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攀巖的技巧

  攀巖不是所有人生來就會的,是需要後天練習的,那麼有哪些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出手越晚越好

  攀巖初學者常常會在進行動態動作時過早出手,這樣做會讓你的身體離開巖壁的時間變長,比起過晚出手,更容易損傷你的大部分衝力。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儘可能地做“向上騰躍”的動作,即試著讓身體儘可能向上伸展,直至到達最高點時再鬆開手。

  2、拍牆和拍點

  剛開始嘗試動態動作時,可能會很難完成,基本碰不到手點。這時千萬不要氣餒放棄,可以選擇從拍牆開始,循序漸進地練習,跳著讓自己拍到儘可能高的地方,拍到後再定新的目標,按照這個方法訓練下去,一遍遍重複練,讓目標越來越接近原定的手點,直到最終能跳起來抓到它。

  3、練習完整的動作

  進行動態動作時,要呼叫全部的肌肉,而非僅僅在開始階段用到的肌肉。當你能夠抓住目標手點時,在手上微微發力,即使時間很短,也能夠協調到抓點的肌肉。如果你自己抓不到目標手點,就需要用繩子或者請別人幫助自己來完成,儘量重複練習。

  4、用腳推

  請記住,在動態動作中,絕大部分的力量都是來自於你的雙腿。試著把重量儘可能多的放在支撐腳上,也就是之後你實際要跳起的腳點。儘量選擇足夠軟的鞋子,可以讓你最有效地運用腳部肌肉。

  5、好好利用彈簧動作

  為了獲得更多的跳躍力量,每次做動態動作之前,應該先做垂直方向的運動,先上後下,類似彈簧進行延伸和壓縮。這樣力量會讓你最大限度地夠向目標巖點。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彈簧動作,也可以依靠擺動身體來獲得衝力。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攀巖的常識:

  1.攀巖的起源

  最早的攀巖者當然是遠古的人類,可以想見的是,他們為了躲避獵食者或者是敵人,而在某個危急的時候縱身一躍,從而成就了攀巖這項運動。

  而人類最早的攀登記錄,是公元1492年法國國王查理三世命令Domp Julian de Beaupre, Captain of Montelimar去攀登一座名為Inaccessible的石灰岩塔,高度為304米。當時他們就帶著簡單的鉤子和梯子,憑著經驗和技巧登頂成功。那座山後來被命名為Mt.Aiguille,那次攀登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有記錄並使用裝備的攀巖事件。然而之後長達幾百年的時間裡,歷史上一直沒有再留下人類新的攀登記錄。

  一直到了十七世紀中期,人們攀登高山的活動開始重新被記載下來。冰河地形以及雪山成為這些早期登山者主動迎接的挑戰,而他們的足跡遍佈了阿爾卑斯山區。在1850年的時候,登山者已經發展出一些簡單的攀登工具,以幫助他們通過巖壁和一些冰河地形。比如有爪的鞋子和改良過的斧頭和木斧,這些都是冰爪和冰斧的前身。

  在阿爾卑斯山區,有另外一些人嘗試不過多依賴工具,而是運用他們自己的身體來攀登高山。1878年Georg Winkler沒使用任何工具成功首攀Vajolet Tower西面。雖然Georg Winkler使用了鉤子且鞋子也經過改良,但他仍算是開創了自由攀巖。

  2.運動發展

  在歐美、前蘇聯及亞洲的日本、韓國,攀巖運動已相當流行,當今世界攀巖水平數歐美特別是法國與美國最高,法國相對在人工巖壁上佔優,美國在自然巖壁稱強。在亞洲,日本、韓國水平較高,他們有些選手已達到世界水平。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的水平大體相當,同屬亞洲中流水平。

  攀巖運動在中國經過十多年,特別是近兩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蔘加,發展前景十分可喜。從1997年開始,國內每年要舉行兩次以上的全國或國際性比賽,8月在西嶽華山舉行了國內迄今為止總體水平最高的一次國際攀巖邀請賽,亞洲攀巖錦標賽也將由中國承辦。在中國北方地區,特別是北京,瞭解攀巖的人已為數不少;而參與攀巖已成為這裡許多青少年的時尚行為。儘管攀巖還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很好的普及推廣,但值得欣喜的是,通過近幾年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東南沿海、西南及西北等地區也紛紛要求開展這項運動。全國已經建好或正開始修建各種各樣的天然及人工攀巖場地供人們訓練和娛樂。我國幅員遼闊,山地資源豐富,可供攀巖的懸崖峭壁比比皆是。中國人比較靈巧、輕捷,只要下功夫,我們就能夠在不久的將來進入攀巖運動的世界先進行列。

  攀巖正以其特有的魅力,突出的個性感染著人們。參與攀巖,會讓您在與懸崖峭壁的抗衡中學會堅強,在與大山的擁抱中感受寬容,在征服攀登路線後享受成功與勝利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