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三首·其二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詩三百首 思鄉 思親 梅花

譯文

譯文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註釋
來日:來的時候。
綺(qǐ)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於句末,相當於“否”,表疑問。

參考資料:
1、馬松原.唐詩宋詞元曲:線裝書局,2010年

鑑賞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四句都是遊子向故鄉來人的詢問之辭。遊子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遇到故鄉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情事。他關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關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問妻子的情況,也不問其他重大的事,卻問起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似乎不可思議。細細品味,這一問,確如前人所說,問得“淡絕妙絕”。窗前著一“綺”字,則窗中之人,必是遊子魂牽夢繞的佳人愛妻。清黃叔燦《唐詩箋評》說:“‘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體味精妙。而這株亭亭玉立於綺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尋味。它或許是愛妻親手栽植,或許傾聽過他們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總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或象徵。因此,遊子對它有著深刻的印象和特別的感情。他不直接說思念故鄉、親人,而對寒梅開花沒有這一微小的卻又牽動著他情懷的事物表示關切,而把對故鄉和妻子的思念,對往事的回憶眷戀,表現得格外含蓄、濃烈、深厚。

  王維深諳五言絕句篇幅短小,宜於以小見大、以少總多的藝術特點,將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點情懷,將他靈視中所映現出的故鄉種種景物意象儘量刪減,只留下窗前那一樹梅花,正是在這淨化得無法再淨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寫中,透露出無限情味,引人生出無窮遐想。清人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詩:“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心,思家之切。”說得頗中肯。

  羅宗強先生在論述盛唐詩人善於將情思和境界高度淨化時,將王維這首詩與初唐詩人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詩作了比較。兩詩的題材內容十分類似。

  王維詩寫得質樸自然,感情也真摯動人,但詩中寫自己遇到故鄉來人詢問故鄉情事,一連問了子侄、栽樹、建茅齋、植竹、種桷、水渠、石苔、果園、林花等一系列問題,“他把見到故鄉人那種什麼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盤托出,沒有經過刪汰,沒有加以淨化。因此,這許多問,也就沒有王維的一問所給人的印象深。”通過這一比較,足以顯示出“王維是一位在意境創造中追求情思與景物的淨化的高手”(羅宗強《唐詩小史》)。

參考資料:

1、羅宗強《唐詩小史》

鑑賞二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瞭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

  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應知”表現出瞭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於“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彷彿故鄉是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徵。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託。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階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於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訊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之後,詩人便在孟津隱居多年。久在異鄉,忽然他鄉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強烈的鄉思,因此做此詩表達自己強烈的思鄉之情。   

參考資料:
1、洛陽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黃河小浪底文化叢書》編委會,《孟津黃河大觀》編委會.孟津黃河大觀: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2001:272

鑑賞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四句都是遊子向故鄉來人的詢問之辭。遊子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遇到故鄉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情事。他關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關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問妻子的情況,也不問其他重大的事,卻問起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似乎不可思議。細細品味,這一問,確如前人所說,問得“淡絕妙絕”。窗前著一“綺”字,則窗中之人,必是遊子魂牽夢繞的佳人愛妻。清黃叔燦《唐詩箋評》說:“‘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體味精妙。而這株亭亭玉立於綺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尋味。它或許是愛妻親手栽植,或許傾聽過他們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總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或象徵。因此,遊子對它有著深刻的印象和特別的感情。他不直接說思念故鄉、親人,而對寒梅開花沒有這一微小的卻又牽動著他情懷的事物表示關切,而把對故鄉和妻子的思念,對往事的回憶眷戀,表現得格外含蓄、濃烈、深厚。

  王維深諳五言絕句篇幅短小,宜於以小見大、以少總多的藝術特點,將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點情懷,將他靈視中所映現出的故鄉種種景物意象儘量刪減,只留下窗前那一樹梅花,正是在這淨化得無法再淨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寫中,透露出無限情味,引人生出無窮遐想。清人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詩:“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心,思家之切。”說得頗中肯。

  羅宗強先生在論述盛唐詩人善於將情思和境界高度淨化時,將王維這首詩與初唐詩人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詩作了比較。兩詩的題材內容十分類似。

  王維詩寫得質樸自然,感情也真摯動人,但詩中寫自己遇到故鄉來人詢問故鄉情事,一連問了子侄、栽樹、建茅齋、植竹、種桷、水渠、石苔、果園、林花等一系列問題,“他把見到故鄉人那種什麼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盤托出,沒有經過刪汰,沒有加以淨化。因此,這許多問,也就沒有王維的一問所給人的印象深。”通過這一比較,足以顯示出“王維是一位在意境創造中追求情思與景物的淨化的高手”(羅宗強《唐詩小史》)。

參考資料:

1、羅宗強《唐詩小史》

鑑賞二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瞭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

  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應知”表現出瞭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於“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彷彿故鄉是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徵。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託。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階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於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訊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之後,詩人便在孟津隱居多年。久在異鄉,忽然他鄉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強烈的鄉思,因此做此詩表達自己強烈的思鄉之情。   

參考資料:
1、洛陽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黃河小浪底文化叢書》編委會,《孟津黃河大觀》編委會.孟津黃河大觀: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2001:272

詩人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