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返鄉人員創業勵志故事

  創業要想成功,除了有了點子以及熱情是不夠的,需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接近真實。為此,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歡迎參閱。

  篇一

  美術碩士回鄉養豬用紅薯菜葉養黑豬

  好豬肉是什麼樣的?在80後豬倌向平東眼裡,應該是“有鄉愁味道的豬肉”。昨日,在東湖風景區落雁島的倉庫裡,向平東埋頭於豬油、豬肉、豬油渣?之中,整理貨架,忙碌而充實。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年輕的豬倌,還是位美術碩士。只是因為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他毅然關掉廣州的公司,回鄉養豬。

  美術碩士回鄉當豬倌

  面板黝黑,戴著眼鏡,笑聲爽朗,初次見面,很難把向平東和“豬倌”聯絡起來。向平東是宜都市松木坪鎮楊樹坪村人。1999年,他被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系錄取,成了村裡第一個大學生。2003年,他又考入廣州美院攻讀廣告設計專業研究生。碩士畢業後,他進入一家品牌設計公司任職。兩年後,他辭職創?業,在廣州成立了自己的品牌設計公司,運營基本穩定,逐漸步入正軌。2012年底,向平東卻出人意料地關掉廣州的公司,“想回歸鄉村,做點自己喜歡的?事。”

  父親聽到兒子的想法後急了:“好不容易培養個研究生,做點體面工作不行?你瞎折騰個什麼呢!”向平東耐心解釋:“研究生養豬不是什麼醜事,我要養和別人不一樣的豬——用粗糧蔬菜餵養的黑豬。”

  向平東來到宜昌秭歸大山裡,與人合夥養起了黑豬。

  紅薯菜葉古法養豬

  向平東養豬的方式是與農戶合作,養殖基地將豬仔養到兩個月大時,交給農戶養殖,七八個月後,再將豬回收到基地。別人的豬用飼料喂,4個月就能出?欄;他的豬是圈養加放養,吃的全是玉米、紅薯、菜葉等,10個半月才能長到200斤,達到出欄標準。“我給我的黑豬定義是‘古法養豬,自然之道’。就是遵?循千百年來農民自然養豬之道,養綠色、健康的豬。”向平東說。

  在向平東的老家,也有村民與他合作。宜都市松木坪鎮楊樹坪村村民王長玉介紹,村裡100多農戶中,目前有30多家與向平東合作養黑豬,他家已經養了15頭黑豬。

  記者在向平東拍攝的黑豬放養視訊中看到,簽約農戶將豬驅趕至山坡上,將玉米、紅薯、菜葉等撒在地上,黑豬立刻圍成一團,互相拱著搶食。向平東介紹,每天,農戶們都會拍下一段當日放養情況的視訊發給他,雖然身在武漢,但他時刻掌握著黑豬的成長狀況。

  想把黑豬趕上新三板

  雖然養殖基地遠在宜昌秭歸,但向平東在武漢設立起體驗基地,向客戶展示公司產品。從養殖到銷售,向平東去掉了所有的中間環節,直接面向客戶。

  “豬也要賣得藝術”,向平東的產品均為淺綠色包裝,看起來格外清爽,豬油用精緻的玻璃罐罐裝,外面還套著質樸的麻袋,有一種古樸的美感。

  去年5月,向平東報名武漢大學EMBA課程,學習新的經營模式和理念,同時積累資源,擴大人脈。春節前夕,向平東帶領銷售團隊,穿梭於各個商會的年會活動,宣傳自己養殖的土豬肉。一斤黑豬肉售價?為35元至40元,因為品質可靠,僅去年春節前的年豬銷售,一個月內就賣出400頭。兩年多時間,向平東成功售出1500頭黑豬。

  光靠“圈子營銷”還不夠,向平東計劃今年在武漢的高階社群裡開10家肉鋪,首家肉鋪已於1月下旬在漢口後湖開業。

  向平東的養豬事業也吸引了一些投資人找上門來。2月初,他從一名廣州投資人那裡拿到了200萬元的天使投資。“不僅提高餐桌上的生活品質,更讓?大家感受慢下來的快樂。”向平東希望,自己的產品能承載並傳遞傳統文化及樸素的價值觀。他計劃明年將黑豬品牌推上新三板,目前正在積極做準備。

