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種植技術視訊

  山區氣候條件獨特,很多地方特別適宜中藥材生長,是發展中藥材產業的理想場所。那中藥材怎麼種植?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

  1.選地、整地:育苗地宜選擇肥力一般、排水良好、高燥、通風涼爽的沙壤地,每667平方米***1畝***施農家肥2000公斤作基肥,深翻20釐米,耙平整細,做成1~1.2米寬的畦。大田宜選擇肥沃、通風、涼爽、排水良好的沙壤地,忌連作。前作收穫後,每667平方米施複合肥50公斤,配施50公斤過磷酸鈣作基肥,深翻20釐米,做成寬l~1.5米的畦。

  2.繁殖方法:一般用種子繁殖,生產上主要採用育苗移栽法。

  ***1***育苗。選擇籽粒飽滿、無病蟲害的新種,在25~30℃的溫水中浸泡24小時,撈出催芽。當年冬季至第二年3月下旬均可播種[

  ***2***移栽。當年冬季就可移栽。白朮移栽以當年不抽葉開花、主芽健壯、根莖小而整齊、杏核大者為佳。剪去鬚根,按行距25釐米開深10釐米的溝,按株距15釐米左右將白朮苗栽入溝內,芽尖朝上,並與地面相平,栽後兩側稍加鎮壓。全部栽完後,再澆一次大水。一般每667平方米需鮮白朮120公斤左右。

  3.田間管理

  ***1***幼苗出土後要及時除草,並按株距4~6釐米間苗。如天氣乾旱,可在株間鋪草,以減少水分蒸發。有條件的地區,可在早、晚澆水抗旱。生長後期如發現抽葉,應及時摘除。

  ***2***幼苗出土至5月間,田間雜草較多,因此中耕除草要勤。頭幾次中耕可深些,以後應淺鋤。5月中旬後,植株進入生長旺期,一般不再中耕,株間如有雜草,可用手拔除。6月中旬植株開始現蕾,一般7月上、中旬在白朮現蕾後至開花前分批將蕾摘除。摘蕾有利於提高白朮根莖的產量和質量。白朮的整個生長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尤其是根莖膨大期更需水分,若遇乾旱應及時澆水灌溉。如雨後積水則應及時排水。現蕾前後,可追肥1次,於行間每667平方米溝施尿素20公斤和複合肥30公斤,施後覆土、澆水。摘蕾後1周,可再追肥1次。應該注意的是,除草、鬆土、施肥、摘蕾等田間操作均應在露水乾後進行。

  中藥材種植的發展方向

  國家工信部《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依靠科技支撐,科學發展中藥材種植養殖,努力實現中藥材優質安全、供應充足、價格平穩,促進中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發展目標,只有創新中藥材種植模式,才能不斷提升藥材品質,中藥材種植模式將向三個方向發展:

  1、中藥材種植規模化。家庭式種植的弊端愈發暴露,種植難以機械化、管理難以科學化、初加工難以正確化、儲存難以合理化,且農村人口不斷減少、種植群體區域高齡化以及人工成本不斷攀升,合作社、種植大戶及公司承包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必是趨勢,規模化可解決一家一戶種植的技術、管理、儲存和銷售等問題,促進中藥材質量的可追溯體系建設,提供穩定安全的中藥材貨源。

  2、中藥材種植標準化。推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發展,實現中藥材從分散生產向組織化生產轉變,實現規模化種植,助推普及標準化種植技術,依靠科學技術,強化中藥材生長髮育特性、藥效與生長環境的關聯性等基礎研究,選育優良品種,研發病蟲草害綠色防治技術,發展中藥材精準作業、生態種植養殖、機械化生產和現代加工等技術,建設標準化GAP種植基地,提升中藥材現代化生產水平。

  3、中藥材種植市場化。中藥生產流通企業、中藥材生產企業強強聯合,實行基地共建共享戰略,因地制宜,共建跨地區的集中連片中藥材生產基地,如恩施玄蔘、獨活基地合作對接;同時,中藥材生產企業開始發展產業一體化生產經營,逐步成為市場供應主體,實現供產銷一體化。

  4、中藥材種植區域化道地化。中藥材對生長環境有特定的要求,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各產區要優先支援特色品種,兼顧效應品種,如黃連適應生長在中高山地區、當歸以甘肅岷縣最為道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