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相關作文20篇
東坡肉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462字要說我最喜歡的美食,就要數我媽媽燒的東坡肉了。每到星期五,我就會纏著媽媽給我做,讓我饞饞嘴。
瞧,擺在我面前的這盤東坡肉,熱氣騰騰,色澤洪紅潤,醬湯鮮豔,肉的顏色還微微透明,再配上翠綠的青菜,真令人垂涎欲滴啊!輕輕的夾起送入口中,哇!酥爛的入口即化,口感肥而不膩,真是太好吃了!這道菜到底是怎麼做的呢?我請教了媽媽,原來並不是我想的那麼複雜。首先把豬肉切成小方塊,然後放入開水鍋裡煮上5分鐘,加上蔥、料酒、醬油和開水。火燒開,再用小火慢煮煮上兩個小時左右等皮酥肉爛就行了。吃的時候,可以倒去醬油、配上生菜、蘸肉汁實用。每次我都要吃的走不動才罷休!
東坡肉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容易被人吸收,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美食。這道菜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創造的。蘇東坡在徐州任知州時,有一年黃河決口圍困了徐州,蘇東坡率領官兵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經過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為感謝這位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送給了蘇東坡。蘇東坡推辭不掉,便親自指點家人制成這種紅燒肉,回贈給百姓,東坡肉便從此得名而來。
聽了我的介紹你的嘴巴饞了嗎?
一碗東坡肉味濃情更濃 篇2
國三作文 ,743字“來碗東坡肉嗎?”
抬眸間,媽媽正埋身於廚房的瓶瓶罐罐之中。她繫著淺紅色的圍裙,手上的動作漸漸慢了下來,似乎在等待著我的答案。
“好呀。”我對他露出一個淺淺的微笑。“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這是蘇軾描寫的東坡肉把?”媽媽笑著,“這一碗肉,不過是一碗人間煙火罷了。”
元豐三年,已達不惑之年的蘇軾被貶謫黃州。但當蘇軾剛踏上這片土地時,就寫下了“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一副豁然、樂天派的形象便躍然於這白紙黑字見。
“好了,你嚐嚐。”媽媽將一碗東坡肉輕擱於我桌前。
“嗯!真香!”我淺嘗道,“這只是普通的豬肉而已,為何會有此等美味?”
“那是因為,他將自己的一生煙火都添入這道菜之中了呀。”媽媽笑道。
一生煙火嗎?我放下筷子,思緒隨著她的話開始漸漸飄遠。
蘇軾的一生不算一帆風順,總是被貶,可是,縱使歲月待他顛沛流離,他卻依然待生活眉眼如初。他樂觀,隨遇而安,泰然處之。將一生的風花雪月,用小火慢燉,熬製成這一碗人間美味。
可見,無論是低賤的豬肉,還是高貴的食材,蘇軾他都能泰然食之。他將自己一腔熱愛都獻給了生活。他吃下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碗人間煙火。他在被貶謫的荒涼之地,亦能做到把酒祝東風,且祝山河與共的從容。這份精神,這份情懷,何嘗不讓人感動。
將燒菜研究美食著似人生,一眼看去,雖似平凡,但是,這其中也浸入他的情懷。將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用作醬料,與人生中的風花雪月一起慢燉。現在我們吃下的,何嘗不是一碗人間煙火?
莫言說過:“人生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東坡的這份情懷,對待生活的態度,不正是我們當代人應該學習的嗎?
良久,我將自己從思緒中拉出。
“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啊。”我輕吟道。一碗東坡肉,味濃情更濃。
東坡肉的故事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1047字有人喜愛山珍海味,有人喜歡粗茶淡飯,有人愛吃涼拌黃瓜,有人愛吃清蒸螃蟹……但我最愛吃的則是簡單又美味的“東坡肉”。
說起東坡肉,還有一段來歷呢!相傳,東坡肉是由宋代大詩人和大美食家蘇東坡發明的,因其肥而不膩、甜軟糯滑而聞名於世。
平時筆墨紙硯,課餘詩詞歌賦,今天我決定和油鹽醬醋來個約會,親手做一做“東坡肉”這道上千年的美味佳餚。
我先和媽媽去集市買了一塊“上等”的五花肉,然後回到家將肉切成小塊,放進開水裡焯去肉的羶味。接著,我在鍋裡放了些油,待油燒熱,再把肥嫩嫩的五花肉倒了進去。可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卻讓我做的“轟轟烈烈”:在肉下鍋的一瞬間,爆起的熱油像滾燙的流星雨,濺了我一臉,疼得我“哇哇”直叫,“不幹了不幹了!”我賭氣地回到房間。
媽媽拿著毛巾,一邊幫我擦掉臉上的油漬,一邊用嘴吹燙紅的地方。我猛然發現,已經很久沒有仔細看媽媽了,印象中白皙細膩的面板已經爬滿了細碎的皺紋。我眼圈一紅,撲進媽媽懷裡,“欣兒乖,不疼不疼,媽幫你吹……”我沒有解釋,只是感覺自己一下子長大了。
我重又回到廚房,把切好的生薑和蔥倒了進去,瞬間,“滋滋”的聲音和著剷刀攪拌的聲音,如一曲美妙的音樂迴盪在廚房。看著在房間工作的媽媽,想著不久我們就可以吃到甜糯的東坡肉,我一邊吟誦著“此肉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嘗……”一邊把剩下的佐料全部倒進鍋裡……
