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喚醒內心的激勵自己的勵志故事
高峰只對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來說才有真正意義。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1.四天創造的價值
一天,在唐人街一家餐館打工的他,無意中看見報紙上刊登了澳洲電訊公司的招聘啟事。留學生擔心自己英語不地道,專業不對口,他就選擇了應聘線路監控員的職位。在一番過關斬將的激烈競爭後,終於只剩下了他一個人,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萬五的職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卻出人意料地問他:“你有車嗎你會開車嗎我們這份工作時常外出,沒有車寸步難行。”
要知道在澳大利亞的公民普遍擁有私家車,無車者廖若星辰,可這位留學生初來乍到還真是無車族。為了爭取這個極具誘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會!”“那好,四天後,開著你的車來上班。”主管說。
四天之內要買車、學車談何容易,但為了生存,留學生豁出去了。他在華人朋友那裡借了一些錢,從舊車市場買了一輛快被市場淘汰的“甲殼蟲”。
第一天他跟華人朋友學簡單的駕駛技術;第二天在朋友屋後的那塊大草坪上模擬練習;第三天歪歪斜斜地開著車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駕車去公司報了到。
時至今日,他已是“澳洲電訊”的業務主管了。
2.勇坐“第一排”
5年前,22歲的我來到這家策劃公司。第一次開會時,我打量了一下,會議室中間是一張橢圓形的會議桌,沿會議桌周圍有兩排椅子,我認為,橢圓桌邊坐的是公司領導及資深員工,自己是新人,還得低調一些。於是,找了個“一環外”靠角落的位置坐了下來。
會議內容圍繞著策劃選題來進行,一些老員工脣槍舌劍地爭論著。我看到坐在後排的員工有的低聲聊天,有的玩手機,彷彿會議的主題與他們無關。我想自己是新人,做什麼選題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就心安理得地坐在後排座位上消磨時間。
轉眼半年過去了,每次開會,我都坐到不起眼的角落,玩手機或者與混熟了的員工在下面開“小會”,雖然落得個清閒,但從未引起過老總的重視。
偶然的一次經歷,觸動了我那顆不甘平庸的心。開會時,喜歡和我一起躲在角落的張穎,因為負責公司的一個重要專案,被領導點名到前排發言。看著原本和我一樣默默無聞的人瞬間離開了自己的圈子,在同事面前侃侃而談,我反問自己,為什麼不能主動表露自己的價值呢?難道自己甘心這樣一直默默無聞下去嗎?發現了“第一排效應”後,我經過反覆考量,決定逼自己一把。
那天,公司就一個大型文體活動策劃方案進行專題討論,我對這次活動的方案思考過多次,在一些環節上有著自己的獨特創意。來到會議室時,我看到前排有個空位,就鼓足勇氣,迎著同事驚訝的目光勇敢地坐下了。
選題討論會按時進行,幾個老員工先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老總環顧四周,鼓勵其他員工暢所欲言。我坐在老總斜對面,他把目光適時地投了過來,那眼神裡飽含著鼓勵、期許。“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於是我把方案中自己有獨到見解的地方一一說了出來。想不到的是,老總對我的見解居然很是讚許。
此後,我每次都讓自己融入到會議討論中,也越來越有自我存在感。我漸漸主動爭取坐到老闆身邊,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我在老闆身邊擁有了一個固定的位置。
2012年年底,我跳槽到一家銷售公司。公司雖然只有十幾個人,但同事和老闆的關係卻顯得有些拘謹。我第一次參加公司會議,就發現同事們總是“躲著”老闆,特別是老闆對面的位置空著沒人坐,我瞅準機會,勇敢地坐到了老闆對面第一排的位置上,並在會議上提出了對公司業務發展的意見和詳細計劃。老闆一邊聽一邊露出了讚許的表情。會後,我獲得了和老闆面對面交談的機會,更為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再開會,我就坐到了老闆右手邊的座位上,這樣不但能和老闆更好地交流,還能展現出自己工作的積極性。
此後的工作會議上,我客串起了會議主持人的角色,老闆提出的問題,我都會積極地回答。老闆知人善任,3個月後,就提拔我做他的助理,主管人力資源和業務拓展。同事們對我的升職速度目瞪口呆,調侃我是“外星人”。
