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必背詩詞全解

  小學生積極而又有效地閱讀和背誦大量的古詩詞,既提高文學素養,孕育創新精神,增強審美情趣,又能開發記憶力,培養想象力,提高寫作力。

  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

  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 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並且環繞著農田;兩座大山開啟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作者】蘇軾 【朝代】宋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譯文:

  烏雲上湧,就如墨汁潑下,卻又在天邊露出一段山巒,明麗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飛濺入船。 忽然間狂風捲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雲,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作者】蘇軾 【朝代】宋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作者】蘇軾 【朝代】宋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 【朝代】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夏日絕句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三衢道中

  【作者】曾幾 【朝代】宋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譯文:

  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示兒

  【作者】陸游 【朝代】宋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

  【作者】陸游 【朝代】宋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譯文: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譯文:

  一樹樹梅子變得金黃,杏子也越長越大了;蕎麥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

  白天長了,籬笆的影子隨著太陽的升高變得越來越短,沒有人經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四時田園雜興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譯文:

  白天鋤草夜間搓捻細麻, 農家男女沒有片刻閒暇。

  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織布, 也靠在桑陰下學著種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