更是魅力四射。

在當今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更應該熱愛自己的文字,傳承自己的文字,傳承自己的文化,讓漢字這個中華文化的瑰寶永遠閃爍著它那迷人的光輝。漢字的飄逸、整齊、輕盈、歡快,像中國人,堅韌不拔、端端正正,是中國百年來的文化精髓。

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不但要牢記歷史,更要熱愛自己的文化,最愛那先生教的方塊字兒,如同做人一樣,橫平豎直,堂堂正正。

美食文化之我見 篇4

高二作文 ,177字

生活雖然現代化了,可我們骨肉間流動著中華的血液,我們不是浮萍,隨波逐流。我們有根,這條根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不要讓風吹塵掩蓋了,不要讓沙迷了我們的眼睛,不要讓脫俗的慾望丟了心的靈魂。

醒來吧!我們手裡握著最好的東西,千萬別讓它丟失了,並不是得不到才是最好的,而是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真正屬於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讓中國的美食文化之風來得更猛烈些吧!

品中華文化之芳香 篇5

高二作文 ,833字

開啟書本,拈一朵文學之花,品一杯淡雅清茶,四周氤氳著中華文化的獨特芳香,細細品讀,回味無窮。

文化,不知於何時,你突然出現;不知於何處,你開始熠熠發光。

也許是在遠古,你從歷史的深處走來,帶著先哲們的不朽之作,輕輕地靠近了我。在很遠的時代,你便流行於民間。但我真正地認識你,便是在讀《詩經》的時候。305首詩歌的確是一種文化,開創了現實主義詩歌之路。

在戰國七雄的戰爭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戰亂平息,始皇統一天下後,你便悄悄地帶上了《離騷》上路。這對你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筆極為可觀的財富。不得不佩服你,因為經得住時間的沉澱,往往是永恆的東西。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是文化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華文化的復興也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面前。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經滄桑,但仍昂首屹立於世界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乘一隻孤舟,在碧波盪漾的歷史長河中划行—中華文化是一部巨集篇巨幅的文化發展長卷,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盛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都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貫穿始終,一脈相承;都無一不是把中華文化作為民族振興和獨立解放的精神支撐和動力。因此,“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既是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

神州大地,處處絃歌之聲;誦讀經典,品文化之芳香。

既知中華文化為核心,那我們應當怎樣做呢?我想:傳承中華文化需要創新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於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實現“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機制體制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改革目標,必須以人民為本,滿足人民的需求。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為實現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之旅 篇6

高一作文 ,853字

掬一捧長江水,你可以不想知道它的源頭,但你在文化長廊裡流連信步時,你一定要去它的起點走走,並隨長廊曲折而前進。

在這個天荒地老的時代裡,文化的世界,書的世界是最寧靜的。中國的青山綠水賦予人之靈感,而人轉而賦予青山綠水以多情。

讓我們翻開古老的書籍,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情感。

翻開《詩經》,那樸實的語言描寫出男女情感之深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情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想象一下,劃開小船,撥開蘆葦,對面站著的便是自己日思夜唸的人兒,那是多麼的景象,這是多麼真摯的情。

翻開《論語》,那精煉的話語便是孔子所教導我們的人生真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懂的問題不要裝作已懂,要學會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思焉”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學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是聰明人的作法。

翻開《唐詩三百首》,那被賦予了情感的詩句便是這代人的智慧結晶。是李商隱的“藍田日暖玉生煙”告訴我們,有些理想是可望不可即的,我們應當以實際情況為依據,找到符合我們的理想與追求。切忌定可望不可即的目標。是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告訴我們大自然是美的,我們要敬畏自然,熱愛自然。

翻開宋詞,那優美或是悲悽的詞表現了宋由盛轉衰是人們的悲愁。李清照,這一優美女子,她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展示給我們一幅悽慘悲涼的畫面,凋落的黃花滿地都是,也給我們展示了她人生正值晚年,人生路途潦倒的意味。

翻開《紅樓夢》,那人間愛情之悲劇展現在我們眼前,賈寶玉對林黛玉的愛是不同於對其他丫環的愛,是真正的愛情。但這種愛情在那個封建家長制的年代是註定結不成果的。《紅樓夢》中的詩句是優美的,“花謝花飛花滿天”優美而悽慘,預示著黛玉悲慘的結局。“半卷湘簾半掩門”告訴我們不僅要接納新事物還要保留自身獨特的個性。

閉上眼睛,絢麗的文化便浮現在腦海裡。

文化正如滔滔不絕的江水,生生不息,歷史悠久。文化是不斷進步的,正如“半卷湘簾半掩門”,不僅要改進文化,也要保留好的文化。

文化之殤 篇7

國一作文 ,1078字

翻開歷史,王道士笨拙地用石灰粉刷看起來暗乎乎的壁畫,用鐵錘砸著著敦煌莫高窟的塑像—婀娜的體態變成了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