  向平東是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應邀回母校做這場講座的。2003年,向平東從湖北美院美術學系畢業後,又考入廣州美院攻讀研究生。碩士畢業後,從事了創意設計工作的向平東,兩年前回老家宜昌幹起了養豬事業 。去年11月,向平東以武漢儂家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身份亮相武漢,參加團省委舉行的創富大賽,闖入15強。公司誕生半年來,有多家天使投資公司一直關注他們的成長,但他卻謹慎地保持著與“天使”們的距離。他希望自己創立的儂家屋黑豬品牌,能按自己的初衷發展,併成為黑豬市場的一匹黑馬。

  向平東的故事:曾經沒錢上大學,湊不齊學費

  “我是帶著感恩的心態回到這個城市的。”作為年輕的創業榜樣,向平東卻不懼坦承自己的窘迫往事。

  向平東是宜都市松木坪鎮楊樹坪村人。1999年,19歲的向平東被湖北美術學院錄取。作為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鄉親們都為他感到驕傲,但他卻為湊不齊學費而發愁:向平東8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在當地煤礦打工,收入微薄。他報考的美術學系僅學費一年就要6500元。同學們都已順利報完到、軍訓去了。學校為他保留一個月的學籍,希望他能在一個月內湊齊學費報到。走投無路的向平東只好向本報求助。

  “我好想上大學。”15年前的9月20日,武漢晚報在頭版頭條報道向平東的文章,表達他內心的渴望。

  報道見報次日,時任副省長王少階作出批示,要求不使特困生失學。眾多熱心讀者紛紛為向平東捐款,很快就為向平東湊齊了學費。

  拿著讀者的捐款,向平東百感交集,特意留下一封給讀者和本報編輯部的感謝信:“我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在過去的十天裡,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感情轉折。本來是懷著渺茫的希望,在晚報大門前猶豫了許久,才將那份求援信送給一個陌生的編輯。幾天前由對求學的失望,到街頭流浪、四處尋工,再到受到大家無私的關懷……”

  看到記者儲存的信紙和已經開始發黃的感謝信,向平東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沒想到您還儲存著這個。當記者問他是否還記得其中的內容時,他只說了4個字:“刻骨銘心。”

  他記得在晚報6樓過道的沙發上度過的一夜,記得文教部員工拿出自己的飯卡,讓他到食堂就餐:記得一位下崗女工特意從漢陽趕到報社,為他捐出100元……

  “雖然四年的大學生活僅學費就要支付3萬多元,但我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勞動來完成學業,把社會對我的扶助變成奮鬥的動力。我請求做晚報讀者公益扶助中心的一名義工,加入到幫助更多不幸人的活動中去。”

  篇二

  爬行女養牛創業建年產4百萬肉牛養殖場

  今年35歲的潘遠香是宜賓市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村民,她3歲時因病致雙下肢癱瘓,系肢體二級殘疾人,只能用手爬行,大家都喊她“爬行女子”。她曾自卑和哀怨過,但擦乾眼淚後,憑著身殘志堅的毅力,她艱難求學和創業,建立了一個養殖場,還要帶動村民致富。她闖出了殘疾人奮發向上的心聲,闖出了絢麗多彩的美好世界,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為你關閉了一扇門,自然也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我們的人生可能會遭遇不幸,但依然要選擇堅強。”潘遠香說。

  近日,記者來到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實地採訪了這位自強不息的“爬行女強人”和她的養殖場。

  禍從天降 小女孩學會堅強

  潘遠香的犇犇肉牛養殖場位於大乘鎮正直村石明組,地處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裡。記者趕到這裡時,潘遠香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儘管之前當地有關部門作了介紹,但初見潘遠香還是帶給了記者強烈的震撼:她的下肢嚴重萎縮,只有上半身能夠活動,要挪動身軀必須靠雙手爬行。她此時正坐在地上,費力地用刀宰草。宰好的草料放在背篼裡後,她又使用雙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進入養殖場內後,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樣,和場內的西門塔爾牛說話,並一一為它們喂草料。