東坡肉終於要好了,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然而,這一切都只是我的想象,開啟鍋蓋的那一瞬間,骨感的現實讓我大跌眼鏡:鍋內黑乎乎一片,用剷刀都鏟不動,啊?糊了!於是,又是一聲驚叫。
媽媽在上面撒點蔥,裝盤。爸爸看到眼前的“黑暗料理”,吃驚地問我:“你不是保證中午讓我看到瑪瑙(肥肉)、寶石(瘦肉)、翡翠(香菜)麼?可我只看到了煤炭呀!”“噗”我忍不住笑出聲來,爸爸拿起筷子:“來來來,今天中午嚐嚐我家欣兒做的非洲版東坡肉!”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只要無怨無悔,從容面對,風雨過後,便是彩虹。我的故事仍將繼續……
東坡肉 篇4
國小三年級作文 ,505字東坡肉是眉山的江南地區特色名菜之一。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不碎,香糯而不膩口。一般為肥肉,一般為瘦肉,入口肥而不膩,帶有酒香,十分美味。
它的主要製作材料有黑皮冬瓜、天貝、茶樹菇、猴頭菇、豆腐和油菜心、五花肉;然後由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香葉、蔥姜、醬油、老抽、料酒、油鹽、胡椒粉、糖和澱粉來給菜品調料。
不僅他的食材很講究連做法也很講究。冬瓜在凹槽處抹上幹澱粉,將拌料抹在上面,抹平;冬瓜反過來在冬瓜表皮上均勻的抹上老抽;鍋上加油少許,燒至七分熱,將抹上老抽的冬瓜面油鍋炸,上色,撈出來後將油瀝乾;鍋中加油煸炒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香葉、姜煸炒加蔥加水熬製香料,約五分鐘,加調味品;冬瓜放入鍋中燉15-20分鐘;撈出扣在盤中,切2分,用鍋中的滷汁過濾後用澱粉勾薄欠,澆在紅燒肉上面。就是這樣,一道色澤紅亮的東坡肉就完成了。
“哇——!簡直就像一道工藝品。”它的肉由深到淺,用竹葉圍繞東坡肉成了個“十”字形,綠色的蔥花灑在上面,完美極了。輕輕地用筷子夾起,先是一種鹹味進入口中,再是一種甜味。
我愛江南的東坡肉。
奶奶的東坡肉 篇5
國二作文 ,682字小時候,最愛吃奶奶做的東坡肉,可隨著年紀的增長,那熟悉的味道感覺離我越來越遠了。
除夕夜是我們一家人歡聚一堂吃團圓飯的美好時刻。除夕夜的團圓飯是奶奶和母親燒製的。小時候家裡並不富裕,只有快過年時,才能痛痛快快吃上幾頓肉,現在想來,那真是一年中吃得最好的飯了。我家鄉有一個習俗,吃團圓飯必須有一樣菜——-東坡肉。
奶奶歷來節儉,每次做肉類菜時,都非常小心翼翼,生怕出什麼差錯,糟蹋掉了那昂貴的食材。奶奶做東坡肉非常注重味道,我們那有一個傳說,除夕夜吃東坡肉,關係著全家人在未來一年裡幸福、安康。而哪家做的東坡肉越好吃、美觀,就表現哪家人來年越幸福、安康。
我曾看過奶奶做東坡肉,奶奶總是先將五花肉用淘米水浸泡半個小時。我問奶奶:”這水不乾淨啊!“奶奶說:“你懂什麼!只有用淘米水,才能洗乾淨肉,才能讓肉更入味。”將浸泡好的五花肉洗淨、切塊後,奶奶將家鄉自制的甜辣醬倒入鍋內,再倒入五花肉一起翻炒,悶煮大約半小時後放入調料,東坡肉就可以出鍋了。
東坡肉上桌後,全家人從年紀最長的老人到年紀最小的孩子,依次品嚐,一人一塊。清楚地記得嚼在嘴裡的東坡肉,甜中帶點辣,軟軟的,香香的。而且,在除夕夜金黃的燈光下,東坡肉的裡竟還混合著另外一種奇特的、濃濃的氣息——-家的溫暖與甜蜜。
自我到臨泉縣城上中學之後,爸爸長年在外工作,媽媽在縣城陪我讀書,奶奶獨自一人在老家看守庭院,一家人分作三處,平時聚少離多,我見到奶奶的時間也少了。好想春節回家看看奶奶,再吃上奶奶做的美味東坡肉。
《蘇東坡》觀後感 篇6
觀後感 ,692字追了半個月的《蘇東坡》,昨晚看完了。這無疑是部成功的歷史劇。以蘇軾為線索,使觀眾明白宋朝的興盛衰亡原因。君主遠小人而近賢臣,則國盛,反之,則國衰。
雖然本劇為了體現蘇軾的文學才能和政治之道,把其他同期的政治文人反面性格描述得比較過頭,可是我還是喜歡上了這部劇,並且一看就斷不了。當蘇軾閉眼老去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當時的百姓一樣沉重。蘇軾離世了,去天上繼續做他的文曲星了;大宋少了一位憂國憂民的好官,世界少了一位詩文書畫皆精的大才子。悲傷的同時,我又為他終於擺脫人世間的疾苦開心,他終於不用受制於人,勞苦奔波於世。
原本對蘇軾也就《水調歌頭》,《赤壁賦》的印象,現在真的從心底裡喜歡這個愛國愛民,為人正直的東坡先生。他不畏強權,敢於直面聖上,擊鼓為民請命;他不怕降罪,開糧倉,解民缺糧之困;他勘察地情,挖井引水,解人民飲鹹水之苦……這樣的事太多了,我腹中墨水畢竟遠遠比不上這位東坡先生,不知該如何去表述了。
通常觀後感,應該有對自己生活的思考,我這裡也來說下。像我這樣的弱小女子,在平凡的崗位做著平凡的小事,關於天下,我既沒有什麼發言權,也不甚關注;說到自己,與蘇軾一比,簡直無地自容。遇到客戶催單就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心裡團團轉,若更悲劇者,發貨方無法準時發貨,我便恨不得能到工廠,逼他給我變出貨來。如果像我這樣,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鬱鬱寡歡,那蘇軾這一生可就有得罪受。但他沒有,並且,每貶至新處,總能做些政績來,他做事從不為取悅領導階級,只一心為著百姓,我想這就是他總是“貶不敗”的原因吧。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如何能夠做到處變不驚,這是值得我一生探索的事。我要好好向東坡先生學習!
