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原文賞析
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
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愁悲。
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
譯文
譯文
過去那些離鄉求仕的人,他們也時常懷念自己的家鄉,但是,他們最終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後辭官榮歸故里。
嘆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雖然暫得返鄉,卻不能久留,還要為仕途而繼續奔逐。
我年來多病,常常產生思鄉之情;鬢髮發白,但未曾建功立業,愈發感到失意。
馬上又要離開故鄉,這一去歸鄉無期,不知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壯志實現,功成名就。
註釋
郡樓:指滑州城樓。
贊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
井邑:鄉邑,故里。
掛冠:謂辭官。
泛梗:漂浮的桃梗。
越吟:春秋越國人莊舄在楚國做官,不忘故國,病中吟越歌以寄鄉思。後用喻思鄉之情。
潘鬢:西晉詩人潘岳,三十二歲鬢髮就開始斑白,作《秋興賦》以感懷。見《秋興賦》序。後以指中年鬢髮初白。
北指邯(hán)鄲(dān)道,應無歸去期:從滑州(今河南滑縣)歸故鄉贊皇,經過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言歸鄉無期。
賞析
“昔人懷井邑,為有掛冠期。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詩的前四句用對比的手法,抒寫自己飄泊宦遊,功業未就的悲嘆。“掛冠”,本指指辭官,但這裡的掛冠當指致仕返鄉,此據上下詩意可知。後二句筆鋒一轉,感嘆自己的仕宦未遇。詩人以飛轉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樹梗自喻,抒寫飄泊之感,十分形象。
“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愁悲。”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越吟”“潘鬢”來說明自己年來多病,經常引起思鄉之情;鬢髮早斑,功業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嘆。“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邯鄲,戰國時為趙國都城,而李德裕的家鄉趙郡戰國時屬趙,秦為邯鄲郡地,詩中即以邯鄲道代指通向家鄉趙郡的道路。從“應無歸去期”這句看,作者當是馬上又要離開家鄉,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夠壯志實現,功成名就,榮歸故里。
這首詩在寫法上獨具特色。開頭二句為立論的大前提,作者認為思鄉之情,人皆有之。但歷觀古志士仁人的掛冠歸鄉,都是在功業成就之後。從而領起以下六句,反襯自己長期宦遊各地不得返鄉;今雖暫得歸鄉,而因職事在身,功業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榮歸故里的遭際,內在邏輯十分嚴謹。通讀全詩,雖多飄泊失意之嘆,但仍然不乏對仕途的熱切追求,表現出不做出一番事業就不返鄉的進取精神。
參考資料:
1、林力 肖劍主編.唐詩鑑賞大典 (上、中、下冊):長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019-1020頁創作背景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作於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詩人任滑州刺史時。當時詩人登樓遠眺故鄉之贊皇山,不禁感慨系之,吟成此詩。
參考資料:
1、張忠綱主編.全唐詩大辭典 國家“九五”規劃重點圖書:語文出版社,2000.09:第273頁
賞析
“昔人懷井邑,為有掛冠期。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詩的前四句用對比的手法,抒寫自己飄泊宦遊,功業未就的悲嘆。“掛冠”,本指指辭官,但這裡的掛冠當指致仕返鄉,此據上下詩意可知。後二句筆鋒一轉,感嘆自己的仕宦未遇。詩人以飛轉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樹梗自喻,抒寫飄泊之感,十分形象。
“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愁悲。”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越吟”“潘鬢”來說明自己年來多病,經常引起思鄉之情;鬢髮早斑,功業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嘆。“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邯鄲,戰國時為趙國都城,而李德裕的家鄉趙郡戰國時屬趙,秦為邯鄲郡地,詩中即以邯鄲道代指通向家鄉趙郡的道路。從“應無歸去期”這句看,作者當是馬上又要離開家鄉,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夠壯志實現,功成名就,榮歸故里。
這首詩在寫法上獨具特色。開頭二句為立論的大前提,作者認為思鄉之情,人皆有之。但歷觀古志士仁人的掛冠歸鄉,都是在功業成就之後。從而領起以下六句,反襯自己長期宦遊各地不得返鄉;今雖暫得歸鄉,而因職事在身,功業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榮歸故里的遭際,內在邏輯十分嚴謹。通讀全詩,雖多飄泊失意之嘆,但仍然不乏對仕途的熱切追求,表現出不做出一番事業就不返鄉的進取精神。
參考資料:
1、林力 肖劍主編.唐詩鑑賞大典 (上、中、下冊):長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019-1020頁創作背景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作於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詩人任滑州刺史時。當時詩人登樓遠眺故鄉之贊皇山,不禁感慨系之,吟成此詩。
參考資料:
1、張忠綱主編.全唐詩大辭典 國家“九五”規劃重點圖書:語文出版社,2000.09:第273頁
-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後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於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