這是餘秋雨筆下的敦煌之殤,令人無比痛心。我們曾指責王道士的貪戀薄利,批判他的愚昧無知。可是,如果從毀壞文化的角度看,一個小小的道士也就是在大漠風塵中加速了幾面壁畫的風化,也就是給燦爛的敦煌文化劃下了幾道傷痕罷了。今天,世人對文化的踐踏,相比於王道士,真正是有過之而不及。

與王道士不同,現代人譭棄文化,手段更高明,理由更堂皇。時下,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叫做“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口頭上,信誓旦旦復興文化,實際上,是在文化遺產中尋找經濟的賣點,文化已經成為了經濟的附屬品。

現代人不是王道士,王道士只是把藝術珍品賤價出售,現在的人靠自己的想像力,從經典文化中“淘金”,不用花重資贊助黃金時段的廣告,不必在產品質量上精益求精,只要包裝袋上多出幾個世人熟悉的古雅的字眼,滯銷的商品就會供不應求,何樂而不為?至於那些文化,與廠家何關?與唯利是圖的商賈何關?於是乎,諸葛亮成了羽扇的代言人,屈原也成了一隻大粽子,陶淵明因為迴歸田園,親自勞作,而被消費者爭來搶去!商業利益的驅動,就像一隻巨大的火球,急速燃燒,將那些脆弱的文化當作火柴,愈燒愈旺,於是,文化的精髓化作了一縷輕煙,隨風飄散了。

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流血,一泓千年不息的文明之水正在被汙染,我們引以為豪的深厚文化底蘊正在一點點地被稀釋、消解,剩下的只有在商業勁風中風乾的幾個名詞。

經濟本是文化生長的土壤。遠的不說,只要看看徽商的殷實,看看徽文化的發達,我們就能擺正經濟與文化的關係。

徽州商人在經商之初,無疑是艱難的。從小離鄉背井,出外賣藝,奮力拼搏。最後,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繁盛景象。但是,徽商留給我們的不僅是物質財富。遙望他們遠去的背影,我們還看到了一種“文化”的東西在閃耀:“以誠待人”“以義為利”“以人為本”。徽商創造了徽文化,徽文化的崛起又為原本灰頭土臉的徽州山民戴上了一頂“儒商”的帽子。

回望歷史,我們的文化與經濟,是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可是,今天,我們在追求經濟利益的時候,把文化糟蹋到了何種地步!

美國學者解釋類似文化開發時曾經說,當前中國的文化開發不僅有“過度性”,也有“淺薄性”。這,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嗎?

歷史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縮影,文化,是維持民族發展的生命線。可是,今天,傳統文化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正在哭泣。亞里士多德曾說,我們的世界是需要文明的。先哲的話,當給我們敲響一聲穿透時空的警鐘:不要讓我們再重演文化之殤的悲劇了!

中華飲食文化之美 篇8

國一作文 ,1288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為我們所驕傲與稱讚。中華民族是一個對食物具有狂熱愛好的民族,中國的飲食文化蘊涵著中華文化之美。

中國人對於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從不曾因時光的變遷而動搖。古之祖先對於美食的熱愛,也體現著對生活的熱愛,對山川自然的熱愛。他們懷著這樣一份源自於對自然、生活的熱愛,甚至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美好,在數千年格物運化中,逐漸孕育出了屬於中國的雅俗共賞的中華飲食文化。

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一生清貧,然而他對美食之追求卻未曾厄於窮困之中。當然,中國的飲食文化,也離不開茶。《神農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為飲食文化中的“飲”最重要的一部分,茶中流露於“情”,品茶抒情,寄情於茶的詩句數不勝數,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詠茶賦詩,也為中華文化詩詞注入了新的活力。從遠古時代傳說起,就融於華夏大地的水中,也流入了炎黃子孫的血液裡;自陸羽始,中國有了茶學,也有了茶文化,也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的一部分。陸羽尋出了茶的真諦,並在尋覓“至茶”的過程中形成了不羨榮華,專心研究於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這一句可謂中國飲食文化大雅之寫照。有大雅便有大俗。飲食離不開凡塵俗世,柴米油鹽,而在大俗之氣裡有大雅之氣度。

蘇軾乃一代美食家,他一生放蕩自由,享受生活,對美食的鑽研可謂精妙,所制的東坡肉流傳至今。而他的《豬肉頌》看似一篇娛樂之作,俚俗之作,但“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這一首小詩雖不求押韻,詩人可自搖自扇,火可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濃,更讓人垂涎欲滴,難怪詩人又“每天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兩句,顯露出詩人的閒情與雅緻,這不僅是中華美食的一種性格,更是中華文化美食之旅。然而,這東坡肉不正是東坡身處逆境之間,樂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體現嗎?也正是因為東坡豪邁曠達,熱愛著繁華世俗的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難中尋求自己所愛的食物。我們無從知道東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嚐東坡肉入口即化,吃了還讓人流連忘返的美味之際,我們似乎能體會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對生活的愛與追求。這難道不是大俗之氣中亦有大雅嗎?

