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適合教師做讀書筆記的書籍
讀書筆記只是寫作的一部分,正因為教師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寫讀書筆記作,才能從一個普通教師走向成功,成為特級教師,名教師。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老師的提包》讀書筆記
這是一陣輕柔的微風,吹不散花香;是一場黃粱夢,短暫卻令人魂牽夢繞。這是世間絕美的愛戀——“老師與我”。
一次偶然的機遇,她***大町月子,女主人公***在酒館遇見了中學時的國文老師,兩人在日後相處十分融洽,兩人時常喝喝酒、聊聊天、旅行······做著各種生活中瑣碎的小事,與普通朋友相處別無區別,但卻又是那麼特別。這股愛淡淡的、涼涼的,如一杯茉莉花茶,還散發著縷縷清香。在這瑣碎中兩人體會到對方的愛,即使,只是短短的三年。“老師,我們什麼時候能再見面呢。”自老師去世後,月子在結尾說道。既溫馨又含著淡淡的憂傷,澀澀的味道,令人慾哭又止。
這本書為我們用詩畫般的文筆,描繪了絕美的愛。令人感嘆三生,千絲萬慮,如輕煙被風吹散了一般境遇,美的令人神往。
愛,不分年齡,不分種族,不分性別。只要心中有愛,任何事物都無法阻擋你對愛的追求。人這一輩子追尋的除了或者的真諦,剩下的不就是愛麼?如果連自己的愛都無法去爭取,活著,一點愜意的時光也不會擁有多少。愛是一件藝術品,令多少人沉醉其中?是寶貴的財富——你的愛人。我們不能歧視每一個人純真美好的愛,這都是可貴的,否則你自己也絕對不會獲得多少愛的回報。
“這樣的夜晚,我便開啟老師的提包,裡面空房無一物,唯有一個縹緲浩大的空間,延展開去……”老師的提包中含著無窮無盡的愛意吧?以及那份認真。
篇二:《名教師是寫出來的》
讀了丁昌桂《名教師是寫出來的》一書受益匪淺,我覺得他裡面很多話很有道理。其實,不僅僅是名教師需要寫作,普通教師也需要寫作。寫作能夠豐富教師的專業智慧,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教師的實踐智慧和專業技能需要在反思中提升,這就需要寫作。
記得有一次在宜興市實驗小學聽講座,主講者是管建剛老師,他講怎麼教學生寫作,怎樣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口才非常好,滔滔不絕,讓人佩服之至。翻閱有些作文雜誌,也經常能夠看到他的教學生寫作的文章,當然一些教育雜誌上的論文更多了。很好奇:這個管建剛老師是如何有這麼好的文筆,這麼多文章見報。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次看他的《教師成長的祕密》一書,才豁然明白。“一個老師要從‘平凡’走向‘卓越’,他的10%是什麼?現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你,就是兩個字:記錄!”堅持記錄。“只要上班,我就記錄,不記錄不回家。這是我一年出一本書的祕訣所在。 ”管建剛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不做教書匠》《一線教師》等等,記錄的就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故事,記錄裡多了思考,多了分析,多了研究。
管老師在書中提到:每天花48分鐘的時間用在記錄上,記錄當天的教育喜悅,教育煩惱,教育小失敗,教育小智慧,記上三年,你一定能從平凡走向優秀,再記5年,你一定能從優秀走向卓越。細想我們身邊,不乏教育故事,不乏教育靈感,缺乏的是記錄的手。只有記錄下來,才會永遠儲存,記錄,不是寫文章,它是隨意的,一兩句,可以,八十句更好。不用構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實與及時。真實,才有價值。及時,是怕遺忘。遺忘非常可怕,當初的一點感想,第二天就會遺忘掉一大半,過幾天就忘得所剩無幾。只有記錄,才會讓你的靈感永遠的儲存。
記錄只是管建剛寫作的一部分,正因為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寫作,才從一個普通教師走向成功,成為特級教師,名教師。
所以,我覺得記錄是個不錯的寫作方法。平時可以記錄哪些呢?