我心中的蘇東坡 篇7
國三作文 ,570字雨,淅淅瀝瀝得下著,細細的雨絲打在樹葉上,發出“沙沙”的聲響。似乎,一切都顯得那麼蕭瑟。即使是這樣,你仍舊可以看見,一位老人,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邁著輕盈的腳步,泰然自若地在雨中行進。他,就是蘇東坡。
官場失意,文場敗筆,愛妻病逝,彷彿一切都在與他作對,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一甩煙雨任平生”。他甚至自嘲,“深入死灰之木,心似不繫之舟”。彷彿上天就要將他的心摔個粉碎。
但是,他沒有墮落,沒有頹廢。他坦然面對現實,他以曠達樂觀的胸襟接受了這個現實。“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縱使雨一直下,他心中始終有著自己的太陽傘,縱使風一直刮,他腦中始終有著自己的避風處。愛妻病逝,十年後的他仍就記得起愛妻“小軒窗,正梳妝”的模樣。他是個有情有義的真男人。
即使自己鬢角微霜,面對外敵的入侵,仍舊“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雖然壯志未酬,但他自己被貶,卻還憂國憂民憂天下。似乎整個國家的重擔,全都落在他一個人身上,這種社會責任感,超越了權力,地位,金錢……即使他夙願難以實現,也無愧於國家,無愧於自己……
最終,他將種種不快,全都化成了江水,一句“大江東區浪淘盡”將自己的憤懣隨江水而流逝,只留下一種樂觀,一種精神,一種力量。
雨漸漸停了,山頭升起了明媚的太陽,霞光打散了一切陰霾。他,駐足,四周環視,微微一笑,繼續大步向前走去。
黃州的兒子——讀餘秋雨《 蘇東坡突圍》有感 篇8
讀後感 ,1131字讀你的時候,你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時候,只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問你的時候,你卻說“一蓑風雨任平生”。
—題記
近日拜讀了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隨他走進歷史洪流,觸控早已風乾了的淚痕,或悲或嘆,或思或悟,一時感動縈繞心中。
餘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歲月裡,你陷於“烏臺詩案”中,因心懷叵測的小人的惡意圍攻,你被長途押解,貶謫黃州,風雪交加,空餘你孤獨的身影,一句“一蓑風雨任平生”不知敲落了多少滄桑老者的熱淚,打動了多少後人迷茫的心!
你,一個後起之秀,名震文壇,作為蘇家三傑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卻因此而落難,就像你弟弟所說的一樣“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在監獄裡,你被侮辱,被摧殘,你用純銀般的嗓子哀嚎著,哀嚎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寫那麼美麗的詩就已經荒唐到底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濃妝淡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就這樣,你經受不住日復一日,通宵達旦的逼供,你閉了閉眼,就承認了,你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你的渾身髒水,孤獨的走進了荒涼的黃州,你如同一隻小蝌蚪在洶湧澎湃的大海里顛簸,“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雖然屬於美麗,現實畢竟歸於澀意,你品嚐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盡受了官場的煉獄洗禮,於是乎,餘秋雨先生告訴我:“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他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習慣於淡泊和靜定,在艱苦的中墾荒種地中,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身世與經歷,才造就了你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吧!
餘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走到黃州赤壁,面對著赭紅色的陡峭石坡,浩蕩東去的大江,你閉眼深思,你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注入了意味,結果,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祕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不朽的篇章終於在黃州誕生了!餘秋雨先生說:“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餘秋雨先生告訴我,你是黃州的兒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託遺響於悲風,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你不再悲觀,不再耿耿於懷。你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成全了你,你成全了黃州。
現實的殘酷,競爭的激烈使你內心深處傷痕累累,但你卻一貫保持著那樣豁達的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讀你,想你,你的詩篇讓我感動,你的心境讓我震撼、感慨。
東坡西湖 篇9
高一作文 ,822字駕一葉扁舟,泛舟惠州西湖。正是春暖花開柳枝依依的季節。浮州四起,青山似黛:遠處,泗州塔隱現於樹木蔥蘢之中,當波光粼粼的湖面,船櫓停止搖晃,我信步跨下小舟,想像自己是古代的文人墨客,是飽讀的書生,倘佯在西湖的小道上。