中國的飲食文化隨著時間的年輪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至今仍寄居在我們的味蕾之上。中華文化美食包羅永珍,但中國人的“好吃”更是舉世聞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卻對此頗有微詞,把中國人對於美食的追求看作“貪吃”與“浪費”,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瞭解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而已吧!文化價值的不同,自然也產生了思想上的差異,但終究都會殊途同歸,都能折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愛與追求。

美食不僅是中華文化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東坡肉也不僅是一道美味佳餚,它蘊藏大俗之中亦有大雅之氣度的中華文化,這何嘗不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睿智的人生哲理的體現呢?

在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也許早已超出其本身,它與中華文化其他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更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一種雅俗共賞,關於情懷的人文精神的意義!飲食文化也能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氣質,傳承中華飲食文化也是傳承中華文化,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代代流傳而努力奮鬥吧!

享孝文化之繁華 篇9

享孝文化之繁華作文6 ,559字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扁舟來到歷史的彼岸。與孔子探討“仁政”的偉大,與董永分擔賣身葬父的感傷,與黃相體味溫席的孝心……用一指墨香看盡文化深邃與靈動。

文化從那翻滾激盪的黃河開始,便軋植於我們的心田。篆刻於基因,融化於血液。古中國作為四大古國之一,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長達數千年的中國文化也越來越注重“孝”。而偉大的中華民族也正因為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越發絢爛壯美。把孝文化作為生命的行囊,便讓靈魂與孝一道穿行在歷史的音符與文字墨香之間。

我的家鄉是孝感,孝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從名字可以知道與孝密不可分。當然,作為大孝子董永的故鄉,又為孝感添上了一層濃濃的“孝”意,董永家境貧困,但是他對父母的孝心卻始終如一,對父母的愛卻倍增。當父親去世後,董永痛心不已,但自己卻沒有錢去安葬自己的父親,於是毅然決定出賣自己的身體,讓父親有一個體面的葬禮。

孝文化,如遼遠的江海,包容著一切。既有董永賣身葬父的孝心,也有黃香溫席的精神。那些點點滴滴我們都須銘記於心,來日我們應當湧泉相報。孝,常常浮蕩在我的心間,那裡更有24孝圖的感悟,那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炎黃子孫的傲骨。它如枝頭梅花吞吐芬芳。我願乘文化之舟,渡孝之滄海。享那份美好與真摯,低吟文化之妙語,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這樣的精神,希望我們共同擁有,共同打造共享孝之盛宴!

不要讓傳統文化之花枯萎 篇10

國小四年級作文 ,913字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中華傳統文化包括:古文、古詩詞、曲、賦等。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寒食節、端午節、中秋節……

可是“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七夕節。春節白天熱熱鬧鬧,而晚上在電視機旁看春晚。可是,現在的春晚沒有意思了。以前,春晚上不是應該扭秧歌啥的嗎?清明節又有誰會在自家的門前插幾隻嫩柳呢?只不過去掃掃墓,僅此而已。中秋節,誰還會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呢?端午節來臨,誰還會閒著去包粽子呢?重陽節又會有誰去登高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遺忘,可見,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一些文化習俗正離我們遠去。傳統佳節現在日益冷清,怎能不讓人擔憂?

想想以前,每當大年三十晚上,村子裡立刻就熱鬧了起來,有敲大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舞龍的……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你追我趕,不停地放著炮,老人聚在一塊兒聊天,年輕小夥子和俊俏姑娘給大家表演節目。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自己家的門前,端午節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會拿著一盤月餅坐院子裡,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的一大樂事啊!可是……現在呢?人們對西方很崇拜。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有了一種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又歆羨的種子。面對這種情況,怎能不讓人擔憂?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要倡議大家獻上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屬於整個民族,它更屬於整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節日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我們要保護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積澱了悠久的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人類的美德精華,體現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讓我們在這裡棲息、成長,讓每個人文明、高雅、有氣度、有風範!我要向別人、整個社會呼籲:不要再崇拜和恐懼西方人了。我們的傳統節日正在和我們告別,我們一定要努力去捉住它們,不要讓它們揮手和我們永久的告別。我們的傳統節日是無可替代的,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傳統文化,不要讓“傳統文化之華”枯萎。

亳州文化之旅 篇11

國小三年級作文 ,460字

亳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亳州還是三朝古都之地呢!

