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蘭自芬芳相關作文20篇

空谷幽蘭自芬芳 篇1

高三作文 ,763字

八月的杭城細雨連綿,是大自然對這一方水土的饋贈,透過空中飛揚的柳葉,杭城山水映入眼簾。

踏著一路翠綠的青苔,我們走進靈隱寺所在的那座大山,山水空明,層巒疊嶂,水珠滋潤著身邊的花草,參天的水杉沐浴在煙雨中,彷彿蒙上了一層白色的輕紗,輕盈而曼妙,耳畔迴盪著深沉的鐘聲,陣陣清風裹挾著雨水滋潤著遊人的肌膚,清爽而溼潤。

偶然間發現路邊的石縫間冒出一抹顯眼的藍色,我走過青石板,臨近石縫旁,彎下身子,原來這是一朵蘭花。細小的花瓣搖搖欲墜,弱不禁風。我用手指輕輕觸控著花瓣,時不時有幾點露水從頭頂的水杉樹上滑落,順著我的指縫,流在蘭花的花瓣上,此時的它猶如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親吻著晶瑩剔透的露水。

雨越下越大,我們不得不撐起傘,往山上的寺廟趕去。鐘聲迴盪在山谷間與蟲鳥的啼鳴混雜在一起,奏出一首秀美禪意的樂章。這恬靜的景象被一陣驚雷打破。霎時間,暴風驟雨,遊人匆忙向路邊的店鋪裡逃竄,唯有滿山草木巋然不動。一陣寒意湧上心頭,那石縫間的蘭花定是被風雨摧殘得再無生氣了吧,頓時感到一絲惋惜。

經文入耳,心終歸平靜,燒了香,我們沿著原路返回。滿牆的夏意,雨水潤溼了,爬滿青苔的牆。我埋著頭,下了山,眼睛時不時往路邊瞥了幾眼,找尋著路邊那一抹藍色。許久過後,她嬌小的身子再次出現,我不禁感嘆,不是春風和睦,是驟雨傾灑,那株蘭花依然能在夾縫中生存,碩大的雨點停駐在花瓣上,花瓣似乎少了兩朵,卻絲毫不影響它的綻放。

我輕合雙眼,傾聽山上傳來的鐘聲,身體浸潤在雨中,任由雨水打溼衣裳。輕輕嗅著空氣中泥土的氣息,卻有一陣蘭香鑽入我的鼻腔。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採而佩,於蘭何傷?也許蘭花才是最為睿智的,面對風雨,它搖曳著,但這不是低頭,這是生命的吶喊。蘭花如是,人亦如此,即便烏雲壓至眉梢也要相信烏雲過後就是太陽。

八月杭城柳葉揚,空谷幽蘭自芬芳。

在深雲中,在松濤下——讀《空谷幽蘭》有感 篇2

讀後感 ,1116字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看落雁修竹,月升日暮,行到水窮之處,隱於深雲之中,不與人溝通交流,執著於尋找自己的“道”。他們,是當代中國人熟悉又陌生的隱士。

《空谷幽蘭》這本書便是美國作家比爾彼特來到終南山尋找隱士的故事。書中的隱士們,在自己僅有的一方天地裡靜靜地冥想,有時,他們甚至可以幾個月不吃東西,一直靜坐,好似皎然筆下那句詩“醉臥白雲閒入夢,不知何物是吾身”,只是,他們醉的不是酒,而是醉於道,醉於迴歸自我,迴歸自然。

《老子》中有一句話:“大曰遠,遠曰逝,逝曰反。”大概意思就是世間萬物有其執行規則,他們都在迴圈反覆,包括我們的生命。懂得把握,才能知道何處是歸途。

想起陶淵明《連雨獨飲》中:“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心與形,是兩個存在,“心”是真正的自我,而“形”,是外在的名利。萬物有性,所謂“人性”,就是率真純粹,一顆不刻意、不雕琢、不做作的心,這樣,才永不泯滅。

《莊子天地》中有一個抱甕灌畦的故事。傳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在遊楚返晉過漢陰時,見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著甕去澆菜,就建議他用機械汲水。老人不願意,並且說:這樣做,為人就會有機心。也許你會覺得故事裡的老人愚蠢又可笑,可是它體現了莊子那種“道法自然”的思想。

可是,正如學者智效民在《民國舊夢》中所描述:“在一個以權謀私甚囂塵上,金錢鋪路不足為奇的社會,人們紛紛放棄普通平凡的生活,而是把出人頭地、高人一等當做自己的夢想,就造成了一個病態的社會。”如今,誰沒有“機心”呢?

當然,並不是要讓每個人都像終南山的隱士們那樣,放棄舒適方便的生活,決意歸隱於深山中,與鳥獸同眠,花草為友,而是要有如陳寅恪先生所說的“自由之學術,獨立之精神”。自由,是人人都渴望的;獨立,是人人必須要做到的。但是,我們要問自己,我們足夠自由,足夠獨立嗎?自由,就不會被誘惑所綁;獨立,就不會被慾望所左右。說到底,人們都有一顆“機心”。而隱士們能夠自由、獨立,正是因為他們能守住心中的一方淨土,他們“守拙”,懂得捨棄,像弗蘭茨卡夫卡說:“我不想要什麼東西,只想從深淵伸出雙手就出自己”。

迴歸自然,迴歸自我,會使人感覺到純淨、美好。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說:“它教會人們靜聽雨打芭蕉的聲音,欣賞到村舍炊煙裊裊升起,在杜鵑的啼唱中體會到思念遊子之情……”春則覺醒而歡悅,夏則在小憩中聆聽蟬的歡鳴,秋則悲悼落葉,冬則雪中尋詩。

田園、山林並不獨屬於謝靈運、陶淵明、王維、孟浩然,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歸隱的地方,能夠領悟到莊子所言的“法天貴真”。懂得捨棄。懂得迴歸,才能再一次出發,走得更遠。讀比爾的《空谷幽蘭》,你的心靈將會得到一次沐浴,一次昇華。

回望自芬芳作文 篇3

國三作文 ,4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