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人相處之道
有人說:天不生仲尼,萬世如長夜。可見孔子對後世影響之深遠。大到如何治理國家,小到如何交朋識友,他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不談“國事”,只論“交友”,讓我們跨越時空界限,與孔子交個朋友,好好學學他的交友之道!
道之一:通權變
孔子是很講究禮的,但他並不是教條地充當禮的衛道士,有時他會因人因地因時地靈活對待,並不拘泥。正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孔子這種著眼大處,不拘小節,求同存異的交友之道,讓他的朋友越來越多。
孔子有個朋友叫原壤。原壤的母親去世了,孔子去幫他置辦棺材,原壤敲打著棺材的木頭說:“我很久沒有唱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了。”於是就唱起歌來:“棺材的紋理就像狸貓的頭那麼美麗……”母親剛死,原壤就唱起歌來,這是很不正常的非禮行為。可孔子卻裝作沒聽見。孔子的學生有的看不下去了,就問老師:“他這麼無禮,您還幫他?”他們的意思是,您老人家是知禮的人,應該跟他絕交啊。孔子卻說:“故者毋失其為故也。”意思是:他是我的老朋友,不能因其一時失禮,而不當他是老朋友啊!
原壤因喪母而心情壓抑,以唱歌的形式來發洩自己悲傷的情緒,在旁人看來雖然有些出格,但孔子卻可以理解,孔子顧念舊情,並不願因為其一時的失禮而與之絕交,這正體現了他“不拘小節”的交友風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我們的朋友在特殊的背景下,偶爾做出一些在眾人眼中看似不合理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又何必斤斤計較呢?
道之二:超功利
孔子交友尚德不尚利,尚學問不尚權勢。在他眼裡,只要對自己學問、德行有長進的人都是益友。他還謙虛地說:“三人行,必有吾師。”孔子這種超功利的交友觀,常常會讓他忘掉自己的身份、地位、年齡。
燕國有個少年項橐,有一天找到孔子說:“聽說孔先生很有學問,特來求教。”孔子笑著說:“請講。”項橐拱拱手說:“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聽後說:“你真是問得怪,江河湖海,什麼水都有魚,無論柴草燈燭,什麼火都有煙,至於植物,沒有葉不能成為樹,沒有枝也難開花。”項橐一聽格格直笑,晃著腦袋說:“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孔子讚道:“沒想到你小小年紀,懂的道理真不少……後生可畏,老夫願拜你為師。”於是,二人成為忘年之交。
這個小故事就是《三字經》中“昔仲尼,師項橐”的來歷。從這個故事,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孔子提倡結交益友,就是對自己“有用”的人。但這個“有用”並不是說通過他可以改善自己外在的生活條件,而是指通過結交朋友,可以完善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修養和豐富自己的學識。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是一樣,只有結交在學識、德行等方面對我們有幫助的朋友,我們才能不斷進步!
道之三:善勸諫
孔子認為交友不易,若不小心維護友情,朋友就可能離我們而去。朋友不對,自然要說,但要選擇正確的方法:“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就是說要擺事實,講道理,好好忠告對方,如果朋友聽不進去,也不要強人所難,自取其辱。
春秋時期,魯國規定,若有人到國外出遊,看到有魯人在國外被賣為奴隸,可先將其贖回,歸國後,再到國庫報銷。孔子的一個朋友從國外贖回一個奴隸,但卻沒到國庫去報銷,別人都說他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後,對他說:“你做的有點不合適吧。”朋友就奇怪了:“我贖了人,又不去報銷,這不是好事嗎?”孔子解釋道:“問題不能這樣看啊。你贖人不報,將來別人看到做奴隸的魯人,本想贖回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銷,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你去報,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他可能就會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了。所以,你的做法妨礙了更多的奴隸被贖回來,是有害的。當然,我僅僅是說說而已,你想怎麼做是你的權利。”
孔子有理有據地勸告朋友,但卻並不強求朋友非要聽從自己的勸告,而是給朋友留下思考的空間,這樣做更有利於友誼的維護。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力,有自己處事的方式方法。所以,不必苛求朋友非得聽從自己,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以免失去了朋友間的平等,讓友誼生出異味。
道之四:尚自然
孔子好交友,“樂多賢友”被他列為與人有益的三種喜好之一,可他從來不刻意地去交朋友,他認為,真正的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就是說交朋友要隨緣、要順其自然。孔子這種尚自然的交友之道,值得我們好好學學。
有一次,孔子到郯國去,路上巧遇程子。程子是個博學善辯之人,能遇到他,孔子特別高興,二人聊得很開心,頗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覺,興奮之餘,孔子回頭對子路說:“拿一束帛贈給程先生!”子路心想,老師跟程子是首次相遇,無人從中介紹,已不合規矩,居然還送他東西。於是不情願地說:“我聽說,士人不經過中間人介紹,就像女子出嫁不經過媒人介紹,君子是不與這樣的人相交的,這是個禮節問題。”孔子勸子路說:“《詩經》上說:‘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如今,我能在路上碰到像程子這樣的賢士,在這個時候不贈送給他,如若以後再也見不到,想送都沒處送,就太遺憾了。子路,你就按我的話去辦吧!”
孔子在路上偶然遇到賢士,就像君子邂逅美人那樣高興。他與程子那種相見恨晚的親熱勁頭,勸子路送帛的一番誠摯言語,不正是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生動寫照嗎?都說知音難得,其實,我們在交際的過程中,有多少朋友因為我們有這樣那樣的顧慮而錯失了呢?“相逢何必曾相識”,當你遇到值得珍惜的朋友時,丟擲自己的一顆真心,自會贏得對方一片赤誠。
人常說:財富不是朋友,朋友卻是自己一生的財富。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想要朋友遍天下,都來學學孔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