無極酒窖將悠久的古井酒文化與亳州獨一無二的歷史人文相結合。我看到了酒罈有大有小,大的比我還高,小的才到我的膝蓋。認識人古代是怎樣釀酒和儲存的。

花戲樓,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花戲樓大門分為三層架式,仿木結構,水磨磚牆上鑲滿磚雕,雕有人物、車馬、城池、山林、花卉、禽獸等。花戲樓雖然是歷史文物,但其仍顯得非常的漂亮、乾淨、整潔、美觀。

整個亳州最令我震憾的是曹操地下運兵道,運兵道位於亳州市人民路老城區地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別通達城外。我抬頭一看,呀!曹操的曹為什麼少了一豎?導遊給我們講解道:一山不容二虎。所以曹操的曹字就只有一豎。進入運兵道,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佈局奧妙,變化多端。像迷宮一樣,如果不跟著講解員走,真會迷路的。運兵道有寬有窄,寬的可以走兩個人,窄的只能走一個人。是不是古代的人都很苗條呀?曹操多次取得勝利,正是這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術。

這次亳州文化之旅,我收穫很大,我非常敬佩祖先的勤勞與智慧。

芽尖上的舞蹈——我們的茶文化之旅 篇12

國小三年級作文 ,430字

“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每當我讀到唐代詩人韋應物讚美茶的詩時,就讓我想起5月3日上午,老師帶領我們去天姆山進行茶文化研學之旅的活動。

那天早晨,陽光明媚,校車把我們送到了茶文化展陳館。展陳館裡陳爺爺給我們介紹了茶的種類,有黑茶、綠茶、黃茶、青茶……陳爺爺給我們上了一堂難忘的茶文化課,我們被茶文化所陶醉。隨著隊伍我們來到了茶葉廠。製茶車間瀰漫著淡淡的茶香,真是沁人心脾啊!你看,廠裡的叔叔們忙個不停,一個個汗流浹背,原來我們平時喝的清香四溢的茶,是叔叔們辛勤勞動製成的。

走出茶廠來到茶園,目之所及都是碧綠的茶樹,我們像一隻只快樂的小兔子跳向茶樹叢中,準備開始採茶葉。老師告訴我們採茶葉要一芽兩葉,而且要採嫩綠的。我們按照要求你追我趕地採了起來,同學們靈巧的雙手一上一下,就像鳳點頭似的,又像小精靈在嫩牙尖跳著優美的舞蹈。太陽越升越高,我們的小臉被晒得通紅,但我們仍沉浸在採茶舞中。

今天的茶文化研學之旅,不僅讓我們瞭解了茶的知識,還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

農耕文化之旅 篇13

國小五年級作文 ,488字

在暑假,同學們都會去各地遊玩,有海洋之旅、沙漠之旅、草原之旅,今天我參加農耕文化之旅。

我們跟隨帶隊老師來到了湖頭文化大禮堂,一走進禮堂就看到張伯伯笑眯眯的朝我們招手。我們開開心心的坐到座位上,等張伯伯給我們說說農耕文化。

張伯伯隨手拿起一件農具舉起來給我們看,這是一件竹編的農具,兩頭都是空的,一頭大一頭小,中間很粗,像個大肚子,張伯伯說這是他小時候捕魚用的魚簍。我不禁疑惑起來:這個傢伙兩頭都是空的怎麼能捕魚呢?張伯伯似乎看出了我們的疑惑,笑著解釋說,這是專門捕比較大的魚用的,只要把它平放在水裡,大頭的一端朝著水流,小的魚會從小口一端游出去,而大的魚則一頭撞到魚簍璧上,會發出震動,捕魚人就知道有魚上鉤了,就把大口朝上提起,一條大魚就妥妥地被我們抓住了,我們好像真的和張伯伯一起抓到了這條魚。張伯伯的講解讓我們身臨其境了一番農耕時的場景,張伯伯還給我們介紹了米車、紡車、木犁等等農具。

參觀了農具展示臺,我不禁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產生了崇高的敬意。這些老農具雖然已經棄用多年,但是,它們承載著先輩們艱苦奮鬥、勤勞耕作的寶貴精神,我們應該把這種寶貴精神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以文化之名,走進家鄉 篇14

國小四年級作文 ,420字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其離不開鄉鎮文化站。因此加強鄉鎮文化鎮的建設,充分發揮文化站功能,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這天,我們來到了安地鎮寺口村的文化大禮堂,瞭解了寺口村的文化,我們並排坐著,聽著鎮文化站的講解員講述寺口村的文化。

傳說寺口村的祖先姓邵,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能人,而且會看風水,每到一個地方都會規劃起家園,住一段時間如果不滿意,就會繼續遷徙。有一天,他們來到了環境優美,山清水秀名叫雅幹村的地方,可是當地的百姓不歡迎他們,他們只好繼續前行,來到了一座寺廟前,這裡鳥語花香,空氣清新。

族人便詢問寺廟中的方丈:“可否能讓我們在此住下。”方丈爽快地答應了族人,人們辛勤勞動,男耕女種,早出晚歸。最後,邵氏人越來越多,族人們想,既然在這裡住下,那就該取個名字,村口有座寺,那就叫寺口村吧,寺口也就由此而來。

通過對寺口村的農耕文化的學習,知道了寺口村的由來,也更加激發了我對的農耕文化的瞭解。

桐廬漢文化之旅 篇15

國小四年級作文 ,593字

漢文化是什麼?什麼是漢文化?我不禁疑惑道。就在這美麗的陽春三月,開啟桐廬之旅,跟著我去了解漢文化吧!

