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演進與巨集觀架構作文範例

議論文 全文約649字

在現代文學批評課上,學妹提出一個很好的學術研究進路:瞭解學術史架構,再進行微觀研讀。

最近也是在實踐這套邏輯。

不過,置身於研究領域前沿的學者(當然,首先是要成為一個學者,而成為一個學者少不了巨集觀架構),有時卻有身在廬山的困惑。

反之,從微觀層面出發,是否一定能夠得到巨集觀的景觀呢?首先,全景由不同的流脈組成。因此,如果想要由微觀的閱讀,掌握整體的圖景,必須要選對素材,—即選對路徑,—閱讀的作品要覆蓋到流脈的各個子集。

不難看出,微觀的演進,少不了巨集觀的線索。加之巨集觀的認識,需要微觀加以豐富,於是,兩套學術進路發生了疊合。

微觀演進大體有兩條進路。一條,是從底層到上層的革命式顛覆,另一條進路是不斷互動微調,利用良好的反饋機制獲得最終的良好效果。前者我們可以稱為激進的;後者我們可以稱為保守的。激進與保守的方法論合法性,都是充分的。問題是面臨具體的問題,如何選擇的問題。

究竟是選擇腳踏微觀,步步為營,管中窺豹;還是選擇高屋建瓴,穩紮穩打,逐個擊破;這也是新時代所面臨的抉擇。嚴格說,這是人類演進史以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畢竟,我們的基因中有一部分集體無意識的存在。康德的“先驗”,大概也是基於進化論的。當然,脫離了進化論,主體性是否會被消解,還不得而知。

結合巨集觀微觀,於是有了我所謂的“全息”研究法。系統中的每個要素,都獨成一體;要素與要素之間的互動,構成了整體圖景的有機組分。

在進行學術研究的時候,參考全息視角,巨集觀佈局,微觀著手,自成一代風範。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