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少有人走的路讀書筆記

  成功就是堅持做更好的自己,這是一條廣為人知卻少有人走的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上次寫讀書筆記的時候,起碼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了;今年看的書有幾本,工作相關的心理學的都沒有做讀後的筆記或總結,蓋因懶,也是恐懼,怕寫的沒有意思沒有意義以及價值。有時候我很講究這個,苛刻到沒有文字,對自己也極少以文章自稱,多是文字,碼字,總覺可提升的太多,可自己總是走得很慢或跑的很是滑稽。

  上面的權當讀書筆記的開頭,而下面是簡單的羅列,羅列一些我覺得很有些啟發和感觸的,2個月前看完的書,今天做筆記,可回顧,可重溫,可分享,可自律!

  1、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書籍,有人說這本書出自上帝之手,開始我不相信,直到我看到最後一章;

  2、這是一本關於心智成熟的書,書的副標題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的,也是人生的旅程;

  3、心智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當不滿足於自己的心智成熟狀況的時候,不要灰心,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事情。路在前方,邁步前行、心莫停。

  4、關於自律的四原則

  4.1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定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幹掉痛苦,剩下的就是快樂,吃掉快樂,餘下的即是痛苦,記得小時候吃零食的時候喜歡從差一點的吃起,最好的留最後,吃的過程一直都是快樂的;長大了反而不如小時候聰明瞭……

  4.2承擔責任:我們應該勇敢的說——這事我的問題,還是由我來解決!出了問題,不管是誰的問題,只要事情與我有關甚至於由我負責,那麼,都是我的問題。很痛苦,很煎熬,卻必須如此……我要努力做到;另,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

  4.3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另,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捍衛過時而陳腐的觀念,卻不去考慮如何更新舊的地圖,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事實有時候經常在變,比如地心說、日心說到現在的。學無止境……

  4.4保持平衡:關於責任平衡、滿足感平衡、情緒把控,還有最應該記住的“放棄”。有失則有得,有正則有負,這就是平衡;保持的意思即是,什麼時候得,什麼時候失,以及穩定。不是中庸,勝似中庸。

  5愛——自律的原動力

  5.1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假如愛自己,請自我完善,假如愛她,幫助她自我完善。自我在前行,難道不是真正的需求?抑或,我們經常視而不見?

  5.2生活的本質,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的過程;

  5.3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起初挺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後來大體瞭解了些,如未知與已知,當你充分體驗了所有未知,那麼你即是全知全能。不安全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視或逃避它。

  5.4戲水喧鬧,深潭無波;

  6成長與宗教

  6.1猶豫天賦以及成長環境的不同,每個人對人生體驗的廣度和深度常常有著天壤之別。和IQ無關,一個人的成就,也屬於狹義的人生體驗的高低吧。

  6.2對於世界的規律和本質,每個人都有特定的看法和信念。姑且盜用哈姆雷特,哈姆雷特100。

  6.3耶穌已死,耶穌萬歲。有詩為證:

  直到學院與清真寺光塔傾覆、我們神聖的職責才算大功告成,知道信仰變為排斥,排斥變為信仰,真正偉大的穆斯林才會顯形。

  7神奇的力量——上帝的手筆

  7.1懶惰的主要特徵就是恐懼感

  7.2被召喚的人很多,被選上的人寥寥

  7.3不期而遇的好運和收穫不是天賦的才能,而是後天習得的本領

  結尾:

  我知道人間處處有愛

  請你放心的成為你自己

  我相信人生可以變得更加完美

  就讓我們加入這場人生的遊戲

  範文2

  我想,我周邊看過這本書的人應該不多,我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書評,對它萌發了強烈的好奇心後才看的,《華盛頓郵報》對此書的評價是:“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名著,出版後雖未作任何宣傳,但經人們口耳相傳,迅速暢銷起來,它曾在美國最著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的時間近二十年,創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一種出自內心的慷慨行動。”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國心裡醫師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他帶領我們清楚的認識到: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正如作品總序中所寫的那樣“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這本書教會我們變得成熟,用於承擔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成熟是每個人必然的選擇,拒絕成熟,就是選擇痛苦。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自律,愛,宗教和奇蹟。其中我感觸比較深的是自律和愛這兩部分。

