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集體大逃亡預示著什麼

  11日晚在臺灣東部海域、宜蘭縣政府東偏南方107.2公里處發生規模5.4地震,12日一早就有民眾發現,新北三重段河濱自行車道上,出現大量蚯蚓集體大逃亡,畫面相當震撼。不免讓民眾擔心。這到底預示著什麼?

  據報道,今早爆料公社內就有網友上傳在新北三重段河濱自行車道上,出現上百隻蚯蚓爬滿地的影片,下午又有網友上傳在屏東同樣也出現大群蚯蚓的照片,由於蚯蚓出沒通常被認為跟地質災害有關,但另外也可能跟天氣劇烈變化或地質變化有關。

  臺“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技正”蕭文啟表示,有一說是大地震來臨前會有大量生物異常現象,但目前依舊持保留態度,還是以科學證據觀測為準,因為各方面變化都有可能會造成此現象,民眾無須太過擔憂,最近臺灣的地震狀況也仍在正常範圍內。

  蚯蚓繁殖生長

  1. 產繭量:大平二號蚯蚓每條年產繭在56-58個之間,其中春季佔40%,夏季25%,秋季 27%,冬季8%。

  2. 孵化率:一個蚓繭平均孵出幼蚓5-8條,最多12條,但是發育完全的幼蚓一般只有3-4條。不同溫度孵化所需時間,孵化率不同。期幼蚓體重增加緩慢,進入毓期後,增長也緩慢,只有在性成熟期前後一個 月內,蚯蚓生長最快。此時採取可獲取高產。

  3.蚯蚓生長速度與餌料狀態有密切關係。儘管餌料相同,由於其碎細度不同,幼蚓的生長速度可相差1.5倍,所以要保持餌料碎細狀態,避免餌料有大小團塊***如出現團塊,可用水澆溼搗碎***,保證蚯蚓快速生長。

  4.養殖密度:種蚯蚓數量,應控制在每平方米1萬條以內,生產蚓群每平方米3公斤***2-3.1萬條***,前期幼蚓3萬條/平方米,後期下降到2萬條。5.產量:每平方米產量可達10公斤/年,一般在6-8公斤,***因北方每年生產期只有8-10個月***餌料每消耗25-30公斤,可產1公斤鮮蚓,並可獲得70%蚓糞,我們多年經驗是5方牛糞產一噸蚓糞,鮮蚓50公斤。

  蚯蚓飼養管理

  1. 餌料的投喂:及時餵給蚯蚓充足的餌料,是保證蚯蚓快速生長的重要措施。將餌料採用 堆塊上投法,厚度為10釐米,不要將床面蓋滿,不求平整,以便分離蚯蚓。

  2. 蚯蚓養殖溫度:最佳溫度在15-25℃。冬季採用加厚養殖床到40-50釐米,餌料上蓋稻 草,再加塑料布,保溫、保溼,夏季力爭每天澆一次水降溫。分期飼養:可分成種子群、繁殖群、生產群,薄飼勤翻,每月給料2次,上料前先翻床,每次給料厚度為10釐米,始終保持餌料新鮮透氣,適時採收:夏季每月採收一次,春、秋季節每1.5月採收一次,採收後及時補料。輪換更新:種蚓要每年更新一次,養殖床每年換一次,以保蚓群的旺盛,防止蚯蚓因自然發展而造成種群衰退。

  3. 餌料:最好是牛糞、豬糞、馬糞、羊糞、兔糞,豬、羊、兔糞加秸杆、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