剛下大巴,就看見了一位“老夫子”,穿著漢服,帶著冠帽,腰上繫著佩戴,儼然是個古代私塾的老師。“老夫子”帶著我們換上了古代學子的衣服,“穿越了時空”,去親身體驗成為古代學子的生活。

“老夫子”說古代書生都有點硃砂的習俗,於是我們一個個排隊等著點硃砂,輪到我的時候,我興奮極了,向箭一樣衝上臺,站立未穩,還踹了氣呢,就嚷著“快給我點硃砂”。當硃砂點到我的額頭上時,感覺冰冰的,涼涼的,似乎有一片潔白的小雪花飄到了我的額頭上,融化成水。霎那間,我感覺自己成了一個古代學子,在私塾的課堂上,閉著眼,搖著頭,背誦著詩經中的詩句。點完硃砂後,要在臺上喊出自己的願望,我正沉浸在對漢文化的嚮往中,就大聲地喊出:“我要當個老師!”。

接下來是稱體重,這也是古代的入學儀式之一。這個古代的稱,有一根長長的木棍,叫稱杆,上面有著幾斤的標記。秤盤是個大大的竹籃子,還有一個鉤子,勾住竹籃子上的繩子就可以稱重了。我一坐到那個竹籃裡,就來了個四腳朝天,腰帶兒都掉下來了,兩位大哥哥抬起了稱杆,我坐在竹籃裡晃來晃去,像是在“盪鞦韆”,啊,真舒服。旁邊的同學看著我這個樣子,都笑得彎下了腰。

時間過得飛快,我們的漢文化之旅就要結束了,這次活動讓我瞭解了漢文化的歷史,體會了漢文化的禮儀,脫下漢服,心裡真有點兒不捨。

難忘的蘇州文化之旅 篇16

國小六年級作文 ,1489字

這是一次溫暖的旅程。雖然一月的江南,有點兒寒氣襲人,但是一場紛飛的江南清雪,一座婉約的江南古城,卻讓我的心中充滿了暖意。這是我和媽媽2018年伊始的第一次旅程苏州之旅。

蘇州,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個縹緲的仙境。也許是“紅闌干畔,白粉牆頭,橋影媚,櫓聲柔”的千古名句,也許是文學巨匠葉聖陶筆下“如在圖畫中”的《蘇州園林》,也許是媽媽講述曾經客居蘇州“庭院深深,流水潺潺,清清爽爽,靜靜悠悠”的親身感受,我對蘇州充滿了嚮往。踏著青石鋪就的小橋,沿著烏篷船劃過的古運河,我和媽媽走進了蘇州,詩的神韻、畫的風采,驀然印入眼簾。

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早就聽說“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所以,來蘇州必定要先看園林。我和媽媽不謀而合,直奔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走進古香古色的紅漆大門,眼前遍佈亭臺樓榭、紅牆綠瓦、參天古木、小橋流水……導遊介紹:拙政園建於明代,雖然500年間,幾易其主,但是園林風格依然延續至今。拙政園的名字,源於西晉文學家潘岳的《閒居賦》,根據其中的“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一句縮寫而成,表現了隱士自謙之風。

漫步園中,移步換景,正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無不滲透著悠久的蘇州傳統文化。導遊告訴我們:拙政園的整個佈局以水池為中心,分為東園、西園、中園三個部分。東園名為“歸田園居”,出自陶淵明的田園詩;西園名為“補園”,意為補充的園林吧。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我看到所有的亭臺樓榭都是依水池而建,還有一些直接建在水中。因為是冬季,花木凋零,水面不僅顯得有點兒冷清,還漂著點點枯枝敗葉。但是,園中、池邊遊人絡繹不絕,歡聲笑語,給園林帶來了無限的暖意和生機。池水的東西,兩座山島竦峙,遙遙相對,山間溪水流淌,溪上小橋橫臥,讓我不禁想起“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的名句。

在導遊的引領下,我們登上假山,來到了南岸著名的遠香堂。這是一間四面廳,面闊三間。堂北的平臺十分寬敞,居然沒有一根柱子,視野非常開闊。站在堂中,四周的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導遊介紹,這裡是夏季觀賞荷花的勝地,遠遠就能聞到荷花的香氣,所以取名“遠香堂”。可惜現在是冬季,看不見盛開的荷花,只能平添了幾分遐想。媽媽說下次等暑假再來,以彌補我的遺憾。我閉上眼睛,好像聞到了一股從荷塘飄過來的芳香,彷彿看到了一池絢麗的荷花,我神往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境。