  自律,是理性地節制你的感情和行為。文章的開篇就寫到“人生苦難重重。

  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它的偉大,在於我們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實現人生的超越。

  只要我們知道人生是艱難的——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了。”

  既然人生註定苦難重重,那麼我們只有坦然面對了。正視自己,才能發現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才能找尋到適合辦法去克服它。而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當問題出現了,我們會選擇逃避,一廂情願的等待問題能夠自行消失,因為我們相信時間可以改變一切。可事實上呢?問題不會消失,它們仍然繼續存在,而且它們的存在還會成為妨礙我們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得不開始承擔這樣或那樣的責任,於是我們又開始手足無措,習慣性的想要逃避。我們開始希望“這不是我的問題”,並且在心裡這樣自我安慰:“出現這些問題,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別人造成的,是別人拖累了我,所以我才無法……是我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這不是我個人的問題,所以該有別人和社會來為此負責。”

  趨利避害,逃避責任,好像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如果每個人都開始逃避,不願意承擔責任,社會必然會堆積起越來越多的問題,從而滋生和蔓延出更多的罪惡和安全隱患。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能”或者“我做不到”,因為要改變舊有的習慣是一個艱辛且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們寧願為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也不願嘗試去改變……

  更多的時候,我們為了逃避責任所帶來的痛苦,心甘情願的放棄選擇的權利,讓別人來操縱自己的人生。因為害怕孤獨,所以喜歡喧鬧,以這樣那樣的名義狂歡,而這一切恰恰反應出我們內心的強烈不安。而只有在寂靜的夜晚一個人獨處時,我們才會聽到那來自內心的獨白。真正的安全,來自於人的內心。只有當我們的內心足夠強大,足夠充實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感覺到安全,才不至於在這個紛繁的城市中漸漸迷失,也才能夠不被周圍的環境所擾,專注於自己要做的事。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外不著相為禪 內心不亂為定”吧?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放棄和不斷獲得的過程。現實的殘酷,我們常常感覺自己不斷努力,人生的意義依然還是蕩然無存。所以我們必須在不斷地肯定自我的同時,為了保持平衡,又不得不放棄自我。即:消除熟悉的過去,追求新鮮的未來。否則,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過去經驗的一再重複。完全的釋放自我,甚至不惜把過去的自我完全打破,說的通俗點就是打破常規,這是自我完善的必經之路。

  而在書中,多次被提及的“愛”,則被定義為:“人類心靈進化的原動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換而言之,愛——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覺到進步。派克的說法,多少有點西方宗教的色彩,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情慾,不過這恰好符合了我一直崇尚的精神戀愛的基本訴求。

  但在日常生活中,過於強烈的依賴性,常常被我們解讀為“愛”,這是完全錯誤的。例如:家長對孩子的過分保護,並非完全出自於愛,而是以愛之名的控制慾。而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例:一段感情結束以後,被拋棄的一方,痛苦萬分,甚至打算輕生,他們會說:“我是那麼的愛TA,沒有了TA我活著還有什麼樂趣?!”其實二者的關係已經背離愛的本身——使自己和他人感覺到進步。而他們口中的“愛”不過是過分的依賴感,不再是單純的自我完善的意願。

  範文3

  一本絕對經典的書,這本書中關於自律的部分,每年都要閱讀一遍,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下面是今年的閱讀記錄:

  #每天一本書#,100天,2011年3月27日,《少有人走的路 》,今天是第100天,選了一本經典書籍利用一整天的時候從新閱讀一遍。這本分為四個部分:自律、愛、成長與宗教和神奇的力量,我第一遍看這本書的時候,花了半個月,特別是第一部分,當時反覆閱讀了很多遍,每次閱讀都能得到新的收穫。

  評分5分。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的前二章自律和愛完全能承擔得起這樣的標題,每次閱讀都是對自身的一個反思。很早以前只能讀懂第一章,有了孩子之後現在能讀懂第二章。到目前為止對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內容評價一般,強烈推薦閱讀自律部分。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

  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區域性的自律只能解決區域性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有的人不斷拖延時間,等待問題自行消失;有的人對問題視而不見,或儘量忘記它們的存在;有的人與麻醉藥和毒品為伴,想把問題排除在意識之外,換得片刻解脫。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尊重事實,是自律的第三種原則。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

  自律的核心,就是學習自我照顧,承認自我價值的重要性,並採取一切措施照顧自己,這是走向自立的關鍵。

  這位女士頭腦聰明,只要在工作上不再推諉塞責,就會顯示出極強的能力,但在解決家庭矛盾上,她立刻就成了智力低下的人。問題的關鍵出在她對時間的利用上。家庭問題讓她頭昏腦脹,她只想儘快脫身,儘快縮短自己與問題接觸的時間,而不願花時間來應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不願冷靜地分析問題。雖然解決問題能給她帶來滿足感,而她根本不想去推遲這種滿足感,哪怕是一兩分鐘也不行,最終她沒有從問題中積累起任何有效的經驗,家庭便因此長期陷入了混亂。

  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更低階,也更有破壞性,那就是希望問題自行消失。

  ———問題沒有消失,它們仍繼續存在,它們是妨礙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

  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卻把錯誤歸咎於旁人。

  神經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應該”掛在嘴邊。不管做任何事,他們都覺得能力不及他人,他們缺少勇氣和個性。人格失調症患者則強調“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們缺少自主判斷及承擔責任的能力。治療神經官能症,比治療人格失調症容易得多,因為前者堅持問題應由自己負責,而非別人和社會所致。治癒人格失調症患者則較為困難,他們頑固地認為問題和自己無關,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禍首。不少人兼有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統稱為“人格神經官能症”。在某些問題上,他們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內心充滿內疚感;而在別的問題上,他們卻一推了之。

  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美國黑人作家的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願處於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獨裁者、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抱殘守缺,與現實脫節,這是不少人的通病。堅守過時的觀念,對現實漠然置之,是構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這種情形,心理學家稱之為“移情”。

  我的定義是:把產生於童年時期,並似乎一直適用的對於現實的觀念和反應它們通常具有特殊的意義,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當地轉移到成年人的世界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移情”。

  獻身真理,意味著敢於接受其他製圖者——外界的質疑和挑戰,由此確定地圖是否與事實符合。不然,我們就將生活在封閉的系統裡———就像是單間牢房,我們“反覆呼吸自己釋放的惡臭空氣”——如同塞爾維亞·普拉斯美國女詩人的比喻,沉湎在個人幻想裡。修訂地圖帶來的痛苦,使我們更容易選擇逃避,不容許別人質疑我們的地圖的有效性。我們可能對孩子說:“不許頂嘴,我們是你們的父母,在家裡我們說了算。”我們對配偶說:“我們就這樣維持現狀吧。你說我的不是,我就會鬧得天翻地覆,讓你後悔莫及。”我們上了年紀,就會對家人和外人說:“我又老又弱,你為什麼還要和我過不去?我這麼大年歲,可你居然對我指手畫腳!我的晚年活得不開心,那都是你的責任。”我們是老闆和上司,就會對僱員說:“據說你有膽量懷疑我,還要向我挑戰。你最好想清楚,最好別讓我知道,不然就趕快捲鋪蓋走人吧!”

  
看過的人還看了:

1.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2.精彩刺激的小說分享

3.教你提高溝通能力的書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