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何以直面數字化挑戰
隨著數字技術的出現,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第四媒體和以手機為主要傳播載體的第五媒體迅速崛起,人類的資訊傳播開始步入數字網路時代。新媒體憑藉數字技術的實時性、無邊界性、互動性、整合性等優勢正在改變和更新著人們傳統的溝通方式,形成了對紙媒的強大圍攻之勢,甚至有人預言紙媒或會在不久的將來走向消亡。①
從當前媒介發展的實踐看,所謂的“消亡論”雖不足信,但無疑給紙媒敲響了警鐘。面對數字化的挑戰,紙媒要想獲得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持久地站得穩、站得住,必須要知己知彼,弄清自身與新媒體的優勢和劣勢,進而以改革創新精神揚長避短,實施錯位競爭戰略,切實肩負起數字化時代新聞傳播領軍者的重任。
在海量過濾中鞏固權威地位
現代傳播手段以及傳播技術的變革使世界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小,大量資訊如洶湧的潮水撲面而來。千里之外發生的事情,人們不僅能夠立刻知曉,而且可以即時讀到文字、看到圖片、聽到聲音。甚至只要擁有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每個人就不僅可以成為海量資訊的閱讀者,還可以成為海量資訊的釋出和傳播人。新聞資訊源結構與傳播主體的這種變化,促使資訊爆炸成為數字化時代新聞傳播的重要表徵。
但是,正如物質生產的匱乏與過剩都會帶來經濟困境一樣,資訊的海量擴張不能單純地被視為人類社會的福音,也可能會使人類陷入精神的困境②。面對日益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如何便捷地獲取自己需要的資訊?面對魚龍混雜的資訊超市,如何準確地甄別新聞的真假面目?面對經濟社會加速轉型引發的非理性情緒蔓延擴散,如何有效地引導社會輿情,不斷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諸如此類的系列矛盾,都是當前新聞傳播事業迫切需要高度重視並予以認真解決的問題。
與網路等新媒體相比,紙媒釋出訊息的時間相對滯後、空間受到限制,但由於它不像網路那樣可以自由出入,而是建立了嚴格的把關制度,在受眾中有著高度的公信力和認可度,因而可以發揮後發制人的優勢。網路等新媒體的資訊釋出速度快,往往來不及仔細核實與考量,真真假假難以避免,特別是受其“個人編髮、公眾視聽、受眾評論、集體交流”傳播方式的影響,往往會導致不少資訊在迅速傳播的同時被不斷地發酵、放大和變形。當人們通過網路等新媒體獲得真假難辨的資訊時,總是希望通過其他渠道進一步證實資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哪裡發出的聲音最有力量、最具權威?在人們的心目中,除了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之外,長期以來得以依賴與信任的紙媒便是首選。因此,以此為切入點,紙媒要善於在複雜的生存環境中準確把握受眾的心理特徵,以堅定的職業操守和崇高的內在品格,幫助、引導公眾選擇和甄別海量資訊,從而不斷鞏固和擴大自身的權威地位。
要始終堅持新聞真實性比時效性更重要的原則。事實勝於雄辯,這是新聞永恆的力量源泉,也是紙媒的生命活力。凡新聞事件都要把好源頭關,深入調查研究,認真聽取各方的看法和意見,努力做到客觀公正,不誇大、不掩蓋事實真相。切忌跟風炒作,盲目追求轟動效應和眼球經濟導致新聞報道失實,因為虛假新聞既踐踏了事實,又嘲弄了公眾的信念,即使能一時矇蔽公眾,最終仍將受到懲罰。
要勇擔當下社會“資訊大篷車”強大引擎的重任。數字化時代的資訊供應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任何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十分有限的,因而迫切需要對海量資訊進行精確、細緻的引導。紙媒應著眼於滿足受眾多層次、多方位的需求,充分發揮海量資訊“過濾器”的功能,對鋪天蓋地的資訊進行集納、整理、分類和加工,幫助受眾節省選擇和閱讀資訊的時間,實現有限紙質空間的最大化效能。
