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蜂蜜的正確方法

  蜂蜜是甜蜜的,也是美味滋補的!那麼,日常中蜂蜜正確的吃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你會喜歡!

  

  一、食用搭配:

  新鮮成熟的蜂蜜可直接食用,也可將其配成水溶液,因為水溶液比純蜂蜜更易被吸收。但絕對不可以用開水衝或高溫蒸煮蜂蜜,因為不合理的加熱,會使蜂蜜中的營養物質嚴重破壞,蜂蜜中的酶失活,顏色變深,香味揮發,滋味改變,食之有不愉快的酸味。研究表明,在蜂蜜營養成分中酶類尤其是澱僂酶對熱極不穩定,值降低則證明蜂蜜特有的香味和滋味受到破壞而揮發,抑菌作用下降,營養物質被破壞,因此,蜂蜜最好使用40℃以下的溫開水或涼開水稀釋後食用,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用冷開水衝蜂蜜飲食,能消暑解熱,是很好的清涼保健飲料。在進餐時將蜂蜜塗抹在麵包、饅頭上,也可把蜂蜜加在溫熱的豆漿、牛奶中,調和後一併飲下。還可將蜂蜜拌在冷盤中或加入礦泉水、純淨水中飲用,清香可口,營養豐富。正常情況下,新鮮成熟蜂蜜不必加熱就可以服用,這樣可保全蜂蜜的營養成分不致損壞,從而發揮其應有的醫療保健作用。

  二、食用時間:

  蜂蜜的食用時間大有講究,一般均在飯前1-1.5小時或飯後2-3小時食用比較適宜。但對有胃腸道疾病的患者,則應根據病情確定食用時間,以利於發揮其醫療作用。因為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蜂蜜對胃酸分泌有雙重影響,當胃酸分泌過多或過少時,蜂蜜可起到調節作用,使胃酸分泌活動正常化。如在飯前一個半小時食用蜂蜜,它可抑制胃酸的分泌;如在食用蜂蜜後立即進食,它又會刺激胃酸的分泌;溫熱的蜂蜜水溶液能使得胃液稀釋而降低胃液酸變,而冷的蜂蜜水溶液卻可提高胃液酸多,並能刺激腸道的運動,有輕瀉使用。因此,或肥大性胃炎、特別是胃和十二脂腸潰湯的患者,宜在飯前1小時半食用溫蜂蜜水,不僅能抑制胃酸的分泌,而且能使胃酸降低,從而減少對胃粘膜的刺激,有利於面的癒合;而或的患者,宜食用冷蜜水後立即進食。者在每天睡覺前食用蜂蜜,可以促進睡眠,因為蜂蜜有安神益智和改善睡眠的作用。

  三、食用劑量:

  食用蜂蜜的一般劑量是:成年人每天食用100克較為適宜,最多也不超過200克,分早、中、晚三次食用,早晨30-60克,中午40-80克,晚上30-60克,兒童每日食用30克較好。用於治療時,以兩個月為一個療程。

  食用蜂蜜的最佳方法

  第一大功效:讓興奮的神經“安眠”

  蜂蜜中的葡萄糖、維生素、鎂、磷、鈣可以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緩解神經緊張,促進睡眠。而且蜂蜜沒有其它藥物所具有的壓抑、疲憊、分神等副作用。蘋果蜜的鎮靜功能最為突出。

  吃法:每晚睡前一匙蜂蜜。

  第二大功效:消除大餐後的積食

  蜂蜜可以促使胃酸正常分泌,還有增強腸蠕動的作用,能顯著縮短排便時間。

  吃法:每天早晚空腹服蜂蜜25克。

  第三大功效:有利於快速解酒

  蜂蜜成分中含有一種大多數水果沒有的果糖,它可以促進酒精的分解吸收,因此有利於快速醒酒,並解除飲酒後的頭痛感。

  吃法:飲酒前吃50克蜂蜜或幾塊塗蜂蜜的餅乾麵包,酒後飲蜂蜜水。

  第四大功效:保護狂野的“心”

  蜂蜜可以營養心肌並改善心肌的代謝功能,使血紅蛋白增加、心血管舒張,防止血液凝集,保證冠狀血管的血液迴圈正常。

  吃法:每天早晚各飲一杯蜂蜜水。

  第五大功效:滋陰潤肺祛痰止咳

  蜂蜜有消炎、祛痰、潤肺、止咳的功效,枇杷蜜的止咳作用最好。

  吃法:雪梨一個,切薄片拌蜂蜜吃,每日數次。

  第六大功效:治療偶發傷口

  蜂蜜去掉糖分後的酸度等同於醋,可令細菌在創傷部位不能生存。即使沒有病菌,在它的作用下,傷口的腫脹、疼痛程度都會大大減輕,還能消除死去的肌肉,加快傷口癒合。

  吃法:用10%~15%的蜜汁洗滌傷口,用純蜜塗抹包紮。

  第七大功效:護膚養顏抗衰老

  蜂蜜是最理想的護膚品。它能供給面板養分讓面板具有彈性,能殺滅或抑制附著在面板表面的細菌,還能消除面板的色素沉著,促進上皮組織再生。

  吃法:在一匙葡萄汁中加入一匙蜂蜜,加入麵粉調勻後就成為葡萄汁蜂蜜面膜。

  第八大功效:快速恢復疲勞-尤其適合熬夜後的OL們

  在所有的天然食品中,大腦神經元所需要的能量在蜂蜜中含量最高。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可以很快被身體吸收利用,改善血液的營養狀況。

  吃法:中午一杯蜂蜜水。

  食用蜂蜜的注意事項

  1、蜂蜜的營養成分比較複雜,蔥蜜同食後,蜂蜜中的有機酸、酶類遇上蔥中的含硫氨基酸等,會發生有害的生化反應,或產生有毒物質,刺激腸胃道而導致。

  2、不宜與豆腐同食。豆腐味甘、鹹,性寒,能清熱散血。與蜂蜜同食易導致。同時蜂蜜中的多種酶類,豆腐中的多種、植物蛋白、有機酸等,二者同食不利於人體的生化反應。

  3、不宜與韭菜同食。韭菜含豐富,容易被蜂蜜中的礦物質銅、鐵等離子化而失去作用。另外,蜂蜜可通便,韭菜富含纖維素而導瀉,容易引起腹瀉。