  就是這樣一個潘遠香,卻建起年產值超4百萬元肉牛養殖場。

  3歲時,潘遠香因高燒不止被送到一傢俬人診所,經醫生搶救命保住了但卻不能直立行走。後經檢查發現,在治療過程中醫生不慎打壞坐骨神經。從此,潘遠香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從5歲起,只有上半身能正常行動的她,便在家廚房負責燒火煮豬食。至此再沒單獨“行動”過的她,在一次“意外”中學會了爬行。“在一次燒火中,多加了些柴火,火焰猛噴出來,把旁邊一堆柴火點燃了,把我嚇著了就摔了個跟頭,然後我下意識的往外頭爬。”

  學會爬行的潘遠香很興奮,她終於覺得自己不是廢人。從此,她開始試著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盡力學會自己做家務。為了讀書,她堅持爬行上學。“夏天地面很燙,手掌心幾乎全是泡,冬天兩隻手全是凍瘡,紅一塊、紫一塊的腫得像泡粑。”潘遠香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用稻草編手套,由於技術不過關還沒到校就磨破了。“那時候家裡窮,下雨天手上沾滿了泥,只能到校前兩手搓搓就算了。”

  10歲才勉強上小學一年級,學習和生活對於潘遠香而言,都比常人艱難許多。別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卻要付出數十倍的努力。艱難唸完小學和初中,她的成績一直保持班級前三,但繼續上學卻成了難事,無法正常行走的她被學校拒之校外。但潘遠香並不服輸,就在她快要絕望的時,高場職中的一位招生老師答應讓她入學,還為她爭取到了特殊照顧。當年,潘遠香的事情經媒體報道,迎來不少好心捐助,為她省去了三年的學費。

  篇三

  據潘遠香介紹,養殖場今年的計劃是出欄200頭肉牛,產值400萬左右。今後,她還將建一個肉牛屠宰場,形成一條產業鏈,直接面向市場。“預計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來預購的很多,目前供不應求。”

  潘遠香說,她最大的心願是帶動附近村民特別是殘疾人共同致富。“養殖場今後繁殖的小牛將送給鄉親們餵養,我提供技術和飼料支援,並全部回收肉牛。牛的生長期在8—10月之間,鄉親們每頭牛能賺5000元左右。”潘遠香告訴記者,?如今,肉牛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他們走上了養殖場加養殖戶互惠互利共贏的發展之路,市場前景良好。

  潘遠香的想法贏得了鄉鄰們的尊重。58歲的村民潘洪清說,潘遠香雖然殘疾,但幹事有魄力,深得大家信任。“她建養殖場的時候,我和其他村民經常來幫忙,我還借了2萬元給她。我今後也準備養幾頭牛,這樣既能照顧家裡,每年也有上萬元的收入,不必出門打工了。”

  學駕駛開車夢今年能實現

  在潘遠香的家中,她購置了一臺安裝在汽車上的殘疾人操作裝置。“開車也是我的夢想”,潘遠香說。

  其實潘遠香從小讀書、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讀高場職中。按照當地人的說法,等她長大了,隨便擺個攤攤,找個人家嫁了。但是在潘遠香內心深處,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要努力過上好日子。

  潘遠香說,從小一個親戚要經常騎摩托車進城,那個時候他很喜歡進城去,因為羨慕城裡人的生活,雖然她身體殘疾,卻立志要通過自己的雙手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沒有覺得哪裡不對勁,也沒有感覺到自卑。”潘遠香談到別人用異樣眼光看他時候說。潘遠香說,她還在上海學習駕校,能夠開車也是她的夢想,也許今年就能實現。

  據屏山縣殘聯負責人介紹,潘遠香的肉牛養殖場帶動了23名周邊殘疾人發展肉牛養殖,殘疾人家庭年增收1萬元以上。潘遠香身殘志堅,自強創業,她的堅強和樂觀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同時帶動周邊更多殘疾人和貧困村民發展肉牛養殖,幫助他們共同致富,將自立、自強的道路向著更加廣闊的天地延伸。“潘遠香是殘疾人創業中的典型,市縣對她的養殖場都十分重視,並給予了政策支援。目前,省市縣殘聯打算將潘遠香的自強創業事蹟在全國相關會議上進行交流。同時,我們將聯絡畜牧等部門,為潘遠香的養殖場提供支援和幫助。”該負責人說。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