身隨路轉,猛抬頭,東坡恰與我面對面,他衣著青衫,挽袖身後,神色從容,面容寂靜,舉目遠視。我靜靜地注視著他,彷彿穿越了八百多年的時空,與東坡同遊西湖。
東坡貶謫惠州,即被幽深、秀麗而又渾樸天然的豐湖所傾倒。讚歎這豐湖是“苧羅西子”,當初任“西湖太守”的情結使他命豐湖為西湖。他也正需一片靈魂的棲居地。“浮雲時事改,孤月此心明”,官場的不順,並沒隱沒才子的人性光輝,西湖裡從此融著他豁達的身影。東坡既然不能“九萬里風安稅駕,雲朝今悔不卑飛”,那就把靈魂交託給這方嶺南的青山秀水吧!東坡就任惠州一年,興修豐湖水利工程,百姓賴以溉良田排水澇,豐衣足食。東坡一生為官可謂盡心盡責!我腳下的蘇堤可以做個證。從此,惠州西湖處處流連著東坡煢煢的身影。東坡白天遊覽,夜裡也流連,甚至通宵達旦。“嘗夜起與客遊豐湖,入棲禪寺,叩羅遊道院,登逍遙堂,逮曉乃歸。”即使又貶至南海,仍念念不忘西湖。“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穎水與羅浮””。
杭州西湖有蘇小小墓,惠州西湖有朝雲墓。寺側松林,西臨西湖,遙對聖塔,朝雲便葬於此。東坡在西湖並不孤寂,因為有知已朝雲相伴。他們注目鷺鳥,成雙棲止。可惜這善解人意的女子竟不服水土染病而亡。我似乎看到東坡徘徊松林,反覆低吟“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親”。人生真是“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八百年的往事,竟只剩一座古亭,一塊墓碑,一堆壘土。
流連蘇堤上,西湖的水濃郁而沉默,綠的深不見底。山川人物,千種心緒在此積澱,而水波平復百年的漣漪。不知不覺間,湖面氤氳四起,夜幕悄然降臨,茫茫湖水,水靜無聲,月到空明,水天一色。遠處,我的視線裡出現蒙朧一影,在湖心泛舟,似東坡正吟誦“西湖真西子,煙樹點眉目”
蘇東坡 篇10
國二作文 ,706字蘇東坡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在宋朝時候尤其以詩文出名,蘇東坡,蘇軾,東坡居士,歷史的傳奇,中華的瑰寶。雖然歷史已過去,幾千年已過去,但是蘇東坡仍然帶給人以更多的思考和啟迪。
蘇東坡由於參加王文良的政變,被砭下臺。蘇東坡雖說是一於官場,卻得意於人生。他在隱居的這些年裡培養了隨性,率真,樂觀,灑脫這些良好的品格,他也變得嚮往自由,豪放樂觀和豁達。
其實蘇軾最大的一個愛好就是夜遊。他那片牛肉與酒的小文記得就是一件夜遊的行徑,可是這個夜遊的行徑卻非常不可思議。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地方官是不能飲酒的飲酒必須要受到處罰,但是蘇軾不僅飲酒,而且大醉,卻是必定要受到處罰的,但是蘇軾卻不這樣認為。他說:“入肚無髒任見大王”。從這裡便可以看出蘇軾的任性放蕩率真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的心態,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呀!
蘇軾有一句詩: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句詩便是蘇軾任性,隨性,嚮往自由的表現。蘇世隱居期間他沒有了自由,更被束縛起來,這是多麼的悲慘,但是他卻毫不放棄。是,不能在現實中找到自由,在詩中找到自由!這是一個詩人豁達的胸襟與樂觀的態度。他也給我們後人帶來許多的啟示,珍惜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蘇軾有一篇乞丐的故事也很有趣味。這篇文章寫出了他當時樂觀的胸襟與豁達的人生態度。樂觀豁達才是對他隱居生活最好的描述雖然他當時無人與它為伴,但是他的內心是非常幸福的,因為他從他的因為他從平凡之中感到了幸福感到了快樂。就是快樂很簡單,快樂隱藏於平凡之中。
是的,正式蘇東坡的樂觀,灑脫,曠達的胸襟,才成就了他的一世英明,他的文學造詣,是他的成功,是他得意於人生的見證!
品讀蘇東坡 篇11
高二作文 ,1358字寄一葉扁舟,捋一輪明月,載一船星輝,品一壺美酒,我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執著而堅定地仰望著那位鍾天地靈秀於一身,攬人間才華於掌股的蘇東坡。
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東坡是個豪情萬丈的人,他少年時受到父親蘇洵的耳濡目染,以“澄清天下”為大志。她的才情,被歐陽修所賞識,於是開始了他的仕途,也是他傳奇人生的起點。可好景不久,噩運奔騰而來,因與王安石的意見不和而自願流放杭州。蘇東坡是個正真率性的人,他自然不會明白官場的凶險。他只是看到受苦的百姓,動盪的社會,他想要拯救卻有心無力。無情的現實讓他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初衷,美麗的西湖是否給了他答案?
蘇東坡對亡妻王弗,亦是情意綿綿。仕途受挫後老天爺似乎還要給蘇東坡一個無情的打擊,結髮妻子王弗去世。雙重的打擊讓蘇東坡疲憊不堪,倒不出心酸與悽苦惟有淚千行。“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悲慟的悼詞穿透紙背,化為無形的淚與思念。他在夢中,似乎看到了小軒窗,美麗的妻子正在梳妝打扮。
蘇東坡還是個重手足之情的人,特別是對弟弟蘇轍。被貶黃州期間,七年未見弟弟,只能對月飲酒吟詩,來寄託自己的思念與美好祝願。
人有悲歡離合,豁達的東坡只好但願人長久,長裡共嬋娟。孤獨的蘇東坡,何時才能與子由舉杯邀明月呢?
一蓑煙雨任平生
提起蘇東坡,就不得不提黃州。因為黃州是蘇東坡的轉折站,突圍城,煉功房。當年,經歷慘痛的“烏臺詩”案後,蘇東坡作為一名罪犯,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滿身汙水,傷痕累累地來到了黃州,這個註定要與蘇東坡產生千古對話的地方。
失意苦悶得蘇東坡終於在此體會到了人性的蒼涼。平生好友面對東坡情真意切的信時竟無一人答之。陪伴他的,只有清冷的殘月、冰涼的寒枝和“寂寞沙洲冷”的悽苦心境。
然而,蘇東坡怎肯向現實低頭成儒夫?他收起了官場的尖利,洗去了人生的喧嘯,尋找無言的山水對話千古的文人。一蓑煙雨,一雙芒鞋,一柱竹杖,便可吟嘯且徐行。面對如此的大起大落,又有幾人能做到“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與無情”呢?