我們從北側走出遠香堂,從高處俯瞰,發現山下有一座小亭子浮在水池面上,玉白的基座,綠色的飛簷,紅色的柱子,就像池中一顆熠熠閃亮的明珠。我們乘興穿過小橋,來到小島。仔細觀看,這座亭子叫做“荷風四面亭”。亭子的飛簷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柱子上的對聯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冬日的荷風四面亭,雖然欣賞不到荷花,但卻呈現著一種恬靜、幽雅的美。

我忽然覺得奇怪,從拙政園中的建築物名來看,大都與荷花有關。為什麼園林的建造者這樣喜歡荷花呢?導遊娓娓道來:原來,拙政園的最早建造者是明朝正德初年的一位官吏,名叫王獻臣。他為人疏朗俊傑,因為官場失意,卸任回鄉,開始建造園林。他之所以如此喜歡荷花,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清高品格。看來拙政園的歷史傳統文化,很值得考究了。

蘇州的風景名勝,何止一處拙政園?“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留園,“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的滄浪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寒山寺……美麗的蘇州,祖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我追尋著你的千年古韻、萬種風情。啊!溫暖的寒假之行,難忘的蘇州文化之旅!明年,我還會再來!

文化之旅 篇17

高二作文 ,1046字

當記憶被風月瀝乾,當足跡消磨於時間漩渦,當洪流成為紅塵罅隙,多年後,在荒蕪的時空中,又會留存什麼?餘先生的《文化苦旅》卻寫下這樣一個答案—文化。從煙雨江南到塞上漠北,從南海之涯到皚皚雪峰,中國的土地上,處處留有文化的痕跡。莫高窟、都江堰,凝結的是智慧的文明;廬山、陽關雪,訴說的是自然的風華;蘇州、吳江船,勾勒的是江南情調……世間種種,無不是構成璀璨的中華文化的閃亮一環。

餘秋雨踏遍了中國的土地,在思索、感悟中,尋求文化的根脈,在“上下求索”中,揭示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中國景色,也許,這本書本身的內容並不甘甜,因為裡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文物的嚴重破壞,文化遺產的嚴重流失。這番苦苦的味道,為這為本為記錄中國文化的書增添了一絲耐人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這些立足於無痕風月的文物,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關於文化,似乎世界上沒有那個國家,沒有中國這個古老民族感受得更加深刻。五千年的物質文明,五千年的文化醞釀,中國文化,早已在中國人的歲歲更迭中,深深根植於中國人的心中。但,當那堅船利炮撬開中國國門時,當那洋槍洋裝流入中國市場時,當那無名盜賊挖掘中國寶藏時,中國文化開始斷層。當《文化苦旅》踏過中國的每一寸土地,當餘秋雨那雙穿越千年的眼睛審視著這無數斷壁殘垣時,我想,哪一刻,痛心疾首亦無法表達其內心的悲楚。

他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是啊,中國文人的根是根植於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上,是薰陶於中國豐富的“繁文縟節”之中。作為一名中國文人,作為一名對中華文化研究透徹的文化人,哀其之痛,痛而生悲,這便是餘秋雨寫下《文化苦旅》的初衷,但他仍然懷著一絲僥倖,他說:“一切偉大的藝術,都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吸收了五千年靈氣而形成的藝術結晶,絕不可能因為盜賊的一次偷盜,因為敵人的一次縱火而消失殆盡。藝術的生命是無恆的,只要有人的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精彩,有人的地方就有奇蹟。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也在渴望著這一天的到來。

中國文化,在歷史的行程中匍匐前進,在歲月的沉澱裡,散發迷人的味道,它如一杯珍藏永久的酒,越久越醇香。佳期難遇,美酒難得,願在時間的流逝中,能夠長久地品嚐著“文化”這一杯美酒,能夠長久地欣賞著屹立在中國的土地上文化瑰寶。

歲月不會長久,時間不會久留,願每個人都心戀中國的文化,讓文化長久保留,讓子孫後代,能夠踏遍中國,尋找一場“文化快旅”

創新文化之我見 篇18

高一作文 ,1022字

各個國家都有自己國家的文化,但是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各具特性的,它們都存在著差異,所以我們想要去改變一個國家和一個群體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只能將自己的文化融合到其他文化中去,或者將其他文化吸納到自己的文化中來,使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共存,彼此完善。所以我認為:文化共存是可以實現的。