一是教學的成功之處。每節課下來,我們總會有一些好的地方,詞語教學中,你是怎麼樣教學生記住詞語的。比如,今年教三年級語文,在教“聰”字時,這個字很難記,我就這樣教:一個人要想變聰明,首先要用耳朵聽。在黑板上寫下“耳”。還要用眼睛看,這兩點就像是人的兩隻眼睛,在黑板上寫下點和撇。還要口中說,在黑板上寫個“口”,還要心裡想,再寫一個心字。通過這樣形象生動的拆字,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聰字。以後只要說到怎麼寫“聰”字,學生就會說:“耳朵要聽,眼睛要看,嘴巴要說,心中要想。”這個聰字的教學很成功,這就是教學中的一個亮點,我們可以把它記錄下來。
二是教學的失敗之處。即使是特級教師,也不可能每節課都成功。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設計自己覺得很不錯,但教學效果卻一般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失敗的地方記錄下來。
三是對比著來寫。同一節課,同一個教學環節,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教學,教學效果肯定也不一樣,把這樣的對比記下來也是不錯的素材。將來寫教學論文的時候,就可以運用上這些。
當然,除了一些技巧之外,我覺得要想真正成為管建剛這樣的人才,更加需要的是堅持不懈。
篇三:《名教師是寫出來的》一書,值得每一位教師拜讀。
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2000字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這是《教育新理念》一書總序開頭的第一句話,可見作者將教育的未來很大程度的放在了教師的身上,而從整個社會看,這也不僅僅是作者或編者的個人看法。在很多人看來,教師是教育理論的直接實施者;是傳遞知識技能的中間人,更是與學生面對面的教育者。一位教師的教育理念影響到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方法,還有學生的學習習慣。正因為教師對於教育的影響如此直接和有效,所以人們才會將教師放在教育陣地的前沿,很多的家長才會對教師提出更多的要求。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學校因為一位或幾位有才能的教師而名聲大噪,想必和這一想法是分不開的。
身為當今的教師,懷抱著許多家長的期望,肩負著振興教育的重任,我們需要用高度職業化的規範和成熟的理論來武裝自己,做有方向有目標的教育者而不是單純“唯書”的教書匠。面對全新的教材和學生,我們要有相應的調整。
一、 依託教材,超越教材。
我們傳統的教育一直以教材為本組織教育教學,一切從教材出發,習題、考試都離不開課本中的內容。而課程改革以來,變動最大的就有我們的教材。課本中鮮豔的圖片和生動的語言多了起來,乏味俗套的問題少了許多。教材的編寫不光是給學生以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價值觀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掌握。這些新理念的實施離不開我們教師。
1、研讀教材
現在的教材依據學生的情感知識需要進行編寫,貼近了學生的心靈,但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有許多的問題和困惑,在獨自閱讀課本時也有難以逾越的困難。作為新時期的教師,不能因為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就將這些難題和問題忽略,相反,它們正是我們在研讀教材時需要密切注意和著力最重的地方。一個教師,能否在拿到教材後發現這些難點,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礎。當然,我們對這些問題的重視根本的目標不是讓學生解決問題,而是要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
同時,新教材中人文化的東西逐漸增多,一篇看似簡單的課文背後,可能蘊涵的情感、態度極為豐富,想讓學生能感悟這些情感,那麼教師首先就需要具備從字裡行間體悟情感、價值的能力。這也是現在教師所要有的研讀教材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2、組織教學
如同工程師的建設圖紙,醫生的醫治計劃一樣,在深入研讀教材後,走進課堂前,
每一位教師都會在心裡對一堂課給出自己的設計。書中提到了一位中學教師,他在對美國科學教育代表團的代表開課時做了充分的準備,教學過程中,教學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教學方法靈活。而學生也非常積極地回答問題,師生互動,氣氛熱烈……真可謂是天衣無縫。這樣的一節課在我們大部分的教師心中絕對是一節無可挑剔的好課,但對於美國代表來說卻是一節充滿了問號的怪課:學生的問題去了什麼地方?學生既然會回答所有的問題,那還要上課做什麼?