與其說黃州是蘇東坡沉寂的安身之處,不如說是他的起點。在這裡,蘇東坡開墾耕作,遊山賞月,原始的氣息慢慢使它變得成熟。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說的,這種成熟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茫,是寬闊而不膩耳的音響,溫和雋久,純淨自然。於是,流傳千古的偉大作品“三赤壁”產生,留給人們“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超脫淡然。
人們常常同情與蘇東坡的悲苦遭遇,可正是這些磨難成全了一代才子。人們會銘記那位才華橫溢,文采飛揚的蘇東坡,卻很少記得那位在宦海浮沉的文忠公。
一樽還酹江月
人生的起伏跌落讓蘇東坡漸漸變得豁達脫俗,養成了“自適其樂,忘得失,齊生死”人生觀。儒家使他安得其命,道家使他順其自然,佛家給予了他一顆平常心。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的蘇東坡,仍然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淡然地面對榮辱得失,生死無常。
蘇東坡經歷了入世、出世、忘世到遺世,愈老愈熟。“江海寄餘生”式的灑脫,也只有天真勇敢的蘇東坡能做到吧。
醉笑陪公三萬場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卻不曾被歷史的泥沙掩埋,而是成為一代代人的精神榜樣與楷模。我欽佩蘇東坡“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寫作風采,更敬佩他的豪邁、豁達、超脫與真誠。我虔誠地拜讀蘇東坡的遺墨,細緻地品味蘇東坡的人性魅力,蘇東坡教會了我笑傲人生!
與東坡對話 篇12
高二作文 ,970字你孑然一身,獨行在赤壁戈灘,走著屬於你的路。這一路並非坦蕩如砥,這一路實在坎坷艱辛,所有喜怒、愛憎、成敗,是你一生的故事,萬人景仰,與你同行,是你精彩活過的證明。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你負手而立西湖畔,衣袂飄飄,澄澈的湖面倒映出你滿溢憧憬的目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你深切地熱愛山水美景,洞察大千世界,擁抱世間萬千美麗,秉持著凡物皆有可觀的信念毅然前行。我跟在你身後,循著你的足跡,不願錯過每一份無與倫比的獨特景緻。
可我知道,這一路你也曾迷茫。中秋月下,你“把酒問青天”,不知今夕何年。萬家燈火,只你一人月下獨酌,李白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影射心中思親不得見的愁緒,而你拋卻辛酸悲苦,面對那皎皎月輪,只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道不盡世事難料,唯有豁達以對,泰然處之。血濃於水的兄弟手足,終不得團聚,可你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自己遺憾也罷,只要對天下人送上美好祝願,也便寄託了自己的一份情意在其中。每每吟誦起《水調歌頭》,我都思緒萬千,最終化作對父母的一句關懷,對老人的一聲問候,對家的一絲眷戀,對世人的真誠祝願。你帶我一路上領悟何謂珍貴,而我只能傾盡一生,珍重再珍重。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你一腔熱血,亦曾想馳騁在千軍萬馬的英雄戰場,載著你的凌雲壯志著那一身戎裝,呼嘯滄桑。只無奈“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僅剩下你作為文人墨客的嗟嘆和遺憾。餘秋雨曾說“成熟是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生活辜負了你一次又一次,你卻在它的千萬種形態中找尋到它的真諦—無論我們置身何處,前往何處,不忘本心,方得始終。此生你無法傾注全部於精忠報國之業,也要讓自己的價值閃耀在整個社會之中,讓自己熾熱的靈魂世代永生。你一生似酒,濃烈刺激;更似茶,令人回味無窮,因為那積澱在最深處的,是你的豁達與從容,是一生的印記。
你站在並不陡峭的高度,等待更多的人與你同行。西湖美景千年猶存,皎潔月光仍寒意陣陣,滾滾長江波濤洶湧,你的詩篇亦經久不衰。唯一不同的是,已有太多人渴望走上你走的路,或為實現理想,或為錘鍊人生。如果李白、杜甫是傳奇,那你蘇東坡便是我心中不朽的神話。我走你走過的路,也走自己的路。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裡,我惟願如同你,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我知,你與我同在。
與蘇東坡對話 篇13
高二作文 ,865字那日瑣事縈心,揮之不去。苦悶無解,隨手拿本書來解悶。胡亂一翻,一瞥,是那早已讀過的《赤壁賦》。
再讀一讀吧,唉。
未讀罷,已覺心裡被一石擊起漣漪,眼前似乎就是那場景。遊玩的眾賓客之中,有一微生華髮卻目光灼灼的男子。
我似乎在那舟上,在清風明月之中。眾人舉酒,喧鬧。氣氛美好,又誦起歌來。我也輕聲和唱,在那悠遠的簫聲之中,那男子微嘆一口氣,端正地坐著,忽而問我:“為什麼這聲音如此悲涼呢?”我微微一怔,這人想必是東坡居士—遭貶失意,不受賞識。內心之苦寂何人能解?我呢?心裡微微湧起了一抹淡淡的憂傷。
“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我不由想起這幾句話來,又將其解釋給先生:“生命短暫,無可奈何,只得寄情於歌,在悲風中吹奏出來啊。”聽罷,先生有些悵然,在歌聲之中,我們二人沉默……
我想起他那《赤壁賦》,先生如是問,客也如是答。眾客默然,仍有簫的餘音一顫一顫,拂動那根心絃。
我料想這遊玩之樂會被哀傷而打破,然而未待多時,東坡已換了剛才那種情。這時東坡卻又昂起頭來,起身走到船頭,神情堅毅而淡定地說對我說:“我們為何這樣悲傷呢?”我心生疑惑,又問他:“難道您有不同的心情?這此情此景,怎讓人高興得起來?”東坡見我如此哀傷,微微一笑,輕聲說:“日月若以一瞬觀之,則在變化,而萬物以永恆的視角來看,又怎麼有窮盡呢?這月與風是自然的無私饋贈啊,盡情享受就好了,何必追求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何必為那種事哀愁呢?”