要不斷提升社會轉型期的輿論引導能力。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矛盾多發的階段,社會輿情呈現出相當程度的多元化、複雜性,特別是在社會熱點問題、敏感問題、突發事件上,一些不完整、不真實的民意時有出現,影響了真相的還原,影響了公眾的正確判斷。紙媒理應擔負起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正確處理好滿足公眾需要和服務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不斷增強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各種複雜矛盾和突發事件的預見性,敏銳分析、敏銳捕捉,因時制宜、因勢利導,以大量及時、富有說服力的客觀報道,擠壓不實輿論的傳播空間,消弭謠言蔓延擴散,幫助公眾正確認識和了解新聞事實,引導和引領社會輿論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在內容提升中彰顯專業品質
“內容為王”是媒介市場競爭的不二法則,誰擁有了內容價值優勢,誰就掌握了主動權,當前紙媒的發展恰恰在這裡誤入歧途。不少報紙在被新媒體奪走了打響新聞“第一槍”的優勢之後,一味地奉行“拿來主義”,千報一律、千版一面使讀者總是感覺似曾相識,很難也沒有必要靜下心來仔細閱讀。這種對新媒體的亦步亦趨,大大降低了紙媒的質量和品位,最終或將導致讀者對其失望和放棄。重建紙媒的比較競爭優勢,找回正在被逐步分化的讀者群體,還必須要在深入挖掘新聞報道的內容價值上做文章。
加強新聞策劃是提升新聞報道內容價值的前提。新聞策劃的價值在於,通過精心謀劃、周密組織,科學地整合新聞資源,滿足受眾需求,取得非同凡響的傳播效果。新聞報道策劃搞得好,版面就活,精品就多,“熱點”就能做“熱”,報紙就更能吸引讀者。與網路等新媒體新聞採寫與釋出的隨意性、自由性和開放性不同的是,紙媒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新聞採寫與釋出流程,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編輯記者隊伍。通過專題策劃,紙媒可以更好地發揮受眾細分及媒介細分作用,將編輯通觀全域性的協調優勢和記者一線採訪的現場優勢結合起來,將編輯的創造性與記者的主動性結合起來,產生更好的選題、策劃和報道角度,使新聞題材的價值得以深入的挖掘與提升,實現以有限的版面空間傳播最有價值的內容資訊。特別是在當前日益開放的社會語境和競爭激烈的媒介環境中,想獨家獲取新聞源的難度會越來越大,但只要增強新聞敏感性,及時策劃,做好策劃,就能以獨特角度、獨特見解、獨特思考,在同一新聞事實中,挖掘出不同的“獨家報道”,採寫出有別於同行的不同新聞。
深度報道歷來是紙媒的“重型武器”。③文字的線性敘述、“第二落點”的後發優勢和讀者閱讀時間的自主性,使紙媒集合了刊載深度報道的最適宜條件和最佳受眾群體。在深度報道中,紙媒要善於通過深入仔細的調查研究,準確闡述事實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意義影響和趨勢規律,滿足人們對資訊深度的需求;要勇於承擔起思想者的角色,善於思辨,善於立言,善於由表及裡、由點及面,從而讓人們得到深刻的理性啟迪;要敢於大力弘揚社會正氣,大膽切入社會熱點、難點和敏感問題,營造和諧社會的強勢輿論氛圍,推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南方週末》以對社會問題的深度報道而暢銷,《21世紀經濟報道》以對財經新聞的深度報道而立於不敗之地,這些成功的經驗也都表明,塑造深度報道品牌,走以質取勝、以精勝多的專業化之路是紙媒適應形勢發展的睿智選擇。
立足本地、服務民生是紙媒提升內容價值的又一法寶。多媒介語境下,紙媒應以響亮張揚自身的特色和個性為旨歸,不斷調整優化版面佈局結構,把本地的各類新聞做出“土味”、做出“鮮味”、做出特色:要走出傳統灌輸式文字表述的窠臼,力求將時政新聞做活,變居高臨下的宣傳為平和輕鬆的引導,從所在城市的發展定位來報道有關時政動態及會議訊息,從普通市民的實際需求來解讀有關時政動態及會議訊息,提高時政新聞的全面性、代表性和貼近性;將熱點新聞做深,進行有目的、有重點、有步驟的新聞議程設定,強化解剖、評點和透視分析,為讀者在新聞閱讀中形成自己的觀點提供有益借鑑和參考;將民生新聞做優,確立百姓本位的思想,強調百姓視覺、群眾語言,把關注民生新聞作為擴充稿源的突破口,將筆觸伸向平民生活,啟用公眾意識,拓展公共話語空間,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
