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濫還是匱乏作文範例

國一作文 全文約1655字

人類會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

不,我可不這麼認為。當今的時代,分明是一個“同情心”與“價值觀”氾濫的時代,每個人都努力地表現自我。

就拿近期熱點來說,小鮮肉的各種八卦新聞充斥各處,這時候就會有人挖出來一個大家最近做的事情,指出“然而就是你們這些無腦追星族只關注娛樂,其他一無所知!”於是群眾開始心驚,懺悔,加入宣傳隊伍。

一群被斥“不關心真正大事”的人又跑去批判別人“將軍生死無人知,戲子風流天下聞”。好一個宣揚“同情心”與“價值觀”。於是我們再接著想下去—會挖出偉人大事批判群眾的,一定是真心實意關注時政的人嗎?我想更多的,只是搜尋了以後才知道原來還有此事,再通過網路來自以為清高地宣揚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引起群眾共鳴,一時間正能量幾欲溢位螢幕。

瞧,這麼熱烈的反響,會是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的表現嗎?

不過,這樣急促而又多變的價值觀從何而來?

其實人民群眾失去的,不是情感,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而蘋果總裁庫克的擔憂,側重點應更放在“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

當今社會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卻不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用匱乏的知識應對龐大的資訊,必然會“莫措其手”。霍金指出過,他擔憂的,並非是人工智慧會與人類爆發大戰,而是一部分人會被人工智慧壓榨,變得失去思考能力,安於享樂。不需要思考,只要拿起手機就能獲得大量的資訊,如此便捷,何樂而不為呢?加之,智慧軟體有個令人恐懼的功能—推送偏好資訊。就比如你是一個極度厭惡日本的人,軟體就會給你推送它的各類鄙陋,再加以和你“興趣相投”的評論,於是你看得酣暢淋漓,直呼“我大天朝無所不有,此等蠻夷小國遲早滅亡”。軟體起到了愉悅的作用,這很好,可接下來呢?你在偏見和封閉中一日日滋長,看不到發展優秀的地方,最後成為一個思想偏激狹隘的人,你得到了屬於自己理所當然的“價值觀”與“同情心”,可這沒經過全面思考以後的產物,能要嗎?

群體,這個各類人的總和,難以有思考能力。一百多年前的奇書《烏合之眾》放到當今仍然適用,它指出,能區別人和人存在的是各自不同的理性和智力,而每個人都是由理智和無意識行為組成的,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各自不同的理智會被弱化,被增強的則是共有的無意識部分。因而群眾不會獨立思考,不會深入思索,群體想要得到的,從來不是真實,只是非黑即白的淺層表象,然後用自己的價值觀加以干涉,來起到愉悅自身的目的。柴靜說,記者的職責是讓人“看見”,而這種利用新聞的片面性印證自身價值的行為,早已違背新聞的初中。

於是你攤手說,你說了這麼多,那能怪我嘛?一切不都是群眾和時代的錯?不,不是的,個體是最關鍵的因素,因為是由個體組成群眾,群眾再組成社會。

人性中不願思考的怠惰是導致無意識的群體以及知識匱乏的社會的原因。《娛樂至死》中提到過,人們雖然在高雅的情趣上大不相同,卻在最本質的情感上相通。那麼,最本質的情感是什麼?

便是這“娛樂至死”。

人終有一死,與其在思考證明中掙扎痛苦地死去,不如高高興興簡簡單單娛樂至死。

我之前參加了詩詞大會的面試,同我一起候在考場外的是一位中文系畢業的老師,我們從《劍客》談至賈島,又談至推敲。“其實吧,”她說,“我一直覺得‘僧推月下門’比‘僧敲月下門’更好。”我心一驚,因為這正同我不敢言說的心意契合。我也覺得“推”更好,“推”有種親近感,而“敲”的急促聲響會打破夜的靜謐。

可我為什麼不敢確認自己的想法呢?我繼續問自己。

後來我明白了,其實它同群體偏見產生的原因相同—這不是社會主流的觀念,提出它等於反抗一整個時代,跟大眾一起失敗了,最多感嘆一句時運不濟,但若一個人逆行失敗了,能夠責備的只有自己。

說到底,也仍是一種娛樂至死的心態。

所以,我們真正匱乏的,是獨立思考能力,是敢於在思考後提出個人觀點的氣節,以及提出後承擔責任的堅定。

擔憂氾濫的片面價值觀與同情心,也要擔憂匱乏的深入思考能力,這樣才能—用政治書上的話來說—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事物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