聽罷,我無語。是啊,我為何而苦悶?人生世間,總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為名為利,奔波勞碌,瑣事縈心,何苦?蝸角虛名罷了,值麼?即使不得志,人生還有許多美好值得珍惜,何必困於一時一事呢?且行且珍惜,歲月就會靜好無恙。
我會心一笑。
宴飲繼續,與先生對歌,讓人沉醉。不覺那東方已有新日升起……
掩卷沉思。我想,與風景同樣無盡的,還有先生在逆境中曠達的樂觀精神,與先生對話,使我受益。
思緒已從船上抽離開,然而那偉岸而淡然的形象又躍然紙上。這一閒日,我與東坡先生面談,而非只翻了那薄薄的一頁書。
追尋蘇東坡 篇14
高三作文 ,971字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朝代,我似乎看見你在遐想。我驚歎,身後滄海橫流,你卻安之若素。時間如風,如沙,想抓卻抓不住,握於掌心流於指間。彈指一揮間,反倒使我越陷越深,陷入你的文字,陷入你的風華。
品一杯清茗,閉目凝神,思緒穿越縷縷時光,我陪你一起淺吟低唱:“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可其間總有一股淡淡愁思,令人黯然神傷。江月依舊,無奈你早已仙逝。滄海桑田,斗轉星移,你定不會想到千年之後會有這麼一個俗子如此痴迷地追尋著你。
去年夏日,一個人,一揹包,一張至四川成都的火車票,一場寧靜的旅行就此開始。起初眉山並不在我的計劃之中,可在火車站看到眉山的車次時,我便猛地想到了你,我無法解釋是怎樣一種衝動牽引著我。眉山是你的家鄉,於是我坐上了開往眉山的火車,循著歷史的長河,希望尋到你的足跡。我來到了三蘇祠,這裡便是你的歸宿,在那裡我虔誠地燒了一炷香,之後我放慢腳步,安靜地打量著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深巷、盆景、古物、浮雕……我只有通過這些去觸控你,還原你筆下的如畫江山。走在青石鋪就的小道上,我徘徊、彷徨,同時又有些許釋然。我淺唱著你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低吟著你的“也無風雨也無晴”,之後我沉默了,不如再多燃一炷香,把一切冗雜拋開,帶著信仰,為你再次深深地鞠躬,然後悄然轉身。
坐在祠前的臺階上,我靜觀過往遊客,成群結隊,談笑風生。他們有的相互講述這裡的文物,有的用手中的相機把這一切定格,之後再說著笑著滿足地走開。我靜靜地看著,似乎想要說些什麼,又不知該怎樣開口。我倚在石柱旁,抬頭便看見了一副對聯:“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屬,任憑它千磨百鍊,揚不清,塵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此聯句式工整,仄起平收,大氣磅礴,現在想來不知是為你而作,還是為這塵世中的觀光客而寫。
心是潮溼的,天空亦是潮溼的,不知何時,天下起了微雨。我沒能如你般超脫,在雨中吟唱“一蓑煙雨任平生”;我也未如你般瀟灑,能夠候到“料峭春風”“山頭斜照”。我觸控不到你,便撐著黑色的傘,安靜地閉上雙眼,想著從傘下飄走的每一陣清風,可以默察你的靈魂。
東坡,我在你的故土摸索你生命的印跡,但也只是匆匆掠過。時光恰似塵埃,足以湮滅一切,我彷彿經歷了一場夢幻之旅。
既然尋不到你,不妨讓你活在書中,活在我們的記憶裡。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1101字一代文宗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他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一格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之前,我對蘇東坡並不瞭解多少,在看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後,才對這位不朽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但連林老先生都說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
為官,一生只要安安穩穩,腳踏實地就可以了。例如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
而在於蘇軾面對生活,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蘇軾的一生,艱辛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與王安石鬥智鬥法。對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暫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快樂或是艱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裡,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這就是蘇軾為民著想的一生。
蘇東坡與王安石的鬥法決定了他的一生,也決定了宋朝的命運,王安石的變法本意是好的,可他過於自負,有許多新法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給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負擔。於是王安石把許多反對他的賢臣都貶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蘇東坡對新法極力反對,連續上奏,最終也被貶到杭州,可這只是剛剛開始。被貶後,蘇東坡仍然堅持對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於詩中。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一生飽經憂患,可他並沒有尖酸刻簿,沒有消沉。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他是一個樂天派的詩人。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處遊歷從出生到架鶴西去,他的足跡遍佈中國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處,都會給當地人帶去他所獨有的深遠影響。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裡,他既能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也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凜然正氣,必然永存。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1099字成長的財富
說起蘇東坡,大家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豪放”二字。這從他的詞中不難發現。但讀過林語堂老先生的《蘇東坡傳》後,我對蘇東坡又有了新的認識。
林語堂老先生用了極為簡潔的語言概括了蘇東坡的一生。從童年的書海生活到青年出入仕途,到中年的宦海沉浮,再到晚年的遷謫,讓我們看到不同時期的東坡的傳奇經歷。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在他的一生裡,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生過,他所關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的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說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的,那麼,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著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於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裡,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雲這樣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遊松風亭》裡寫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為什麼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裡去呢?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為貶謫為憂。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的嶺南,依舊可以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氣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的註解。