在媒介融合中拓展互動空間
當前經濟全球化、全球資訊化、資訊科技化的加速發展,使得受眾對資訊的獲取不再像過去那樣執著於對某個媒體的全程依賴,而是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環節上選擇和使用不同的媒介。④現代傳媒發展的邏輯也在反覆告訴我們,隨著資訊、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單純、獨立經營的傳統媒體運作模式成為歷史,各種媒體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相互融合的速度越來越快。通過媒介終端看、讀、聽、說、寫、錄等的自由選擇和組合,努力實現資訊傳播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成為媒體發展的必然。在這種發展趨勢下,特別是當內容質量的提升在現有制度框架範圍內難以獲得較大的上行空間時,紙媒如果不推進改革創新程序,選擇與網路等新媒體聯姻,催生新的傳播途徑與執行模式,就有可能會遭遇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在與新媒介的融合中,紙媒可以有效突破傳播介質的扁平化,規避平面媒體時效性相對後進、資訊量相對不足的弱點,通過文字與圖片、音訊、視訊的嫁接,產生生動、豐富、立體化的新聞傳播效果。如今的各級各類紙媒已經逐步認識到加強網路建設在媒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入口網站。但是,紙媒與網路的融合並不簡單地等同或侷限於建立紙媒的網路電子版,而應該在紙媒版面數字化的基礎上,加強資訊內容的專題歸類和層次化梳理。成熟的報網融合模式應該是充分利用多媒體表現手段,對每日新聞精華進行全新的編輯加工,以專題歸類和延伸閱讀實現全方位的深度關注,從而形成區別於各大入口網站或新聞網站的媒介形態優勢。⑤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新聞資訊從圖文報道到聲像俱備的立體傳播跨越,使之成為更符合網路閱讀習慣的新媒體產品。
媒介融合不僅可以達成紙媒與新型傳播技術的互動,拓展傳播領域,增強傳播效果,還能夠使紙媒與讀者之間的溝通更為廣泛和深入,形成良好的編讀互動機制。新聞熱線曾經是紙媒獲取鮮活新聞素材的主渠道,但是近年來通過新聞熱線向紙媒提供新聞線索的讀者人數在逐漸減少,年齡結構日趨老化,大量的年輕人被吸引到大街小巷越來越密集的網咖和日漸普及入戶的寬頻網路裡。要想重拾採寫獨家新聞和打響新聞“第一槍”的傳統優勢,紙媒必須主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充分運用多媒體表現手段,通過手機爆料、飛信爆料、微博爆料等新的傳播方式來拓寬新聞線索渠道,獲取豐富的新聞資訊來源。同時藉助數字化平臺,紙媒還可以更為迅速便捷地獲取讀者對紙媒的反應與評價,知曉哪些文章和哪些方面題材備受讀者的關注和青睞,有利於綜合讀者的反饋資訊,及時地調整組織報道的思路,不斷提高紙媒的親和力。
當然,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要真正實現在媒介融合中拓展互動空間,紙媒務必要跳出傳統印刷媒體的觀念慣性和生產運營模式,從管理層面的改革入手,構建一套高效的採編運作流程,培養一批適應多媒介發展需要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媒介融合的本質在於新聞資源的重組,媒介融合之後,傳統的記者採寫新聞、編輯編髮新聞、美編制版等工作流程將被打破,它要求記者在第一時間通過通訊工具釋出訊息,結合圖片、音訊、視訊等形式立體呈現新聞,並通過歸集公眾的觀點為報紙新聞增添新的素材。與新的媒介執行環境相適應,紙媒的記者應該發展成為多面手,能夠身兼數職、熟練地進行多媒介的新聞採集與製作;紙媒的編輯應該具備多媒介統籌能力,能夠以全新的思維優化配置各種資訊資源,從而向公眾提供全方位的新聞資訊。
註釋:
①菲利普:《正在消失的報紙:如何拯救資訊時代的新聞業》,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
②吳定海:《在淺閱讀與深閱讀的契合中尋求報紙的生存策略》,《新聞記者》,2010(5)。
③胡舜文:《以創新激發報紙活力》,《新聞戰線》,2009(6)。
