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姿勢要求介紹
練習太極拳在身法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孫式太極拳作為傳統的武術訓練,其對身法的要求很嚴格。太極拳教學時對每個學生的身法都有嚴格的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孫式太極拳姿勢要求
孫式太極拳之所以能夠創立,必有其獨特的優點,也是足夠能吸引人的地方,下面我們看一下對身法的具體要求。
頭
頭要上頂,但不可用力。下頦自然收斂,頭項正直,精神貫注。全身鬆開,頂、蹬、伸、縮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虛靈。即所謂虛靈頂勁。
口
口要虛合,舌頂上顎,用鼻呼吸。
胸
練習孫式太極拳一定要柔和,柔和是孫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也是很多人喜歡孫式太極拳的原因。
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則氣沉丹田。胸挺則氣湧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漂浮,為拳家所忌。胸含則氣貼於背,力由脊發是為真力。以上即所謂含胸拔背。
肩
兩肩務要鬆開,下垂。切忌聳肩,否則氣湧於上。
肘
兩肘要向下鬆垂,兩臂自然彎曲。即所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之意。
手
練拳時對手的掌控非常重要,手不能太鬆散,一定要把握好手型,這樣看起來才能夠美觀。
五指張開,塌腕,虎口略圓,手心略內含,如抓抱一圓球之狀。
腰
腰必須塌住。因腰是全身動作之樞,力量之源。人之旋轉、進退、虛實變化全靠腰勁貫串。
腿
兩腿彎曲,務必分清虛實,即身體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體重心移於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反之,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分清虛實為太極拳之要義,運動起來轉動輕靈。否則邁步重滯,易為人所牽動。
呼吸
所謂氣沉丹田臍下三寸處,就是指深長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醫氣,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就像平常練習的鄭多燕減肥舞一樣,呼吸和動作要合理相結合。
意與力
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極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鬆開,不使分毫拙力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要求極柔軟而極堅剛,極沉重而極靈活。意到力到,運用自如。倘用拙力則遲滯不靈。
力浮於外就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何謂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蓋因意之所至氣即至,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經絡,無時停滯。久練則真正內勁即可產生。
動與靜
氣功的靜坐是靜中求動,拳術是動中求靜。練拳時心要靜,精神集中,動作才能圓活。
孫式太極拳對身體調節的三大好處
一、孫式太極拳對神經系統的協調
人體的無限複雜的多樣活動是依賴大腦神經的興奮與抑制調節的。在太極拳運動中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使人體在活動中用意不用力。 “調息”,就是心息相依。
“心”是指意念,“息”是指呼吸。練習時要心清、腦靜 手到意到,呼吸與動作密切配合,動作由意識作導引,安祥中帶有全神貫注,使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都能更好調整。
二、孫式太極拳能增強呼吸、迴圈、消化系統的功能
練習此拳能增強人的“宗氣”。祖國醫學認為“宗氣”聚於胸中,支援肺呼吸和心臟血液迴圈。
《內經》<靈樞·客邪篇>曰:“五穀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墜,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呼吸焉。”說明了胸中宗氣,可借呼吸氧氣以養之,又須飲食營養以補助之。
三、孫式太極拳暢通經絡, 強健肌肉關節
練習孫式太極拳以腰為軸,螺旋式的圓形動作比較多,如攬扎衣、雲手、轉身蹬腳、倒攆猴、三通臂等,使全身各部分的肌肉群和肌肉纖維都參加活動,肌肉均勻豐滿,柔韌有彈性。
全身關節都有多方面的、幅度較大的柔和活動。關節受到肌肉牽引而旋轉、收緊,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有助於骨骼的強健,保持了關節的靈活性,韌帶柔韌的彈性。
太極養生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寶庫中的一個拳種,它有著獨到的鍛鍊方法,歸納起來為“練腦、練氣、練身”。三者密切結合,始而意腦之所行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實為內外兼修的鍛鍊方法。太極拳的健身,總的說來是提高身體素質,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健身,防身的目的。
練腦
太極拳對腦的功能起著積極的調節和訓練作用。太極拳要求精神專一,全神貫注,意動身隨,內外三合內三合指意、氣、力相合,即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連綿不斷,一氣呵成。這些細微,複雜,獨特的鍛鍊方法和要求融合在太極拳練習過程當中,是對大腦很好的鍛鍊。進而調整身體諸系統的功能,使其趨於正常,諸臟器達到堅強有力,從而起到防病,治病,強身,防身的目的。