他可以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面對政治上的打壓迫害,他一笑而過。
他可以是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甚至於不小心諷刺到他人,自己卻依然樂在其中。
他可以是個看清世間的哲學家,月光下的的漫步亦可以啟迪他的哲理。
他是偉大的書法家,是正義凜然的法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他不得不被世人所敬佩。宋朝皇帝雖有愛才之心,就連後宮皇太后都欣賞東坡的為人和文彩,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蘇東坡還是屢遭貶官。不過他的一句話說得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好一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敢問當今這世間有誰能如蘇東坡一般無所畏懼,如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佛教的否定人生能讓你堅持本心,不為他人所動搖。
儒家的正視人生能給你面對苦難的勇氣,敢於一搏。
道家的簡化人生能讓你看淡一切,逍遙自在,無為而治。
這些不正是蘇東坡為世人所留的巨大財富嗎?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1526字本書所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蹟。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並不精於自謀,但卻富有赤心為民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於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於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於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為父兄、為丈夫,以儒學為準繩,而骨子裡則是一純然道家,但憤世嫉俗,是非過於分明。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侷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而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蘇東坡竟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在北宋那個言論並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憑藉著冷靜、沉著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災難。而我們的主人公蘇東坡先生,卻大擺言論自由,殊不知別有心思的人,早己視他如肉中刺,拔而後快。第一次得意過後的失意來了。第一次的失意主要與王安石集團的碰撞中產生的。結果很明確:蘇東坡要被流放至惠州。這一部分讓我最為感動。這位舉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從朝廷大員變身成普通農夫。“他脫去衣袍、帽子、靴子,頭髮用最廉價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澤。”那一刻我認為他是個孩子。“他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暢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給他些酒”。那時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搖頭的模樣,這個小丈夫。“他會努力地學習種糧食、向有經驗的農民討教,認真地種地。”讓我覺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農夫。集各種情境與一身的蘇東坡,更愛研究東西,他研製過墨,後來聽大兒子邁說,他差點把房子點著了。最讓蘇東坡著迷的還是煉丹術。在流放的這段日子,蘇東坡還結識了很多道士和和尚,這段廣納友誼、閒雲野鶴的日子讓蘇東坡產生了放棄官場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權後又有了變化。他脫去農夫的外衣,繼續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臺為蘇東坡贏得了歸京的機會。據皇太后說“皇帝是悔恨中駕崩的”。深諳蘇東坡治國之才的皇太后,一紙聖旨將蘇東坡召回京都,並升至翰林學士。這讓另一拔,對蘇東坡有莫大敵意的幫派深感不安。新一輪陰暗的較量出現了。章淳,一個曾被蘇東坡稱為“以後將殺人不眨眼的人”,就是這個人使蘇東坡體會到了身心疲憊。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為自己備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還要無止盡的解釋,還自己清白,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這事每天都會依據不同程度出現,還有一個智囊團為了扳倒你而絞盡腦汁,你會做何感想。沒錯,逃離。一代文豪也是人,雖然他不忍心辜負皇太后對於他的信任,同時不捨子由,在猶猶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時生活的愜意簡單與舒心,讓蘇東坡下定決心,離開是非之地,迴歸自然。與他的偶像陶潛一樣,做一介普通的農夫。然而命運弄人。護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當政了。這個脾氣暴燥、急功近利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懷有居心的人利用,頒佈了一系列的罷黜流放聖旨。一批三十多個朝廷曾經的重臣無一倖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蠻荒之地。
這次的流放條件非常艱苦,蘇東坡當起了蠻荒之地的閒雲野鶴。心靈得以寬慰的他並不埋怨國家。據說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幾首千古經典就是出自這個時期。讓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為殺害蘇東坡的罪魁禍首。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論蘇東坡 篇18
高一作文 ,839字林語堂先生曾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的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以為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右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
蘇東坡一個多才多藝的人。
他出生在眉山,偏僻的山區,在當時是極不起眼的,但憑他清新脫俗的文采,得到了當時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一時聲名大躁。但因母親病故,與弟弟蘇轍,父親蘇洵返回家中。
