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種植草莓畝產量

  草莓消費以鮮果消費為主,國內主要大中城市對草莓鮮果消費需求旺盛,草莓作為一種經濟效益較高的水果作物。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國內水平,1,2千斤,

  國外水平,4.5千斤

  影響大棚草莓產量和品質問題

  一、存在問題

  1.大棚結構問題

  大棚方位偏向由於受多種原因的限制,不少種植者往往參照田間道路或土地的走向來確定大棚的南北方位。這樣建造的大棚受光時間短,進入棚內的光照弱,根本保證不了冬季有4h以上的光照時間,直接影響了草莓產量與品質的提高。

  前後屋面角度偏小調查發現,在我地,多數大棚的脊高偏矮,這就造成了前後屋面角度偏小,棚面坡度過於平緩。這樣的結構減少了進入棚內的光照,降低了棚內溫度,尤其“冬至”前後表現更為突出,有礙於草莓的生長髮育。

  棚體南北過寬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和土地政策的限制,大棚的南北跨度越來越寬。不少棚由原來的6~7m逐漸增加到10~12m,甚者超過15m。寬度的盲目擴大,必然要加大棚脊高。這樣,過高的棚體既不利於蓋、揭草簾及夜間保溫,而且加大了大棚後部的弱光低產區面積,降低了產量與品質。

  棚間距離小受多種原因的影響,不少種植者在有限的土地上盲目增加大棚數量,致使兩棚間距離縮小,前棚擋住了後棚的光照,尤其在“冬至”前後,嚴重者前棚遮擋了後棚1/5~1/4的受光面積。

  不挖防寒溝大多數種植者只片面地在提高氣溫上下功夫,很少有人在提高地溫上動腦筋。不知道挖防寒溝可有效地防止或減少土壤中有限熱量的橫向傳出,有利於提高或保持地溫。

  2生產管理問題

  不及時覆蓋棚膜室外夜間溫度降到8℃是草莓覆蓋棚膜的最佳時間,一旦低於5℃植株便進入休眠狀態。生產中,不少果農不能根據天氣變化情況靈活確定扣棚時間,而是憑經驗,隨心所欲地進行覆膜扣棚。要麼扣棚過早,氣溫高,花芽分化差;要麼扣棚過晚,低溫來臨使草莓進入休眠,造成後期植株矮小、長勢弱、果個小、品質差、連續結果能力低。

  東西行栽植為圖省工省力,不少種植者在棚內東西向起壟,並且將秧苗垂直栽在壟山西果樹SHANXIFRUITS2013***3***頂邊沿上,造成根系栽植過淺。這種栽植方式,可使每壟向陽的南坡面,在晴天的中午膜下地溫很容易超過26℃,這樣的高溫可抑制根系生長,甚至造成傷害。而北坡面由於受光弱,地溫相對低,則根系生長弱,而且容易誘發根腐病等病害發生。

  不配置授粉品種受草莓自花結實率高和市場效益好的影響,不少大棚全是清一色的一個品種***豐香或甜寶或甜查理***,根本不配置適當數量的授粉品種,致使草莓小果多、產量低。

  多年連用生產自繁苗調查發現,大部分種植者每年春季草莓採收結束後都從自己大棚內選擇自以為長勢好的植株移栽他地做為母苗或乾脆將大棚內結果苗間拔後留在原地做為母苗進行育苗繁殖。這種連續多年使用的生產自繁苗不僅繁殖係數低、長勢弱、變異性大、連續結果能力差,而且容易傳播病蟲害。

  秧苗不假植或假植時期不妥由於不瞭解秧苗在定植前進行適期假植的重要作用,因而生產中不假植或過早、過晚假植的現象隨處可見。這些做法均會降低定植苗的成活率,使植株生長弱、花芽分化差、園相不整齊,對產量與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去葉早,留葉少不少管理大棚草莓多年的果農至今仍存在過早過重去葉的現象。草莓剛剛結果便開始清理“老葉”,片面認為,這些“老葉”浪費營養、影響花芽分化,看似全株留葉不少,但真正有效的功能葉也只有3~4片。不少年富力強的功能葉早早被當成老葉清除棚外浪費掉,減少了光合產物的形成及對果實的營養供應,造成果個小、成熟晚、品質差、產量低。

  不疏果受市場多年高價位的影響,多數種植者仍以數量求效益,放鬆或不重視果品質量的提高。明知色澤豔麗的大果好出手、賣價高,但也捨不得疏去那些高階次的小果、畸形果。即使有個別疏果者也是敷衍了事,根本收不到疏果的效果。

  不能適時補充CO2密閉的大棚為草莓反季節生產創造了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正因為這樣的環境也容易造成CO2的缺乏。尤其在晴天中午前後光照好、溫度高、光合作用需要CO2最多的時候,這種現象表現更為突出。這樣必然會減少光合產物的形成,直接影響到草莓的生長髮育、開花結果。但大多數種植者不瞭解這一特性或嫌操作麻煩,沒有在關鍵時刻補充CO2,那麼減產也就在自然之中了。

  棚內不掛反光幕不少種植者不知道掛反光幕可有效地改善大棚後部光照,提高幕前地溫,加大晝夜溫差,有利於提高果品產量與質量。因而掛幕者瘳瘳無幾,造成大棚後部光照弱,種植草莓產量低,質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