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要避免的誤區

  親子溝通時雙向的,互動的,而不是家長一言堂。家長要注意營造輕鬆的、良好的、和諧的談話氛圍,特別要注意尊重孩子,不要壓制孩子,多引導,少訓斥,更應該避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那些誤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豆豆4歲,這兩週來每天早上起床都要自己挑衣服穿,媽媽覺得豆豆自己挑的衣服搭配起來很糟糕,也不符合季節,總是對豆豆說:“我希望我的寶寶每天穿得漂漂亮亮的,但是你這樣穿很難看,這件衣服不能配這條裙子!換這件。”豆豆偏不換,每每最後媽媽都是用強制的手段給豆豆強行穿上媽媽自己認為合適的衣服,而豆豆每天早上都哭哭啼啼來到幼兒園。

  老師瞭解了情況後,給孩子們組織了一個名為“穿什麼”的健康活動,從季節特徵、材質、顏色等等方面引導孩子們進行討論,說說現在的季節我們可以穿什麼,怎麼穿。老師還和豆豆媽媽特別作了溝通,建議豆豆媽媽尊重豆豆自己的主見和看法,別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就對孩子的想法和行為不當回事,給豆豆穿衣建議時採用:“媽媽覺得這身衣服搭配得不錯,要是裙子換成***一定更漂亮!”的句式。經過這樣的處理,豆豆每天都能穿上自己喜歡的、合適的衣服開開心心地來園了!

  現在的孩子有較強的靈活性及敏銳的洞察力,因此家長們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想法,你的孩子或許比你想象的更為聰明。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常常超過大人們的估計,大人的想法也許比孩子複雜,但複雜的未必就是高明的。孩子們的能力是我們所不能預料的,他們的小腦袋瓜裡藏有千奇百怪的東西,只要給他們空間,他們就一定會讓自己的世界變得多姿多彩。那麼與孩子溝通的誤區有哪些呢?

  一、威脅責罵----不尊重孩子,批評過於情緒化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某件事沒能做好就大罵出口:“廢物、人渣、沒有用的人、我們白養你了……盡情地責罵、羞辱孩子,完全不尊重孩子,不給孩子解釋為什麼沒能做好事情的原因,即使孩子在驚恐中做出解釋的時候,家長們馬上會說”再說就揍死你”、“你還嘴硬”這樣來威脅孩子。這樣時間一長,父母和孩子之間無形中就築起了一道壕溝,親子雙方各自站在溝的兩岸相望而不能相迎。

  二、單向溝通----壓制孩子的而心理需求

  “你不用說了,我還不清楚你頭腦裡想什麼?”我總是能聽到家長們如是對他們的孩子說這樣的話。他們一味地要求孩子絕對服從,不聽孩子說出自身感受和想法。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單純又天真,不可能像我們大人一樣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偽善而又圓滑地表達出他們的想法和心理需求。家長們之所以會這樣做,關鍵在於他們總是習慣把自己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卻不去體會和顧及他們的內在感受。

  三、往事重提----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

  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往往會氣憤地將孩子以前犯的錯誤全盤說出來,把孩子批鬥得一無是處,體無完膚。長期這樣,孩子一次次再現過去失敗的痛苦情景並一次次將自己的痛苦、煩惱等情緒強化,他們的自尊心就會倍受打擊,自信心也就隨之喪失。當孩子們長時間處在自己“一無是處”時,他們就可能完全萎靡不振;更多的孩子會表現出逆反心理,和父母對著幹,不管父母對與錯,他們完全不予以體會,自行其事。

  四、缺乏耐心----不能持久有效地和孩子溝通

  現在的家長在孩子剛進入小學、初中、高中時,對他們充滿期待,關愛有加。經常向他們老是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並能很好地和孩子交流溝通,但隨著學習的程序,他們或忙於工作、或忙於家務,就疏於對孩子的溝通,這個時候孩子出現的問題沒有能及時排解,日積月累就給孩子造成身心困擾,偶爾他們在和孩子溝通時也缺乏耐心,對孩子的問題處理起來簡單粗暴----不是打就是罵。這種簡單粗暴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對於年輕的孩子來說短期內會有較明顯的效果,但從長遠看,這種效果幾乎為零,有時甚至會起到意思不到的反作用。

  五、攀比心理----在不經意中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們在和孩子談話的過程中,宗習慣將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進行比較。比如,“這次考試鄰居的某小孩又比你多幾分!”、“你怎麼在數學考試中又沒有考過某同學呢?!”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喜歡拿別人孩子的優點與自己的孩子的缺點進行比較,本想是以此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而事實上這種激勵效果不僅達不到,有的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很難體察到家長的良苦用心,看到只是家長的虛榮心和攀比心態,這種攀比式的激勵教育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不僅不利,還回使孩子在多處失敗後,一點點地消磨自信心,走向破罐子破摔的痛苦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