傳統的教學中,我們都將教學設計建立在幫助學生記憶知識技能和解決難題上,如果一堂課下來,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知識、記憶知識,都能沒有問題了,那麼這堂課也就成功了。所以我們的教育發生了一種怪現象,當一位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問一年級的小朋友時,他們能回答出22種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樣的問題去問大學生時,他們卻不知如何作答,最後才在老師的點名下說出了一個答案。難道大學生還不如小朋友嗎?不是,關鍵在於,經過長時間的學校學習和訓練,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標準答案,習慣了每個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了。書中,作者把這種教育叫做:去問題教育。學生的問題意識淡薄,沒有問題也就沒有了創造,創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明確一堂課以後學生得到些什麼。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最終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進行發現、思考、合作,讓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能使學生產生更多的對未知知識的探求慾望。
3、 走出教材
課程改革以來,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課堂的呼聲越來越高。教材作為教學的依據,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但現在的社會,知識更新速度驚人,資訊量巨大,不用說是教材,就是權威的科學用書也有道不盡的地方。我們的學生最終還是要進入到社會中的,對於資訊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現在很多的教師都將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課堂資訊量大了起來,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個度,如果喧賓奪主、不分主次,那麼就算資訊再多,也只能是學生腦中的“過眼雲煙”,不能生成連貫的知識體系,更不能激起學生的探求慾望。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尺度,要讓豐富的資訊充實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導教材。
二、做好教材、學生間的紐帶。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的傳統作用就是作為教材的有聲註解,將教材中的字句篇章嚼碎“喂”給學生,教材如是說,教師就如是說。知識的傳承需要這種細緻的講授,但只有講授是不夠的。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後,學習都有一段停滯期、迷茫期,因為大學裡的教師大部分不會將教材開啟到具體的頁數,然後一句一句的講解,課堂中的許多理論都是源於教材而高於教材,甚至與教材不相合,那麼如何去讀手中的教材呢?該怎樣選擇不同的意見呢?新的理論該如何有序合理地安插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呢?
教材猶如是一扇神祕的大門,開啟門後的世界更加精彩,學生想要開啟這扇門,特別是剛剛進入學習狀態的學生,離不開教師的幫助。我們經常說在輔導學生學習時要由扶到放,逐漸讓學生摸索出學習的方法,積累學習的經驗。一百個讀者有一百種對文章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學生對於教材的理解也會有不同,教師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給學生的只能是方向和方法,至於學生最終會得出什麼樣的感悟,那就需要他們自己去思考和探求,讓學生在離開我們以後也能有效地進行自學。一句話,我們是教材和學生間的紐帶,必需卻又不著痕跡。
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自身。
準確把握教材、深入瞭解學生,恰倒好處地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三者的關係,這都是作為一名教師最基本的本領。現在的教師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照本宣科的教書匠,必須要有自己對教育的獨特的理解,有完善先進的教育理念做指導,並籍此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因此教師的終身學習成為必然。
適應當今資訊社會的教師,首先要有先進的理論作為思想指導。教育行為的發生離不開教育思想的作用。現在,伴隨著推進素質教育,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這一時期,我們教師所要面對的難題和矛盾會很多。如何在應試和素質教育間尋求平衡點,如何正確判斷新生的理論方法,又如何在教育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重……一個教師如果能形成一定的教育理念,那麼在處理師生關係、處理教學策略與學習的學習策略等方面上就會有自己的特點,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地方造就了出了一批批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所以,當今的教師要有自己的靈魂,要具有自己的智慧,這樣才能在教育領域發揮自己的長處,大展拳腳。
其次,在提高專業理論的同時,不忘全面發展自己的知識能力,接觸新的事物。我們提倡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生出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一名教師,面對著一個班的學生,是否有能力一一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正確快速地解答呢?現在,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網際網路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也加速了知識的傳播和更新。在網路面前,一個人的知識儲備變得微不足道,作為教師,想要在課堂上自如地對待學生的質疑,平等地與學生對話交流,那就少不了要更多更快地進行自我知識的更新,活到老,學到老。
篇四:教育新理念讀書筆記1500字
