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原文賞析

朝代兩漢 詩人曹操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樑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行軍 艱難 同情

譯文

譯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嶺峻行路艱險!
羊腸阪路曲折盤旋,一路顛簸車輪斷。
風吹樹木聲蕭蕭,北風呼嘯聲聲悲悽。
熊羆當路面對我蹲坐,虎豹夾道發威狂嚎叫。
溪谷荒涼人煙稀少,大雪紛紛漫天飄灑。
抬頭遠望長聲嘆息,長途跋涉思緒如潮。
我心鬱郁多麼愁悶,真想東歸返回故鄉。
水深橋斷難前進,行至中途徘徊不前。
行軍迷路失方向,傍晚還沒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已遠行多日,人疲馬乏又渴又飢。
挑著行囊邊走邊拾柴,鑿冰煮粥充飢腸。
想起那篇《東山》詩,深深觸動我的哀傷。

註釋
太行山:綿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的大山脈。
何:多麼。與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聳的樣子。
羊腸阪(bǎn):地名,在壺關(今山西長治縣東南)東南,以阪道盤旋彎曲如羊腸而得名。阪:斜坡。詰屈:曲折盤旋。
摧:毀壞、折斷。
羆(pí):熊的一種,又叫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窪有水處。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處說“少人民”,言山中人煙稀少。
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樣子。
延頸:伸長脖子(遠眺)。
懷:懷戀,心事。
怫(fú)鬱:愁悶不安。
東歸:指歸故鄉譙郡。作者譙(今安徽亳縣)人,在太行之東,故云“一東歸”。
絕:斷。
中路:中途。
薄暮:黃昏。
擔囊:挑著行李。行取薪:邊走邊拾柴。
斧冰:以斧鑿冰取水。
糜(mí):稀粥。
《東山》:《詩經》篇名。據毛序,本篇為周公東征,戰士離鄉三年,在歸途中思念家鄉而作。
悠悠:憂思綿長的樣子。

參考資料:

1、王運熙 王國安.國學經典導讀 樂府詩集.北京市: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年:227-228頁 2、章培恆 安平秋 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三曹詩選譯 .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1年:24-25頁

鑑賞

  這是一篇反映漢末動亂中軍旅征戰生活的詩作。詩中生動地描寫了艱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厭戰情緒,但主要反映了詩人不畏艱苦,積極向上,充滿勝利信心的奮發精神。這首詩前四句白描寫景,突出了登太行之艱險難行。第五至第十句用景物來烘托出詩人內心的淒涼、悲哀、驚懼、沉重和冷森森的壓抑之情。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直接抒情:嘆息、憂鬱和思歸。第十五句到第二十四句,用白描敘述的表達方式寫出了行軍途中的生活艱苦之情形。全詩語言蒼涼悲壯,沉鬱渾厚。

  曹操詩不以寫景稱著,但在寫景方面,卻有獨特而成功之處。這首詩的寫景就很成功。在詩人筆下,太行山之高,羊腸阪之阻,風雪之交加,樹木之搖落,熊羆之狀,虎豹之聲,莫不逼真逼肖。視覺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蕭瑟的樹林中,一群群熊羆,不是蹲在那兒,以攫取的目光逼視著行人;聽覺上,從那山路兩旁,伴隨著風吹雪飄,不是傳來了一陣陣虎豹的長嗚嗎……這首詩的寫景,就其描形、繪聲、著色之精湛而言,可與《觀滄海》中寫繁媲美。兩詩皆行軍途中所作,儘管背景、內容、感情、風格都不同:一是率師出征,一是凱旋歸來;一是寫冬之山景,一是繪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統帥關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現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蒼涼悲壯,一是波瀾壯闊;但其成功一樣,可稱曹操詩寫景之雙璧。

  這首詩不僅以寫景取勝,而且以抒情見長。這情是以真景真事為基礎,因而不論是“嘆息”,還是“怫鬱”,也不論是“思東歸”,還是“悲《東山》”,都真切動人。

  首先是嘆行軍之艱險。在行軍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腸詰屈,野獸逞強,風雪肆虐的險阻,又有“水深橋粱絕”,“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人馬同時飢”的艱難,因而引起了詩人“東歸”之思。統帥的一言一行,都關係到士卒鬥志的高低,戰役的成敗。尤其是在開赴前線的路途中,即使艱難重重、險阻累累,作為一個統帥,不能也不應流露出絲毫畏懼、退縮情緒,更不允許直言出來,渙散軍心,而詩人一反常規,直言不諱地說:“思欲一東歸。”從這種毫不掩飾的言語中,窺察到詩人性格的一個方面:坦率。陳祚明說:“孟德所傳諸篇,雖並屬擬古,然皆以寫己懷來……本無泛語,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詩選》)鍾惺也說:“……如‘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不戚年往,憂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話。”(《古詩歸》)這些評論,用於《苦寒行》,也都恰切。