④鄧建國:《媒介融合:受眾注意力分化的解決之道》,《新聞記者》,2010(9)。
⑤王麗芳、李成:《報網改革:從“互動”走向“融合”》,《新聞愛好者》,2008(10)。
從當前媒介發展的實踐看,所謂的“消亡論”雖不足信,但無疑給紙媒敲響了警鐘。面對數字化的挑戰,紙媒要想獲得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持久地站得穩、站得住,必須要知己知彼,弄清自身與新媒體的優勢和劣勢,進而以改革創新精神揚長避短,實施錯位競爭戰略,切實肩負起數字化時代新聞傳播領軍者的重任。
在海量過濾中鞏固權威地位
現代傳播手段以及傳播技術的變革使世界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小,大量資訊如洶湧的潮水撲面而來。千里之外發生的事情,人們不僅能夠立刻知曉,而且可以即時讀到文字、看到圖片、聽到聲音。甚至只要擁有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每個人就不僅可以成為海量資訊的閱讀者,還可以成為海量資訊的釋出和傳播人。新聞資訊源結構與傳播主體的這種變化,促使資訊爆炸成為數字化時代新聞傳播的重要表徵。
但是,正如物質生產的匱乏與過剩都會帶來經濟困境一樣,資訊的海量擴張不能單純地被視為人類社會的福音,也可能會使人類陷入精神的困境②。面對日益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如何便捷地獲取自己需要的資訊?面對魚龍混雜的資訊超市,如何準確地甄別新聞的真假面目?面對經濟社會加速轉型引發的非理性情緒蔓延擴散,如何有效地引導社會輿情,不斷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諸如此類的系列矛盾,都是當前新聞傳播事業迫切需要高度重視並予以認真解決的問題。
與網路等新媒體相比,紙媒釋出訊息的時間相對滯後、空間受到限制,但由於它不像網路那樣可以自由出入,而是建立了嚴格的把關制度,在受眾中有著高度的公信力和認可度,因而可以發揮後發制人的優勢。網路等新媒體的資訊釋出速度快,往往來不及仔細核實與考量,真真假假難以避免,特別是受其“個人編髮、公眾視聽、受眾評論、集體交流”傳播方式的影響,往往會導致不少資訊在迅速傳播的同時被不斷地發酵、放大和變形。當人們通過網路等新媒體獲得真假難辨的資訊時,總是希望通過其他渠道進一步證實資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哪裡發出的聲音最有力量、最具權威?在人們的心目中,除了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之外,長期以來得以依賴與信任的紙媒便是首選。因此,以此為切入點,紙媒要善於在複雜的生存環境中準確把握受眾的心理特徵,以堅定的職業操守和崇高的內在品格,幫助、引導公眾選擇和甄別海量資訊,從而不斷鞏固和擴大自身的權威地位。
要始終堅持新聞真實性比時效性更重要的原則。事實勝於雄辯,這是新聞永恆的力量源泉,也是紙媒的生命活力。凡新聞事件都要把好源頭關,深入調查研究,認真聽取各方的看法和意見,努力做到客觀公正,不誇大、不掩蓋事實真相。切忌跟風炒作,盲目追求轟動效應和眼球經濟導致新聞報道失實,因為虛假新聞既踐踏了事實,又嘲弄了公眾的信念,即使能一時矇蔽公眾,最終仍將受到懲罰。
要勇擔當下社會“資訊大篷車”強大引擎的重任。數字化時代的資訊供應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任何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十分有限的,因而迫切需要對海量資訊進行精確、細緻的引導。紙媒應著眼於滿足受眾多層次、多方位的需求,充分發揮海量資訊“過濾器”的功能,對鋪天蓋地的資訊進行集納、整理、分類和加工,幫助受眾節省選擇和閱讀資訊的時間,實現有限紙質空間的最大化效能。
