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白馬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白

將軍發白馬,旌節度黃河。
簫鼓聒川嶽,滄溟湧濤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無寒歌。
鐵騎若雪山,飲流涸滹沱。
揚兵獵月窟,轉戰略朝那。
倚劍登燕然,邊烽列嵯峨。
蕭條萬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掃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樂府 寫馬 戰爭

譯文

譯文
  將軍從白馬津出發,張展旌旗跨渡黃河。簫鼓聲震動川嶽,氣勢壯大如海上湧起的波濤。武安縣有戰事,戰事浩大,把武安縣的屋瓦全都震落了,但戰場上兵士氣勢昂揚,沒有慷慨的悲歌。鐵騎如若是在雪山上行走,那馬飲的水之多,能讓滹沱河的水全部乾涸。戰爭在最西部的月窟發起,後來又轉戰到朝那。倚劍登上燕然山,那裡邊峰嵯峨,戰爭頻繁。萬里之外十分蕭條,唯有五原的耕作多。希望能夠一掃大漠對中原的威脅,能以武力制伏大漠的胡虜。

註釋
①白馬:白馬津,在今河南滑縣。
②武安有振瓦:這裡運用的是典故。《史記》中記載:秦國伐魏,趙王令趙奢救魏,秦軍駐軍在武安西,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震。武安,在今河北武安。
③易水無寒歌:這裡運用荊軻的事。荊軻刺秦之前,與高漸離慷慨悲歌,高為之送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④滹沱:河名。在河北西南部,為子牙河的北源。
⑤月窟:月生之處,最西邊。
⑥略朝那:略,取的意思。朝那,是古代的城市名,舊址在今寧夏固原。
⑦燕然:燕然山,在今內蒙古境內。
⑧五原:郡縣名。治所在今陝西定邊。
⑨戢:收藏兵器。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王琦注:題始於(南朝)樑費昶,其辭曰:“白馬今雖發,黃河結冰凘”云云,太白蓋擬之。按:白馬,古渡口名,一名白馬津。在河南省滑縣。  

參考資料:


簡析

  此詩歌頌中原漢族政權的一位將軍發兵出征,討伐胡兵,大獲全勝後,刻石勒功,肅清邊患,使邊民過上太平生活。

  全詩分兩段。“朝那”以上為第一段,寫發兵攻伐。首二句寫發兵行軍,旌旗逶迤,渡過黃河。“簫鼓”四句寫軍隊聲勢浩大,簫鼓響徹山川,如同大海波濤,屋瓦為之震動,將士士氣高漲,歌聲嘹亮。“鐵騎”二句寫軍隊之眾多。“揚兵”二句寫略地之廣闊。“倚劍”以下為第二段。寫戰勝後的局面。“倚劍”二句寫戰勝勒功,烽燧戒備森嚴。“蕭條”二句寫邊地和平景象。末二句寫掃清邊患後,收兵束甲,不再用兵。

  

參考資料:


譯文及註釋

  這是一首抒發感傷情緒的詠史懷古詩,描繪秋日傍晚的寂靜淒涼景色,抒發了滿懷憂愁而又無人“共語”的悲哀,語言凝練,耐人尋味。

  詩一開始從寫靜態的景入筆:一抹夕陽的餘暉斜照在還留有殘磚破瓦的街巷上。這淒涼的秋暮景色,不禁使詩人觸景傷情,憂從中來。此時詩人希望有人能來聽他訴說心中的憂傷。若能如此,或許能消釋一點壓在詩人心頭的憂傷。次句緊承首句,“憂來與誰語”,可是環顧四周,竟空無一人,沒有誰能來聽自己傾訴。這兩句詩,景中有情,情隨景生。詩人以樸素簡練的語言,點染出自己面對斷垣殘壁的空城時的悲哀,而此時的空城又恰恰是秋天裡“反照入閭巷”時分的空城,這就更濃重地渲染出了作者此時的悲涼心情。

  詩的後兩句把人們的視線從近景引向遠景:在冷清的古道上幾乎看不到行人,只見古道旁雜草叢生的田野裡,禾黍在秋風中瑟縮發抖。昔日喧鬧的古道上,只有秋風吹禾黍發出的肅殺淒涼的聲音,這聲音使古道顯得越發空曠寒寂,聽了愈使人愁緒紛亂,心情悲傷。這裡“秋風動禾黍”一句還暗合了《詩經·王風·黍離》之意。《王風·黍離》詩序說:“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作者在這裡貼切自然地借“黍離之悲”抒發了昔盛今衰的無限惆悵之感。詩人在後兩句詩中以極其洗練傳神的筆墨輕輕地勾勒了幾筆,雖無一字言“憂”,而“憂”意早已溢位言外,悠長不盡。

  這首詩結構簡單,但畫面十分生動,令人讀後易生蒼涼之感。

參考資料:

1、蒙萬夫 等.千家詩鑑賞辭典.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331-332

詩人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