  其次是哀生靈之塗炭。這一點,儘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來,但從全詩字裡行間,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處。吳淇說:“山居趁坳,澤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則更無人民矣。”(《六朝選詩定論》)這話說得很對。深山區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況其他地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千村薜藶,萬戶蕭疏,其慘象,目不忍睹,耳不忍聞。但詩人未作更多的具體描述,而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谿谷去寫,這就收到了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藝術效果。“少”字精當。它與下文“薄暮無宿棲”的“無”,前後照應,相互補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極其悽慘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災難人民的同情。這種感情,在《蒿里行》中傾吐得比較具體。他說:“鎧甲生蟣蝨,百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幾句,是“谿谷少人民”最好的註腳。

  再次是“悲彼《東山》詩”。這裡有兩層意思:《東山》,是《詩經》中名篇。寫一位跟隨周公東征三年獲得生還的兵士在歸途中的歌唱。全詩氣氛是悲涼的,色調是悽苦的,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詩中“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疃鹿場,熠耀宵行”等句,與詩人徵高於途中所見略同,因而勾起了詩人對長期征戰不得歸家的士卒的深切關懷。另外,舊說《東山》是寫周公的。漢毛萇說:“《東山》,周公東征也。周公東征,三年而歸。勞歸,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也。”(《詩序》)此處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短歌行》)聯絡起來看,顯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作者曾經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話非曹操莫能道出。他還以齊桓、晉文“奉事周室”自許,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勵(《述志令》,見《魏志·武帝紀》裴注引《魏武故事》),而這裡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實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統一北方後,威震華夏,大權在握,廢獻帝、奪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為,實屬難能可貴。

  詩一開頭就引出山勢高聳、道路紆曲的太行山區。“北上”二字,不僅表明了由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到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東南)的行軍走向,而且顯示出旆旌悠悠,銳不可當的軍容,以此籠罩全篇,氣勢逼人。緊接著文勢一頓,發出“艱哉”的喟嘆,先在心理土造成驚恐狀態,而後圍繞“艱”字寫景抒情。這就在佈局上避免了平鋪直敘。併為下文創造出一個廣闊的空間和一種步履維艱的氣氛。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樣的維艱,“巍巍”疊用,展示出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擋住去路,呈現出強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這是寫仰望。接下去寫平視:“羊腸阪詰屈。”阪曰“羊腸”,又以“詰屈”形容之,則狹窄而多盤旋之勢,歷歷在目。寫山寫坡,都是紀實,都是從正面落筆;“車輪為之摧!”則是感慨,是烘托。筆法變化而又和諧統一,加強了具體感與真實性。

  再下去,筆分兩頭:一方面寫自然景色悽苦,一方面寫野獸當道,但又相互交錯,以突出行軍之艱險。寫自然景色,一則曰“樹木蕭瑟”,再則曰“北風聲悲”,三則曰“雪落霏霏”。通過“蕭瑟”“霏霏”,寫出了景色之陰暗、昏沉、淒涼;通過“聲悲”,將客觀的物和主觀的我融為一體。

  寫野獸,則是“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這兩句都是寫途中多野獸,但上句從形態方面描繪。“蹲”者,熊羆襲人之狀也。“蹲”而“對我”,毛骨悚然。下句從聲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悽之聲也。“啼”而“夾路”,倍感悲涼。詩人對陰森可怕的自然環境作了樸實的抒寫之後,又對荒涼冷落的社會環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窪近水處行軍,很少見到人的蹤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棲之處,還得擔著行囊上山拾柴,拿著斧子鑿冰取水……。這情景寫得真切動人,感同身受。

  這是一首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的詩篇,它記敘了曹操征討高斡的行軍之苦,抒發了詩人關懷士卒的體恤之情,反映了漢末建安年間干戈動亂的社會生活,其內容具有詩史性的文獻價值。詩篇在藝術表現方面,有其獨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結構謹嚴,章法有致。開篇敘事,繼之寫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現。所敘之事清晰瞭然,所寫之景形象生動,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語言古樸直率,風格慷慨悲涼。全詩不見華彩藻飾之言,只用樸實常見之語,直言其悲涼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參考資料:

1、蕭哲庵.歷代名詩鑑賞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83-86頁 2、周蒙 馮宇.韻語平匯 古典詩詞名篇鑑賞集.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51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曹操親征高幹途中於鞍馬間作成的。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時,高幹因懾於曹操的武力而歸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烏桓之機,舉兵反叛盤踞壺關口。為了平定北方,徹底剷除袁紹勢力,曹操帶著連年征戰的疲勞,翻越巍峨險峻的太行山,又率師北上作戰。

  

參考資料:
1、周蒙 馮宇.韻語品彙 古典詩詞名篇鑑賞集.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49-151頁

鑑賞

  這是一篇反映漢末動亂中軍旅征戰生活的詩作。詩中生動地描寫了艱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厭戰情緒,但主要反映了詩人不畏艱苦,積極向上,充滿勝利信心的奮發精神。這首詩前四句白描寫景,突出了登太行之艱險難行。第五至第十句用景物來烘托出詩人內心的淒涼、悲哀、驚懼、沉重和冷森森的壓抑之情。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直接抒情:嘆息、憂鬱和思歸。第十五句到第二十四句,用白描敘述的表達方式寫出了行軍途中的生活艱苦之情形。全詩語言蒼涼悲壯,沉鬱渾厚。

  曹操詩不以寫景稱著,但在寫景方面,卻有獨特而成功之處。這首詩的寫景就很成功。在詩人筆下,太行山之高,羊腸阪之阻,風雪之交加,樹木之搖落,熊羆之狀,虎豹之聲,莫不逼真逼肖。視覺上,在那兀立的怪石上,蕭瑟的樹林中,一群群熊羆,不是蹲在那兒,以攫取的目光逼視著行人;聽覺上,從那山路兩旁,伴隨著風吹雪飄,不是傳來了一陣陣虎豹的長嗚嗎……這首詩的寫景,就其描形、繪聲、著色之精湛而言,可與《觀滄海》中寫繁媲美。兩詩皆行軍途中所作,儘管背景、內容、感情、風格都不同:一是率師出征,一是凱旋歸來;一是寫冬之山景,一是繪秋之海景;一是反映出統帥關切士卒的赤子之心,一是表現了英雄吞吐宇宙之概;一是蒼涼悲壯,一是波瀾壯闊;但其成功一樣,可稱曹操詩寫景之雙璧。

  這首詩不僅以寫景取勝,而且以抒情見長。這情是以真景真事為基礎,因而不論是“嘆息”,還是“怫鬱”,也不論是“思東歸”,還是“悲《東山》”,都真切動人。

  首先是嘆行軍之艱險。在行軍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腸詰屈,野獸逞強,風雪肆虐的險阻,又有“水深橋粱絕”,“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人馬同時飢”的艱難,因而引起了詩人“東歸”之思。統帥的一言一行,都關係到士卒鬥志的高低,戰役的成敗。尤其是在開赴前線的路途中,即使艱難重重、險阻累累,作為一個統帥,不能也不應流露出絲毫畏懼、退縮情緒,更不允許直言出來,渙散軍心,而詩人一反常規,直言不諱地說:“思欲一東歸。”從這種毫不掩飾的言語中,窺察到詩人性格的一個方面:坦率。陳祚明說:“孟德所傳諸篇,雖並屬擬古,然皆以寫己懷來……本無泛語,根在性情。”(《采菽堂古詩選》)鍾惺也說:“……如‘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不戚年往,憂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話。”(《古詩歸》)這些評論,用於《苦寒行》,也都恰切。

  其次是哀生靈之塗炭。這一點,儘管只在“溪谷少人民”一句中吐露出來,但從全詩字裡行間,都可以感受得到。“溪谷”,山谷有水處。吳淇說:“山居趁坳,澤居趁突。此山行而曰‘溪谷少人民’,則更無人民矣。”(《六朝選詩定論》)這話說得很對。深山區人民聚居的溪谷,尚且少人民,更何況其他地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千村薜藶,萬戶蕭疏,其慘象,目不忍睹,耳不忍聞。但詩人未作更多的具體描述,而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谿谷去寫,這就收到了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藝術效果。“少”字精當。它與下文“薄暮無宿棲”的“無”,前後照應,相互補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極其悽慘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災難人民的同情。這種感情,在《蒿里行》中傾吐得比較具體。他說:“鎧甲生蟣蝨,百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幾句,是“谿谷少人民”最好的註腳。

