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農村最前景創業有哪些

  發展農村創業經濟是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舉措。地方高校服務農村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那麼2016年農村最前景創業有哪些?在農村做創業就要選擇有發展前景的創業專案,一起來看看小編為你帶來的“農村有發展前景的專案”,這其中也許就有你需要的。

  2016年農村最前景創業有哪些

  農村最前景創業專案:把菜切一遍多賺三成錢

  北京市順義區北務鎮肖成雲的農業觀光采摘園一大早就來了一批摘菜的遊客,摘的是名叫“賊不偷的綠色西紅柿。在元旦、春節和“五一”、“十一”的採摘旺季,這裡1公斤的瓜菜至少賣10元;採摘園還有飛碟西葫蘆、香蕉西葫蘆等30多個品種,一年的銷售收入有五六百萬元。

  肖成雲2004年投資1000多萬元在倉上村建了200畝的育苗室和70個大棚的農業觀光采摘園,失敗了。肖成雲聽說學校和大中型企業的後廚用工、用水和清運垃圾很麻煩,希望買來的菜拿過來就炒。2007年底,肖成雲投資100多萬元訂購了一套切菜裝置。2008年6月,肖成雲開始給北京市五六家企事業單位供應鮮切菜,同時,把農業觀光采摘園遊客採摘不完的特菜進行鮮切,一天能生產6000多公斤,純收入達到1萬多元,為此他多賺了三成錢。2008年9 月,肖成雲在北京中關村建了一個配送中心,向銷售點、居民家配送菜,共有200多種。現在70個大棚的幾十種蔬菜已不能滿足需要。他的純收入今年將超過 2000萬元。

  農村最前景創業專案:野草裡面算計錢

  黑龍江省綏稜縣上集鎮天放村農民王豔聽說中國的草編在韓國、日本很受歡迎,就到附近河邊割野草和柳條,試著編草編飾品;同時,她還去外貿部門去諮詢。她當年就打出廣告,並大量收購野草。聽說野草能賺錢,村民也紛紛表示要跟王豔學習編草編飾品。當年冬天,王豔就組織鄉親們和親戚編起了草編飾品,手把手教大家編織技術,很快就把隊伍發展到620多人,大家在炕頭上就能賺錢。王豔看到生意好,年年贏利,還給村裡的草編飾品註冊了商標,他們的草編飾品也由5個品種增加到上百種,順利地外銷到韓國、日本、新加坡。

  農村最前景創業專案:蕉柑嫁接引來客商如潮

  雖然已過了柑橘採摘的高峰期,但福建省詔安縣建設鄉坪路村零星幾片成熟稍晚的柑橘園內,仍是一片忙碌,貨車穿梭。

  種植柑橘,本來並非坪路村的傳統。***,村民們注意到隔壁的廣東省饒平縣新圩鎮蕉柑種植區銷路、收益都不錯,開始引進蕉柑試種。3年後,首批蕉柑收穫。市場比想象的要好,潮汕客商幾乎都是主動上門收購,村民不出家門就獲得了可觀的收入。儘管銷路較好,坪路村卻並非抱住蕉柑不放。2003年,坪路村從汕頭市潮安縣金石鎮引進了兩個柑橘新品種,在蕉柑上嫁接改良。這一改變,著實讓村民們欣喜,新品柑橘的價格平均高出蕉柑40%以上。截至目前,全村一半蕉柑已經完成嫁接改良。以平均每公斤2元計算,全村柑橘銷售收入超過350萬元。人均純收入近3000元。

  農村最前景創業專案:土豆也能棚裡種

  近日,筆者在內蒙古武川縣走訪了幾個村,一排排大棚很是搶眼,有的農家房前屋後也散落著一個個大棚。武川縣位於內蒙古大青山北麓,這裡的農作物以土豆為主,因為大都是旱坡地,產量不高。然而就一年多的時間,大棚種植已使武川農民的種植習慣悄然發生了改變。

  農村最前景創業專案:將石頭變成財富

  在山東濰坊市峽山區太保莊街道甘棠村有一個有名的“石子老闆”,名叫王博。5年前,他懷著增收致富的渴望,到海陽縣一家石料加工廠打工。真是神了,這些普普通通的石頭,經機器粉碎加工成石子,就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

  王博一干就是兩年,把石料加工這一套的生產、經營、管理,從頭到尾弄了個明白透徹。兩年後,王博貸款4萬元,買了2臺石料粉碎機,在自己老家開了石料加工廠,很快生產出了第一批石子產品。開始,光生產瓜子石,生意不錯。馬上又開發了核桃石、指頭蛋石等4個新品種,生意更火了。三年下來,王博的石子加工廠擁有加工機械4臺,日產石子數十噸,王博成為當地有名的成功人士。