可能很多人會說:“文化共存,這麼高大上的詞語,應該離我們很遙遠吧?”其實,文化共存並不離我們很遠,它就存在於我們現實生活當中。

放眼望去,現在滿大街的人都穿耐克、阿迪達斯的鞋子、衣服;中國的餃子、北京烤鴨這些傳統美食也流傳到世界各地,中國的國粹—京劇被世界人民所熟知,中國功夫的武館也開遍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去旅遊,而在中國的告狀也隨處可見很多外國人;街道上我們可以看到飛奔的汽車,可能發動機、輪胎、外殼都是分別採用不同國家的技術……這種種生活現象,都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納、相互完善的文化共存。目前全世界已經逐步走向多元化,不管什麼文化,只有採取開放的姿態,接納吸取其他先進文化,去除自己糟粕的文化,才能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但是當今世界上也曾存在許多文化衝突現象。就像古代歐洲的基督教和西亞異教徒因為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而對異教徒進行殺戮,最後導致兩敗俱傷。這是一場因宗教文化衝突而引發的戰爭。而中國卻奇蹟般地呈現道教、儒教、佛教、回教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層面的各種神教的共存狀態,這是中國文化對世界貢獻的永恆價值。

其實,文化的衝突不必是一種文化消滅另一種文化,相反,兩種文化可能吸取對方的優秀文化後,彼此都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完善。如羅素所說言: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所以文化共存才是人類的出路,世界應該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世界上各種文化,只有共存,才能聽取對方身上的精華,來填補自己身上的不足,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價值。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文化共存呢?

我想,如果每種文化都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普遍存在的特性,才有可能如此。每種文化在流傳到世界各地的時候,既要保留自己的本色,又去學習其他文化優秀的地方,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讓全世界都認可這種文化,而不是像基督教與袋伊斯蘭教一樣用一種文化消滅另一種文化,那樣只會在民眾心裡產生對異於自己文化根深蒂固的厭惡。這樣多種文化才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才能創造出精彩紛呈的世界文化。

文化共存,是包容,是汲取,更是一中積極的創新。

禮讚中華文化之魂 篇19

高一作文 ,1428字

“國學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中國乃禮儀之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北宋大儒張橫渠說出這番話來,尤見國學之重。國學為天地立心,汲取天地之精華,聚集萬物之靈氣;國學為生民立命,教人誨人,賦予生命以意義;國學為往聖繼絕學,承聖人之思想,傳萬世之至道;國學為萬世開太平,以文化治國,開大同。國學在整個中國的發展歷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謂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文化之魂”。

國學所含甚廣,複雜玄幻、博大精深而又時時刻刻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國學,正成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積澱下來凝結成的精華,成為我們中國人引以為傲的資本。學習國學,意義非凡。

中華文化自古傳承。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孔孟儒家,老莊道家,墨子墨家,韓非法家……自成一路,各成學派。儒家的“仁”,遊說主張仁政,遭“焚書坑儒”,卻又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的“無為”、“順其自然”傳出“長生不老之術”,也有“煉丹士”……種種學派,成了國學;種種思想,融於國學。在這百家爭鳴的時代,每一種思想,都立天地之心。

詩賦駢文唐詩宋詞元曲,代代沉澱,如今還存在的,必是精華。有醉酒發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有展望未來,不懼艱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志;有臨江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的豪邁;也有面對小橋流水人家之景,發出“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嘆息。國學,為往聖繼絕學,凝結成國文化。

國學不僅包含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為國文化,他還體現在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人相敬是中國自古而然的傳統。例如,蘇東坡與王安石這兩個反變法與變法之政敵,其實彼此都欣賞對方才幹。蘇東坡被朝廷重新起用時,王安石晚年卻罷相居南京,蘇東坡便特地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兩人交談甚歡,更加相互欣賞,彼此感到相知更深、人格昇華。曹丕又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與文人間相互欣賞,又相互競爭,多元的中華文化在這種競爭中發展,熔鑄成中華文化之魂。

如今的我們,從小時開始背誦《三字經》,捧著《論語》,背誦唐詩,誦讀文章。我們深受國學的影響。學習國學,似乎世界都有了文氣,感受到老祖宗用生命踐行出來的精神財富的美麗。學習國學,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魂的魅力。國學教化國民,教我們修身養性,成為中國人立命之本。每每誦讀國學經典,時常就會想到古代私塾中書生搖頭晃腦大聲背誦“四書”“五經”的景象,想到學生們在學校背誦語文,朗朗書聲不絕於耳。

真正的國學還遠不止於詩詞篇賦,古文經典。現代的文明發展是如此迅速,而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正漸漸忽視這古老的文化的另一部分。那蘊藏在那詩句中的,古人們踐行生命的意義所傳下來的精神,更是我們所傳頌的中華文化的魂,更是國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顏回居陋巷不堪其憂,廉頗負荊請罪,楊時程門立雪……這些,更是國學,更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更是中華文化的魂!學習國學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使我們骨子裡的那份美德得以永存。正是這種自古至今所傳承下來的中華傳統,開萬世之太平。

處於當今社會,學習國學的原因固然有很多。而最重要的,也正是國學意義的體現:面對腐朽的文化、激烈的競爭、巨大的壓力,我們要先學好古人留下的先進文化,在此之後,更用國學的精神文明充實自我,讓溶在華夏民族血液裡的那份美德永存!禮讚國學,禮讚中華文化之魂,讓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文化魂傳承,發揚!

