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與回報勵志演講稿

  付出是會有回報的,只是有些回報是可以立即顯現的,而有些則要隱藏一會兒。有哪些關於付出與回報的演講稿?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別人都說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可這畢竟是一句美麗動人的歌詞。

  可在如今的這個社會當中往往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有的付出多,回報少,有的付出少,回報多。現實有時就是那麼的殘酷,漸漸的人們變得沉默,變得膽怯,什麼都不敢去嘗試,因為他們都知道付出與回報往往不成正比……

  我只想說“不”,這一切看上去會讓人的內心很不平衡,但是你們必須認識到一點:付出了不一定有回報,但你不付出就一定沒有回報!沒有人隨隨便便就能夠成功,每一個成功人的背後經歷了多少淚水和打擊,他們也都曾無數次的想放棄,繼續的堅持只會讓他們承受更多的傷害,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縱使上帝給他們100次的打擊,他們也會在101次的時候重新爬起來,繼續奮鬥,繼續努力。臺灣女作家三毛說過:愛情是一種能力,健康是本錢。失敗,沒有這個字,請記住,一場付出艱辛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快樂是最大的勇氣與智慧。的確,你付出了就不要害怕得不到回報。當你哪一天拋下回報,一心只想著付出的時候,你自然就會得到你應該屬於你的回報。

  這個世界貌似充滿著不公平,可處處卻體現著公平。你難道看到過整天好吃懶做,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卻依舊想獲得回報的人到最後得到他們想要的了嗎?你難道看到過沒有任何本事和技能就能獲得一大筆財富的人?你又曾看到過作惡多端的人能夠安安穩穩的過著他內心所憧憬的生活?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所以與其怨天尤人說為什麼自己總是付出了得不到回報,還不如腳踏實地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在追求的過程中體會快樂,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吸取經驗,進行總結。

  人生有三重境界: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時時刻刻想著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想要得到什麼,你自然就可以達到第三重境界!

  篇二

  大家好,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付出與回報。

  付出真的會有回報嗎?也許很多人都會質疑這個問題,“好人怎麼就沒有好報”也是我們時常可以聽到的悲劇性事件的評論。不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付出是會有回報的,只是有些回報是可以立即顯現的,而有些則要隱藏一會兒。在對愛的研究結果顯示,付出能對人體健康提供全面的保護,對心臟疾病的抗病力竟然是阿司匹林的兩倍。如果付出不是免費的,製藥廠肯定會大肆宣傳這一發現,然後推出一種新藥,叫做“付出靈”而不是“百憂解”。付出可以讓人獲得長壽,減輕疾病的痛苦,緩解焦慮提供安慰,也許前兩者大家難以體會到,但是緩解焦慮提供安慰這點日常生活中卻是很容易感知的。

  既然付出有這樣不錯的回報,那麼我們有哪些方法來進行付出呢?通常大家認為付出就是犧牲自己,幫助他人。其實付出並不一定意味著犧牲自我,對他人的幫助也有很多方面。付出有十種方法,分別為:讚美、傳承、勇氣、幽默、尊重、同情、忠誠、傾聽和創造。先來說說第一種付出的方法——讚美吧。你不會知道你的讚美對他人是多麼大的鼓舞。讚美是一種純粹的快樂,它看得見摸得著,生日聚會、感恩卡片、團隊勝利的歡呼都是讚美的形式。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被要求在每個同學的演講後說“你真棒”,也許一開始我們都覺得這句話很奇怪,而禮貌性的鼓掌更為自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是比鼓掌更為明確的讚美方式。對於家人,朋友,情侶,工作團隊甚至是陌生人,不要吝惜你的讚美吧!這種付出是如此簡單又能讓雙方都獲益,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要說的一種付出的方式是尊重。尊重在英文中是respect,它的字根是拉丁文respectare,意思是再看一次,這是本質上的一種美好意象。它需要我們再看一遍,超越第一印象以及不由自主的偏見。為了瞭解另一個人的生命旅程和觀點,我們需要回望凝視。有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婦女來到急診室說她有劇烈的頭痛,但卻沒有任何神經方面的疾病。在場的醫生都說她是個瘋子,決定把她轉到精神科。可是幾個小時後,她就死了,大家這才發現她患了腦瘤。大家很自責,可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個事件最大遺憾不是她的腦瘤,因為腦瘤最終會要她的命,醫生們最大的過失是把她當成了瘋子,沒有人重新觀察她的問題,她死的時候,沒有人對她表現出任何的關懷和尊重。沒有得到尊重給那個患者帶來了孤獨的死亡,沒有付出尊重給醫生們帶來的更是一生的自責內疚。