  農村最前景創業專案:剪下穀穗網上賣

  河北省陽原縣馬圈鄉農民張清芳通過網際網路發展穀穗出口業務,年出口穀穗達到3萬多公斤,年增收5萬多元。

  張清芳在幾年前開始搞農產品購銷。她想,自己的生意必須在特色上闖出一條路。於是她開始努力學習電腦和網路知識,並掌握了網路營銷技巧。在網上,張清芳看到東南亞一些國家飼養寵物鳥需要純綠色穀穗時,想到了自己家鄉里普遍種植的穀子。於是,她帶上樣品到上海、廣東等有關外貿出口公司,宣傳河北穀穗的特點、優點。幾經周折,她終於簽下了兩張訂單。去年,經過她出口到東南亞的穀穗達到3萬多公斤。

  農村最前景創業專案:一條泥鰍勝過一頭牛

  “今年,在縣科技局的支援下,突破了泥鰍人工繁殖關鍵技術,1條母泥鰍年純收入達到800元左右,勝過養1頭母牛。”日前,四川省宜賓縣王場鄉漁業養殖協會會長肖昌友告訴筆者,1條優質母泥鰍一年能繁殖4次,1次產卵和孵化泥鰍苗1萬尾,市場價每萬尾200元,賣泥鰍苗收入800元,減去1條母泥鰍養殖費用10元,每條泥鰍純收入790元。據畜牧相關專業人員介紹,而規模化養殖母牛繁育小牛,平均養殖1頭牛,除去人工、飼料等養殖費用,每年純收入也不超過700元。

  農村最前景創業專案:撿回的竹殼出口創匯

  日前,重慶市梁平縣竹山鎮安豐村林農徐啟維把從竹林間撿來的15公斤竹殼,賣給收購商,收入現金20多元。他高興地告訴筆者:“今年他撿了25天竹殼,已經賣了400多元。”據瞭解,梁平竹殼經加工後,出口到了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前一文不值的竹殼成為了梁平林農的“致富殼”。

  近年來,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流行用環保、生態的竹殼做食品包裝和餐具加工,並且需求量較大。梁平竹山、七星等鄉鎮農民到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務工,當地精明的商人捕捉到梁平有大量竹殼“長在深山人未識”的資訊後,便相約來梁平採購這一“寶貝”,並很快在市場上走俏。梁平縣竹山鎮鎮長黃運勇告訴筆者,竹山鎮每年產竹殼130餘噸,實現銷售收入150萬元左右,當地林農人均增收160元。

  農村最前景創業專案:生物技術消化大棚垃圾

  蔬菜大棚在促民增收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蔬菜垃圾,如何處理這些垃圾成為不少地方面臨的難題。如今隨著一項生物技術的應用,這個問題將會在山東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得到解決。

  皇城鎮現有蔬菜大棚5萬多個,一個大棚按每年產生5噸蔬菜垃圾計算,5萬多個蔬菜大棚將產生至少25萬噸的蔬菜垃圾。“堆放在一起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大山。但是缺乏處理技術,只能抱在路邊,等著它們自己腐爛,環境衛生、交通等都受到影響。”皇城鎮副鎮長徐永剛這樣告訴筆者。如何處理呢?皇城鎮從秸稈禁燒中得到了啟發。他們投資24萬元,在全鎮範圍內設立了57處蔬菜垃圾處理池,菜農將蔬菜垃圾放入其中,由工作人員灑上腐熟劑,幾天後這些蔬菜垃圾就腐爛掉,成為有機肥料,這樣就徹底解決了堆積如山的蔬菜垃圾,種出來的菜口感好,實現每個大棚增收近千元。

  農村最前景創業專案:研製收穫機掘出藥財路

  山西省襄汾縣有個中藥材收穫服務隊,該隊收穫機的發明者喬鳳鳴和當地的農機大戶田同興將中藥材收穫機具的研製、革新與推廣、作業巧妙結合,不僅終結了人工收穫藥材費時、費力、費錢的歷史,還把收穫機駛向寧夏、青海、陝西、河南、北京等地,闖出了農民致富的新路子。

  喬鳳鳴曾在農機部門幹了20餘年,成功地研製出薯類收穫機。隨著農民大面積種植中藥材地黃,地黃收穫的難題又橫在喬鳳鳴面前。地黃和紅薯均為地下根狀作物,但因地黃入土較深,人均每天僅能收穫0.1畝藥材。於是,老喬在薯類收穫機的基礎上改制出樣機,反覆試驗,五年後研製出第一代藥材收穫機———萬能地黃收穫機。

  農村最前景創業專案:大骨頭“煮”出幸福生活

  每天清晨4點,隨著手機定時鬧鐘的音樂,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道口鋪辦事處道口鋪村農民郭兆強開始起床、洗漱;10分鐘後,他發動摩托三輪車,到各屠宰點收購豬骨頭。6點左右,郭兆強將收購來的骨頭卸車、沖洗、剁塊;7點半,他將分解好的骨頭入鍋下料烹煮;9點半,熱騰騰的骨頭出鍋,然後剔肉、撇油、晾骨;12點左右,和熟肉銷售店、骨粉加工廠、飼料加工廠完成交易。一塊骨頭經過不到8個小時的加工,剔骨肉、豬油、骨頭變出了三份錢,月收入3000多元,靠自己的雙手走出了條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