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在太極拳中的作用與特點介紹

  意念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玄妙的詞彙。然而,從科學層面來說,這確是人類最終認識自身,必須要有所認識的。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馬克思說:意識、意念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科學世界》雜誌就對國內外最新的有關意識的研究成果做了主題報導,總的主題就是《意念,無形亦有形》。此外,電影《四大名捕》中的無情***劉亦菲扮演***,用意念控制輪椅行走,用意念調動、控制暗器的執行,這並不完全是幻想。2012年5月,香港政府已經證實,香港中文大學研製出一個“腦機介面”系統,可以使腦電波轉換成繁體中文字。而在德國,科學家已經能成功地把腦電波轉換成訊號,控制汽車的行動路線。也許不久的將來,更多科學研究成果,會證明中國太極拳所講究的意念、意識活動等等,是多麼的正確和超前啊。所以,一定要好好地修煉太極拳,把這個神意為主宰的功夫練出來。

  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被譽為“楊無敵”。他說,有三種人打不了,即木頭人、鐵人、石頭人,餘者不在話下。為什麼他要這樣說呢,並不是他自大狂妄,不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古訓。但凡普通人,爭強好勝之人,都有雜念、妄念、好勝心,而這些人的意念往往不純,沒有力量。因此,用太極拳的有意若無意的意在氣、意囊括氣的功夫,可以戰勝之。這話的真意,其實還是太極拳的意念功夫,帶動氣,催動形體產生的作用。

  那麼,太極拳的意念活動同普通人的意念活動,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普通人的意念是雜亂無序的,跟功夫修持沒有關係;而太極拳的意念活動則是主動的、靈明的、專一心念的、有力量的,可以調動內外之氣,和形體產生互動變化的。可以說,如果沒有了意念的功夫,則太極拳同其他以力、以動作姿勢、以技巧為主的西化體育或者武術拳種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正是因為意念主動性,融人拳架、拳功、拳道上,太極拳才別開生面,讓人的尊嚴和偉大,體現出一種修為。

  清代養生著作《唱道真言》對意念在整個功夫修煉過程中的重要性,作了如下描述:“泛意,非意也。遊思妄想也。意者,的的確確,從心所發。意發而心復空,故又日有意若無意,意之為用大矣哉。初時陽生,意也。既生之後,採取元陽,意也。既採之後,交會神房,意也。既會之後,送人黃庭,意也。意之為用大矣哉。不特此也,陽神之出,意也。既出之後,憑虛御風,意也。遊乎帝鄉,返乎神室,意也。”既然這樣重要,我們就必須深入地認識意念。那麼,意念運用於太極拳,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一、以理作意意在形先

  首先,要明白太極拳架的來源,是古聖先賢“道法自然”、“象形取意”而創造的身心修養智慧,是把大自然的物象,內化成借假修真的修煉模式,從而抵達優化生命的目的。明瞭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這個有,就是把日月星辰、大地山河、風雨雷電、龍馬龜蛇、虎熊鹿兔、雀雁鷹鶴、雞犬鴨鵝、樹木花草、漩渦海螺等大自然的事物,內化成拳架內涵,日久天長,則自然具備了內外混化的太極功夫——大自然處處有龍象,時時在說法。太極拳為什麼講究意在先,因為只有實現了這個先,才是內動——內裡的運動,方可濡養身體這個有。

  為了實現意在形先,必須先練內功太極拳。如此,才能養成習慣。初學內功太極拳,不能僅僅去學招式招法,哪怕學得慢,也要先掌握意的規律和法則,掌握之,就能以理作意了,在未來,則會日日精進,反而能事半功倍地獲得太極拳的效益。

  老前輩講:太極拳的招式,是描繪意的。因此,自我評析太極拳打得好不好,關鍵的關鍵,是要做到動作招式由意念引領而出,引領而產生變化的。

  二、意念造型

  氣催姿勢由於意之本體為神,而神的特性“陰陽不測”,因此,只有“煉神導氣”,返觀自性,方可“階及神明”,登堂入奧。那麼,既然“神”不好揣度和不好把握之,人手的功夫就只能是“意”了,意調濟神和氣。所以,以意之修煉,至為重要。意到氣到,氣到養神。神有氣的養育,則靈明。