要不斷提升社會轉型期的輿論引導能力。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矛盾多發的階段,社會輿情呈現出相當程度的多元化、複雜性,特別是在社會熱點問題、敏感問題、突發事件上,一些不完整、不真實的民意時有出現,影響了真相的還原,影響了公眾的正確判斷。紙媒理應擔負起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正確處理好滿足公眾需要和服務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不斷增強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的各種複雜矛盾和突發事件的預見性,敏銳分析、敏銳捕捉,因時制宜、因勢利導,以大量及時、富有說服力的客觀報道,擠壓不實輿論的傳播空間,消弭謠言蔓延擴散,幫助公眾正確認識和了解新聞事實,引導和引領社會輿論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在內容提升中彰顯專業品質
“內容為王”是媒介市場競爭的不二法則,誰擁有了內容價值優勢,誰就掌握了主動權,當前紙媒的發展恰恰在這裡誤入歧途。不少報紙在被新媒體奪走了打響新聞“第一槍”的優勢之後,一味地奉行“拿來主義”,千報一律、千版一面使讀者總是感覺似曾相識,很難也沒有必要靜下心來仔細閱讀。這種對新媒體的亦步亦趨,大大降低了紙媒的質量和品位,最終或將導致讀者對其失望和放棄。重建紙媒的比較競爭優勢,找回正在被逐步分化的讀者群體,還必須要在深入挖掘新聞報道的內容價值上做文章。
加強新聞策劃是提升新聞報道內容價值的前提。新聞策劃的價值在於,通過精心謀劃、周密組織,科學地整合新聞資源,滿足受眾需求,取得非同凡響的傳播效果。新聞報道策劃搞得好,版面就活,精品就多,“熱點”就能做“熱”,報紙就更能吸引讀者。與網路等新媒體新聞採寫與釋出的隨意性、自由性和開放性不同的是,紙媒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新聞採寫與釋出流程,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編輯記者隊伍。通過專題策劃,紙媒可以更好地發揮受眾細分及媒介細分作用,將編輯通觀全域性的協調優勢和記者一線採訪的現場優勢結合起來,將編輯的創造性與記者的主動性結合起來,產生更好的選題、策劃和報道角度,使新聞題材的價值得以深入的挖掘與提升,實現以有限的版面空間傳播最有價值的內容資訊。特別是在當前日益開放的社會語境和競爭激烈的媒介環境中,想獨家獲取新聞源的難度會越來越大,但只要增強新聞敏感性,及時策劃,做好策劃,就能以獨特角度、獨特見解、獨特思考,在同一新聞事實中,挖掘出不同的“獨家報道”,採寫出有別於同行的不同新聞。
深度報道歷來是紙媒的“重型武器”。③文字的線性敘述、“第二落點”的後發優勢和讀者閱讀時間的自主性,使紙媒集合了刊載深度報道的最適宜條件和最佳受眾群體。在深度報道中,紙媒要善於通過深入仔細的調查研究,準確闡述事實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意義影響和趨勢規律,滿足人們對資訊深度的需求;要勇於承擔起思想者的角色,善於思辨,善於立言,善於由表及裡、由點及面,從而讓人們得到深刻的理性啟迪;要敢於大力弘揚社會正氣,大膽切入社會熱點、難點和敏感問題,營造和諧社會的強勢輿論氛圍,推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南方週末》以對社會問題的深度報道而暢銷,《21世紀經濟報道》以對財經新聞的深度報道而立於不敗之地,這些成功的經驗也都表明,塑造深度報道品牌,走以質取勝、以精勝多的專業化之路是紙媒適應形勢發展的睿智選擇。
立足本地、服務民生是紙媒提升內容價值的又一法寶。多媒介語境下,紙媒應以響亮張揚自身的特色和個性為旨歸,不斷調整優化版面佈局結構,把本地的各類新聞做出“土味”、做出“鮮味”、做出特色:要走出傳統灌輸式文字表述的窠臼,力求將時政新聞做活,變居高臨下的宣傳為平和輕鬆的引導,從所在城市的發展定位來報道有關時政動態及會議訊息,從普通市民的實際需求來解讀有關時政動態及會議訊息,提高時政新聞的全面性、代表性和貼近性;將熱點新聞做深,進行有目的、有重點、有步驟的新聞議程設定,強化解剖、評點和透視分析,為讀者在新聞閱讀中形成自己的觀點提供有益借鑑和參考;將民生新聞做優,確立百姓本位的思想,強調百姓視覺、群眾語言,把關注民生新聞作為擴充稿源的突破口,將筆觸伸向平民生活,啟用公眾意識,拓展公共話語空間,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
在媒介融合中拓展互動空間