  再次是“悲彼《東山》詩”。這裡有兩層意思:《東山》,是《詩經》中名篇。寫一位跟隨周公東征三年獲得生還的兵士在歸途中的歌唱。全詩氣氛是悲涼的,色調是悽苦的,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詩中“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疃鹿場,熠耀宵行”等句,與詩人徵高於途中所見略同,因而勾起了詩人對長期征戰不得歸家的士卒的深切關懷。另外,舊說《東山》是寫周公的。漢毛萇說:“《東山》,周公東征也。周公東征,三年而歸。勞歸,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詩也。”(《詩序》)此處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短歌行》)聯絡起來看,顯然含有自比周公之意。作者曾經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話非曹操莫能道出。他還以齊桓、晉文“奉事周室”自許,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自勵(《述志令》,見《魏志·武帝紀》裴注引《魏武故事》),而這裡又以周公自比,是其真情實意的再次表露。曹操削平群雄、統一北方後,威震華夏,大權在握,廢獻帝、奪天下,如探囊取物,而曹操不為,實屬難能可貴。

  詩一開頭就引出山勢高聳、道路紆曲的太行山區。“北上”二字,不僅表明了由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到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東南)的行軍走向,而且顯示出旆旌悠悠,銳不可當的軍容,以此籠罩全篇,氣勢逼人。緊接著文勢一頓,發出“艱哉”的喟嘆,先在心理土造成驚恐狀態,而後圍繞“艱”字寫景抒情。這就在佈局上避免了平鋪直敘。併為下文創造出一個廣闊的空間和一種步履維艱的氣氛。

  “北上太行山”,引出步履是怎樣的維艱,“巍巍”疊用,展示出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擋住去路,呈現出強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這是寫仰望。接下去寫平視:“羊腸阪詰屈。”阪曰“羊腸”,又以“詰屈”形容之,則狹窄而多盤旋之勢,歷歷在目。寫山寫坡,都是紀實,都是從正面落筆;“車輪為之摧!”則是感慨,是烘托。筆法變化而又和諧統一,加強了具體感與真實性。

  再下去,筆分兩頭:一方面寫自然景色悽苦,一方面寫野獸當道,但又相互交錯,以突出行軍之艱險。寫自然景色,一則曰“樹木蕭瑟”,再則曰“北風聲悲”,三則曰“雪落霏霏”。通過“蕭瑟”“霏霏”,寫出了景色之陰暗、昏沉、淒涼;通過“聲悲”,將客觀的物和主觀的我融為一體。

  寫野獸,則是“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這兩句都是寫途中多野獸,但上句從形態方面描繪。“蹲”者,熊羆襲人之狀也。“蹲”而“對我”,毛骨悚然。下句從聲音方面渲染。“啼”者,虎豹清悽之聲也。“啼”而“夾路”,倍感悲涼。詩人對陰森可怕的自然環境作了樸實的抒寫之後,又對荒涼冷落的社會環境作了深刻的描述。在那低窪近水處行軍,很少見到人的蹤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棲之處,還得擔著行囊上山拾柴,拿著斧子鑿冰取水……。這情景寫得真切動人,感同身受。

  這是一首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的詩篇,它記敘了曹操征討高斡的行軍之苦,抒發了詩人關懷士卒的體恤之情,反映了漢末建安年間干戈動亂的社會生活,其內容具有詩史性的文獻價值。詩篇在藝術表現方面,有其獨特的感人魅力。首先,結構謹嚴,章法有致。開篇敘事,繼之寫景,再做抒情,三者交替有序出現。所敘之事清晰瞭然,所寫之景形象生動,所抒之情深刻感人。其次,語言古樸直率,風格慷慨悲涼。全詩不見華彩藻飾之言,只用樸實常見之語,直言其悲涼之事,直抒其慷慨之情。

參考資料:

1、蕭哲庵.歷代名詩鑑賞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83-86頁 2、周蒙 馮宇.韻語平匯 古典詩詞名篇鑑賞集.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51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曹操親征高幹途中於鞍馬間作成的。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時,高幹因懾於曹操的武力而歸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烏桓之機,舉兵反叛盤踞壺關口。為了平定北方,徹底剷除袁紹勢力,曹操帶著連年征戰的疲勞,翻越巍峨險峻的太行山,又率師北上作戰。

  

參考資料:
1、周蒙 馮宇.韻語品彙 古典詩詞名篇鑑賞集.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49-151頁

詩人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