  由於時間關係,十種付出的方法我不能一一闡述,但在每節課的最後,我們都會說“感謝大家的全情投入”,大家的全情投入中,自然就蘊含了種種付出了,那麼,付出帶來的回報,大家隱隱約約也能感受到的吧。

  謝謝大家!

  篇三

  過去,我們一直在講:只管付出,不望回報;只講奉獻,不講報酬。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導,是對人性心理的一種扭曲。

  其實,就人的心理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報,而且付出的越多,回報的期望值也就越高。當然,這種付出和回報既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沒有得到回報的話,至少人的心理是會失衡的。至於那些曾經付出了而沒有得到回報卻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話,就一定是心理素質比較高的人了。前者以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顯示自己的大度。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能說出自己付出不望回報的話,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報的酸溜溜的潛在心理,這就好比為愛付出了很多,卻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明自己不渴望愛的回報一樣,畢竟蒼白的言語難以遮掩不平的心靈。

  我想,這只不過是難以得到回報或根本得不到回報時的一種說辭而已,並不是其心理的真實寫照。試想,如果上述表白出自真心的話,那麼,當其得到愛的回報時,他是否還會再向對方說出——我為你付出了很多,但並不希望得到你的回報,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願的,你可千萬不要因為這個原因而給我愛的回報,這一點還是請你考慮清楚的話呢?我猜想,面對這種情況,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除了欣喜若狂以外,都是不會說出這種話的。因為,畢竟付出了愛就總想得到愛的回報。

  由此可見,人的內心深處還是渴望得到回報的。至於後者——那些心理素質比較高的人,即便心理素質再高,恐怕也是由於付出不過九牛一毛或者只是自認為做了該做的事情而已的原因,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吧。這就好比給老弱病殘讓座,給災區群眾捐款捐物一樣,當為而為罷了,自然是不求回報的了。如若他的付出超過了一定的界限,那麼,他也會產生渴望回報的情結的。其實,就一般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回報,譬如:幫助別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感謝,為別人付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回報等等。既然我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常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心態表現,那麼,我們就應該尊重彼此的這種心理需求,使我們彼此都能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

  這樣做,於人於己皆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想想看,如果別人為自己付出了,而且自己又心知肚明,可就是無動於衷的話,那麼,我們自己往往是會產生一種負疚感的,而且這種負疚感的折磨恐怕是不會亞於心理失衡的。所以,能給別人的付出以回報的話,最好就給予別人回報;如果不能給予回報,最好就不要接受別人的付出,或許這樣的拒絕會對別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但小傷害總比以後可能造成的大傷害要強得多吧。

  過去,我們常常說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民族,甚至還提出了“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的道德準則,這都沒有錯,因為這種道德準則其實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於是否“湧泉相報”,這似乎倒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至少該有“報”的表示。“報”了,我心坦然;“報”了,彼心平和。當然,這種“報”指的是積極意義上的回報,與“以德報怨”和“以怨報德”無關。

  總之,就常人的心態而言,如果在付出的時候能少一點回報的期望,多一點“助人為樂”的精神;在得到回報的時候少一點對等的要求,多一點滿足的情感。那麼,我們就一定會活得更加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