利用“前排效應”,再加上自己的實力,我贏得了發展自我的機會。而5年的職場經歷,也讓我有很深的感觸:要在職場取得更好的發展,要有一定實力,也必須有異於常人的膽量,這個膽量就包括敢坐“第一排”的勇氣。
3.叫醒成功的是什麼
他是個渴望成功的年輕人,1996年大學快畢業時,他帶著幾個同學成立了一個計算機公司,準備在IT業大幹一番,但沒想到的是,由於缺乏技術和經驗,公司僅開了一年就倒閉了,他為此還背上了20萬元的債務。
殘酷的現實像一盆無情的冷水將躊躇滿志的他澆了個透心涼,心灰意冷的他把公司剩下的一些裝備給了另外兩個同事,自己卻背起揹包,獨自去了西藏、青海等地,用行走的方式排遣內心的苦悶,梳理心情。
這天,他來到了距青海湖不遠的一座小城。傍晚時分,天空彩霞滿天,他攜一身風塵踽踽行走在街上,這時一個釀皮攤引起了他的注意。釀皮是青海地區的特色小吃,經營這個釀皮攤的是一個老者,此時街上行人不多,老者閒閒地坐在攤邊,一臉和藹地看著走過的路人。飢腸轆轆的他被老者攤上的蒸釀皮吸引住了,於是來到老者的攤前,要了碗釀皮就狼吞虎嚥地吃起來。
吃完了,他並不急著離開,而是跟這個老者攀談起來。這個老者似乎也很善解人意,看到他是個彬彬有禮的外鄉人,於是也饒有興致地跟他聊起天來。
老者問:“年輕人,看你的樣子,好像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能說說你為什麼要一個人千里迢迢地來這裡旅行嗎?”那時候,各地自助旅行的“揹包客”還很少見。
見老者一臉誠懇,他想,反正自己也是來排遣排遣心情的,跟老者說說也無妨。於是就把自己創業失敗,並欠下一大筆債務的事情跟老者說了。
聽他的講述,老者沉思了一下,然後和藹地問他:“你想過你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嗎?”
“失敗的原因?這太明顯不過了,不就是經驗不足,缺乏技術嗎?”他不假思索地說。
“那麼,你喜歡幹這一行業嗎?”“喜歡?”他愣了一下,撓撓頭想了想,說:“喜歡……好像也談不上吧。成立公司時主要是看到計算機這一行業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就想著做個”弄潮兒“,賺一大筆錢。”他掏肝掏肺地說,“不過,我很辛苦地加班加點,但公司的運轉總是每況愈下……”
“年輕人,你失敗的癥結也許就在這裡,”老者打斷他的話,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你不是發自內心喜歡上這一行業,那麼不管你怎樣努力,結果總會事倍功半,失敗在所難免。退一步說,就算你僥倖取得了成功,成功也是很膚淺的。記住,叫醒成功的永遠是發自內心的深深的喜歡。”
叫醒成功的永遠是發自內心的深深的喜歡!聽了老者這句話,他一時竟愣住了:是啊,儘管自己整整努力了一年,卻從未問過自己:喜歡這份事業嗎?他又不禁想起,在開電腦公司的那段時間裡,儘管自己沒日沒夜拼命努力,但卻沒有嚐到絲毫為理想拼搏的喜悅。技術不夠,他咬著牙像學生時代被逼著做自己不喜歡的科目一樣攻關,往往弄得焦頭爛額;經營公司的各種流程和理念,他邊學邊做,但由於缺乏興趣,往往處於被動局面,永遠比競爭對手慢幾拍,更甭提什麼開拓和創新了……
細細咀嚼老者的話,他猶如醍醐灌頂,原來,自己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就在於三個字:不喜歡!幾個月來纏繞在他心中的那個結一下子解開了。他再三謝過老者,第二天便踏上了返家的路途。
回到北京後,他跟自己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決定開一家戶外用品專賣店,因為經過幾個月的行走,他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喜歡上了戶外運動,而他注意到,國內相關的市場還是一片空白,潛藏著巨大的商機。如果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能從中賺取利潤,這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後來,他在北大小東門開了個小小的戶外用品店,一邊經營一邊組織戶外運動愛好者旅遊行走,向快樂出發。17年過去了,如今他的專營店遍佈全國各地,成為戶外用品零售業的老大,年營業額達十多億元,他就是三夫戶外創始人張恆。
叫醒成功的是什麼?如果僅僅只是勤奮,那麼成功也是苦澀的。如果叫醒成功的是你發自內心深深的喜歡,那麼你終將成就一番甜蜜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