  由於意無形無相,虛無渺茫,不好理解。所以,老前輩慈悲為懷,創造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意念造型”——仿效大自然的事物,製造出相應的形象思維,帶動氣產生律動,催動形體運動。那麼,如果實現之,根據所學太極拳的每招每式之名稱,做意念想象,通過意念活動,製造出具體的物象來,比如“攬雀尾”、“白鶴亮翅”、“白蛇吐信”、“小七星捶”、“抱虎歸山”等等,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我們所傳授的內功太極拳中,傳說前輩已經於細微處,編出這個意之運用的法則了,這個法則,就是內功心法——意念造型的實質,就是由心生出的方法。此外,意念製造出這些物象,跟本出,不在其外在的形象,而是物象的特徵、本性。古人說,寫詩的“功夫在詩外”,而練太極拳更要在拳外,拳外如何下工夫,悟大自然之事物的理,歸攏其性,表達其意,如是揣摩,則必然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太極拳的真意。意念造型,決定著動作姿勢、招法技藝的生髮、生機、充實等內功修為。氣,是內外之氣的混融,如何混融,必須意到。意到,則氣之混融運動,會催發出動作姿勢;意念造型不同,則動作姿勢也不同。

  三、意發即空 空而不空

  楊式內功太極拳大家汪永泉先生反覆強調:發落點對即成功。這是告訴後學者,太極拳的意念活動,在開始階段,可通過模擬、想象的辦法,在身體外,凝聚出氣態的點***迷茫之點、虛擬之點、想象之點、觀想之點***,進而發放之、移動之、同虛空混融之,這個點,是憑空凝聚、隱現的,雖然一般人肉眼並不能看到它的客觀存在,但日久天長,憑空運動的意念之點,可產生一定的作用,使得自身帶動、調動內外之氣的能力提升,催動形體的能力強化,運拳走架,自然協調,舒適自然。

  不過,一定要注意,意念發出來,馬上要空掉,不要留戀之,否則就會僵滯,不靈動。這個意同練拳密切相關,則為太極拳譜中所說的“專注一方”;這個意法而空了,則在空中並不是沒有了,而是成剎那間的混沌狀態,氣呈巋然獨立的朦朧狀,等待新的意念之生髮,從而醞釀出新的走向。空而不空,虛空法身和靈覺化身、報身,此時是一體的。

  意發即空,空而不空,不空亦空,乃為真空妙有。空中什麼都沒有。然而,因為意識的生滅聚散,則一定會有所不同。尤其對於太極拳習練者來說,應作如是觀。

  四、意虛靈明

  圓滿無礙我們所稱之的智勇太極學體系,是由內功太極拳+鬆腰太極拳、水性太極拳、圓覺太極拳等三大次第組成的,而貫穿始終的,是意的修煉。意的修煉,是為了抵達“有意若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的境界。

  真意,就是《伍柳仙宗》所說的“故真意即虛無中之正覺,所謂相知之微意是也”。通過非常安靜、非常虛明的狀態下行拳走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意識狀態的那部分功能就是真意。真意,才是太極拳所說的意。真意,一般要經歷有意、淡化意、無意、真意四個階段,才能逐漸養成習慣。真意,就是“駕虛摩空,乘幽控寂”,這是從練太極拳學練之始,就要反覆揣摩的練法。駕馭著意,摩擦於空中;乘載著意這個幽冥之君,注於、遨遊於意之本體的空寂中。

  真意,才能讓太極拳的動作姿勢,實現一動無有不動,才能在太極拳演練過程中,內裡顯得充實沉穩,外在顯得飄逸輕靈,內外一如;行如行雲流水,靜如安適平和,動靜一如。空、圓、轉,淨、寂、虛,如是如來,圓覺無礙。

  意的修煉,有了功夫,則不僅僅是身心的改變,由此,可以透進儒家所說的“主人翁惺惺否”,道家的“意所到,皆可為”,佛家“非想非非想”等極其細微處。此時,我們人生,才能說圓滿無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