後來,他再度返京,因王安石變法一事,主動請求離京,四十多歲時,他調任湖州知州,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被有心人利用,蘇軾遭到逮捕,史稱“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可以說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之後他經歷三次貶謫。其中,令人映像深刻的便是那三次貶謫黃州,惠州,潁州。蘇東坡,他是不幸的,取仕的路途跌宕起伏,貶謫,升耀,一次又一次在他身上上演;但他也是幸運的,他有著樂觀的態度,苦難在他眼裡是微不足道的,他有著將苦難當作樂趣的能力。因如此多次貶謫也創造了他。他在被貶期間創作做出許多炙快人口的文章,流傳千古。
他幾次修建工程,造福了一方百姓,他深受百姓的愛戴。
他為人直率,有話就說,不遮遮掩掩。他的妻子曾多次提醒他,但他毫不在意,一如當初。他邀請朋友到家中做客酒後說多了話,在簾後的妻子聽著丈夫的朋友的言語,明白那些朋友不值得深交,蘇軾不以為然,落得最後被那些人舉報的悲慘下場。
他的生活多姿多彩,他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田陪卑院乞兒”。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一邊可以和高僧結交,探討佛學真理,一邊亦可以和名妓作樂,把酒,論詩。他練習瑜伽,煉製丹藥,求長生不死,但他也並不在意,不論結果,彷彿只是一時興趣而已。
他詩詞書畫樣樣精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可與米芾,
李公麒合稱唐宋三大家。與黃庭堅合稱“蘇黃”,與辛棄疾合稱“蘇辛”。
蘇軾,一個偉人他的身軀已死,但他的名字是個記憶;但他的思想,將千古不朽。
走近蘇東坡 篇19
高二作文 ,949字詞如其人。他的豪邁眾所周知,故而他不經意間所流露的溫柔和深情,才更為動人。
蘇軾十六進京赴考,雖因考官的失誤只得摘取榜眼,但事實上,他卻是那個真正的狀元,稱其“鬼才”不足為過。貶至黃州時,那一首《赤壁賦》掀起了文學史的驚濤駭浪,拍碎了多少詩人“風花雪月”、“無病呻吟”的美夢。晚年的蘇軾,有“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狂傲和老當益壯的豪情,亦有“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蕩氣迴腸的氣勢和超脫瀟灑的神韻。
文如其人—他是浪漫之詩人,豪放之詞家,超脫之文人。他的豪邁眾所周知,故他的溫柔和深情才更為扣人心扉。一首《江城子》,字字悲涼,句句斷腸,無奈“十年生死兩茫茫”,讀來令人無語淚漣漣。一直以來,蘇軾在人們眼中,幾乎成了“樂觀”的代名詞,似乎他流露出的情感中有一絲悲哀都是令人詫異的。殊不知他也是人,而非仙非神。“小軒窗,正梳妝”,恍然間,他記起了亡妻梳妝時的嬌美,他都記得,他沒有忘。即使相隔十年,相隔陰陽兩界,他都沒有忘。辛酸淚,無處訴,月夜孤身一人,身居他鄉,哭成此詞,何人不感慨?何人不動容?
蘇軾的人格魅力難以琢磨,他像一個熔爐,將“儒”、“佛”、“道”三種看似截然不同的思想巧妙地鍛鍊融合在一起。他積極入世、憂國憂民;不計得失,信奉眾生平等,卻又認為死生是相生相成,追求內心平和。然而,要清楚蘇軾究竟是怎樣做到的,我們就不得不提“烏臺詩案”。
“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蘇軾的弟弟蘇轍如是說。“烏臺詩案”,他被小人誣陷,雖死罪可免,但卻活罪難逃。一貶至黃州,二貶至餘杭,三貶至瓊州。瓊州即海南,宋時仍是荒夷之地,名副其實的天涯海角。貶,再貶,貶至無可再貶之地。問起:“恨否?”他只是笑著:“何為恨?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眼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我不是蘇軾,也無法真正明白,這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後,究竟有多少的情感在其中。這是種對自己,對小人的釋然、包容,而其中又有刻在他骨子裡的積極、樂觀與曠達。或許還有些什麼。但是,由一個被迫墜入深淵的人說出這樣的話,我的感受只有震撼和千萬分的心疼。
蘇軾有情有愁,他是個俗人;他的思想是汲取了世間精華,又彷彿脫離紅塵。世人皆說李白是騰飛成仙,陶淵明是遁土化靈,他們都是“仙靈”。然而蘇軾不一樣,至始至終,他都在人間。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953字“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蘇東坡
我曾聽過“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品過“一蓑煙雨任平生”,讀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東坡的畢生,縱使命途多舛,也無法阻擋他憂國憂民的腳步。
居廟堂之高
為官,他心繫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內,蘇東坡用太后的恩寵,請求大量的撥款,實現了針對於全城的公共衛生方案,修整出了一個全新的杭州。
淡水資源在當時是極其重要的,它主要源於西湖,而西湖起著可以為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後來,西湖就開始日漸縮小,湖面蔓草叢生,六井年久失修,蘇東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後,親自去拜謁當年參與過這項工程的和尚,聽取了他的意見,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圍,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壞。一切都計劃好後,蘇東坡利用自己的權力派遣了一千個兵,結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結束後,蘇東坡立即著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請求撥一萬七千貫,又向朝廷上書。隨後,他將堆積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築湖上的長堤,這就是後來的“蘇堤”。
處江湖之遠
為民,他憂國憂君。縱使蘇東坡經歷過多次沉重的政治打擊,但他並沒有產生絲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憂君。
紹聖三年,博羅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濟無家可歸的百姓,臨時搭棚供他們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燬,全需重建。蘇東坡擔憂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議程之才公正處理這件事。
蘇東坡站在惠州街上,看著百姓們一個個排著隊向當地政府繳納捐稅,心中不覺嚮往平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政府自私自利,再加上為了自己的利益所著想,只收老百姓們的現金。
在豐收時節,谷價下跌,有許多農民拉著滿車的穀子,卻因政府需繳納的捐稅按糧價高時計算和谷價的下跌,只能在低價市場出售。
蘇東坡憑藉與程之才的交情寫了一封長信,信中揭發衙署積弊,向農民純然勒索。他又請程之才和稅吏、運輸官舉行會議,將他們說服並建議以當前谷價徵稅。數月後,他在聽說三位官員已決定向朝廷呈請後欣喜至極。
蘇東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於發表自己的政見,因指出王安石變法對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貶再貶,仍通過自身的影響力為老百姓謀福利,為自己謀求詩意的生活,被貶廣州。
無論在朝還是在野,蘇東坡都隨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詮釋了所謂的“至情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