當我靜下心來仔細拜讀了袁振國先生的《教育新理念》後,感受頗多,收穫頗豐。對於我們一線教師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歷史是發展的,教育是變化的,思想是流動的,一成不變的教育和不思變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的;不斷根據時代的特點調節我們的思想,發展我們的觀點才能成為教育變革的主動者。我是九十年代畢業的師範生,自踏上工作崗位至今一晃已十多年了,這十多年中,課堂教學中遵循的主要是蘇聯教育理論家凱洛夫的教育學,即把一節課分解為準備上課、複習舊知、講授新知、鞏固新知、運用新知***作業***五個階段。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其間我也在不斷汲取著新的教育理念,課堂上或多或少地悄然發生著一些變化。但我總覺得這些陸續吸收的理念,沒有象《教育新理念》這本書中所講得那麼全面、深入,讓人信服。它讓我更加系統地瞭解到課堂教學的革命、學科教育的新視野、素質教育的實質、對理想教育的追求、各種教育觀的發展歷程以及教師如何進行教育教學的研究等,真讓我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閱讀期間,我不止一次地在書中空白處寫下自己的隨感,尤其是書中所舉到的一些例項,有的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最讓我深有體會的是書中第一章裡所提到的關於課堂教學革命的問題。“我們到底追求什麼?”我們的課堂上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孩子們沒有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書中把這種教育稱為“去問題教育”。我們的孩子放學回家以後,家長問孩子的第一句話,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差不多是一樣的;“今天的作業做完了嗎?”家長們關心的是學校既定的任務完成了沒有。世界上還有一個民族也特別關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當孩子們放學回家後,家長們問他們的第一句話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學校向老師提問了嗎?”如果孩子得意地說:“我今天向老師提了一個問題,老師沒有回答出來!”那家長會像孩子一樣的得意,會喜形於色。可是如果中國的孩子回來對家長說他提了一個問題把老師難住了,絕大多數家長會感到尷尬和為難,甚至會斥責孩子:“你逞什麼能!”***《教育新理念》p8***為此,作者極具眼光地發出呼籲,應倡導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所謂“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也就是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種教育思想在書中的後面也反覆提到。教師並不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顯而易見,這種教育思想下的教育行為無形中保護和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競爭的日益激烈,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能力,是否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說,創新更在於創新意識、創新個性的培養。現實社會的變化越來越快,我們的學生走向社會以後,能不能成為社會的主人,能不能在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中有自己獨立位置,關鍵在於能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的不斷變化。這種適應絕不是消極的、被動的適應,而是主動的、創造性的的適應。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
知識的本質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在於它的不斷變化,在於它的推陳出新。因此,對於面向未來的教育,教學的過程也許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化結果為過程的教學。分科教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進步的表現,學科的分化,並不能改變現實世界是綜合的這樣的事實。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卻將知識割裂了開來。一位教初三數學的老師有一天突發奇想,向全班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教室的體積有多大?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說:“這簡單,你告訴我們長、寬、高。'老師說不知道。同學們又異口同聲地說:“那就沒有辦法了。”老師反問同學們:“你們就不能想想辦法嗎?比如,量一量?“同學們受此啟發,覺得茅塞頓開,又異口同聲地說:“你給我們尺。'老師說沒有。“那就沒有辦法了。'老師沒有辦法,只好再次提示:“難道你們渾身不都是尺嗎?'“對啊!我們的身高、臂長、掌寬都是尺啊。'很快,這個問題迎刃而解。關於這個問題的每一個具體知識對初三學生來說,都是非常簡單的,可是要把它們綜合起來解決一個問題時,全班四五十個同學卻一籌莫展。***《教育新理念》p19***這個例子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知識被割裂開來是多麼可怕的事!我們的學生變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長期以來,綜合知識的學習與運用不被重視,這不僅是個認識問題,而且是個觀念問題——把專門化看成是高階人才的象徵,把簡單知識的綜合運用看成是低階人才的表現。如何使學生具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成為我們的基本理念,把這種理念滲透在每門課、每節課的教學中,是不容易的。綜合性教學的關鍵是教師綜合知識的水平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給我們一線的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只有不斷自我更新,拓寬學科視野,跨學科進行進修,提高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理論轉化為方法的能力,提高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和現代資訊科技有機整合的能力,增強理解學生和促進學生道德、學識和個性全面發展的自覺性。
我信奉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這樣的教師:能夠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願望和性格特徵,形成一種以創新精神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性格,且幫助學生能夠創造性地應對環境的變化。我將為此而不懈努力!
- 關於適合教師做讀書筆記的書籍
- 傷感男生說說的個性簽名
- 周公解夢夢見被別人欺負什麼意思
- 對女朋友說暖心的話語_和女朋友說的浪漫的話
- 六一幼兒園家長講話3篇
- 南極磷蝦南極生態系統的支柱中考語文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 教師個人總結範文簡短3篇
- 合夥做生意的帳目管理方法
- 生薑的禁忌搭配及注意事項
- 超級有個性的網名
- 表達愛國主義的散文詩
- 公司崗位調動通告
- 滑鼠不太靈敏怎麼辦
- 生薑泡水喝的功效作用以及食用禁忌
- 玫瑰精油護膚祕訣
- 五行風水佈局是什麼
- 雅安中考語文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 浮誇歌譜林志炫版本
- 衡陽周邊自駕遊好去處
- 一句話勵志自己的名言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