當前經濟全球化、全球資訊化、資訊科技化的加速發展,使得受眾對資訊的獲取不再像過去那樣執著於對某個媒體的全程依賴,而是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環節上選擇和使用不同的媒介。④現代傳媒發展的邏輯也在反覆告訴我們,隨著資訊、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單純、獨立經營的傳統媒體運作模式成為歷史,各種媒體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相互融合的速度越來越快。通過媒介終端看、讀、聽、說、寫、錄等的自由選擇和組合,努力實現資訊傳播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成為媒體發展的必然。在這種發展趨勢下,特別是當內容質量的提升在現有制度框架範圍內難以獲得較大的上行空間時,紙媒如果不推進改革創新程序,選擇與網路等新媒體聯姻,催生新的傳播途徑與執行模式,就有可能會遭遇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在與新媒介的融合中,紙媒可以有效突破傳播介質的扁平化,規避平面媒體時效性相對後進、資訊量相對不足的弱點,通過文字與圖片、音訊、視訊的嫁接,產生生動、豐富、立體化的新聞傳播效果。如今的各級各類紙媒已經逐步認識到加強網路建設在媒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入口網站。但是,紙媒與網路的融合並不簡單地等同或侷限於建立紙媒的網路電子版,而應該在紙媒版面數字化的基礎上,加強資訊內容的專題歸類和層次化梳理。成熟的報網融合模式應該是充分利用多媒體表現手段,對每日新聞精華進行全新的編輯加工,以專題歸類和延伸閱讀實現全方位的深度關注,從而形成區別於各大入口網站或新聞網站的媒介形態優勢。⑤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新聞資訊從圖文報道到聲像俱備的立體傳播跨越,使之成為更符合網路閱讀習慣的新媒體產品。
媒介融合不僅可以達成紙媒與新型傳播技術的互動,拓展傳播領域,增強傳播效果,還能夠使紙媒與讀者之間的溝通更為廣泛和深入,形成良好的編讀互動機制。新聞熱線曾經是紙媒獲取鮮活新聞素材的主渠道,但是近年來通過新聞熱線向紙媒提供新聞線索的讀者人數在逐漸減少,年齡結構日趨老化,大量的年輕人被吸引到大街小巷越來越密集的網咖和日漸普及入戶的寬頻網路裡。要想重拾採寫獨家新聞和打響新聞“第一槍”的傳統優勢,紙媒必須主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充分運用多媒體表現手段,通過手機爆料、飛信爆料、微博爆料等新的傳播方式來拓寬新聞線索渠道,獲取豐富的新聞資訊來源。同時藉助數字化平臺,紙媒還可以更為迅速便捷地獲取讀者對紙媒的反應與評價,知曉哪些文章和哪些方面題材備受讀者的關注和青睞,有利於綜合讀者的反饋資訊,及時地調整組織報道的思路,不斷提高紙媒的親和力。
當然,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要真正實現在媒介融合中拓展互動空間,紙媒務必要跳出傳統印刷媒體的觀念慣性和生產運營模式,從管理層面的改革入手,構建一套高效的採編運作流程,培養一批適應多媒介發展需要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媒介融合的本質在於新聞資源的重組,媒介融合之後,傳統的記者採寫新聞、編輯編髮新聞、美編制版等工作流程將被打破,它要求記者在第一時間通過通訊工具釋出訊息,結合圖片、音訊、視訊等形式立體呈現新聞,並通過歸集公眾的觀點為報紙新聞增添新的素材。與新的媒介執行環境相適應,紙媒的記者應該發展成為多面手,能夠身兼數職、熟練地進行多媒介的新聞採集與製作;紙媒的編輯應該具備多媒介統籌能力,能夠以全新的思維優化配置各種資訊資源,從而向公眾提供全方位的新聞資訊。
註釋:
①菲利普:《正在消失的報紙:如何拯救資訊時代的新聞業》,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
②吳定海:《在淺閱讀與深閱讀的契合中尋求報紙的生存策略》,《新聞記者》,2010(5)。
③胡舜文:《以創新激發報紙活力》,《新聞戰線》,2009(6)。
④鄧建國:《媒介融合:受眾注意力分化的解決之道》,《新聞記者》,2010(9)。
⑤王麗芳、李成:《報網改革:從“互動”走向“融合”》,《新聞愛好者》,2008(10)。
▸ 如何預防面板老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