吳哥文化之旅 篇20

國小六年級作文 ,1628字

帶著微笑出發,旅途就會多點樂趣,人生便會多點快樂!就這樣,我開啟了柬埔寨吳哥文化之旅。

有不少人初識柬埔寨是因為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古墓麗影》和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然而“人一生要去的100個地方”中,吳哥是被圈出的重點。因為吳哥,柬埔寨已成為東南亞最具吸引力的國家。這裡處處皆風景,各種美麗的風景在相機裡定格,就是醉美的畫卷。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風采,可以領略文化之美!

吳哥通王城又叫大吳哥,始建於9世紀,是一座由宮殿、寺廟、花園、城堡組成的完整的城市,古高棉王國的首都。據我國元朝使節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所形容,13世紀末年的大吳哥城到處繁華熱鬧,建築物金碧輝煌,較當時中國元朝的城市也毫不遜色。大吳哥城共有五道城門,門上四面都刻著全盛時期國王加亞華爾曼七世的面容。這是象徵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四面佛菩薩,以慈悲的眼神檢閱進入城內的人。城內散佈多處吳哥遺蹟,較著名的有巴戎寺、巴芳寺、空中宮殿、戰象平臺等。巴戎寺由49座大大小小寶塔構成,再加上五座城門上的佛塔,共54座,象徵佛光普照,也代表當時高棉統治的省份。這些佛塔高矮不一,每一面佛像都帶著不同的微笑。兩百多個微笑浮現在蔥綠的森林中,陽光照射下,有的神祕,有的莊嚴,有的很可愛……其中有一個最出名,笑得最燦爛,被尊稱為“高棉的微笑”。那嘴角淡淡的微笑,臉部安靜的氣質,征服了全世界,給人巨大的力量,傳遞人生最深奧的祕密,安慰人們:生活的煩惱,微笑會分擔,苦難會過去。細細品味這些國王的微笑,我頓感巨集偉的建築本身確實令人敬仰,而微笑的力量卻刻骨銘心。世界上最美麗的微笑陪伴我的這段旅程,那是多麼快活的事!

吳哥的奇蹟延續至今,那種感動和震撼,不親臨其境不足以感受。其中數小吳哥最為著名,堪稱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遠遠望去,巍峨壯觀,好像一座至今仍在使用的皇家宮殿;走近了,你會發現是一座儲存最完好的寺廟建築。再往裡走,牆壁、廊柱、門楣、欄杆上各種栩栩如生的浮雕便迎面而來,內容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最吸引人的是女神浮雕,有的沾花微笑,有的翩翩起舞……女神像臉上的微笑,與蒙娜麗莎同具魅力。《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神話故事雕刻在迴廊上,“乳海翻騰”的傳說,保護神毗溼奴同天魔作戰的故事,“神猴助戰”,高棉人與入侵者的戰鬥情景,一幅幅展開,用無聲的方式為世人講述著柬埔寨神祕、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文明。走著走著,我的心被震撼了,這可是心靈的洗禮。不然《花樣年華》中的梁朝偉也不會來到這裡默默傾訴心中的往事。

看,那筆直聳立的尖塔殿堂據說代表“天堂”,臺階又陡又滑,好在現在為遊客搭建了木梯和護欄,就這樣也得手腳並用地爬上去。在柬埔寨,無論古代還是現在,人們都十分信仰宗教,聽說是為了讓信徒在攀爬過程中體會通向天堂之路的艱辛。站在塔內,欣賞那金色陽光撒在雕刻精美的石柱上,心中肅然起敬,這不愧為世界上最具靈感和最為壯觀的宗教建築之一,多麼的神聖。

塔普倫寺是國王加亞華爾曼七世為紀念其母親而建。也許,名聲更多是因電影《古墓麗影》拍攝而起,帶來了一群跟隨者。電影中奇幻神祕的古墓,樹根穿透岩石的力量,讓人充滿遐想,扣人心絃。百年的古樹與牆共生,緊緊纏繞住神殿和廟牆,蔚為奇觀。如今,樹木不斷生長繁殖,許多廟宇都轟然倒塌,留下的殘磚訴說著時間的痕跡,感嘆失落的文明。

旅途中,坐著遊船遊洞裡薩湖。人們在黃黃的水上生活,捕魚、種菜、養豬……這裡是移動的村莊,我看到了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獨具一格。那裡的孩子非常窮,長得瘦瘦的,衣服又破又髒,還光著腳,總是露出淡淡的微笑,非常勤勞,打魚,賣東西,做牛皮雕。跟他們相比,我們很幸福,真有一種身在人間,心處天堂的感覺。

吳哥之旅異常精彩並足以銘記,我慢慢領悟這難忘的旅程,享受著人生的快樂。帶著微笑出發,世界會更美好。我想,我們整裝待發的時候記得帶上自己的微笑,旅途會多點樂趣,人生便會多點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