太極拳是“以靜制動,雖動猶靜”, 動與靜結合的鍛鍊方法。這有益於對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調節。它對大腦皮層過度興奮引起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等有顯著療效。如果長期堅持下去,亦可逐漸消除疾病在大腦皮層引起的病理興奮,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太極拳強調在周身放鬆條件下進行鍛鍊。它不僅要求軀體放鬆,而且更要求大腦放鬆。在大腦支配下,神經,肌肉放鬆又能反射性地使全身小動脈高血壓主要表現小動脈收所得到舒張,同時緩解小動脈壁的硬化。這樣血壓隨之下降,並趨於正常,對高血壓患者更為有利。在腦力,體力勞動後進行全身放鬆,能使興奮的神經,疲勞的肌肉恢復得比較快,這就是練拳比靜止更能消除疲勞的原因。
練氣
祖國醫學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的執行主要靠氣地推動,氣和血互相依存,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氣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稱為“氣為血帥”;同時氣又能控制血運行於經脈之中,故又稱“氣能攝血”;氣可以促進血的新陳代謝,稱為“氣能生血”;大量出血必然導致氣血兩虛,稱為“氣隨血脫”。
太極拳的氣應包括三個方面,即從肺吸入的空氣,由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氣”,及“先天之元氣”。這與道家修煉之氣是相通的。
太極拳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下,使全身處於鬆靜狀態,隨著深長的呼吸,促使內臟器官和外部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腰,脊,四肢螺旋纏繞將沉蓄與丹田小腹之氣,運送到全身,此時末梢神經會產生酸,麻,脹,熱的感覺,即通常所說的“氣感”。有此氣血執行感的人面板紅潤,其體溫可增高1度左右。
通過氣的執行,肌肉每平方毫米約有200條毛細血管開啟使用在平時只有5條左右有血流過。而毛細血管是依照一定週期來開閉的。因此它們的搏動,,好像給身體增加了幾百萬個微小的“心臟”。這些外圍小心臟的大量開發,減輕了心臟的負擔,對心臟病的防治極為有利。
通過肢體的順逆纏繞運動,不僅鍛鍊了肌肉的彈性,而且提高了血液迴圈的速度,因而可防治因血行受阻而產生的 心腦血管的病症。
練太極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因之橫膈膜下降的較多。通過橫膈上下鼓動,牽動胸腹運動加強,對五臟六腑起到“按摩”作用。這是藥物所達不到的效果。如此,胸腔,腹腔的器官血流旺盛,吸收機能加強,對諸臟腑產生的疾病,如腸胃消化不良,糖尿病,二便失禁等會收到良好的療效。
太極拳的深長呼吸使肺腑排出大量濁氣,吸入較多的氧氣,提高了肺部的換氣效率,同時增強了肺組織的彈性。這可使肋軟骨骨化率降低,胸廓活動度加強,對肺病和肺氣腫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吸氣時吊襠指輕輕的收縮肛門肌肉,就像會陰吊著一樣會陰輕輕用意上提,吸氣時放鬆。這樣會陰一提一鬆,練久了會感到會陰部隨著呼吸張弛起伏。這是肛門括約肌的運動,可防治痔瘻病,脫肛,子宮脫垂和某些慢性生殖系統疾病。
練身
1、軀體
太極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條線,“頂頭懸,尾閭收”即百會穴與會陰穴在一條直線上。這樣不但可使氣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頭貓腰,脊椎萎縮等病態。
通過太極拳順頂貫頂,腳底生根,會產生上下對拉的意念;加之手眼相隨,使頸椎左右擺動,前後搖轉等,可對頸椎疾病起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2、腰
太極拳特別注意腰部活動,要求“以腰帶脊”等等。通過腰部鍛鍊,可增強腎功能,同時對脊髓神經及植物神經有良好的功能刺激,再加上腹肌和膈肌運動的配合,對腹內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腸蠕動功能的改善尤有積極影響,對腰背疼痛的防治更有突出作用。
3、眼神
練太極拳時是否精神貫注,主要表現在眼神上。俗語謂:“神聚於眼”,“眼為心之窗”。練拳時眼神要隨著實手的動作向前平視,動作變化時首先要意動,指揮眼神轉向欲去的方向,然後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做到意到,眼到,手到,足到,達到“形神合一”。這樣的練法,不僅能使眼球神經得到鍛鍊,也有助於視力的改善和增強。
4、關節和韌帶
太極拳要求節節貫穿,周身一家。在腰脊,關節的帶動下再配合迴旋纏繞運動,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關節,達到節節貫穿,周身一家的地步。如此則能增強各關節的機能和防止其發生退化現象,並有助於關節韌帶、軟骨組織的正常功能。
5、肌肉
肌肉的質量主要看彈性和堅實程度。長期演練太極拳能使肌肉堅實有力,從而防止大腹便便,行路困難。通過肌肉張弛和關節伸屈的運動,一方面可使勁法運用自如;另一方面由此產生的有節律的擠壓,對靜脈血迴流心臟會起到促進作用。
6、腿和腳
太極拳著重虛實轉換的鍛鍊。不論上肢、下肢、軀幹及內臟各部“處處均有一虛實”。以腿為例,體重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反之亦然。腿部通過虛實鍛鍊能增加很大的力量。在以腳為例,當腳跟、腳掌、腳趾相繼下落抓地為實,腳心湧泉穴輕輕上提為虛,叫做實中有虛。經常做腳底板貼地,足弓上提的活動,一緊一鬆的虛實交換可使足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充分的鍛鍊。長久下去,不但可以矯正平足,同時可使足弓增強彈性,達到健步輕靈。
太極拳能健身治病時確信無疑的,但有一個條件,即必須堅持下去,要把練太極拳當作日常生活中如同吃飯一樣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只要堅持,就能達到百病不侵,精神旺盛,身體健壯的鍛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